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文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
    (2007/05-2007/12) 王永慈; 陳昭榮; 林文婷; 陳玟璇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一)分析自1980年代以來地區間的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及成因,分析的地區包括:(1)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都市、城鎮及鄉村,(2)21縣市及台北市、高雄市。(二)分析自1980年代以來不同家戶類型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及成因,分析的家戶類型包括:(1)戶長為青壯年者(25-59歲)的家戶,(2)家中有18歲以下兒童的家庭,(3)家中有65歲以上老人的家戶,(4)女性戶長家庭。(三)分析稅收及政府移轉(public transfers)對於不同類型家戶之所得重分配的影響。(四)瞭解民眾對於目前所得分配不均、政府之重分配角色的態度。(五)基於政府移轉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大於稅收(西方國家與台灣皆然),因此將整理西方國家(美、英、德、瑞典等)及亞洲國家(日、韓)社會福利政策(政府移轉)的作法。(六)針對縮小地區間所得分配不均、家戶間所得分配不均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最低所得維持、促進就業與人力資源發展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
    (2012) 林文婷
      二十一世紀初由韓劇在台灣掀起韓流,而在2009年左右,另一波由韓國偶像團體掀起的韓流也蔚然形成,他/她們的表演一開始是藉由網路傳遞至台灣,而網路的分享也在台灣培養出一群規模相當的韓流迷群,並且出現了一批以往較少見的成年男性,吸引他們目光的是女子偶像團體,他們會買專輯,會看韓國綜藝節目,會在演唱會的時候喊叫,他們的人數甚至超過女子團體的女迷群。其中少女時代是在這波韓流中最早被注意而且也是聚集最多人氣的女子團體,許多迷群都是在認識他們之後才陸續去認識更多的女子團體,因此筆者將研究對象聚焦在少女時代的男性迷群。   這群成年男性已經脫離對於自我認同矛盾的青少年時期,卻在成年之後才開始進行被視為青少年、甚至是女性化的追星行為,因此本論文想試圖了解少女時代對他們的意義為何,是否也代表他們理想中的女性特質在現實生活中被實現,而在追星的過程中,他們如何處理自己在性別化教育下內化的男子氣概,以及如何面對外界對於他們的觀感,男子氣概的框架如何去影響他們身為追星族新人的模樣。另外,這些台灣男性在消費韓國流行文化時,他們如何去處理在地反韓情緒與自身對少女時代的喜愛,特別是本身就帶有反韓情緒的男性。   我的十八位受訪者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追星,更有超過半數在認識少女時代後才開始去接觸韓國的事物。對於他們來說,即使少女時代們會隨著年紀的增長,造型會越趨成熟,在他們心中,少女時代是永遠是那活潑青春、有點女人味但不是賣弄性感,並且帶來正面力量的女孩。少女時代的模樣、個性也與自己心中的理想女性是相近的。而對於年紀較長、已婚的男性迷來說,甚至還參雜著懷舊的情感。這些男性從揭露自己SONE的身分、反思SONE身分與宅男的關係到SONE之間的情誼,這些男性不斷展露出傳統霸權男子氣概對於他們的規範,在生產和實踐迷的文化活動時,他們不時回頭檢視自己男子氣概的形象,他們必須採取策略來調節內心那霸權男子氣概的尺規,讓自己少女時代迷的身分得以合理地存在、被接受。同時,由於在地反韓情緒主要來自於運動場域,而運動場域向來是較屬於男性文化,所以反韓情緒也是在地男性文化中的一環,如今,他們善用自己的男子氣概,對於在地反韓言論進行抵抗,甚至重新去定義糾正在地反韓情緒應該對事不對人,而非無限上綱,也因此當他們在斥罵韓國不光彩的動作來表現其國族認同,同時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稱羨韓國流行音樂的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
    (2008) 林文婷
    優勢觀點是近代發展出之社會工作理論,即使社會工作長久以來都強調要著重服務對象的優點與能力,不過直到1980年代晚期,優勢觀點才被納入實務取向內。 在傳統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中,病理模式一度居於主流之位,但優勢觀點的發聲,認為實務工作者不該僅將焦點置於服務對象的缺陷與不足,如何去發覺個人所擁有的優勢層面才是值得被關注的。優勢觀點尊重且強調每個人的主體性,它肯定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並相信服務對象本身擁有的能量,實務工作者的存在是與其一同合作努力,去激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優勢觀點期待讓服務對象在工作過程中得到充權,找到重新肯定自我的意義與價值。 本研究以7位貧窮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結合優勢觀點探討其在貧窮生活經驗中(聚焦於自我看法、同儕以及家人與親子關係三大面向),個人所具備之內外在優勢。研究發現受訪青少年所擁有之內在個人優勢可分為:正向思考(對於「貧窮」的認知、對於「自我」的選擇與改變、對於「未來」的夢想)、正向人格特質(知足、早熟獨立、高度自我要求、自信、樂觀、體貼、積極規劃,徹底執行、踏實)、良好自控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同儕互動面向、家庭經濟危機面向)以及重視自我為生命主角等四大面向;而外在環境優勢方面,則有家人與親友、朋友、鄰里、學校與軍警大學體系、社福機構、政府單位與靈性支持--宗教信仰等七大面向。 最後在研究討論中,研究者認為青少年期所獨有之特質可與優勢觀點相互結合,因此實務工作者可利用其加以發展,做為青少年內外在優勢的發覺與創造者。文末,研究者也分別提出對於從事實務工作、政策規劃與學術研究上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都是「人」惹的禍?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6-??) 林文婷; 林文蘭; Lin, Wen-tingLin, Wen-la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都是「人」惹的禍?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6-??) 林文婷; 林文蘭; Lin, Wen-tingLin, Wen-lan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