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欣盈"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十世紀音樂的節拍脈動
    (2005) 林欣盈; Lin Hsin-Ying
    二十世紀的音樂作品,最大的特徵除了運用非調性(atonal)之外,大概就屬強調節奏性的手法了,尤以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作為先鋒代表。在和聲的崩離之下或許帶給了節奏脈動發展的能量,但不可置否的,其他各方面,如文化、政治、文學等的條件因素,也帶來了相當的影響力。 例如十九世紀的民族運動興起,藝文工作者對於本身文化的探索有了更多的義務與責任,他們致力於紀錄、延續、保存,讓民族文化得以流傳。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便是其中一位。古老民族音樂的流傳,是用口授的方式,沒有所謂的記譜法,也就沒有精準的時值,因此與古典、浪漫樂派等的音樂對照,它是屬於較不規律的,這樣的音樂給了二十世紀作曲家一種對於不准確時值的創造力。 另外,在科技的發達與交通的進步之下,世界變為地球村,各種文化的交流越趨頻繁,每個社會不再封閉自己。對於外來的文化接受度也漸漸提高,每個文化差異性的對比,也帶給作曲家們更多在音樂創作上的想像力、更豐富的創作題材。 二十世紀的部分作曲家或許也受到新古典主義的「返回巴赫」口號的影響,開始望向更古早的中世紀的無量音樂(unmeasured)。沒有規律的節拍脈動,依照經文的歌詞來決定樂句的長短,也成為作曲家創作的手法之一。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們不同於巴洛克、古典、或是浪漫樂派的作曲家一般,多數的音樂家都朝著同一方向、同一朝流邁進,使得每個時期的音樂特徵是明顯的;而是朝著自己認同的方向與風格勇往直前,屬於多元化的音樂風格時期。 而二十世紀的節拍脈動就在這樣多樣的手法之下,有了更多的面貌,更多的型態出現在樂曲中。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