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正昌"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4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
    (2009) 楊依璇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Maslow需求層次論為基礎,透過了解不同需求層次成年人需求變化的歷程,探討需求變化之影響因素、改變路徑,建構需求改變歷程模式,並藉由了解高峰經驗對需求之後效,確認需求的不同改變機制。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訪談十六位成年人需求改變經驗並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下列結論:一、本研究研究參與者之生理需求趨於滿足,健康型自我實現需求涵括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超越型自我實現需求內涵較為歧異。本研究另發現「跨性別需求」、「變動需求」二種其他需求,但均非研究參與者共有之基本需求。二、在需求層次變化上,本研究發現需求出現時間按階層有先後差異,需求相互重疊,需求變化順序大致如Maslow所說「由低往高變動」,但其變動順序並非按六階層次序更迭,而是跳往當時情境中最迫切需要的需求。三、本研究發現四十三個需求改變影響因子,分別隸屬於個別因素、系統因素、存有因素,共同交互作用決定需求改變路徑。四、本研究發現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除了過去文獻提及之需求量的改變、需求滿足量的改變之外,還包括需求內涵質的改變。五、需求改變後,個人主體性反應包括「接納」、「尋求滿足」、「忽略」三種。六、需求滿足之後效在不同滿足程度有所差異。當需求較原先滿足但尚未達到足夠滿足時,個人體驗到滿足經驗而開始追求此需求滿足,需求較原先擴大;當需求達到相對滿足或個人對需求滿足有所把握,個人不再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此需求,需求反而縮小。七、需求改變歷程模式是個人與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交互作用之動態歷程。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使個人需求層次往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產生改變;個人又對改變後的需求狀態做出「維持不變」、「尋求滿足」、「忽略」三種主體性反應,其反應與需求改變因素交互作用產生下一次的需求改變刺激,如此循環不已。八、高峰經驗是需求改變影響因子「超越經驗」之一部分。個人經驗高峰經驗之後效包括「更有信心,對未知不擔心」、「感覺被愛與疼惜」、「與世界相連,不孤單」、「感覺平安」、「較能接納自己與他人」、「生理狀況變好」、「外在形象改變」、「更謙卑臣服」、「事情解決」、「願意愛人」、「覺察內在覺受,處在當下」、「更能放下不執著」、「害怕抗拒」十三種。換言之,高峰經驗能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產生正面效應。但若研究參與者在經驗高峰經驗時自我與世界未完全融合,其價值觀會影響個人看待高峰經驗,當其對高峰經驗抱持負面看法,高峰經驗便對需求產生負面影響。九、研究參與者經驗高峰經驗後產生「需求滿足產生改變」、「超越需求產生改變」兩種改變機制,其中以「需求滿足產生改變」占多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決策風格的大學生在不同風險決策框架下之決策行為
    (2023) 張舒涵; Chang, Shu-Han
    長期以來,展望理論下的框架效應顯示,人有一致性的決策行為。後來,有學者認為決策行為可能跟個別差異有關,但甚少探討其中之關聯。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決策行為中個別差異的問題。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不同決策風格者大學生與框架效應之間的關聯及差異情形,研究方法為實驗法,以臺灣國內大學生464人為研究對象,使用「決策風格量表」與「決策框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及卡方檢定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綜觀整體受試者,在正框架下傾向風險趨避,在負框架下傾向風險追求;二、兩性別在正框架下有一致的決策行為;女性在不同框架下皆傾向風險趨避;男性在負框架下傾向風險追求;三、在正框架下,理性型、逃避型及依賴型決策風格者皆傾向風險趨避的行為,而直覺型、衝動型決策風格者則皆傾向風險追求的行為;在負框架下,直覺型、衝動型、逃避型及依賴型決策風格者皆傾向風險追求的行為,理性型決策風格者傾向風險態度趨避的行為。本研究的發現除了延展框架效應主題的研究,也對個別差異在個體決策行為的影響提供了實證參考依據。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分析,提出未來相關研究方向的展望建議,提供給相關領域實務工作者規劃有效策略的參考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生涯決策型態大學生的決策行為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5-06-??) 林正昌; Cheng-chang Li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時間決策模型探討拖延行為的心理機制
    (2024) 劉心昀; Liu, Hsin-Yun
    本研究旨在以Zhang與Feng(2020)提出的時間決策模型(temporal decision model)解釋個體發生拖延行為的心理機制;以及任務特性與時間決策模型之間的相關性。時間決策模型假設個體在拖延與否的決策歷程中,受到過程效用和結果效用的影響。過程效用指的是個體在執行任務時產生的感受,結果效用則是個體對任務結果的感知,兩者皆為個體的主觀感受。本研究聚焦於時限對於兩種效用的影響、這兩種效用對個體執行任務決策的預測以及透過兩者之間的競爭來解釋拖延行為。同時,本研究透過任務困難度,討論任務特性對效用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將任務特性納入時間決策模型的考量。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對99名大學生及研究生進行實驗調查,測量了受測者對四項任務的主觀感受,包含任務困難度、過程效用、結果效用和執行決策。本研究以效用種類(過程效用和結果效用)、時限,以及任務困難度作為自變項,效用值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並檢驗任務困難度對過程效用的影響。此外,透過多元迴歸分析進一步檢定過程效用和結果效用對執行決策的預測效果。最後,本研究根據時間決策模型的公式,將個體的執行決策分為「執行組」與「不執行、不一定執行組」,並以結果效用與過程效用的差值作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檢驗兩效用差值的平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時限與效用種類存在交互作用,時限對過程效用有顯著影響,對結果效用的影響則不顯著。同時,任務困難度對過程效用具有顯著影響。研究結果也顯示過程效用和結果效用皆能夠有效預測個體的拖延行為,而過程效用在這兩者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總體而言,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了時間決策模型的假設,也證實任務特性與時間決策模型的相關性。本研究探索了拖延行為的心理機制,並針對個人以及教育上對學生提供減少拖延行為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模擬社會情境的班級經營實施金融教育對培養國小六年級學童金融素養之研究
    (2021) 陳岱延; Chen, Tai-Yen
    本研究依據PISA的金融素養評量架構分別設計了一系列主題課程以及模擬社會情境式的班級經營模式,用以探討此一研究設計對培養國小六年級學童金融素養之成效。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自變項為「模擬社會情境的班級經營模式」,依變項則為學生的金融素養表現,分為認知以及態度兩個層面,以新北市中山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學習為期7週,每週2節課的金融教育課程搭配模擬社會情境的班級經營;控制組學生則僅學習與實驗組相同的金融教育課程,不實施情境。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得出研究結論如下:一、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金融素養認知測驗」後測之答對率皆優於前測,可見金融教育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金融素養知識方面的認識。二、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金融素養認知測驗」後測之答對率皆有所提升,但將兩組之後測實驗結果以統計方式進行分析,並加以比較後發現實驗組雖優於控制組,但卻未達到顯著差異,可見模擬社會情境式的金融教育課程對提升學生「認知」方面的金融素養與未實施情境並無顯著效果。三、研究者將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金融素養問卷」的分數進行整理並以統計方式分析,發現在分數表現上,控制組較實驗組來得高,因此推斷模擬社會情境式的金融教育課程對提升學生「態度」方面的金融素養不具正向影響。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往後研究者從事金融教育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黃久美; 郭鍾隆; 鄭其嘉; 鄭雅娟; 林正昌
    本研究分析某市民眾行為(成癮物質使用、健康促進行為、健康服務利用)與身體健康(身 體疼痛、慢性病數)、心理健康(憂鬱症狀、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係。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概念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配程度。結果顯示:健康促進行為與成癮物 質使用呈負相關。健康服務利用愈多之市民,其身體健康愈差;而健康促進行為愈差、健康服務利用愈多者,其心理健康愈差;成癮物質使用對身體及心理健康均無 顯著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01) 黃久美; 郭鐘隆; 鄭其嘉; 鄭雅娟; 林正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用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
    (2009) 江羿臻; Yi-chen Chiang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透過分類與迴歸樹(CART)分析方法,探討中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比較不同學習階段中學生之學習成就相關因素的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成就高低的分類預測模型。本研究是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為資料來源,採用第一波國中樣本和第三波高中/高職/五專追蹤樣本的學生和家長問卷,樣本數為3022人。經過CART分析之後,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發現: 1.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高中/高職/五專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學習階段。 2.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成就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 (1)國中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11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網絡三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68.9%,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略降為64.7%,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79.6%,高於低學習成就的56.1%。 (2)高中/高職/五專階段的CART分類模型,包括課程類別和學校公私立別兩個變項,涵括了個人和學校兩個因素。其整體分類正確率達77.2%,經交互驗證法評估後仍達77.2%,對於高學習成就的分類正確率達80.1%,高於低學習成就的73.4%。 3. 中學生於不同學習階段,用來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因素有差異。 (1)就國中階段而言,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間」三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父親教育程度」、「電腦使用時間」和「學校主動與父母聯繫程度」四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和「自我期望」兩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能力期望」、「自我期望」、「父母教育期望」和「父親職業」等四個變項。 (2)就高中/高職/五專階段而言,高低兩個不同程度的學習成就,其主要解釋路徑和次要解釋路徑所經過的變項是一樣的,但分類條件不同。如要對高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自然組)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 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普通學程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公立)兩個變項。另一方面,如要對低學習成就進行預測,其主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商業、綜合學程非學術導向、工業類、理工、文商、醫、藝術類、農業類、家事類、普通科、海事水產類)一個變項;次要解釋路徑經過「課程類別」(分類條件為普通學程非自然組、綜合學程學術導向)和「學校公私立別」(分類條件為私立)兩個變項。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討論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意金融教學「實驗小班」之個案研究
    (2012) 曾菁芬; Tseng, Ching-F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金融教學「實驗小班」之課程特色與成效、課程成效之影響因素,以及接受創意金融教學課程對學童學習影響之變化情形。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資料蒐集方式為教室觀察、深度訪談及文件分析,訪談對象為實驗小班中的學童、家長及教師;研究工具有訪談大綱、觀察日誌及學童樂活問卷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創意金融教學「實驗小班」之課程特色有:教材運用漫畫類比金融世界、教法富有創意及變化,以及活動豐富多樣化。 二、創意金融課程的教學成效有:能增進金融知識與理解、促進理財技能、能具備風險控管的能力並理解理財的價值與責任、拓展國際視野、增加邏輯思考能力,以及課程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三、創意金融教學成效的影響因素有:家庭環境與教養態度、家庭的金融觀念、課程教材教法、以及課程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接受金融教學課程對學童學習影響之變化情形為接受課程較久的孩童,其在企圖心、挫折容忍力、延宕滿足、創造力、及人際關係等五種心理特質的指數都漸趨穩定。 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及實務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以遊戲教學為例
    (2012) 陳慧芬; CHEN,HUEY-FE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小兩個班級的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5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兩節課(80分鐘)的「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的綜合活動教學。 本研究在「人際關係」的分析部分,是以「學童樂活問卷」的「玲瓏指數」為評量工具。實驗課程結束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後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詹森內曼法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立即成效。實驗處理四週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追蹤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延宕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立即影響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差異顯著區在「學童樂活問卷」前測的「玲瓏指數」得分57.91分以上或44.73分以下。而前測得分在57.91分以上,此方案對其人際關係之提升並無幫助。若前測得分低於44.73分,實驗組後測分數則顯著優於對照組,有助於其人際關係之提升。 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延宕影響成效,效果並不顯著。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日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
    (2011) 陳慧玲; CHEN, HU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現況,及生活型態與心 理健康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抽取97 年度至99 年度台北市街頭藝人有效樣本合計191 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樂活問卷成人版」及「精健指數量表」。所得資料以t 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潛在抗壓之生活型態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 四、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中「生活品味」及「潛在抗壓」與心理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五、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街頭藝人管理 與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
    (2016) 陳亭羽; Chen, T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欲了解國中學生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現況,探討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經驗、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彼此間的關係,以及能否預測國中學生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便利取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嘉義市等地區八、九年級國中學生,有效樣本共計490份。研究工具為「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依從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規定時數從事服務學習,從事最多的服務學習類型為環境保護。對於志願服務,女生比男生有更正向的態度與控制知覺,更願意再度從事志願服務;九年級學生服務學習時數顯著高於八年級,但八年級學生比九年級學生對志願服務有更正向的態度及主觀規範。國中學生從事十二國教服務學習之經驗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無相關,且無法預測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而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有正相關,且可預測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最後,依據各項研究結果擬出相關建議,供實務上及後續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角色改變歷程
    (2011) 江海韻; CHIANG,HAI-YUNN
    本研究旨在瞭解原國民中學童軍、家政、輔導教師對新課程綜合活動的反應,以及綜合活動對這三科教師教學帶來的影響、教師角色定位,並探討綜合領域實施後,這三科教師的成長,以及轉變到綜合活動教師的歷程。 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中紮根理論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蒐集資料主要方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訪談大綱、訪談同意書、研究者札記、訪談內容以及訪談錄音設備等。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參與者採立意取樣,根據研究目的擬定研究參與者的三項標準:一、研究參與者於90學年之前已經擔任國民中學童軍、家政或輔導教學工作;二、研究參與者現在擔任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工作;三、研究參與者為臺北市國中綜合活動輔導團團員。因此邀請適合對象參與本研究,共邀請9位符合上述條件的研究參與者參與研究。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師面對課程改革的態度多持正面思考。 二、教師在教學上的改變大多能掌握綜合活動領域內涵精神。 三、教改對教師賦權的特徵在教材內容上特別明顯。 四、沉重的備課負擔是每一位研究參與的共同心聲。 五、根據學生個別差異採取適性、多元評量但仍有增能空間。 六、教師獲得重新定位角色的契機。 七、教師成長不限於個人教學精進、影響力提升,教學團隊是關鍵影響。 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及實務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推論能力測驗之發展研究
    (2010) 張雅如
    本研究的目的在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推論能力測驗,並分析其試題品質、信度及建構效度。其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該推論能力測驗得分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首先由文獻當中整理出五項推論理解的核心成分,作為編製測驗題目的依據。預試題本共計53題,以台北縣市四、五年級學生共302人進行預試,經項目分析後依鑑別度及難度挑選25題編為正式題本。信效度研究以台北縣市四~六年級學童484人進行間隔一週的重測信度考驗(r = .89~.93,p<.01)及內容一致性信度(r = .81~.85)。建構效度證據則收集了專家檢測的內容上的證據、與效標「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達顯著相關(r = .73~.74,p<.01)的本質上的證據,但在結構上的證據方面,則須修改原先的假設模式,才能提升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度。常模樣本為臺灣地區北、中、南、東部四~六年級學生共1,104人,除了以常模樣本的資料對試題分析及信度進行複核、建立各年級常模之外,也針對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推論能力測驗得分的差異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本研究自編之推論能力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及建構效度,且不同年級與不同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在推論能力測驗上的得分,分別有顯著的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
    (2002/11-2003/03) 張武昌; 周中天; 葉錫南; 陳純音; 許月貴; 林正昌
    多年以來,臺灣省高中高職入學考試中,英語科的成績分佈統計幾乎都是呈雙峰曲線,顯示在我國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群數目相當穩定的「放棄者」(即低峰群),此一現象到今年國中畢業生基本學力測驗時,受到廣泛注意。其原因可能在於城鄉之間的學習資源不均,也可能與國中教師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有關。無論如何,此一現象的因素複雜,實有必要作深入探討,並研擬改善計畫,以求具體改進。 本研究擬採蒐集試題與成績分析、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座談會、專家諮詢等方式進行,預期五個月完成,研究之預期成果如下: 1.探討英語成績雙峰現象的主因。 2.了解國中英語教學現況。 3.雙峰現象改進措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調適指數建立與效度驗證
    (2012) 歐陽幸雅
    本研究旨在建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調適指數以及針對此指數進行效度驗證。經文獻分析探討後,本研究選用「LOHAS生活型態量表」做為建立教師工作調適指數建立的研究工具,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針對台灣本島大台北、北、中、南、東五區的國民中學公私立教師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CART決策樹分析決定指數題目、以邏吉斯迴歸分析決定各題目選項的配分,並由此計算出每位教師的工作調適指數,指數分數越低代表工作調適狀況越佳,指數分數越高代表工作調適狀況越不佳。最後,以對照團體法以及效標驗證法進行工作調適指數的效度考驗,考驗結果如下:1、女性國中教師的工作調適狀況優於男性國中教師。2、抗壓指數越高的教師,其工作調適狀況亦較佳,兩者經統計考驗得顯著負相關,可見本研究所建立的工作調適指數具有效度3、不同職務別的教師其工作調適狀況不一,導師的工作調適狀況顯著優於組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家庭適應能力和凝聚力與第三文化孩童心理幸福感的關係研究:以跨文化適應為仲介變項
    (2022) 許婷婷; Hui, Ting-Ting
    第三文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跟著父母到不同國家居住,要不斷的面對跨文化的適應,對其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在這過程中不變而又對第三文化小孩有顯著影響力的是其家庭。過去針對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移動對第三文化小孩身心方面的負面影響,或針對其性格特質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家庭中的兩個重要功能-家庭適應能力(family adaptability)和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on)和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 TCKs)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關係,並以跨文化適應為仲介效果。本研究於2020年5月至10月期間,透過不同機構、學校、個人朋友圈等途徑發放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總計202份,再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如以家庭為整體來分析,家庭功能對第三文化小孩的跨文化適應和心理幸福感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分開家庭適應能力和家庭凝聚力來分析,家庭適應能力對第三文化小孩的跨文化適應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未達顯著;家庭凝聚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未達顯著,但對幸福心理感的影響達顯著;跨文化適應對幸福心理感的影響未達顯著,而仲介效果也不成立。最後,依據實證分析之結果,討論本研究之限制、對關心第三文化孩童的家長和機構給予實務應用參考,以及提出對於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之適配性研究─以臺師大學生為例
    (2015) 鄭又豪; Yu-Hao Cheng
    本研究旨在研究工作環境定位系統(Human Resource Knowledge, HRK)與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的適配性。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201位學生為對象,每位學生作答工作環境定位系統所使用的「大專版LOHAS生活型態問卷」與根據Holland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所發展的「大專版生涯興趣量表」,再分析兩者的關係。本研究經文獻探討,以Prediger所提的兩向度模式為聯結,分別以事物─人群(Things-People)以及想法─資料(Ideas-Data),將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分為四個象限以探究其適配性。研究結果顯示,臺師大學生符合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的結構。臺師大學生的特質分佈,在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多分佈在以人與想法為主的第四象限,兩者也以在人群與想法為主的類型A(藝術型)與S(社會型)有較佳的適配性。本研究進一步以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CART)分析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在「LOHAS生活型態問卷」中的關鍵題項。類型A的最關鍵題項為「藝術品的鑑賞是否為興趣或嗜好」,其它關鍵題項包含「穿著服飾」、「財富與健康的配置」、「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休閒娛樂型態」;類型S的最關鍵題項為「購車考量」,其它關鍵題項包含「穿著服飾」、「對命運的態度」、「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休閒娛樂型態」;需視不同回答的交互作用來分類。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不同學校、不同類型的學生,以確認工作環境定位系統與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在臺師大以外學生的適配性,提供生涯輔導與企業選才使用工作環境定位系統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創新桌遊來看理性決策-以北北基WGP金融戰略王大獎賽玩家資產配置行為分析為例
    (2020) 陳怡婷; CHEN, YI-TING
    本研究旨在運用預期效用理論分析創新桌遊金融戰略王以探討玩家的理性決策行為,採取次級資料分析法,資料取自宏觀金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處於2019年3月2日及3月3日辦理之「北北基WGP金融戰略王大獎賽」,選擇有完整資料的準決賽、季殿賽及冠亞賽共四場比賽紀錄,運用描述統計、多重比較之事前比較與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從玩家實際配置行為發現,得分較高之玩家在金融戰略王桌遊進行過程中越符合規範性理論內涵;(2)進一步探討除理性配置外,玩家會運用其他策略來集中積分於同學校玩家,使其學校玩家在第一階段最後積分排名最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一日重建法和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主觀幸福感
    (2013) 黃逸杉; Yi-Shan Huang
    本研究旨在運用新穎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調查方法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及非線性的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統計方法,探究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針對100名大學生為對象,用DRM蒐集到1657個以事件為單位的情緒資料,再運用CART統計方法,分析事件的情境與情緒間的關係。 分析資料時,DRM能得知受試者在不同情境變項下的情緒總和分數;以CART分析則能進一步提供情境變項條件組合與情緒的關係;將事件的情緒分數彙總,則可以得知受試者個人或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包含以持續時間加權的總和情緒與U指數;個人情緒可以與主觀幸福感的認知面──生活滿意度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從情境分類求情緒平均分數而言,大學生在從事約會/親密關係、放鬆/玩遊戲、飲食/聚餐、看電視/電影/聽音樂、逛街/購物等感情交友、吃喝玩樂方面的事情有最正向情緒;學校課業、社團活動、工作/打工等事情則有最負向的情緒。以CART分析則發現,在所有事件中,大學生的情緒與學校功課、放鬆/玩遊戲、會議/團體討論、與好朋友互動、交通/移動等情境有重大關係;此外CART將樣本分割成16個終端節點,各有不同的條件可預測情緒。彙整事件情緒資料到個人層次則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與認知面明顯不相同,呈低度相關。 本研究還發現CART分析DRM資料時的優點,包括能同時分析不同資料型態且數量眾多的情境變項、找到特定的情境變項組合、排序情境變項的重要性等。 最後,這些發現在應用方面提供一些增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在研究方面建議可善加利用DRM的彈性拓展未來研究方向,包含改變情境變項、受試者族群、背景變項、情緒詞,並可搭配有時間資訊的記錄工具瞭解人們生活情境與情緒的關係。此外,亦可蒐集代表性良好的樣本,以CART建立預測幸福感的模式。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