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淑君"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促進因素研究:以某偏鄉國中畢業生為例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能成功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穩定就學的偏鄉青少年的適應歷程,探究他們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的策略,並找出有助於偏鄉青少年學業適應的因素與適應歷程脈絡,以成為其他偏鄉青少年們的標竿,有助於未來偏鄉青少年的高中職就學適應。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邀請某偏鄉國中畢業生已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目前穩定就學者為研究參與者,探究他們在高中職就學期間所遭逢的困境、他們如何克服,以及有助於他們完成高中職學業的因素。共進行五次訪談,接受訪談的偏鄉青少年共有16 位,橫跨四屆,其中女生5 人,男生11 人,已經高職畢業者6人,專科五年級3 人,高三6 人,高二1 人。六位已經自高中職畢業的學生中,五位已經進入職場,一位進入大學就讀。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發現,這群青少年在高中職就讀的挑戰包括:學業困境、到陌生環境的緊張不安、生涯未定向的壓力、以及經濟困難。支持這群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核心信念是「追求夢想」,透過不斷的自我鼓勵,或尋求家長、師長、同儕的協助以幫助自己克服困難。至於就讀高中職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為了獲得未來工作的競爭力,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期待因為自己的爭氣,而能讓自己和家人有面子;以及夢想的自我實現。研究原創性/價值透過本研究結果,了解促進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有利因素,可提供日後規劃偏鄉青少年輔導方案之參考,及早協助偏鄉孩子;也能在偏鄉青少年離家求學前為他們預作心理準備,以提高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本研究亦提供對偏鄉青少年之教育與輔導實務及研究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林淑君; 張家臻; 李惠玲; 王麗香; 吳曉明; 劉杏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以北部某技術學院護理科五專原住民護生完成最後一哩「臨床護理選習課程」共48人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問卷、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長期投入、三角檢證、同儕審視、參與者檢核、反例個案分析、厚實敘寫等方式,做為提高研究信實度的方式,最後歸納其於最後一哩之學習歷程為:一、護生與原住民身分的原罪與束縛;二、護生與新手護士間角色轉換;三、在挑戰與支持間尋找情緒的出口;四、在最後一哩中探索生涯。將可做為原住民教育及護理教育之重要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林淑君; 張家臻; 李惠玲; 王麗香; 吳曉明; 劉杏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以北部某技術學院護理科五專原住民護生完成最後一哩「臨床護理選習課程」共48人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問卷、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長期投入、三角檢證、同儕審視、參與者檢核、反例個案分析、厚實敘寫等方式,做為提高研究信實度的方式,最後歸納其於最後一哩之學習歷程為:一、護生與原住民身分的原罪與束縛;二、護生與新手護士間角色轉換;三、在挑戰與支持間尋找情緒的出口;四、在最後一哩中探索生涯。將可做為原住民教育及護理教育之重要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生活技能現況初探及教育需求調查
    (2007) 林淑君; Shu-Chun Lin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背景因素對其生活技能發展影響,進一步發展和運用生活技能量表,評估其生活技能發展現況,瞭解學生生活技能教育需求,提供推行校本生活技能融入各領域課程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對象是依據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人數比及國中學生人數學校規模分兩群決定,公立國中七年級班級數規模15班以上學校台北市有26所,台北縣35所。15班以下台北市33所、台北縣27所。分別從中分層抽樣施測19所學校33個班級。發出1320份問卷,回收1200份,有效問卷為1150份。 研究結果發現,顯著影響研究對象整體生活技能的因素中以家庭功能無障礙最具有解釋力,其次為學業成績優者、女生、就讀台北市學校、有宗教信仰。顯著影響人際類技能的因素中以學業成績最具有解釋力,其次為女生、家庭功能無障礙、有宗教信仰、就讀台北市。最顯著影響認知類技能為家庭功能無障礙,其次學業成績優異、學校社經地位高、女生,有宗教信仰。最顯著影響情緒因應類技能因素仍為家庭功能無障礙,其次為學業成績優異,就讀台北市學校。綜合上面敘述,其顯著預測因子大同小異。 生活技能教育需求程度以「如何增進人際關係技能」最高,「如何增進批判性思考」最低。生活技能知識獲得來源前三名為網路、電視、同學朋友。主要從父母親、學校老師、同學朋友處學習生活技能。希望學習生活技能概念形成方式依序為討論、表達、情境類推、腦力激盪、案例分析、發表;學習生活技能概念演練方式則依序為現場演練技巧、創造原則、發表心得、修正;生活技能概念維持依序希望透過交流、觀摩、示範、獎勵方式。希望教材內容呈現方式依序為圖片、漫畫、線上遊戲、戲劇演出、錄影帶。學生在學習學業學習、人際溝通、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有較多困難,需要去學習生活技能以解決。學生最常提及需要幫助去處理學業功課、時間管理、金錢經濟、親子關係、同儕朋友關係等。 建議未來研究可對量表進一步發展,加強質性資料收集與各類技能之深入探討。在生活技能教育方面,建議在學校教育中多教導學生生活技能,融入各科教學,並採用學生歡迎之教法。透過親職教育強化父母親生活技能以提昇家庭功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王麗斐; 林淑君; Li-Fei Wang; Shu-Chun Lin
    本研究係針對1992-2006 期間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題材與發展趨勢進行整合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1992 年開始第一篇的質性研究以來,至2006 年底共累積246 篇。在1992-1996 年間,質性研究僅佔全體量化與質性研究論文數的六分之一,然而近十年(1997-2006)的數量則已佔全體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論文數的三分之一。超過四成的論文以「質性研究」通稱,其餘的研究方法論取向非常分歧。這些論文的研究參與者以案主為最多、助人者次之;其中,以案主為主角的論文中,以非大學生的成人案主最多、其次是兒童。研究人數以單一樣本最多、約六成論文的研究人數在六人或六人以下。研究題材聚焦在探討案主在諮商歷程的改變與結果、助人者的專業發展、以及諮商關係或諮商互動歷程等議題上。探討老人案主的質性研究則尚未誕生。詳細研究結果與建議將於文中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3-??)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10-??) 林淑君; 陳秉華; SHU-CHUN LIN and PING-HAW CH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滴水穿石:某偏鄉國中駐校心理諮商介入方案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企業贊助諮商心理師進入偏鄉國中進行駐校諮商服務方案之經驗與成效,本方案已進行6 年並持續進行中。本研究針對100 學年度畢業班學生(共10 人)進行縱貫性追蹤研究,探討他們在國中就讀期間接受駐校諮商方案的成效,並於其畢業後持續追蹤。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於該班學生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八年級下學期期末(四人受訪,兩男、兩女)、九年級畢業前(10人受訪,五男、五女)及畢業後1 年暑假(五人受訪,兩男、三女)進行訪談;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Facebook、Line、電話、寒暑假聚會等等),並佐以教師訪談及本方案諮商心理師之工作記錄。研究結果發現,此一長期駐校諮商服務方案對學生最顯著之效益在於:一、不放棄、堅持下去態度的養成;二、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技巧的提升。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畢業生進入高職/專科後,雖然在人際與學業適應仍遭遇困難,然而,他們學會堅持下去、不放棄,顯現此方案對該校學生具有長期性影響,促使學生內在改變,形成保護他們不放棄的支持力量。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本方案的省思與未來對偏鄉青少年介入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滴水穿石:某偏鄉國中駐校心理諮商介入方案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企業贊助諮商心理師進入偏鄉國中進行駐校諮商服務方案之經驗與成效,本方案已進行6 年並持續進行中。本研究針對100 學年度畢業班學生(共10 人)進行縱貫性追蹤研究,探討他們在國中就讀期間接受駐校諮商方案的成效,並於其畢業後持續追蹤。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於該班學生七年級下學期期末、八年級下學期期末(四人受訪,兩男、兩女)、九年級畢業前(10人受訪,五男、五女)及畢業後1 年暑假(五人受訪,兩男、三女)進行訪談;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Facebook、Line、電話、寒暑假聚會等等),並佐以教師訪談及本方案諮商心理師之工作記錄。研究結果發現,此一長期駐校諮商服務方案對學生最顯著之效益在於:一、不放棄、堅持下去態度的養成;二、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技巧的提升。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畢業生進入高職/專科後,雖然在人際與學業適應仍遭遇困難,然而,他們學會堅持下去、不放棄,顯現此方案對該校學生具有長期性影響,促使學生內在改變,形成保護他們不放棄的支持力量。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本方案的省思與未來對偏鄉青少年介入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
    (2011) 林淑君; Shu-chun Lin
    本研究旨在探究資深諮商心理師在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時,如何因應與自我照顧,以達到安頓身心之目的。為瞭解資深諮商心理師之經驗,本研究以建構主義之紮根理論方法學,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進行。本研究共邀請12位資深諮商心理師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所曾遭遇之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因應、處理,並自我照顧以安頓其身心。研究參與者年齡在40-59歲之間,平均年齡45.7歲;心理諮商工作資歷在15-2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8.8年;兒童青少年諮商工作年資在6-22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1.8年;其中2位男性,10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諮商師從新手到目前的資深階段,曾遭遇的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包括:(1)來自案主特質的困境,(2)來自案主生態系統與環境的困境,(3)來自機構與制度的困境,(4)身體嚴重受傷或癌症案主的困境,以及(5)案主議題勾到諮商師個人議題的困境。有效的困境因應策略則為:(1)持續進修,(2)發揮思考功能,以及(3)採取具體處理策略。諮商師面對臨床困境的因應方式,似乎有個共同的因素,即是積極面對挑戰、彈性因應的態度。至於資深諮商師困境中身心的安頓有二個取徑,分別為:(1)以生命哲學安頓自己,以及(2)以宗教觀/靈性觀安頓身心。最後,研究發現,諮商師所經歷的臨床困境與安頓身心的經驗,會與其個人生命與專業的轉變相互關連與影響。最後本研究將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