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玉体"
Now showing 1 - 20 of 2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心向神的基督教教育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1-06-??) 林玉体基督教的教育主張,與古希臘之注重哲學理論及羅馬之強調實用,大異其趣。神父們認為聖經的絕對性不可懷疑,如果世俗學問與教義相合,則並不排拒哲學或文學作品之價值;若二者有違,則根據人性本有原罪而滋生的知識,是不能容評它存在的。本文評述基督王國(Christendom)時代教會領袖對教育的態度,並以St. Augustine及St. Thomas Aquinas的宗教教育觀點來闡發宗教教育的主張。從這兩位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權威之教育觀念裡,吾人方可汲取不少教育智慧,可供當今教有工作者之反省與檢討。Item 主張泛智的教育學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5-06-??) 林玉体J. Comenius 是十七世紀主張泛智(pansophism)的教育學者。當時學術界充斥著「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追求,認為只要為學方法正確,教材編寫良好,人人都有能力可以了解各領域的學問。Comenius在教育史上的重要貢獻,就是編寫第一本有圖畫的教科書,使學童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其次,他也是史上首位將「學制」予以系統化的學者,將學校制度以六年為一期而分為四個階段,使學校組織更具明朗化。更令人景仰的是他有前瞻性的世界觀,為求世界和平,期望透過愛的教育而鼓吹國際組織的成立,以仲裁各國糾紛,不應訴諸武力,這些遠見,有賴後人繼續努力,促使早日實現。Item 人文教育思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4-06-??) 林玉体歐洲教育史上強調人文精神的,可以溯源於古希臘羅馬時期,但「人」為本位的時潮,卻為中世紀教會之以「神」為本位所取代。幸而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時期,「人」的覺醒及再生,重新抬頭。擺脫權威的枷鎖,恢復個人的尊嚴與價值,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口號。教育學者呼籲,在教材、教法、師資素質,及對待學童的態度上,都應以關懷、慈愛、耐性為重點;而文學、詩歌、美術、音樂及雕刻等人文氣息,更十分濃厚;訴諸行重以淑世及改革為職志者輩出,使歐洲歩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從此邁向近代的世界文明。Item 「余,臺灣人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林玉体; Yu-Tee Lin連雅堂先生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著作多,經歷也不少,一生中以兩大抱負作終身職志,也告誡家族及臺灣人民,一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二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說臺語。他的具體貢獻是出版《臺灣通史》及《臺灣語典》。另外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屢次重述且強調「余,臺灣人也!」誓不作清國臣民及日本國民,充分表現出臺灣人的義氣與志節。不過,連氏也參加過清帝所辦的科舉而落第;他的著作倒受日本朝野稱頌,更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他晚年卻不願其子孫作個「臺灣人」卻願作個「中國人」。因此當中國取代了日本來統治臺灣時,他及他的後代都享盡榮華富貴。本文係依史料來剖析連氏「余,臺灣人也」此句話之複雜意涵!Item 「余,臺灣人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林玉体; Yu-Tee Lin連雅堂先生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著作多,經歷也不少,一生中以兩大抱負作終身職志,也告誡家族及臺灣人民,一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二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說臺語。他的具體貢獻是出版《臺灣通史》及《臺灣語典》。另外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屢次重述且強調「余,臺灣人也!」誓不作清國臣民及日本國民,充分表現出臺灣人的義氣與志節。不過,連氏也參加過清帝所辦的科舉而落第;他的著作倒受日本朝野稱頌,更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他晚年卻不願其子孫作個「臺灣人」卻願作個「中國人」。因此當中國取代了日本來統治臺灣時,他及他的後代都享盡榮華富貴。本文係依史料來剖析連氏「余,臺灣人也」此句話之複雜意涵!Item 「余,臺灣人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林玉体; Yu-Tee Lin連雅堂先生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著作多,經歷也不少,一生中以兩大抱負作終身職志,也告誡家族及臺灣人民,一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二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說臺語。他的具體貢獻是出版《臺灣通史》及《臺灣語典》。另外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屢次重述且強調「余,臺灣人也!」誓不作清國臣民及日本國民,充分表現出臺灣人的義氣與志節。不過,連氏也參加過清帝所辦的科舉而落第;他的著作倒受日本朝野稱頌,更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他晚年卻不願其子孫作個「臺灣人」卻願作個「中國人」。因此當中國取代了日本來統治臺灣時,他及他的後代都享盡榮華富貴。本文係依史料來剖析連氏「余,臺灣人也」此句話之複雜意涵!Item 古代羅馬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6-03-??) 林玉体古代羅馬教育除了在時間尚繼承古代希臘教育而作為西方文化教育之電機工作這個歷史特色外,了解古代羅馬教育,也顯示它在教育史上及應用於臺灣教育之思考上,有多重價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兩種不同語言(希臘與拉丁),兩種不同的民族特質(理論性與實用性)之互相交流所激盪出來的問題;其次,本土性文化教育與語言之演變,從附屬地位而提昇制主宰角色,這兩大主題,皆是研究比較教育及文化的學者所無法忽視的對象。本文描述古代羅馬教育之演進史實,介紹傳統式的羅馬教育,從中作為例證來說明世界各地(包括臺灣)之最早期或文字記在以前人民之生活倫理教育概況;這種草根性的初民教育,在接觸到高度文民之希臘教育後,即發生種種的影響,從「排斥」及「仰慕」之論戰中陶融出羅馬文化的花朵。希臘及羅馬教育遂成為西方古典教育的代表,這種教育型態存在於歐美文教史上有超過一千年的時光。古代羅馬教育在歐美教育史上的份量,非同小可。臺灣的教育研究者也可以從中獲取不少的教育智慧與史訓以作為今後我國教育興革之參考。本文之寫作,旨在挑選具有意義的教育史料,以提昇教育的史見。這兩大目標,也是教育史的研讀所以達成的功能。Item 台灣原住民教育存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2004) 張耀宗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原住民教育史(1624-1895),時間歷經荷西、明鄭與清 代等三個時期。身為台灣這塊土地最早的居住者,原住民所接受全然是外來者的 殖民教化,時至今日依舊無法改變如此的窘境,原住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地被同 化。 荷西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基督教化為中心,原住民教育係依附在傳 教的目的之下。此期的殖民教化當以荷蘭傳教士的成果較為恢弘,神職人員不畏 臺灣惡劣的環境,以大員為中心向南向北拓展傳教的版圖,建立台灣第一所學 校,藉由基督教義為原住民帶來基本的識字教育。 明鄭與清代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儒家教化為中心。明鄭時期忙於戰 事,對原住民的教化全無建樹。由於,清朝統治者係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對於 台灣原住民的教化較為注意,提供社學、義學(塾)、書院、與學堂等教育設施。 由於經費的缺乏,這些教育設施時常處於廢止的狀態。二百餘年的儒家教化,原 住民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造就為數不少的「番秀才」。 面對這段外來者的殖民教化史,經由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的分析,可以顯 現殖民教化的本質。傅柯的「權力/知識」觀點,可見原住民接受殖民者的知識 教化後,逐漸為權力作用所宰制,藉由「規訓」的效果,身體的箝制產生對殖民 者的全然臣服。薩伊德的「東方主義」,闡述殖民者對被殖民者一套完整的偏見 論述。殖民者精密地操作文化移植,造成被殖民者錯誤與混淆的認同,不知不覺 中往殖民者靠攏。 不管是華人,抑是荷蘭、西班牙人,殖民教化的本質全然一致,係在為穩 定統治而服務,目標則是教化原住民成為與殖民者一模一樣的人。回顧這段歷 史,對未來的原住民教育提出下列的建議:制定「語言平等法」,維持身分識別 的教育,具雙語教育的內涵,建立原住民的知識觀與世界觀,擁有教育自治權, 具備多元文化的知識與態度,擁有自我書寫的教育機會,設置原住民教育師資的 培育管道。Ite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日學校發展之研究(2007) 林嘉瑛本研究以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之後,開辦至今超過一百年的主日學校為研究重點,探討台灣長老教會主日學校的創始、師資來源、師資訓練、對象、上課教材、教學活動、設備和行政組織等面向。 首先,從英國、加拿大來台設教說起,指出西方宣教士來到台灣傳教是世界宣教運動的成果之一,而主日學則是靈性覺醒下帶來的社會改革產物。 再來,分別從清季、日治、戰後、1981年以後等四個時期來探討台灣長老教會主日學的發展。因為各時期的主日學皆與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因此將概略說明各期的社會背景及教會情形。 研究者以教會出版品為基本資料,如長老教會史料彙編、教會公報、會議記錄、傳記和回憶錄等,希望藉此描繪出長老教會主日學的歷史面貌和各時期的特色。 最後,總結前面各章提出主日學的回顧與展望。Item 唯實論的教育思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林玉体注重感官及具體經驗來獲取知識,本是極為平常之見。這在過去的歷史裡,早就有不少人提倡;即令在人文主義以復古為口號的時代要求下,古典文學(拉丁、希臘、及希伯來)之教學位居要津時,但1449年,戲劇作家(Feo Beleari of Florence)就譜下了如下的詩句:眼睛是第一道門窗(The eye is called the first of all the gates.),經由它,智力才能得知與品嘗(Through which the intellect may learn and taste.)耳朵是第二道,注意傾聽(The ear is second, with the attentive word.)才能武裝並充實心靈。(That arms and nou4rishes the mind.)對一般平民而言,唸古書、寫古字,實在是苦差事;印象最深刻的莫如具體實物,基督教徒也深具此種庸俗看法。中世紀以來,為了加強眾人對宗教信仰的堅定,各地都興建氣象萬千且規模宏偉的教堂,其用意有三:第一,教堂本身猶如書本,觀看教堂總比閱讀聖經來得容易;第二,出神入化之聖者典範,透過視覺,更有活生生的記憶;第三,藉教堂之肅穆莊嚴,以煽發百姓虔誠的火苗。去除教堂,只在內心中有基督,則基督教將無法普遍化。「實」, 與「名」的爭論,不能太偏。上述那種婦孺皆知的見解,在文藝復興覺醒時代之後,個人的地位與價值重新恢復;宗教改革又順勢推倒教會的桎梏,歐洲人的思考空間乃大為擴展,求知態度也膽大氣壯。連教皇的教諭都不放在眼裡,學術界上的權威也不值得盲目崇拜了。突破傳統窠臼最具歷史意義的,莫過於德籍牧師歌白(Niklas Koppernigk,或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他於臨終那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aibus orbium coelestium)震驚了天文學界及宗教界。「太陽中心說」(heliocentrism)取代了自希臘以來且為羅馬社會所堅守不渝的「地球中心說」(geocentrism)。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更發揚哥白尼的學說,數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取望遠鏡長年觀察的結果,證明太陽中心說才屬正確之論。大家沿襲已久的固有宇宙觀開始徹底的改變,這種從根拔起的革命,衝擊了人心的深處,價值之重新評估,已是刻不容緩之事了。新大陸及新航線之發現,更火上加油的助長唯實論的火焰。在為學態度上,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懷疑及培根(Francis Bacon, 1560—1626)之注重實驗,使得舊哲學及舊科學改觀;在求知方法上,培根新工具(歸納法)之提出及笛卡兒解析幾何之發現,都是功不可沒;在普及知識獲取正確知識上,印刷術之發明,望遠鏡及顯徵鏡之製作,都是石破天驚之事。世界史上從無一時代像歐洲十六世開始所展現出來讓人眼撩亂的變動面貌。伽利略說得好:「在涉及物理問題時,吾人不應該訴諸聖經上的字句權威,侄應該根據感覺經驗(sense experiences)及必然的演算(necessary demonstrations)。」「感覺經驗」即是五官印象,「必然的演算」就是數學。前者即感官知識,後者即理性知識,二者不可或缺。真理之水落石出,必須人們去除偏見,向事實低頭,承認演算的結果,否則就是「光禿禿的拒絕了真理」。歐洲近代「科學」之突飛猛進,唯實論的教育態度與方法最具關鍵性。唯實論的教育理念非常廣泛,教學之注重兒童心理,教學語言之偏重母語,教學內容之傾向感官經驗,教學氣氛之崇尚自由,及教育範圍之溢出學校而邁向自然等,都是其中犖犖大者。至於學生健康之維護,學校環境之改善,師生關係之親密,也是唯實論者在教育上的呼籲。唯實論的教育學者為數頗眾,獨本無法成林,唯實論已成為十六、七世紀的歐洲顯學。Item 我國高級中學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0-06-??) 林玉体Item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之研究(1946-1949)(2012) 蔡孟莉; TSAI,MENG-LI戰後初期是臺灣歷史上一段特殊的年代,正值政治遞嬗與制度交替的過渡時期。本研究以臺灣省教育會的初期發展為主軸,探討省教育會在這段時間裡,如何協助政府,運用其所擁有的專業與資源,重整青黃不接的教育環境。並了解在整頓教育的過程中,政治對教育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省教育會初期的發展實承繼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職員互助會與臺灣省新生教育會,參與成員多為社會領導階層,例如官員、民意代表和教育人員等;教育事務與福利服務為該會的工作核心,而且擴展至公共事務,同時結合重建教育與中國化政策,一方面復甦社會環境、提升教育品質,另一方面重新進行國族認同。 由此可知,省教育會的教育整頓工作,兼具教育與政治性意義,其一展現專業性,其二則是與政策的執行休戚相關。再者,對戰後初期的教育發展而言,它呈現新的教育樣貌被形塑的過程,並說明戰後初期教育整頓的複雜性。Item 教育愛在臺灣教育史的再詮釋(2017) 龔建勳; Kung, Chien-Hsun教育愛在臺灣教育史的再詮釋 摘要 本論文以後現代觀點再詮釋教育愛,闡述其具體精神與內涵,再透過歷史研究法回顧臺灣教育史,尋覓並發揚俱備再詮釋教育愛之臺灣教育家,最後回應現今臺灣教育於師資培育中不夠重視教育愛一問題,強調再詮釋教育愛於現代教師而言之重要性,期許本論文能替未來臺灣教育改革盡一份心力。 臺灣歷史背景特殊,在經歷不同政權的治理下,臺灣教育往往成為政府控制人民的主要手段,並以此箝制社會中的異音,強權欺壓弱者的情況極為明顯。若政治力量進入校園,身為教師理應堅持正義感,發揮自身教育愛去保護受欺壓的一方,而非選擇漠視或助紂為虐。因此本論文第一個重點是探討再詮釋教育愛的重要性,於今日強調轉型正義之臺灣而言,臺灣教師們在素質上必然要向前邁進,臺灣教育不可走回頭路,教育也不再是政治力量的附庸。 本論文研究發現,臺灣教師在威權時代下之所以選擇漠視,多數是因為若選擇挺身而出,可能連自身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好在仍有少數擁有「教育愛」的教育家教師願意鼓起勇氣,替學生打抱不平並堅持公平正義,哪怕為數不多,卻也大大地改變了臺灣教育史的未來。因此本論文第二個重點在於彰顯臺灣教育史中可圈可點且令人肅然起敬之教育家,而今後的教育工作者也該以其做為教育工作之模範。 本論文更透過再詮釋教育愛之觀點,重新審視師資培育對於教育愛不夠重視之問題。從臺灣教育開始強調教師技術層面的專業後,教師於教育愛之發揮便鮮少人談,原因乃是教育行政機關總是急功近利而缺乏長期規畫的遠見。本論文第三個重點即是希望再詮釋教育愛能於師資培育的課程安排上受到重視,深盼極具人文關懷的素養能迴盪在臺灣教育環境中。Item 文學教育的台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台文作品的編選及台灣文學師資之培育(2005) 陳銘凱摘要 本論文旨在檢視文學教育的台灣本土化歷程與成果。過去,因時代背景的影響,致使文學教育的本質不彰,忽略以文學涵養人生的意義。而文學教育的實施又只賴國文教科書的引介,復以「教育政治化」的政策,導致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不僅相去文學的本質甚遠,而且造成學生錯誤的國家認同。 而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歷程,台灣意識逐漸的高漲,台灣一詞不再是不可提及之禁忌 ; 而反映於文學上,則有了「台灣文學主體性」的追尋與建構。回顧歷史,台灣文學ㄧ直以來便是傳承一套本土化論述的香火,從日治時期至今延續不斷。是以,台灣文學主體性的探討不僅承認臺灣文學具備獨立自主的地位,更是收回臺灣文學本身的發言與詮釋權。 而在文學教育上,隨著教育本土化政策的執行,教科書已經開放給民間編輯,對於臺灣文學作品的編選更有發揮的空間。但檢視目前七家高中國文教科書的內容,本研究發現臺灣文學作品相對於中國文學仍然顯得相當不足,而原因除了受限於舊國文課程綱要之影響外,編輯成員抱持中國文學獨尊之心態亦是台灣文學作品受到擠壓之因素。因此,期待95年新課程綱要的實施,重新編輯教科書以落實文學教育本土化,俾使「國」文名實相符。 而在台灣文學師資之培育上,教育部已經批准了三所台灣文學系與八所的台灣文學研究所,雖是遲來的正義,但仍顯的不足,無法和廣大的中國文學系所相抗衡。因此,本研究呼籲政府應該廣設台灣文學相關系所,並主張中文系所應有所改革,以回歸文學的本位,共同培養培養俱備臺灣文學專業知識之準教師人員。Item 斯巴達及雅典的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6-06-??) 林玉体Item 日治前期家長對公學校教育反應之分析(1895~1922)(2015) 林恭任; Lin, Kung - Jen本論文旨在探究日治前期公學校教育時的家長觀點,日治時期之教育為臺灣新式教育起源,其教育制度規劃與實行影響深遠。有關日治時期之教育,在政策與制度、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建築結構與教師形象等之研究上著作頗豐,卻未見有關家長觀點之探究。因此,本論文將著眼於公學校教育機制的家長意見,進行理解與分析。 本研究著重探究因歷史轉換而衝擊強烈的前期,前期可再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895年至1910年,為公學校教育初登場之草創時期;第二階段為1911年至1922年,公學校教育進入醞釀時期,逐漸取代書房教育。 本論文研究發現,日治前期的家長觀點與民族意識、儒家思想之影響有密切關係,包含回歸清朝之期望、對異民族的不信任、讀書與功名的聯結、固有之習俗;另外,也與家長背景對子女受教之考量、社會情勢之演變、學校設備、地理因素等有關,內容有家長知識與經濟水準差異對子女入學考量、清朝滅亡、日本國際地位上升、民族自決風潮、教室收容量、學校位置等。 本論文研究努力達成目標主要有二,第一,填補日治時期教育研究的空白之處:在家長選擇權日益受到重視的現代社會,時人須將家長觀點納入教育決策之考量,可參考過往家長觀點與教育工作者之因應方法,提供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相關啟示,希望能協助現今臺灣教育改革順利推行。 其次,開展日治時期教育研究的視野:本文將日治時期的前期家長觀點進行釐清與探究,因而勾勒出家長觀點在當時教育領域的圖像與重要性,將有益於家長觀點在臺灣教育的發展。Item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2013) 葉律均; Lu-Chun, Yeh本文以日治時期的臺籍師範生為研究對象,著重在師範教育之皇民化養成。 本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以及架構;第二章,試圖解釋殖民政府如何收編公學校中優秀的臺籍精英份子進入師範體系,並對皇民化時期前的教育制度進行概述;第三章進一步探討,受同化教育及後來受皇民化教育的公學校臺籍生,在師範學校如何被進行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如何被收編為日本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下的工具;第四章要訴說的概念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其本身受了同化政策或皇民化政策的意識型態,而畢業後成為老師如何再複製此一意識型態,為殖民政府再製皇民化意識的殖民地人民;第五章則是結論的部分,從本文的探討可以顯示二點的結論,第一是透過師範學校來源的研究可以發現,師範學校具有收編與運用臺籍精英的目的與功能。第二是透過師範學校的教育,以及畢業後成為教師的歷程,可以發現殖民政府對師範生及其所訓練的教師,如何進行皇民化意識的編碼與再製。 從上述兩點結論申論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進行威權體制的黨化教育,可以發現國民政府不僅全面接收了師範學校的硬體設施,同時在內容上也完全繼承師範體系的功能,也就是師範學校沒有被移為它用,仍是被國民政府做為訓練初等教育師資的機關,這可說是國民政府黨化對皇民化的延續。從此可知,不論是皇民化或黨化,師範體系都有其國家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灌輸與洗腦功能,和「政治─教育」的霸權功能。Item 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影響(1895-1945)(2011) 祝若穎; Chu Jo-Ying本論文旨在探究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並以公學校教學法為例。日治時期所發展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由日本輸入近代歐美教育思想,途徑為學者或教師在師範教育、教育雜誌與著作中傳播新的教育理念,藉以將該思潮引入臺灣。因此,日治時期教育思想的研究,應著眼於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與日本近代史的脈動中進行探討。 日治時期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法,每一時期所呈現的特色各有不同。第一階段-1895年至1918年,為歐美教育思想之引進期與教學法漸趨完備。第二階段-1919年至1930年,歐美教育思想之興盛期與兒童中心教學論。第三階段-1931年至1936年,歐美教育思想之多元期與複合式教學法。第四階段-1937年至1945年,歐美教育思想之變質期與磨鍊育成教學法。 本論文研究發現,日治時期的教育思想與西方近代教育學說有密切關係,包括Pesstolozi、Herbart的教育思想、以美國Dewey為主的兒童中心學說、德國的人格主義與文化教育學、工作教育思想、鄉土教育思想等依序傳入臺灣,並在臺灣教育界造成風潮。公學校的教學法,亦追隨教育思想的潮流,呈現出現代進步的元素,如重視兒童個別差異、生活化教學與直觀教學等。 本論文研究貢獻主要有二,首先,補足臺灣在教育思想史的空白之處:臺灣教育界正因歷經數種不同統治者的歷史,時人必須正視臺灣由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引進的西方各種教育思想派別,促使現今的臺灣能開出更璀璨、更多元之教育學術花朵。 其次,擴大本土教育思想的時空座標之視野:本文將日治時期教育思想的發展脈絡進行釐清與探究,進而勾勒出臺灣教育學的歷史脈絡與整體圖像,將有助於未來發展臺灣教育學說的本土化。Item 本真性、生活與博雅教育(師大書苑, 2005-09-01) 林玉体; 洪仁進Item 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2006) 陳美伶林茂生出生於清代,一生經過三個不同的政府統治——清朝、日本、國民政府,也接受過不同文化的洗禮——中國文化、基督教文化、日本文化、台灣本土文化,更曾到國外——日本、美國求學,其思想融合古今中外,人生閱歷豐富;返回台灣之後更曾於多所學校任教,教導許多的學生;另外,他於學校教育之外也致力於社會教育,其一生可說都是為了台灣在打拼,為了他所熱愛的台灣這塊土地之文化提升而奉獻心力。 本文首章先緒論,說明研究緣起、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生平概述,敘述時代背景、家居生活及求學經歷;第三章則分節敘說林茂生獻身學校教育方面的活動;第四章則說明林茂生參與社會教育之活動;第五章則為結論並提出對現今學校教育之建議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