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珮如"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珮如; Pei-Ju Li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 39 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 8 組,每組 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 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 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 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 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 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 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 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之編製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6-??) 林珮如; 林幸台; Pei-Ju Lin; Hsin-Tai Lin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以了解智能障礙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作為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之參考依據。研究者依循一般編製心理測驗的原則編製工作樣本,包括修訂工作樣本初稿、進行工作樣本預試、進行專家審查與修訂,以及正式施測建立工具信效度等階段。本研究以「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職能評估向度與項目」為基礎,逐步發展具實用性、價格低、施測工具容易取得及施測,且以就業能力為基礎、學習與訓練為導向、工作樣本設計為主,並適用於智能障礙學生的「修訂版學校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共包括商品準備、秤重包裝、餐飲服務、信件處理、包裝餅乾、負重上架、公文處理、拼圖高手、製作苔球、商品高手與精打細算等11 組工作樣本,各含有三至四個分測驗。本工具除初步獲得內容效度外,並以臺北市、新北市72 名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為樣本考驗其信效度,結果發現大致具良好的建構效度、評分者間信度、再測信度與內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以「高職階段智障學生職能評估向度與項目」為基礎,具信效度;二、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價格低、易取得與施測,以就業為導向,適用於學校與智能障礙學生,具高度實用性。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職能評估等相關議題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編製及其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4) 林珮如; Pei-Ju Lin
    依據本研究目的,分為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為發展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研究二發展驗證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成效的行動研究,以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對四名特教學校高一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職能評估,並探討將職能評估結果融入教學之成效。 研究一以林珮如等人(2012)歸納的「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職能評估向度與項目」為基礎,逐步發展具實用性、價格低、施測工具容易取得及施測,且以就業能力為基礎、學習與訓練為導向、以工作樣本設計為主,並適用於智能障礙學生的「修訂版學校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共有十一組工作樣本,各含三至四個分測驗。本工具除初步獲得內容效度外,並以臺北市、新北市72名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為樣本考驗其信效度,結果發現大致上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評分者間信度、再測信度與內部一致性信度。 研究二經由行動研究的歷程,採取以基本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設計行動方案,透過課堂參與觀察、訪談、文件等多元方式蒐集資料,並透過循環修正的動態歷程,以治療師的角色協助教師將職能評估結果融入基本職業能力訓練課程、烘焙職業課程與學生家庭作業中。本研究行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包括行動前的準備、入班參與試探教學課程與蒐集多元資料,以及與兩位特教教師透過協同教學的合作歷程,發揮動態評量精神,根據評量結果據以規劃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使評量與教學能緊密結合。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具信效度並適用於智能障礙學生 二、以基本職業能力或核心能力為出發點設計課程與家庭作業 三、行動歷程發揮動態評量精神 四、特教團隊合作在行動歷程中發揮重要功能,促進特教工作者的教 學省思與成長 五、家長參與行動並逐漸學習放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職能評估等相關議題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小魚也能開潛水艇: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電動輪椅介入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7-??) 林珮如; 林真悌
    本研究旨在經由行動研究的歷程,解決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在行動參與上的困難。參與學生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一年級,疑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全身肌肉萎縮無力,移行與操作活動均需他人協助,且因動作嚴重受限,使得學生在校園行動與參與活動時遭遇困難。本研究有系統地運用輔助科技服務的流程來提供電動輪椅的介入,包括學生各項能力和需求的評估、電動輪椅的評估、選配、試用、修改、電動輪椅個別操控訓練、電動輪椅融入校園和校外真實情境等,以解決學生在行動參與上的困難,並探討電動輪椅介入的歷程和成效。研究結果發現:一、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團隊合作有系統地運用輔助科技服務的流程來提供電動輪椅的介入,以解決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在行動參與上所遭遇到的困難;二、電動輪椅介入對學生的影響包括有校園行動能力與參與度提升、主動探索環境的意願提升、動作控制的能力日趨進步、主動與同儕互動的頻率增加、自我決策的意識提高、成就感與自信心提升、表達意願與詞彙增加、生活經驗拓展等表現;三、電動輪椅介入的行動歷程對家長和主要照顧者均有正面的影響,且能促進特教工作者的教學省思與成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特殊教育並不特殊:從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9-??) 林珮如; Pei-Ju Lin
    特殊教育的「特殊」是什麼?本文從5W lH六方面整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認為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根本上就決定了教育內容與方法的特殊性。本文試著藉由一些解決方法或處理策略來消除其特殊性,以逐步從「特殊」邁向「融合J '但筆者認為目前特殊教育在教育對象、內容及方法上仍具有特殊性,其中普通班教師及外在環境兩方面是目前讓特殊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仍具特殊性的主要因素,以致於無法真正消除其特殊性,而阻礙邁向全面融合的境界。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