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瑞誼"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
    (2009) 林瑞誼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發展「口腔衛生互動式教材」進行教育介入後,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選取的學校作為實驗分組的依據。實驗組學生接受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而對照組則不接受此介入。前測在介入活動前施測,介入時間約為兩週,後測與教學成效問卷則於介入後隨即進行,後後測與於介入後二個月進行。 本研究發現接受口腔衛生教學介入的實驗組學生,口腔衛生知識在立即及延宕效果均有顯著提升,而其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習慣方面,並未有顯著效果。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對於口腔衛生光碟設計及自學手冊的看法,有六成以上同意此教學媒體能幫助他們瞭解口腔衛生相關知識,以及警覺到口腔衛生的問題。在互動式光碟內容的幫助程度方面,實驗組學生有五成以上的比例,認為是有幫助的。而教學媒體化部分,學生表達中立意見居多。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發展口腔衛生教育教學課程的參考,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搭配健康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的運用,強化「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並整合社區與學校教師力量,以發展出更多元的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12-31)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
    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
    (2007/1-2007/12)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
    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