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璄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2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語定論」與莎士比亞研究中的伊利沙白劇場史書寫
    (2001/04/28-29)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語定論」與莎士比亞研究中的伊利沙白劇場史書寫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2-0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劇場史識與「作家劇場」主張的再商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011-01-01) 林璄南
    馬森「作家劇場」的主張,認為:「演員劇場和作家劇場的不同」是「東西方劇場的最大差異」。這樣的看法,過去二十年來,在兩岸學界廣為引述與流傳。由於此一立論,不僅影響及於中國劇場史的書寫,更關涉到對西洋劇場史的理解與論述,有必要嚴肅以待,詳加探討。但是,這種二分法的思考及論述方式,不僅失之簡化,也乖離劇場史實。「作家劇場」,作為一個概念,並不是不言自明的劇場史概念。試圖以「作家劇場」來泛指西方劇場,並以「演員劇場」來泛指東方傳統劇場,並將此二者加以對比,從劇場史研究的角度觀之,不只皆有其盲點,甚至可說是以偏概全。本文分別就一、稱謂、術語與定義的問題,二、佚名或無名戲劇文本的問題,三、戲劇文本典律化的問題,四、共同創作戲劇文本的問題,以及五、演員當家的西洋劇場史現象等五方面,針對馬森「作家劇場」的此一主張予以重新商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劇場史識與「作家劇場」主張的再商榷
    (2010/10/02-03)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君子動口也動手」:《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武器與打鬥
    (2010) 楊博涵; Po-han Yang
      本論文旨在探討《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武器與打鬥的功能與意義。武器與打鬥在兩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劇中的君子,諸如哈姆雷特與羅密歐,不僅能言善道,更運用武器與打鬥做為解決爭端的手段。本論文分為五章:「緒論」首先說明武器與語言在兩劇中的交互遊戲。劇本中關於武器與打鬥的舞台指示雖然有限,學者與導演們對於打鬥場景的詮釋解讀卻因而呈現諸多風貌;另一方面,語言亦可視為一種虛擬武器。角色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宛如鬥劍,其殺傷力訴諸於耳,直指人心。本章亦解釋將「版本學」做為研究立足點的必要性及「文本不穩定性」可能拓展的討論空間。論文第一章探索不同版本《哈姆雷特》中的打鬥如何影響並決定角色型塑。第二章討論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語言如何再現或扭曲打鬥,並指出爭鬥僅能以武力解決,希冀以武力維持和平的宣稱本身即是暴力。第三章則將劇本與舞台視為戰場,不只劇中角色彼此競爭,莎劇亦成為學者們爭論的場域。「結論」概述全文重點所在,並以「交叉法」美學閱讀供讀者酌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督徒男性佔上風」?--「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族裔衝突與性別政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10-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督徒男性佔上風」?—《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衝突與性別族裔政治
    (2004-05-08)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天馬行空
    (2000-04-29)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性別混淆、婚姻與浪漫喜劇:再檢視《如願》與《第十二夜》
    (2005) 李佩倫; Pei-lun Lee
    摘要 本論文探討莎士比亞的兩部浪漫喜劇《如願》與《第十二夜》中浪漫喜劇成規(convention)之呈現。伊麗莎白時期浪漫喜劇經常被視為頌揚異性愛情與婚姻之次文類。然而我認為此種認知若套用在《如願》與《第十二夜》上並不恰當。雖然此二劇本被歸類為浪漫喜劇,在它們稱頌異性愛情及婚姻的表象下,同性之間的情愛透過女主角的變裝(cross-dressing)所產生的性別混淆流動於角色之間而婚姻的穩定性與價值也受到質疑。第一章由分析不同評論者對浪漫喜劇的定義與討論,探討浪漫喜劇的成規。這些成規包含以愛情故事為劇情主軸、戀人必須經歷的磨難 (ordeals)、求愛的過程(wooing)以及婚姻。這些成規使一些評論家對莎士比亞的浪漫喜劇產生既定且不妥的認知,例如認為莎士比亞的浪漫喜劇遵循異性戀傳統並且頌揚婚姻為社會和諧之象徵。第二章分析《如願》與《第十二夜》中同性情愛的元素。兩部劇本中,女主角的變裝使她們的性別產生混淆,而此性別混淆為同性之間的情愛創造了流動的空間。在此二劇本中,異性愛情並非愛情的唯一面貌或可能,愛情亦存在於同性之間。第三章則藉由檢視《如願》與《第十二夜》中浪漫喜劇成規之呈現,探討其對婚姻的質疑。兩部劇本中對磨難與求愛等成規的呈現質疑了婚姻的價值。而劇本中對婚姻的描繪更突顯出婚姻本身的不穩定及弱點。換言之,《如願》與《第十二夜》並未將婚姻理想化為完美快樂的結局。雖然《如願》與《第十二夜》中運用了浪漫喜劇的成規,它們卻也為這些成規加入了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創造更多詮釋的空間亦說明成規本身並非固定的規範。因此,若一味將此二劇本視為對異性愛情及婚姻的歌頌則忽略了它們在成規上所呈現的變化。我認為《如願》與《第十二夜》不但藉由性別混淆強調同性之間的情愛,亦質疑婚姻的穩定性與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性別與戲劇
    (高等教育, 2003-0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戲劇寫作與作者身份
    (貓頭鷹, 2000-0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挪借《威尼斯商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011-07-01) 林璄南
    改編自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的新編豫劇《約/束》,與其說是一「貼近原著精義」的改編,毋寧說是一跨文化的「挪借」,要來得恰切些。《約/束》的改編,在理論與實踐上有其根本的落差與扞格之處:一方面,改編者標榜「貼近原著精義」的改編策略,使讀者與觀眾期待看到很接近莎翁名劇《威尼斯商人》的文本與演出;另方面,在實踐上,卻又不顧原劇裡角色塑造與主、副線情節細密交織的特點,大幅度刪削,不僅刪除了婕西卡與羅倫佐的私奔,以及藍司羅逗弄老父與背離夏洛克的副線情節,更簡化了波霞(《約/束》裡的慕容天)的角色。此外,又無視於與原劇密不可分的宗教與族群差異,將場景由前現代時期的義大利改換到古中原,把夏洛克重新設定為放高利貸的大食人。透過對《約/束》兩位編劇自陳的改編理念與論述的引述與探討,連同對《約/束》與《威尼斯商人》文本及文化脈絡的比較與研究,本論文將對以上的論述有仔細的論證、分析和探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文化背景與英語教學
    (2002-05-25)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文化背景與英語教學
    (師大書苑, 2002-0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煉金術士》中的偽科學與叢林法則
    (2003-05-18)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皇家贊助、官方檢肅與伊利沙白時代的演員
    (2001-1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莎士比亞之漫畫與動畫改編研究: 以《哈姆雷特》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
    (2016) 江俞弦; Chiang, Yu-Hsien
    本文旨在探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及《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情節和台詞,如何透過圖片敘述及原著台詞的刪減,交織應用在21世紀的動畫及漫畫中,而使其產生新的詮釋及視聽感受。本論文分為五章: 緒論陳述本文所提及的漫畫及動畫版本之取材原因,以及簡述各章節概要。第一章則提供漫畫及動畫的初步認識,並運用Barbara Postema所列出的漫畫技巧,解讀圖片在故事中的敘述方式。將圖片視為一種在文本中敘述的語言,並透過漫畫的敘事架構及圖片在畫面上的配置技巧,作為分析第二章的基礎。第二章主要著重在Manga Shakespeare改編的漫畫版本中,分析僅是文字的原著劇本,如何在漫畫圖片的框架中,結合既有的台詞與漫畫的敘述架構而得以重新演釋,而產生不同的閱讀可能性及解讀方式。為了區別漫畫和動畫在改編上有所不同,第三章則以Zetsuen no Tempest和Romeo X Juliet兩部動畫作品為例,探討莎劇的角色、台詞及劇情,如何經由應用與修飾,融合劇情,進而在動畫中產生新的詮釋。與漫畫相比,動畫的重點已經不再是以不同媒介演繹莎士比亞的劇本。反之,原著中的元素(角色、情節、台詞)變成動畫敘事中的潤飾品,或是作為劇情轉折的關鍵點。最後,結論概述漫畫和動畫改編的異同,並提出閱聽者在閱讀或欣賞的當下,應將劇本或是改編作品結合自身經驗,使其產生更具意義的解讀方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誰殺了國王》(台北版)的改編與詮釋
    (2004/07/12-17)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誰殺了國王》(台北版)的改編與詮釋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5-01-01) 林璄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重探「莎士比亞歌劇」:當代導演的威爾第《法斯塔夫》詮釋
    (2010) 廖子瑩; Tzu-yin Liao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導演歌劇」風潮之下的威爾第《法斯塔夫》演出。論文第一章簡述「莎士比亞歌劇」常見的問題及當今歌劇演出的趨勢。論文第二章將比較威爾第/柏益多《法斯塔夫》及原著《溫莎的風流婦人》之異同。在改編成歌劇後,《法斯塔夫》在戲劇層面上相對簡化,但編劇的簡潔精鍊、法斯塔夫一角塑造上的創新以及音樂上的圓熟突破,仍奠定本作在音樂史上的地位。論文第三章將檢視自華格納以降歌劇製作形態的流變。在歌劇以上演經典劇目為主要活動後,專業導演逐漸成為歌劇之主要詮釋者。導演的新詮釋常使觀眾對歌劇有全新認識,但也常招致非議。如何處理戲劇和音樂的關係是歌劇導演需要思考的課題。論文第四章將分析部分當代《法斯塔夫》錄影演出。部分導演本於對歌劇文本以至於莎劇的理解詮釋此劇,而有些演出則反映更顯著的個人風格或是政治訴求。另外,受到當代理論影響,也有導演企圖解構歌劇文本。這些前衛的演出除了產生新的意義,亦挑戰觀眾的既有認知。論文第五章為結論。為因應歌劇形式,作曲家和劇作家在改編莎士比亞原著時勢必有所取捨,但導演可以藉由不同手法來豐富其戲劇表現。而導演身為戲劇詮釋者,可使歌劇和莎士比亞/莎學有進一步的交流互動。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