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秀珍"
Now showing 1 - 20 of 3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J. Dewey教育目的論的辨明與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林秀珍J. Dewey的教育目的主張曖昧模糊,常常引起誤解和爭議,有必要加以討論與釐清。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是以Dewey的學說意旨和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對Dewey教育目的論再作討論澄清。第二是跳脫有、無二元對立的思維與語言文字的考掘,從超越性的詮釋立場,來衍釋Dewey教育目的論中隱而未顯的深意,期能開啟創造性的詮釋視野,啟發吾人的教育思考。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文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外在目的」,以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等三種稱述Dewey觀點的說辭加以討論。第二部分是將Dewey教育目的論中有待商榷的論證與疑義「存而不論」,直接藉由老莊哲學的超越觀點,通過「萬竅怒號」、「無待於外」,以及「長而不宰」的理解,來開顯「生長」的人文意蘊,期能深化Dewey教育目的論的內在精義,開展新的詮釋視野。Item J. Dewey教育目的論的辨明與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林秀珍J. Dewey的教育目的主張曖昧模糊,常常引起誤解和爭議,有必要加以討論與釐清。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是以Dewey的學說意旨和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對Dewey教育目的論再作討論澄清。第二是跳脫有、無二元對立的思維與語言文字的考掘,從超越性的詮釋立場,來衍釋Dewey教育目的論中隱而未顯的深意,期能開啟創造性的詮釋視野,啟發吾人的教育思考。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文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無外在目的」,以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等三種稱述Dewey觀點的說辭加以討論。第二部分是將Dewey教育目的論中有待商榷的論證與疑義「存而不論」,直接藉由老莊哲學的超越觀點,通過「萬竅怒號」、「無待於外」,以及「長而不宰」的理解,來開顯「生長」的人文意蘊,期能深化Dewey教育目的論的內在精義,開展新的詮釋視野。Item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2004-07-31) 黃純敏; 程玉秀; 林秀珍Item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2003-07-31) 黃純敏; 程玉秀; 林秀珍Item 「制度化」的基本學力測驗對國中教學之影響分析(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3-10-??) 林秀珍; 徐世豐; Lin, Show-janeShyu, Shyh-fangItem 台灣運動與宗教之研究(2008-07-31) 林秀珍; 葉坤靈面對新時代的家庭與社會環境變遷,學校的道德教育益形重要。為了強化道德教育成效,學校也必須與時俱進,開創道德教育的多元途徑。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學校運動 會的神聖性,希望透過創造性的詮釋視野,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神聖本質的思考, 以及運動與宗教的相關研究,來深化運動會的道德教育與文化意涵。Item 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意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4-04-??) 黃純敏; 程玉秀; 林秀珍本研究昌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圈中英語教師的課程意識,以及其課程意識是否因個人與任教學校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的圈中英語教師,主要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並以教師訪談與相關文獻資料作為討論的輔助說明。歷經問卷編製、抽樣、施測以及問卷回收與處理後,共得有效樣本328 人。研究結果發現: (一)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核心理念廣為大台北地區的國中英語教師所接受: (二)國中英語教師對九年一貫英語課程,在課程理想與教學實踐層面的意識上存有落差: (三)圈中英語教師的學歷別、任教學校的城鄉別、以及是否曾為九年一貫試辦學校,對英語教師在部分教材、自我、學生、以及環境層面的覺知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項參考建議:加強英語課程政策與措施的落實;回應國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需求:彌補英語教學的城鄉差異;以及鼓勵英語教師透過課程行動研究方案,發揮教學實踐的力量。Item 大陸高中課外活動組教育內容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1996-07-01) 李春芳; 王秀玲; 林秀珍; 葉坤靈台灣兩岸相隔四十五年,在政治意識型態上有很大差異,經濟政策也截然不同,導致教育制度及政策亦有很大差異。然而兩地教育,皆重升學,因而較為重視正式的學科課程,偏忽課外活動的重要及實施。然基於課外活動具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鍛鍊適應能力,培養創造能力等重要價值,且兩陸實施狀況各有差異,故而本研究擬針對大陸課外活動課之發展及現況作番探討,並將範圍定於高中階段,以比較兩岸作法,進而促進兩岸課外活動課之交流改進。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有三: 一、瞭解大陸地區高中課外活動發展之沿革。 二、分析比較兩岸高中課外活動實施現況。 三、探討大陸地區高中課外活動存在的問題。Item 學校中的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2006-10-23) 林秀珍; 石明宗; 葉坤靈面對新時代的家庭與社會環境變遷,學校的道德教育益形重要。為了落實道德教育的成效,學校也必須與時俱進,開創道德教育的多元途徑。本研究的目的 在釐清學校中的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相關性,探討二者結合的可能性與具體作 法,期能落實學校道德教育的成效。本研究主要以一所完全中學的成功範例作為 研究對象,透過文獻閱讀與實地觀察訪談,梳理出運動經驗的德育意涵,及其作 為學校道德教育媒介的具體行動策略。Item 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論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2019) 呂宜庭; Lu, Yi-Ting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論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 摘要 教育是實現人文精神的途徑,使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生發情意美感與生命理想,其具體的方法在透過人文涵養的實踐。莊子的「乘物以遊心」啟發教師關注人為「萬物之一」的存在處境與困境,以及人為「萬物之靈」的生命價值,透過虛靜的美感心靈,開展人我關係的和諧、自我生命的成長與終極理想的追尋。 本研究旨在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探討教師的人文涵養,釐清「乘物以遊心」的哲學內涵,透過其對人生處境的關懷與生命出路的闡述,開展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以期能對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以莊子內七篇的內容為主,外、雜篇為輔,運用人生修養與生命智慧的詮釋觀點。首先,探討「心在物中」的人生存在處境與困境,連結當代的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學,分別闡述「生也有涯」的自然行程、命與義的人間難關與「知也無涯」的人為造作。 其次,從莊子對人生存在處境與困境的體悟,闡述教師在當代社會中應有的自我定位與期許,連結生物學、心理學、家庭學與社會學,先探討教師在天倫親情與人倫道義中的自我定位。再探究學校教育中分數主義與升學競爭的問題,從中建構教師以心靈修養為根本的自我期許。 復次,探明「乘物以遊心」的修養工夫,揭示修養工夫的主軸在心,其具體的方法為「用心若鏡」與「形就心和」,並輔以美學理論,闡發修養的進程,釐清主體生命從「聽之以耳」,進到「聽之以心」,再到「聽之以氣」的差異。 再者,闡發「乘物以遊心」的生命理境。分別從「在生有涯中逍遙遊」、「在人間世中齊人我」以及「體現天道的真人生命」,說明主體如何透過修養,開顯自我生命的美感、人我關係的和諧與天人關係的一體性。 最後,從莊子的「乘物以遊心」闡明教師應有的人文涵養。分別從「人我關係的和諧」、「教師自我生命的成長」以及「教育終極理想的追尋」,說明教師如何化解不同立場的對立、自我身心的失衡與束縛,並建構自身教育理想與形上理境的重要。 此外,根據前述探究,提出評論,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從中發現,莊子的「乘物以遊心」有以下特點:對「形器物慾」有正面積極的觀點;以「心」來化解生命的困境;對自我生命與人間社會的重視;與儒家人文精神的會通與並行;人文精神與自然生命的並重,以及天人關係的重視。在教育實踐上的建議為:道與術的並行;人文與自然教育層面的兼顧;中國哲學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展,並建構以人生修養為基礎的教育美學與美感教育。 關鍵字:莊子、乘物以遊心、教師修養、人文涵養Item 心靈饗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林秀珍進步的觀念是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基礎。 思想家的真知卓見對於教育觀念的啟迪裨益良多。本文以西方重要思想家洛克、盧梭、康德、彌爾、杜威、羅素與懷德海等學者的論著為藍本,擇其書中幾點教育蘊意提出討論,內容架構分為七大部分,包括:一、洛克《教育漫話》:談體罰、理性教育。二、盧格《愛彌兒》:談好奇心、「從做中學」。三、康德《論教育》:談獎懲。四、彌爾《論自由》:談「個體性」、思想自由、教育。五、杜威《民主與教育》:論學校教育之弊、「教育即生長」。六、羅素《教育與幸福人生》:論理想的品格、性教育。七、懷德海《教育的目的》:談想像力、教育的節奏。本文所述僅是洛克等七位學者思想睿智中的點滴,期望點點滴滴的努力,讓教育在經驗重組與校正的歷史進程中,孕育永續成長的生機。Item 心靈饗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林秀珍進步的觀念是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基礎。 思想家的真知卓見對於教育觀念的啟迪裨益良多。本文以西方重要思想家洛克、盧梭、康德、彌爾、杜威、羅素與懷德海等學者的論著為藍本,擇其書中幾點教育蘊意提出討論,內容架構分為七大部分,包括:一、洛克《教育漫話》:談體罰、理性教育。二、盧格《愛彌兒》:談好奇心、「從做中學」。三、康德《論教育》:談獎懲。四、彌爾《論自由》:談「個體性」、思想自由、教育。五、杜威《民主與教育》:論學校教育之弊、「教育即生長」。六、羅素《教育與幸福人生》:論理想的品格、性教育。七、懷德海《教育的目的》:談想像力、教育的節奏。本文所述僅是洛克等七位學者思想睿智中的點滴,期望點點滴滴的努力,讓教育在經驗重組與校正的歷史進程中,孕育永續成長的生機。Item 愛國主義歷史教學目標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以捍衛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主權為中心(2012) 林秀珍教科書一方面為學生求得知識的來源;另一方面,教科書匯集了各式各樣的素材,成為輔助課堂教學與學習的依據。教科書的使用,時常左右教學的方式與學習的形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教科書兼具知識的普及性與國家的主導性,教科書內容往往成為影響教學工作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與分析教科書內涵,將有助於教學工作的開展。 清末以來,歷史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課程目標的出現與設置,確立了歷史教育發展的主軸與方向。綜觀清末迄今的教育發展,愛國主義的歷史教育目標一直是近代乃至九年一貫課程的重要理念。歷史教師進行愛國主義的歷史教學活動,一方面在實踐國家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則使學習者認識社會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而增進個體與社會的聯結。 有關愛國主義歷史教學目標的實踐方法,筆者在本次的論文研究當中, 將以收回關稅自主權與八年抗戰為主題,運用多媒體教學法與小組討論法,進行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與設計。藉由分析近代中國在八年抗戰與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具體表現,探討國民政府對於捍衛中華民國政治與經濟主權的態度與作法。期許經由相關教學活動的推展,使學習者增進對國家的了解與對社會的認同,進而達到落實愛國主義歷史教學目標的目的。Item 我國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的權力互動研究—Foucault權力觀之分析(2024) 黃懷瑩; Huang, Huai-Ying傅柯(Michel Foucault)是影響當代思潮甚鉅的哲學家,其從系譜學的方法出發,考察日常中的原則規範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產生互動,以及權力如何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與日常實踐。傅柯對權力、知識與主體性的研究分析,與對權力的重新界定與問題化意識與生存美學的進路,帶給我們看待生活中權力關係與互動另一個視角。本文主要探究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權力互動,從傅柯的權力論述出發,透過個案研究法與研究者長期在教育行政場域的觀察,並輔以文件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兩者間權力關係、影響權力互動的因素、權力運作策略,以及權力互動產生的效果。研究發現主要如下:一、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的權力關係部分,可發現權力互動媒介的形式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類。權力關係有伴隨組織架構而生的關係、伴隨行政委託衍生的關係,以及更大範疇的人際網絡架構等。透過媒介與關係的分析,除了顯示教育場域中權力運作的複雜性,正式與非正式機制的交互影響,也可發現權力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體系,每次的權力互動都是與其他社會成員連結的延伸,且在特定的脈絡下,每個局部的權力關係都有不同的樣態,也啟發吾人對權力的看法應更開放,不僅限於支配、威權或統治等傳統概念,而是應視之為散佈於社會空間中的微小實踐。二、在影響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權力的互動因素上,可發現懲罰、規訓、知識與治理術在權力互動中的運用與實踐。教育場域的懲罰多透過對校長的例行年終考核與校長遴選進行,而實際的懲罰效果則會受到督學訪視、會議宣示與非正式溝通管道的影響。規訓手段的施行也更為細緻與隱秘,並融入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間的日常生活與關係脈絡中。知識與權力的互動上,地方教育行政組織通常透過督學、年終考核等觀察與登記手段,累積並構成校長的個人檔案與綜合評價,再連結校長遴選以產製真理。而校長則是會透過人際網絡、政治策略等第三方力量,影響知識產製結果。但上開權力效果均是局部的,且在我國教育政治治理模式下,會隨著人際網絡,如縣市首長更迭而改變。最後,治理術係透過校長主任遴選、甄選等方式調控,在校長個體層級透過建立高層次治理目標、關懷校長內心需求與福祉等手段實施。面對教育局處治理與權力互動的反抗上,校長反抗動機分為爭取資源與對抗政治干擾,策略則分別有主要透過人際網絡來影響教育局處的資源分配或決策,以及回歸校務與人際網絡經營,強化自身權力關係能量。三、影響校長與地方教育行政組織互動因素部分,可爬梳出「校長養成過程行政倫理觀念的植入」、「甄選與儲訓過程的潛移默化」與「師範機構養成背景」等生命史的經驗對權力互動的影響,並形成校長與教育局處權力互動的基礎。此外,於看待權力的角度與對權力脈絡的理解,可發現校長與教育局處均傾向視權力為具體物來進行權力互動,容易落入權力關係混淆,價值判斷困難的困境。四、權力運作策略上,可發現在校長與地方教育行政組織的日常權力互動中,校長可運用的權力關係途徑較教育局處多,且權力運用策略靈活,會隨著爭取資源的屬性,而搭配不同關係和策略的運用,達成獲取人力、遴選學校位置、經費或反抗治理的效果。而教育局處因具有組織層級與掌握考核、經費的優勢地位,許多權力運作策略則多透過體制內的校長會議、甄選、儲訓等例行行政流程來達成治理校長的權力效果,而無須透過外部權力關係。本研究最後並提出傅柯權力理論在臺灣教育場域運用之反思,如以自我關懷為核心解構校長遴選制度、重新檢視地方教育行政組織治理目標、轉向權力脈絡分析理解與實踐、關注生命史對權力互動之影響、鼓勵踰越情感與生存美學態度等建議,期能對地方教育場域在權力互動與策略的運用上,協助地方教育行政組織與校長在日常繁忙的教育行政事務與日漸紛雜的教育環境中,用更正向與開放的角度看待權力互動,並保持批判與實踐反抗的勇氣。Item 「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林秀珍本文旨在探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可能涵義,以及何種詮釋適用於說明杜威的教育思想。筆者採用修辭學與邏輯解析的方法,先分析中文「即」字的用法,進而比較釐清「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的涵義。討論結果發現,對「即」的不同理解,會開顯出不同的詮釋意義,「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各有其不同的著重點,如果以教育作為主題,則「教育即生活」比較適用於說明杜威的教育觀點。不過依據杜威的思想體系與思考脈絡,「教育即生活」可解作「教育似生活」或「教育是生活」,前者所指的生活是廣義的,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都包含在內,所以教育與生活不可視為同一概念,只是借用生活與教育的相似屬性,來凸顯教育的「生活化」性質。至於後者「教育是生活」的「生活」應解作狹義的民主生活,教育是民主生活的縮影,可視為民主生活的一部分,這句話在強調民主內涵是教育的必要條件,由此可以彰顯杜威民主社會的理想。筆者認為,「教育即生活」蘊含著上述兩種詮釋意義,這是理解杜威的教育主張時,應加辨明之處。至於「教育即生活」的意義詮釋,本文分別從經驗的連結與統整,以及民主生活的體現來加以探討。期望透過這些觀點的掌握,可以提供國內教育工作者,共同來思考「生活中心」的理念涵義與具體的實踐策略。Item 「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林秀珍本文旨在探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可能涵義,以及何種詮釋適用於說明杜威的教育思想。筆者採用修辭學與邏輯解析的方法,先分析中文「即」字的用法,進而比較釐清「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的涵義。討論結果發現,對「即」的不同理解,會開顯出不同的詮釋意義,「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各有其不同的著重點,如果以教育作為主題,則「教育即生活」比較適用於說明杜威的教育觀點。不過依據杜威的思想體系與思考脈絡,「教育即生活」可解作「教育似生活」或「教育是生活」,前者所指的生活是廣義的,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都包含在內,所以教育與生活不可視為同一概念,只是借用生活與教育的相似屬性,來凸顯教育的「生活化」性質。至於後者「教育是生活」的「生活」應解作狹義的民主生活,教育是民主生活的縮影,可視為民主生活的一部分,這句話在強調民主內涵是教育的必要條件,由此可以彰顯杜威民主社會的理想。筆者認為,「教育即生活」蘊含著上述兩種詮釋意義,這是理解杜威的教育主張時,應加辨明之處。至於「教育即生活」的意義詮釋,本文分別從經驗的連結與統整,以及民主生活的體現來加以探討。期望透過這些觀點的掌握,可以提供國內教育工作者,共同來思考「生活中心」的理念涵義與具體的實踐策略。Item 教育理論本土化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林秀珍本文先從歷史發展,探討百年來西方文化對我國社會的衝擊,以及台灣四十年來社會變遷的梗概,從社會現象與學術研究兩方面,進一步提出教育理論本土化的意義與方向。最後本文從科學理性考察與生命體驗的實證研究態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學術研究自由與自律以及教育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論述教育理論本土化的重要條件。筆者認為,教育理論本土化的訴求,反映出當代教育學者的研究自覺與文化認同。「本土化」有利於體認自身文化淵源,使學術推展獲得足夠的自我意識,更明智的把持進展的方向。但是「本土化」的努力,不應該自閉於文化傳統的靜態迷戀,造成本土文化與西方理論的嚴格對峙。相反的,在中西殊異的思維模式與文化視野中,透過對話、理解與詮釋,達成創造性的視野交融,讓多元催發帶來教育理論的創新與進步,不僅提昇國內的學術研究水準,也能貢獻於整體教育學理論的發展,這應是教育理論本土化的最終目的。Item 教育理論本土化的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林秀珍本文先從歷史發展,探討百年來西方文化對我國社會的衝擊,以及台灣四十年來社會變遷的梗概,從社會現象與學術研究兩方面,進一步提出教育理論本土化的意義與方向。最後本文從科學理性考察與生命體驗的實證研究態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學術研究自由與自律以及教育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論述教育理論本土化的重要條件。筆者認為,教育理論本土化的訴求,反映出當代教育學者的研究自覺與文化認同。「本土化」有利於體認自身文化淵源,使學術推展獲得足夠的自我意識,更明智的把持進展的方向。但是「本土化」的努力,不應該自閉於文化傳統的靜態迷戀,造成本土文化與西方理論的嚴格對峙。相反的,在中西殊異的思維模式與文化視野中,透過對話、理解與詮釋,達成創造性的視野交融,讓多元催發帶來教育理論的創新與進步,不僅提昇國內的學術研究水準,也能貢獻於整體教育學理論的發展,這應是教育理論本土化的最終目的。Item 杜威(John Dewey)社會控制觀的班級經營蘊義(2019) 高禎; Kao,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社會控制觀,及其對班級經營的重要蘊義,因此先釐清實際教學現場中,班級經營於班級常規與紀律議題上所遭遇的困境,接續透過理解杜威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教育信念的兩大教育支柱與三大核心思想,來辨明此三項關鍵因素,如何影響杜威形塑其獨有的社會控制主張。 緊接著深入分析杜威的社會控制觀,明白其內涵具有科學思維、集體智慧與自我控制等三項概念,並發現社會控制的成就在於理智自由的展現,使人能藉由自我控制來依循社會共同利益,形塑出一種保障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性約束。 綜合前述研究,從學校、教師與學生等三個校內角色,說明學校應扮演安排情境的規劃者與給予輔助的支持者,教師必須作為帶領學生掌握理智的探究能力、投身於共同生活的引導者,學生則要成為積極、主動投入教育活動的參與者,以協助杜威的社會控制觀實踐於班級經營之中。 最後依據研究成果,分別提出相關省思,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杜威之《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導讀(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4-??) 林秀珍; Lin, Show-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