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筱芸"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11-12歲年齡群藥物濫用防制教具、教材之研發、推廣與追蹤
    (2012/1-2012/12) 郭鐘隆; 吳憲林; 陳富莉; 黃久美; 李明憲; 龍芝寧; 蔡宜螢; 林筱芸; 黃素妃
    教育部校安中心調查發現,年齡介於12-17歲的青少年施用各級毒品歷年通報件數有逐年升高的趨勢,且初次接觸毒品的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在2009年間曾發現小六學生集體吸K的案例,2009年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中,刑事案件嫌疑犯人數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者共47,400件,年齡區間介6-11歲之間有2件,為歷年來最低的年齡層,顯示國內藥物濫用的年齡層開始有下降趨勢。國外研究亦指出物質使用防制應從學生開始接觸及使用物質前(即國小階段)開始努力進行預防工作(Donovan, 2007; Pasch, Perry, Stigler,& Komro, 2008),因此,有必要將藥物濫用防制觀念的宣導,由中學生往下擴展,預防藥物濫用情形的發生。然而藥物濫用防制需以實際演練與生活情境實際連結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融入生活技能之教材運用,在促進健康行為的研究,於國內外均發現多能收其成效,例如幫助青少年設定目標、解決問題與建立社會支持的生活技能,青少年亦表示確有其正向效果,因此本研究將擴展以往的相關研究,針對11-12歲族群發展融入生活技能之教材與介入計畫。 本研究計畫期程預計為一年, 101年上半年為發展主教學課程教材與教具及進行某縣市4所國民小學之4節主教學課程介入,下半年為發展追加教學課程教材與教具,上半年某縣市4所國民小學繼續進行2節追加教學課程介入。藉由本研究計畫瞭解此課程教材與教具之介入成效及追加教學之再介入成效。本研究將使用GLMM、paired t test、ANCOVA等進行成效分析。 本研究團隊將在計畫推廣過程中,將與種子教師進行多次溝通、輔導,以瞭解計畫執行狀況。期望能透過此計畫教材與教具之推廣,結合中央、地方政府、學校以及學術單位,齊心建立起完整的國小高年級藥物濫用防制網絡,並落實11-12歲年齡群的藥物濫用防制工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藥物濫用防制課程之再研發、推廣與長期追蹤I&II(二)
    (2011/1-2011/12) 郭鐘隆; 許文光; 葛虹; 龍芝寧; 陳富莉; 林筱芸; 黃久美
    教育部校安中心調查發現,年齡介於12-17歲的青少年施用各級毒品歷年通報件數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然而藥物濫用防制仍以傳統知識建構的方式來教導學生,缺少實際演練與生活情境實際連結。生活技能運用在促進健康行為之研究在國內外均發現多能收其成效,例如幫助青少年設定目標、解決問題與建立社會支持的生活技能,青少年亦表示確有其正向效果,因此本研究融入生活技能於介入計畫。 本研究計畫期程為兩年,第一年(民國99年)上半年為發展追加教學I及進行98年的一所先驅實驗學校進行追加教學I,下半年針對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之12所隨機分配選出的實驗組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進行10週的主教學課程介入。本年度(第二年,民國100年)上半年為發展教學教學II及進行先驅實驗學校之追加教學II,上半年亦同時進行第一年(民國99年)參與的12所實驗組學校之追加教學I,介入對象為八年級學生,下半年則進行追加教學II,介入對象為九年級學生。藉由長期追蹤研究瞭解此課程之介入成效、延宕效果以及追加教學之再介入成效。本研究使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將各校結果合成,計算出整體效果量(或稱成效值),並與國際相關藥物使用預防研究進行比較。 第一年(民國99年)參與的先驅實驗學校之追加教學I與12所實驗組學校的介入,絕大多數介入變項皆產生顯著成效,在第一年的良好基礎之下,特進行第二年的追加教學,並追蹤實驗組學生的藥物使用狀況。本研究團隊將在計畫推廣過程中,透過教學與工作研討會對種子教師進行多次訓練、輔導,以提高計畫執行品質。期望能透過此計畫之推廣,能強化學校藥物教育,並落實青少年的藥物濫用防制工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已經歷與未經歷學校現場實習之教學情形個案比較研究
    (2014) 林筱芸
    近年來,教育部以追求優質適量師資培育為目標,逐年提升中小學教師碩士學歷比例,鼓勵各個師資培育機構能針對修習教育學程的碩士生規劃具特色與需求的師資培育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本系師長為期許修習此師資培育課程的師培生在學習教育學程的期間能強化其所學得之理論與實務的連結,精心規劃了與現行師資培育不同的碩士班教育程,主要特點有兩點: 1.碩士班學生在修課學習此教育學程的第一年,不僅修習教育理論科目,並且同時修習數學學習、數學科教材教法、教學實習之課程。 2.教學實習採用「擬師徒制」的模式進行實務學習,意即要求碩士班學生進入中學教學的現場,跟隨有經驗的數學教師,觀摩並學習數學教學。 從上述,可知修習此師資培育課程的碩士班學生,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學習是雙管齊下並行,其學習教學的環境當中,在自然且真實的實際教學情境裡,跟隨一位有經驗之數學教師,不僅可以深入地觀摩、察看、瞭解他們的教學經驗與言行,並與自己在師大所學的理論做結合,不斷從中去做反思增進專業成長,進而使擬師徒制師培生往後成為能教、會教、也願意教的教育從事者。 本研究從教學知能的面向去觀察與分析研究對象在這樣經過特殊安排的教育學程中,他們在學習數學教學的經驗、教學的技能及發展的過程,採用擬師徒制對他們的影響,以及與修習現行師資培育學程的大學部學生之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擬師徒制的學習方式,是研究對象教學知能的重要來源,同時經由這樣的學習,也與接受現行師資培育學程的大學生教學之表現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應能提供未來規劃數學師資培育及師資職前培育課程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究基於異質圖和上下文語言模型之自動文件摘要技術
    (2022) 林筱芸; Lin, Hsiao-Yun
    由於網路蓬勃發展,每日都會產生成千上萬筆的文字訊息,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逐一瀏覽,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技術來幫助我們快速的理解每篇文章中的重要內容。自動文件摘要技術油然而生,該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從單一或數個文檔中迅速且準確地擷取關鍵的信息。自動摘要方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節錄式抽取式(extractive)摘要與重寫式(abstractive)摘要。前者將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提取出來構成摘要內容,後者則是在理解文章內容後重建文章成字數精簡且富含重點的摘要結果。本論文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提取語意的節錄抽取式摘要模型,且其摘要句之間具有較少的冗餘。本文使用基於圖的神經網絡(graph-based neural networks, GNN)來學習富含上下文語意的句嵌入。圖在真實世界應用上,通常會具有多種不同性質的節點,因此我們使用異構圖神經網絡(heterogeneous graph neural network, HGNN)作為我們的基礎,並從三個不同的面向來提升模型效能。首先,在編碼階段(encoding stage),我們致力於在此時期加入更多的資訊。例如,我們使用基於雙向編碼器表示的變形器(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BERT)的語言模型,來提供摘要模型更多的上下文資訊。除此之外,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或是句子本身的內部關係等,這些句子屬性皆會在此階段納入考量。緊接著,在句子評分(sentence rescoring)的階段,我們提供了幾種重新評分的方法。其中,我們可以將句子在文章中的順序納入考量,但必須經過標準化以減少誤差。最後,在挑選句子(sentence selection)的階段,我們改善了句子挑選器來減少冗餘。實驗結果證明,此論文提出的各式方法在公開的摘要集中,皆獲得相當不錯的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汐止市民對推動健康城市之認知、信念、自我效能、行動與評價之調查
    (臺北市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會, 2010-12-01) 蔡宜螢; 吳仁宇; 郭鐘隆; 林筱芸; 廖容瑜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汐止市民對於健康城市之認知、推動汐止市成為健康城市之信念、自我效能、行動和評價。方法: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汐止市居民,藉由汐止健康城市工作說明會及登山健行活動,以「汐止健康城市調查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回收225份有效問卷。結果:汐止市民對於健康城市之認知,其各題百分比介於36.7%~80.6%,信念與自我效能為同意與非常同意之間,推動汐止市成為健康城市的行動和評價得分亦高。徑路分析結果發現汐止市民對健康城市的認知、信念、自我效能和評價四者間的徑路呈現正向顯著,而認知和行動之間的徑路是負向顯著。此外,信念和行動及行動和評價間的徑路係數亦為負值,但不顯著。結論:本研究發現汐止市民對於推動汐止市成為健康城市之認知、信念、自我效能和評價間有正向關係,但是否能確實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汐止市成為健康城市仍有待未來持續努力。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