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芳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8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30年後的宗教與精神生活
    (文訊, 2008-02-01)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Desert Romance in Taiwan: From Violence to Gender (In)equality.
    (2014-07-21)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Gender Mainstreaming Policies and Gender/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2008-02-24)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Gender Mainstreaming Policies in Taiwan: The Mak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State Feminism.
    (2009-10-18)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Mappings and Tatooings: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Identity.
    (2007-06-23)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Women writers historical fiction in the 21st centure: gender and national allegory revisited.
    (2015-06-20)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Women’s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2008-04-20)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Women’s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 Taiwan: Resistance, Co-option or Partnership.
    (2008-10-31)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Wome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Putting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General Education.
    (2008-10-28)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七○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的國/家認同─以外省籍留美青年為例
    (2009) 周倩鳳; Chien-Feng, Chou
    七○年代台灣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上都發生了重大變遷,留學生於海外率先展開了保釣運動,開啟了一連串的「文化中國」與「民族主義」的對話,這些社會運動與時代背景皆反應在當時盛行一時的留學生文學之中。本論文將觀察白先勇、於梨華、聶華苓、叢甦、劉大任、張系國這六位於七○年代的留學生小說,從中來找尋留學生們的認同痕跡,透過對小說的分析,可以看到時代氛圍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如何將七○年代的時代性格反應在小說中,繼而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從中探討小說人物中的認同。 從十三本留學生小說來分析,發現這些小說中對文化中國以及故鄉有著無限的懷念,只要有家人所在的「家」即為留學生的認同之地,為文化概念上的認同方式。在個人與國家,身在異國的留學生對於國/家的認同並沒有那麼強烈,「中國人」只是一個心理上的概念,在法律層面與情感上是可以分而論之,但女性卻只能固守在以中華文化為基準的「家」之中,因而女性以精神分裂的方式來尋求另一種方式的認同。當釣魚台事件發生之後,國家與民族的認同產生矛盾,海外的華人體認到「中國」力量的重要性,唯有強大的國家才能捍衛自己的領土,留學生們心中國/家的邊界不一致,使得在保釣運動中無法產生對話,運動也隨即轉向。 留學生們的國/家認同是分開的概念。國為「中國」,可以是中華民國亦可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是文化中國所建立的「中國」,「國」的認同對象無法統合,因此在私領域的「家」中成為他們的新的認同對象,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想像中,「家」之所在「國」之所在,使認同地可能為今日台灣/過去台灣/想像中國/逝去的中國,然而透過女性解構、重構「家」的認同之時,正代表認同的「中國」與中華文化民族主義已有所轉變。七○年代的國/家認同已出現轉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七○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台灣意識〉 -以《台灣文藝》小說為例
    (2010) 吳梅君; Mei-chun, Wu
    七○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的本質應是現實主義的,以社會價值為文學價值觀念的行程,與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同時與一個熟悉台灣現實生活的本土青年作家群的堀起有關。而這些作家群,鮮有不曾與七○年代台灣本土性刊物《台灣文藝》有著或深或淺的感情,或直接投入《台灣文藝》的創作中的。七○年代《台灣文藝》的台灣本土文藝精神,展現的是一個回歸「現實」的年代——所謂七○年代的精神,也展現在其所收錄的小說作品中,要理解這些特色,理應從其所做出來的成績或作品中去抽絲剝繭,如此,才能竭盡所能做成最客觀之解釋,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內容。 本論文試圖以《台灣文藝》為研究主軸,將其在七○年代所出刊的38期刊物中所收錄的359篇小說為經,七○年代鄉土文學風潮為緯,找出具代表性的作品,扒梳小說主題與內容的特色及其文本中展現的敘事與認同模式。並進一步探究七○年代,在兩位本土文學大老主編(吳濁流與鍾肇政)的影響下,所編選的小說文本中,早已潛流的台灣意識與認同的覺醒,和可視為隱蔽文本的被壓抑的集體記憶,驗證七○年代鄉土文學中早已內化於文字作品中的台灣意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上升中的女權
    (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2008-12-01)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族群關係掩蓋性別關係:《西夏旅館》、滅種焦慮與厭女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9-04-??) 林芳玫; Lin, Fang-mei
    作者駱以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文字絢爛瑰麗,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則則撲朔迷離的故事。每個故事可獨立閱讀,卻又相互指涉,重複類似的主題有:逃亡、滅族、拋棄、傷害、死亡、強暴、亂倫、色情等。對駱以軍的研究,許多學者聚焦其外省第二代的認同焦慮;近年來的研究則突破主題式的闡述,專注於作者複雜、高度風格化的敘事手法與藝術表現。筆者認為駱以軍長期以來的寫作都觸及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問題,同時也充滿男性中心的性別意識,以王德威所謂「華麗的淫猥」書寫男性幻想投射出來的女性客體,用以處理焦慮不安的男性主體,讓自認遭受歧視的外省男性得以再度鞏固主體自身的存在與發言權。本文將從厭女症(misogyny)的觀點分析《西夏旅館》如何以強暴及A片文化來貶抑女性,同時又似乎弔詭地渴求女性的接受與認可。性別關係也是一種政治關係,作者以夢境及說故事包裝不見容於現實世界的強暴、亂倫、猥褻。本論文耙梳此書被藝術手法覆蓋的性別議題,用以申論外省第二代書寫同時包括族群關係與性別關係兩種面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兔肉與活魚
    (2006-08-01)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本數學小說的比較:敘事分析於文學與數學教育的應用
    (2009-02-15)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部歌德羅曼史的比較
    (2011-03-17)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八重山重層歷史中的台灣人
    (2016) 張瑜庭; Chang, Yu-Ting
    八重山地區近年來是日本觀光部門強推的觀光首選,為了分散沖繩地區的觀光客源,八重山的石垣島透過各式的行銷,被塑造出「南國、陽光、熱情、沙灘」的島嶼形象,台灣的旅遊業也沿用這樣的島嶼想像來想像八重山地區。但是當實際踏上八重山石垣島的時候,卻發現港口的商店街,日本本島氣息大於八重山的島嶼氛圍。回顧八重山的歷史流動,從琉球處分開始,直到琉球歸還為止。八重山地區一直都處於被動的配合演進。也是因為這樣在不同國界的拉扯之下,八重山地區擁有自身的文化,同時與他地的文化、語言交融,且不被任何一地的歷史所收編、詮釋。 因為八重山地區確實有許多在住者之外的人移入、移出,經過這樣的混合與相互影響之後,生成了現今的八重山社會。八重山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受到外來元素影響的區域,這也就是原本的八重山社會的原貌,是一個流動的、沒有定性的樣貌。本篇論文透過分層歷史的耙梳,從不同國家角度的史料抽出與八重山地區相關的部分,試圖拼湊出以八重山為主題,他國、他文化意欲出入的部分。同時也進行了兩次的八重山地區田野訪談,訪談了超過15位的八重山台灣人及其二代。兩次田野調查分別參與了八重山台灣人的集體家族的掃墓活動以及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華僑總會遊行,見證了八重山台灣人活動場域的特殊性。未來八重山地區,勢必因為觀光所需,進行另一番的改造計畫。這又是新的一波文化進入,在此同時,八重山地區被定義為流動的文化場域,似乎再適合不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六○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察
    (2010) 蔡翠華; Tsai, Tsui-Hua
    本論文以吳濁流在一九六四年所創刊的《臺灣文藝》出發,探討其在六○年代小說中所展演的各種文學現象,並藉由「敘事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文本中有關事件書寫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型態與敘事意圖。 以六○年代作為文本觀察起點,透過《臺灣文藝》的發行,省籍作家得以在二二八事件以後有了第一次的集結,在歷經殖民階段及戰爭經歷之後,臺灣民眾並沒有立刻獲得思索與追求台灣自我認同的機會,反在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敘事中,被迫抹去相關的歷史和集體記憶。是以「殖民亡靈」的追索,「鄉土」的召喚,係作家亟欲處理的問題,透過現實的書寫,尋求主體的認同;此外,對於「性別」與階級議題的關懷,也是六○年代男女作家辯證拉扯的所在,不論是階級或是女性的各種敘事,都有不同的認同議題。 藉由細緻的文本分析,本論文發現幾個結論:第一,戰後第一二代臺灣作家在不同政權轉換下,開始回視母土,並以日本精神拒斥中國祖國意識,造成六○年代臺灣人民自我認同的疏離與無奈。第二,六○年代作家辯識了「城/現代」、「鄉/傳統」、「臺灣/西方」的文化差異,開始進行「發現臺灣」的書寫運動,並檢視邊緣人的階級問題及下層知識份子的困境。第三,女性議題在男性作家筆下藉以承載作家階級及社會認同問題;而女性作家的文本中,呈現陰性書寫的特質,透過絮絮叨叨的生活細節,勾勒出女性主體認同與女性歷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30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
    (2008-10-26) 林芳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BL小說及女性凝視的建構
    (2017) 廖淳曼
      男性愛,在過去的文學與文化視野裏,往往是擺放在檯面下以及較少被關注的研究層面。然而在同志議題、性別意識與象徵新世代的次文化逐漸在主流社會具有發聲位置後。以男性愛情為創作、為討論的「Boy’s Love」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臺灣流行文化裡的重要性以及流動性,和社群概念也順理成章地步入社會大眾的視野。   「Boy’s Love」從字面來說,看似與男同志相關、牽涉到性向問題,然而關注其在臺灣的發聲契機,卻與少女漫畫、言情小說緊密相依,那麼這樣的詞彙與愛情元素是從何時何地開始進入女性讀者的視野裡?自漫畫與同人誌成為學術界新興的研究題材後,BL小說、漫畫亦同樣逐漸被論述擴及、被納進學術討論的範疇。前行研究亦有從言情小說觀點著手,探討男性愛與異性戀文本之間的性別權力關係,唯流行文化文本的特點便是易隨時間而產生變化。   延續BL小說為羅曼史次文類(或臺灣言情小說的次文類)的觀點,何以這樣描述男性情誼的愛情小說興起至今二十年左右,仍然存在?顯然與言情小說相似的BL小說,具有無法被取代的特殊性。因此本文研究意圖分析臺灣商業BL小說所形構的男性愛情敘述與男性形象呈現,是否具有女性書寫男體的反動意涵,而女性透過男體的展演表達何種情慾流動,男體是否成為一種身體符碼?男性/男體、陽性氣質/陰性氣質的差異性(或對比性)是如何被複製、被轉化,進而成為女性凝視下的「客體」被賞玩與建構。   研究將以文本分析探討BL小說這二十多年來的男性愛敘述中男體形象、氣質與愛情觀念、情慾呈現等有何轉變,並輔以Judith Butler性別操演論點去作為角度切入論述探轉變背後的意涵。以期檢視BL小說是否始終如一地像前行研究所檢視成果為「異性戀霸權的再製」,而無隨著時間變化?若有所變化,則這樣的變化又是什麼,具備何種意義於其中?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