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梁恆正"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面品質管理運用於高級中學之策略研究---以一所私立高中實施品管圈經驗為例
    (2006) 歐東華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全面品質管理運用於高中學校的策略,研究重點在從個案實施品管圈經驗中尋求全面品質管理運用於學校組織之策略,及其推動在人員行為、組織運作與組織文化革新之影響因素,提供高中學校未來運用全面品質管理方法以提升業務品質之參考。 本研究以治平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透過文件分析與人員訪談,研究品管圈方法運用於高中之策略及其影響因素,根據該個案的研究提出全面品質管理運用於高中學校策略的結論,茲分述如下: 第一,實施一項以顧客為導向激勵全員參與投入的領導哲學。強調主管的品質承諾及堅定支持,激發標竿學習的組織氣氛,帶動全員投入的熱誠。重視員工參與、訓練、工作滿足,健全使人力素質全面提升的人力資源體系管理,形成跨處室階層的活動。 第二,強調激勵領導與推動創新的全面品質管理,進行在員工態度、工作方法等層面的團隊合作。透過各種激勵的行政措施,與基層幹部的積極溝通,建立使品管活動成為員工經驗情感交流、學習創意思考的重要平台,營造持續改進品質的管理環境與組織文化。 第三,掌握全面品質管理全面性績效的經營方向,進行組織整體品質目標的規劃,設置診斷與評價議題的機制,藉各種會議進行概念加強,持續與成員互動,將運用於企業的量化特質轉化成適用於學校的質化活動,促進學校效能的整體提昇。 第四,推動PDCA(品質改善循環圈)的整體系統思考,融入組織成員的工作職場,建立提昇品質的整體系統思考的組織文化。組織應將品管活動的成果,其有效對策,納入組織體系中,進行標準化作業程序的持續執行,以建立持續改善的循環作業系統。 根據上述結論,茲提出幾點建議,提供給未來想要以品管圈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高中學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一、以顧客為導向激勵全員參與及教育訓練,將品管圈發展成學習型組織,以達成人員持續學習與素質提升的品管基礎。 二、須要主管的品質承諾及對活動的堅定支持與參與,才能激發全員 投入品管活動的熱誠與標竿學習的組織動力。 三、鼓勵成員將各品管圈視為展現「團隊合作」,彼此扶持成長的平 台並推動創新思考,營造全體圈員共同提升品質的組織氣氛。 四、領導者掌握整體品質改善規劃,推動激勵部屬的績效制度,才能 開展全面性經營績效的校務方向。 五、鼓勵將PDCA(品質改善循環圈)的整體系統思考,融入在職場中。 建立督促改善對策的專責標準化單位,落實全面品質的組織管理。 六、透過概念加強的討論歷程,將品管圈的量化觀與教育現場重視 「人」的特質融合成適用於學校組織的活動。 七、組織採行合宜的激勵措施,使品管圈成為齊一校務經營理念的機 制;及經驗與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 八、對未來研究方面,建議考慮:(一)擴大研究對象;(二)改善研究 工具;(三)精進研究方法;(四)拓展研究領域等,以使研究更加 周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校長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策略之研究
    (2005) 曾美玲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市國中校長,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策略分 析。研究重點係根據當前學校九年一貫課程執行概況,彙整校長所運 用之推動策略,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課 程發展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研究者根據文獻、研究目的,設計訪談大 綱。採用質的研究法中的訪談法,分別選擇新竹縣一名、新竹市一名 國中校長進行訪談,獲取所需資料,並以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 每次晤談研究者需錄音,以便研究者日後反省訪談技巧,修正訪談大 綱。分析逐字稿時發現有語意不明白處,則透過電話方式進行確認, 釐清、掌握作者真意。本研究獲得重要結論與具體建議如下: 一、校長宜充分掌握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理念,以身作則,並全力支 持及配合教師教學之需要,提昇學生基本能力學習之成效,以符 應當前國際教育潮流。 二、校長應有能力領導全校教師訂定課程目標,形塑學校共同願景, 強化學校行政組織,發展學校課程計畫。 三、校長之教學領導應以營造教師專業成長環境,統整課程理念與實 務,鼓勵研究、進修、觀摩研習等行政配合措施,以增強教師之 教學策略。 四、校長之行政領導應從加強學校軟、硬體教學設備著手,建置網路 資訊系統,作為新課程政策執行成效的機制,以塑造優質學校文 化。 五、校長應經常監控督導各科課程目標之達成,落實課程評鑑回饋系 統,導引新課目標之有效評估與實現。 六、校長及全校教師宜進一步結合社區、家長資源,參與社區交流互 動,推動擴大學習視野,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數點建議,供相關單 位與人士參考: 一、重新檢視新課程,政策中基本能力和能力指標的建構與實踐,整 體設計適切的評量指標,以利新課程目標之有效達成。 二、課程變革實踐中,校長扮演引導者與促進者的角色,要賦予充分 的彈性自主權,並提升其專業之知能與推動意願。 三、加強教師實踐新課程政策的信念與態度,提供人力、經費、物力 與教學設備等執行資源,以落實新課程有效的執行。 四、培育新課程政策所需的領域師資,使教師勝任新課程與統整協同 教學,進而鼓勵創新教學。 五、有計畫性、持續性規劃教師專業課程的研習研究,不斷進行反省 與實踐,以帶動教師專業素養與知能的成長。 六、善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配合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以落 實推動新課程中學校、社區的相互結合。 七、在未來研究方面,建議考慮:(一)擴充研究對象之層面;(二) 納入量化研究之資料,以求更加周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魯納認知理論在課程組織中的應用
    (1974) 梁恆正
    學校課程在服應社會變遷所做的調適,通常是課程組織方式的改變。美國在一九五七年後的教育改革,以強化中小學課程為重點,課程組織著重優異智能的充分發展為規準,布魯納認知理論在這種時代思潮下,乃與「新課程」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本研究假定布魯納認知理論為「新課程」提供重要的學理依據,因此本研究旨在:1.探討布魯納認知理論的基本概念;2.分析布魯納認知理論與課程組織的關係;3.闡明「新課程」的基本原則,提供我國課程實驗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哲學分析法,著重理論分析,並參酌歷史分析法,以掌握布魯納認知理論與課程發展的關連。全文分成兩大部份。前面二章討論布魯納心理學中,認知的意義、發展及智能成長三個基本概念,導引出文化-教育-智能的重要關連;進而探討內在動機、直覺思考、發現學習及學習遷移四個涉及教育過程的概念,以究明課程組織的心理基礎。第二部份乃據此闡明布魯納對於課程組織的主張;本研究提出「學習準備度觀念的轉變」、「知識構造化以組織教材」及「教學方式配合認知發展」三個指標,釐清布魯納倡導「螺旋型課程」的原理,並分析「學科結構中心」課程理論所受布魯納認知理論的影響及其發展。最後乃歸納本研究發現而殿以結論。   根據理論分析所得,本研究引申四點原則,提供改進我國課程實驗的參考: 1.「新課程」強調認知的過程,著重學童的「發現學習」,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配合課程的實施。2.目前我國「新課程」仍停留在翻譯多國教材階段,教材結構與學童認知結構的配合,亟待進一步研究。3.根據「螺旋型課程」組織的原理,我國各級學校課程的安排,應再作調整。4.今後課程修訂應採協同方式,逐步祛除翻譯外國教材的依賴性,而糾合各學科專家、教育學者、心理學者、藝術家、中小學教師共同設計,以配合本國學童的發展及社會需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魯納認知理論在課程組織中的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5-06-??) 梁恆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
    (2008) 周仁尹
    本研究探討有關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期能提昇校長專業品質,保障學生學習權益,提昇國民教育品質,活化國家整體競爭力。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從文獻探討中獲致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及教育政策工具的架構,從文獻分析、訪談、個案研究及問卷調查之研究發現,藉以分析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的類型、內容與實際運作情形,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依學校規模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100所國民中小學,寄出1000份問卷,回收838份,回收率為83.8%,有效問卷826份,回收可用率98.57%,以SPSS for window12.0版套裝軟體軟體處理原始資料及資料分析。根據分析架構,回應待答問題,提出以下結論: 壹、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在多元的工具類型中,以能力建立工具內容最豐富,其中又以資訊溝通工具最具影響力。 貳、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已從公費培育逐漸轉向採取使用者付費的趨勢,且朝向委託方式辦理校長培育。 参、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在課程規劃方面,逐漸重視臨校實習與師傅校長制度之規劃,且大部份師資培育機構所設置校長中心或校長學分班也朝向以師傅校長制度為重點。 肆、目前我國各縣市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中,分別採取不同的獎勵、補助及特殊資格保障及系統改變等政策工具,以符合縣市及學校本位需求。 伍、目前我國各縣市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中,普遍作為校長培育的基本政策工具項目,包括:績效管理、專業證照、論述技術、社會化工具等。而「能力建立政策工具之影響」依其重要性前五項包括:培養校長專業知能、建立校長專業規準、建構政策社群組織、溝通傳達政策目標、進行有效政策論證。 本節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尚乏專業指標,亟需建立校長培育專業指標,作為有效推動校長培育之規準。 貳、為能符合校長甄選所需各項基本的專業條件,應加強校長培育前各項績效管理能力所佔之比重。 参、為能滿足校長職務各階段專業發展之需要,應儘速建立校長專業證照制度,規劃彈性的培育課程。 肆、為能建立我國中小學校長專業培育制度,亟需設置國家層級校長培育研究機構,從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的研究。 伍、為因應全球化變遷快速的教育改革,校長培育必需回應社會各界之期待,各縣市政府應靈活而彈性運用多元的政策工具,並建立有效的後設評鑑機制,提高校長培育之品質。 陸、未來有關政策工具之研究,應在研究方法與對象做適度擴充,以求建立更完備的政策資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網路化教師資訊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簡報軟體教學應用及製作」為例
    (2003-04-26) 陳香吟; 張國恩; 宋曜廷; 梁恆正
    因應教育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資訊能力」及「教學應用資訊能力」基本素養之需求,本研究以教師資訊基本能力、網路化教師專業成長及能力本位教育訓練為理論基礎,發展一套「網路化『簡報軟體教學應用及製作』能力本位課程」,並且探討課程實施之有效性及可行性。實驗研究結論為:使用本課程學習之教師在「教學應用能力」與「簡報製作能力」方面均比自我學習教師具有較高的學習成效,亦比已通過台北縣教師資訊護照進階級檢測之教師具有較優良的能力表現;學習者對於本課程均具有高度認同與滿意,總體評價是:(1)使用簡便,具有彈性,效果明顯;(2)條理清晰,目標明確,回饋立即;(3)規劃周密,由簡而繁,容易上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國全國教育目標執行策略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梁恆正
    美國布希總統在一九九0年一月三十一日參眾兩院合會議演說中,提出六項全國教育目標,以作為維動教育改革的準繩及方向。隨後,布希政府又於一九九一年四月間,進一步揭示執行聯邦教育目標之諸種措施。這一連串的教育政策之宣示,已實質看出布希總統正開始實踐其志在成為「教育總統」(Education President)的競選諾言(Bush, 1988)。布希的聯邦教育政策正在美國引起廣泛及熱烈的討論,這種由中央教育當局策劃推動的教育革新方案,是否隱含美國教育決策的主導權又已回復到聯邦政府?是否美國也像英國在一九八八年頒佈教育法案後,教育科學部擴增並進行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布希政府對聯邦政府教育政策的主張,顯然與其前任總統雷根主政時,所努力推動將教育的主控權由聯邦移轉到州政府及地方的策略大相逕庭。本文主要目的在澄清上述疑點,根據布希政府所研議全國教育目標的執行策略之分析,明確指出布希的聯邦教育政策係延續雷根主張教育分權化,而更落實地方主導的教育攺革。為期掌握此一教育政策及發展之方向,本文首先闡述布希所揭櫫之六大全國教育目標的背景因素及其內涵,其後探索達成目標所運用的各種策略,並深入分析這些執行策略所含蘊的教育改革理論及其意識型態。為此,本文亦就雷根主政以來之教育改革方案作一剖析,而英國最近以來教育改革所持之理念體系亦加以分析比較,以期對當前美國教育政策之發展有較清楚的認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困難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3-12-??) 吳鐵雄; 梁恆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畢業資格考評制度可行性之研究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2010-06-01) 簡茂發; 沈清嵩; 洪冬桂; 曹亮吉; 郭鴻銘; 吳煌榮; 周愚文; 梁恆正; 楊瑩; 鄭美俐; 區雅倫; 陳慧美; 程暐瀅
    近兩年大學入學考試出現低分上大學之問題,引發社會各界對高中學生素質熱烈討論。教育部為研討改進以提升高中生的學習素質,乃委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進行研究,以做為教育部研議規劃高中學生實施畢業資格考評之參考。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1.檢討我國現行高中生畢業資格相關辦法之妥當性;2.分析各國高中會考制度以供我國參考;3.高中畢業資格考評與我國現行大學入學考試融合或併行之利弊分析;4.提出我國高中畢業資格考評制度之可行性及相關配套措施,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決策之參考。首先檢視現行「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的相關規定,並經由文獻探討,瞭解國內外有關高中考評制度之內涵及其實務層面,以建立理念分析架構。本研究在實證資料方面,舉行高中校長座談會,藉此蒐集他們對高中考評現況的意見,並以多次討論會議與研究小組會議,研擬出方案構想與配套措施,並舉行研討會,徵詢學者專家與高中校長對方案內容與配套措施的建議。另以大規模問卷調查,用以了解高中學校、大學教授與大學生等對高中學生素質、成績考查、不同類型考試、考評制度與可行方案的看法。 本研究提出高中自主多元考評構想,內容是由高中自主多元選擇評量工具與方式來作為畢業考評的依據,且需要修訂法規與發展評量工具等創造環境來促成多元考評。在運作多元考評構想上最重要的原則,即是高中自主。建議高中對畢業資格考評可作多元的選擇:以教育部頒布的新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為核心,高中可酌量增選校內評量方式,如多元檔案評量;亦可增選校外評量工具,如學科能力測驗。多元考評包括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亦須考量補救教學之需要。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