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梁金都"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小人員情緒地理的研究:以校長為焦點(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4-12-??) 林明地; 梁金都; Ming-Dih Lin; Chin-Tu Liang本研究主要從情緒地理的觀點,透過參與觀察和訪談的方式,蒐集「旭日國小」成員在六項關鍵事件中互動過程的資料,以分析校長和成員之間的情緒距離形式和關係,並獲致了以下重要的結論。1. 校長和成員主要呈現道德、個人、政治、專業等的距離形式和關係,較少出現社會文化和物理距離的形式和關係。2. 校長和成員在教學事務上易於發展道德和專業距離的關係,而在行政運作上則是個人和道德與政治距離的關係。3. 校長和主任大致有接近的道德距離開係,惟與教師則有比較接近的專業和個人距離關係。4.誰的責任、建立處理原則、堅持自己立場、以對話發展共識等是構成校長和成員道德距離的主要內涵。5. 關心成員需求、忽視工作負荷、採取親切的作為、幽默的人格特質等是校長和成員之間個人距離的影響因素。6. 彈性調整的作為、審慎的權力運作、尊重教師實務的態度等是拉近校長和成員政治距離的處理原則。7. 重視教師的專業自主性、校長的支援和成員的參與、提供對話的空間等方法,有助於縮短校長和成員之間的專業距離。8. 校長和成員各種情緒距離的關係,約略有著相互影響的特質。Item 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梁金都; 林明地; Chin-Tu Liang, Ming-Dih Lin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策略,以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研究者主要選取七位國小校長和七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並進行10次的焦點團體訪談,以蒐集豐富的實地資料,最終獲致了以下重要結論:一、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在三階段和七項原則性策略下,發展出28個實際策略,並達成七項學校集體智慧的成果。二、校長在三階段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顯現出規劃性作為等七項不同的領導特質。三、信任關係、領導能力、協同合作、專業發展等是專業學習社群實際運作的核心精神。四、校長可採取28個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並掌握七項領導特質和四種核心精神,有效地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Item 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梁金都; 林明地; Chin-Tu Liang, Ming-Dih Lin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策略,以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研究者主要選取七位國小校長和七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並進行10次的焦點團體訪談,以蒐集豐富的實地資料,最終獲致了以下重要結論:一、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在三階段和七項原則性策略下,發展出28個實際策略,並達成七項學校集體智慧的成果。二、校長在三階段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顯現出規劃性作為等七項不同的領導特質。三、信任關係、領導能力、協同合作、專業發展等是專業學習社群實際運作的核心精神。四、校長可採取28個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並掌握七項領導特質和四種核心精神,有效地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Item 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梁金都; 林明地; Chin-Tu Liang, Ming-Dih Lin本研究目的在探究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策略,以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研究者主要選取七位國小校長和七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並進行10次的焦點團體訪談,以蒐集豐富的實地資料,最終獲致了以下重要結論:一、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在三階段和七項原則性策略下,發展出28個實際策略,並達成七項學校集體智慧的成果。二、校長在三階段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顯現出規劃性作為等七項不同的領導特質。三、信任關係、領導能力、協同合作、專業發展等是專業學習社群實際運作的核心精神。四、校長可採取28個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實際策略,並掌握七項領導特質和四種核心精神,有效地達成學校集體智慧的目的。Item 從分散認知觀點分析國小校長教學領導的認知歷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1-06-??) 梁金都; 洪志成本研究主要是從分散認知理論的觀點,透過實地的參與觀察和訪談等方式,蒐集國小校長進行教學領導過程中行動者與人造物等的互動資料,以分析校長與教師等的認知歷程,並獲致了以下重要結論:一、皮(化名)校長在達成其教學領導目的的歷程中,呈現了四種行動者與人造物的互動形式;二、針對特定的人造物,校長與教師的認知系統不一致外,教師之間的認知系統也有分歧;三、校長會利用或調整人造物,以促進成員之間認知分享的機會;四、在教學領導歷程中,包含多次的討論與分享、辦理相關的活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關注學生需求、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等,這些是有助於成員認知趨於一致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