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奕珊"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1) 楊奕珊
    比起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更加重視人性情感的表達,不侷限在理性的形式與規則。這個時期的人們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這樣的理念不僅在音樂領域持續發酵著,甚而在文學、繪畫等所有藝術領域掀起一陣風潮。 事實上,所謂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從文學開始,進而影響到繪畫與音樂。當時的人們嚮往脫離現實,追尋主觀、自由的意識,也因為過度浪漫與理想化,常可見許多天馬行空的題材出現。 浪漫樂派重視主觀的情感表達,許多音樂家極力打破古典時期保守、規矩的作風,企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聽不出這些較為狂野激進的想法,這當然與他幸福夢幻的一生有頗大關聯。 提到孟德爾頌的知名作品,幾乎人人都能一一列舉,例如: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管絃樂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劇樂《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室內樂《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以及鋼琴曲集《無言歌》等。 然而提及他的協奏曲作品,多數人必定同時聯想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曲目,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齊名,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它的旋律過於庸俗,內容缺乏獨特性,甚至有「聽膩了」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樣的批判欠缺思考,既然此曲能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目,代表其旋律必定好聽易記,若只是因為經常聽到而產生厭煩之感,並且認為此曲不過是流俗之樂,如此評論實為欠妥。 孟氏之作經常予人「幸福感」,其曲風聽來平易近人,旋律流暢柔美,或許無法帶來「刺激感」,但其平靜輕柔的樂感卻頗具撫平心靈的魔力。 筆者記得第一次聽聞此曲是在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簡明扼要的樂團導奏順勢帶出甜美細膩的小提琴獨奏,優美動人的旋律即刻深植在我的腦海。回家之後,隨即撥放聆聽,再三聆賞,也不覺厭倦,反而越聽越有興致。自此之後,這首「名曲」便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為了打破大家對這首協奏曲「通俗」的既定印象,也由於筆者對於此曲的喜愛,遂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希冀透過筆者的努力,能使大眾對此協奏曲改觀,一掃以往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