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彥斌"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十八世紀西方學界對氣候與人體關係之討論
    (2009/08-2010/07) 楊彥斌
    本計劃希望以一年為期,探討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學者普遍相信「自然環境影響人體」 的看法。在十八世紀,不論英國學者阿爾布特諾(John Arbuthnot),還是法國學者布豐 (Buffon),都認為:處身於不同氣候環境之下的人類,其身體會有不同的反應。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學者(例如Hippocrates 與Strabo)也有類似的看法。自文藝 復興時代以來,古典文學作品已經成為西方學界重要的知識來源。因此,本計畫將以本 人既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經由研讀幾位古代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試圖找出十八世 紀學者普遍接受的「自然環境影響人體」的可能知識來源。預計本研究將能夠展現啟蒙 運動時期科學知識與古典文學之間的密切互動關係,更可藉此暸解啟蒙運動對古典傳統 的轉化過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始白色與變異黑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01) 楊彥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社會領域「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教材教法之研究
    (2011/04-2011/11) 楊彥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旅遊、閱讀與實驗觀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01) 楊彥斌
    本研究以孟德斯鳩為例,試圖探討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學者普遍相信「自然環境影響人體」的看法及其可能的學術資源。研究結果顯示,孟德斯鳩的知識來源相當複雜:他除了閱讀當時旅遊者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之外,他自己還親自旅遊歐陸,進行個人實地觀察,並與他人交換意見。而他所閱讀的古代作品可能包括:希波克拉提斯的〈論空氣、水與地點〉、蓋倫的《論食物的性質》、呂克萊斯的《論自然》。藉由孟德斯鳩的個案研究,我們更能瞭解:當啟蒙哲士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 典學術傳統仍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旅遊、閱讀與實驗觀察:孟德斯鳩氣候論的構思及其時代意義
    (2010-12-04) 楊彥斌; Yang, Yan-Bi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神創規律與物種不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01) 楊彥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介賈克琳.杜維涅.伯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7-06-01) 楊彥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遊記、通信與布豐的白子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01) 楊彥斌
    十八世紀法國學者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參閱大量旅遊作品,以撰寫其巨著《博物誌》。本文將以布豐的《論人類》(1749)以及《論人類補遺》(1777)為主軸,探討這位法國近代學者運用遊記,以及透過通信以收集海外不同地區白子(albinos)資料的情形,並且經由比對十八世紀遊記相關的敘述內容,以呈現當時歐洲學者試圖建立較為可靠知識的努力及其侷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非洲內陸白人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01) 楊彥斌
    十八世紀許多學者相信非洲內陸有「白人族」:不論是主張人類單一起 源論的毛波推伊(Maupertuis)、布豐(Buffon),或是主張人類多元起源論 的伏爾泰,都相信非洲內陸地區存在著一些「白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這 些「白人」就是所謂的「阿爾比諾族」(Albinos),但是有些人則堅決否認 此看法。此外,林奈認為,在人類以及猿猴的中間有一個中間的物種,他 稱之為「夜間穴居人」。研究結果顯示,林奈「夜間穴居人」的知識來源主 要是近代歐洲人所撰寫的遊記,以及一些古代作家的作品,例如荷馬的 《伊里亞得》、希羅多德的《歷史》、亞里斯多德的《動物研究》、老普林的 《自然研究》、波寇披厄斯(Procopius)的《戰爭史》。由此,我們可以得 知:啟蒙運動時期哲士在構思自然科學知識時,古典傳統仍然相當重要。 本研究即以林奈的看法為出發點,探討西方近代知識形成過程中科學知識 與古典文學的互動關係。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