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忠斌"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 Rolston 的環境美學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12-??) 楊忠斌; Chung-Ping Yang
    國內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培養學生環境覺知與欣賞自然美的能力,但學校通常多著重於資源回收與環境知識學習等方面,環境美學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更加瞭解如何教導環境之美的欣賞。本文即在以文獻分析法,探討Rolston的環境美學思想,並論述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Rolston認為從生態系統的角度而言,自然皆美。自然科學讓我們看到了自然環境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之美、古老時空性之美、微美、崇高、精巧美,以及生命的奮鬥、堅毅與再生之美。自然美感並進一步涉及了奇蹟、神聖、終極的超越性與創造性。Rolston的美學建立於科學之上,但最終則走向宗教,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環境美學。本文在評析Rolston的環境美學後,對環境教育提出了三點啟示:一、美學與倫理學交融的環境覺知教育;二、學習以肯定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大自然;三、教導學生透過自然科學知識去發掘自然之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 Rolston 的環境美學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12-??) 楊忠斌; Chung-Ping Yang
    國內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培養學生環境覺知與欣賞自然美的能力,但學校通常多著重於資源回收與環境知識學習等方面,環境美學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更加瞭解如何教導環境之美的欣賞。本文即在以文獻分析法,探討Rolston的環境美學思想,並論述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Rolston認為從生態系統的角度而言,自然皆美。自然科學讓我們看到了自然環境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之美、古老時空性之美、微美、崇高、精巧美,以及生命的奮鬥、堅毅與再生之美。自然美感並進一步涉及了奇蹟、神聖、終極的超越性與創造性。Rolston的美學建立於科學之上,但最終則走向宗教,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環境美學。本文在評析Rolston的環境美學後,對環境教育提出了三點啟示:一、美學與倫理學交融的環境覺知教育;二、學習以肯定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大自然;三、教導學生透過自然科學知識去發掘自然之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9-??) 楊忠斌; Chung-Ping Yang
    本文主要在探討Lucian Freud 作品的內涵,並論述其對生命教育之啟示。Freud 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家,繪畫主題偏愛肖像與裸體,而有「裸體畫家」的稱號。古典裸體畫呈現的是唯美的身體,是美化後的身體, Freud 則表現了有些醜陋、卻真實自然的身體。Freud 的畫也顯現了對人深層心理的探索,反映出人的內心生活世界,而不只是表面的美感。Freud 不要人們注意其作品中的色彩,而要去關注「生命的色彩」 他的畫顯現了多元的生命意義。我們應讓學生學會反思、尊重與接納身體與生命的各種表現與價值。本文根據Freud 作品所呈現的內涵,對生命教育提出了三點啟示:1.教導學生觀照與探索自己的身體特徵; 2. 反思被媒體規訓的身體迷思,探索多元的生命故事; 3. 運用呈現醜陋身體之類的繪畫,解消校園霸凌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 W. Adorno的審美政治學及其美育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楊深坑; 楊忠斌
    本文旨在以理論分析法探究Adorno的審美政治學,評析其對於藝術與社會、群眾、政治權力之間複雜關係的論述,並據以闡釋在美育理論與實踐上的蘊義。首先探討Adorno否定辯證法的主張,指出其中心理念「非同一性」實為Adorno審美政治學的方法論基礎。次就Adorno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為現代主義藝術的辯護、對藝術介入論的批判,以及對藝術的政治實踐性之主張等四個面向,深入評析其審美政治學的主要內涵,並以此闡述一種批判取向的美育理論與實踐。結論指出,在美育的理論與實施上,應加強美育、文化與政治意識型態之間關係的研究,評析文化工業、各類新興媒體及藝術文化中具有的社會政治性,培育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自主性人格。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八點建議,以作為未來美育理論發展及實踐改善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 W. Adorno的審美政治學及其美育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楊深坑; 楊忠斌
    本文旨在以理論分析法探究Adorno的審美政治學,評析其對於藝術與社會、群眾、政治權力之間複雜關係的論述,並據以闡釋在美育理論與實踐上的蘊義。首先探討Adorno否定辯證法的主張,指出其中心理念「非同一性」實為Adorno審美政治學的方法論基礎。次就Adorno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為現代主義藝術的辯護、對藝術介入論的批判,以及對藝術的政治實踐性之主張等四個面向,深入評析其審美政治學的主要內涵,並以此闡述一種批判取向的美育理論與實踐。結論指出,在美育的理論與實施上,應加強美育、文化與政治意識型態之間關係的研究,評析文化工業、各類新興媒體及藝術文化中具有的社會政治性,培育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自主性人格。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八點建議,以作為未來美育理論發展及實踐改善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W.Adorno的倫理學及其德育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6-??) 楊忠斌
    國內學校傳統德育可說是一種德行取向的模式,對於媒體、政治與消費觀等社會種種亂象並未積極加以關注。T. W. Adorno立基於批判理論的傳統,對道德問題進行了社會政治哲學的批判,值得加以重視。本文即在探究Adorno的倫理學,並省思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意涵。本文首先綜理Adorno對I. Kant與G. W. F. Hegel倫理學的批判,進而論述Adorno所主張的非同一性與抵抗之倫理學理論。對Adorno而言,抵抗所有管制化世界對人們的宰制是倫理學的首要重點。雖然Adorno幾乎否定一切肯定性的規範,仍提出了自主、謙虛與愛的德行及一種儉樸的生活觀。本文經由對Adorno理論的反省與評析,指出道德教育應在於培養自主性人格、加強對媒體的批判能力、加強政治批判的能力、回歸儉樸生活與生態中心觀,以及培育愛與同理心,期能提供國內未來實施道德教育時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W.Adorno的倫理學及其德育意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6-??) 楊忠斌
    國內學校傳統德育可說是一種德行取向的模式,對於媒體、政治與消費觀等社會種種亂象並未積極加以關注。T. W. Adorno立基於批判理論的傳統,對道德問題進行了社會政治哲學的批判,值得加以重視。本文即在探究Adorno的倫理學,並省思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意涵。本文首先綜理Adorno對I. Kant與G. W. F. Hegel倫理學的批判,進而論述Adorno所主張的非同一性與抵抗之倫理學理論。對Adorno而言,抵抗所有管制化世界對人們的宰制是倫理學的首要重點。雖然Adorno幾乎否定一切肯定性的規範,仍提出了自主、謙虛與愛的德行及一種儉樸的生活觀。本文經由對Adorno理論的反省與評析,指出道德教育應在於培養自主性人格、加強對媒體的批判能力、加強政治批判的能力、回歸儉樸生活與生態中心觀,以及培育愛與同理心,期能提供國內未來實施道德教育時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懲罰」的概念分析對教師管教之啟示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1-12-??) 楊忠斌; 羅之君; 葉振偉
    在學校教育中,「懲罰」是管教與維持紀律的方式之一,但因懲罰觀念有其高度複雜性,讓教師易與體罰等概念混淆。2006年《教育基本法》修正後將「零體罰」明文入法,雖然值得肯定,但也因教育法令與學校管教辦法仍未能清楚界定懲罰與體罰等相關概念,致教師在管教上猶有疑慮。本研究即在釐清「懲罰」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提供中小學交換死管教學生之參考原則。本文首先闡釋了分析教育哲學的概念分析法,接著分析懲罰、體罰等相關概念的意義,以及懲罰的目的與原理,指出懲罰與體罰之間的界限實不易清除界定,懲罰應以感化性及恕道性為主。最後並依此詮釋其對教師管教的三點啟示:(一)懲罰需符合恕道姓與教育性原則;(二)懲罰應符合比例原則;(三)運用智慧進行適當的管教,期能有助於教師在運用管教權時,掌握心中的價值量尺,達到師生雙贏的理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析自然美學的爭論及其在美育上的意涵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5-06-??) 楊忠斌; Chung-Ping Yang
    當代美學多只專注於藝術領域的研究,自然美學則對自然美感欣賞方面有深入的討論。本文即在以文獻分析法,分別論述認知取向與非認知取向的自然美學主張,接著評析兩派的爭論點,並闡釋其在美育上的意涵。認知取向的學者強調科學、民間故事、神話與宗教等知識能幫助自然的美感欣賞,非認知取向的學者則反對認知的必要性,主張感官、情感、融入與想像的重要性。兩派的爭論集中在認知與美感欣賞的關係及淺層或深層的問題。本文認為美感欣賞與認知並不衝突,且兩種取向都能達到深層的欣賞。依此,本文對美育提出了三點啟示:一、加強自然欣賞的美感教育;二、結合認知與非認知取向的自然美感欣賞教學;三、由自然美感欣賞教育提升生命的境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楊忠斌
    台灣目前的道德教育改革雖已朝民主化積極推動,但一方面,以往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意識型態猶未能完全解除;另一方面,舊社會的道德秩序正面臨現代科技生活的衝擊而呈現混亂失序現象。值此之際,反省德育的合理性基礎,重建社會的價值共識,實為當務之急。本文企圖由黑爾與哈伯瑪斯的道德教育觀之比較來尋繹合理的重建基礎。經由探究後,筆者認為,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應為個體批判性思考能力之提升與愛的情感之培養。在價值觀念多元紛歧、轉變急遽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只有將批判性思考的理念落實於道德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中;並藉由各種文化藝術、關懷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培養和諧與愛的情操,才能為重建現代道德秩序奠立一個良好的基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1-??) 楊忠斌
    台灣目前的道德教育改革雖已朝民主化積極推動,但一方面,以往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意識型態猶未能完全解除;另一方面,舊社會的道德秩序正面臨現代科技生活的衝擊而呈現混亂失序現象。值此之際,反省德育的合理性基礎,重建社會的價值共識,實為當務之急。本文企圖由黑爾與哈伯瑪斯的道德教育觀之比較來尋繹合理的重建基礎。經由探究後,筆者認為,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應為個體批判性思考能力之提升與愛的情感之培養。在價值觀念多元紛歧、轉變急遽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只有將批判性思考的理念落實於道德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中;並藉由各種文化藝術、關懷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培養和諧與愛的情操,才能為重建現代道德秩序奠立一個良好的基礎。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