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梓楣"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4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5-12歲女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12-01) 楊梓楣; 卓俊伶
    在動作發展的研究中,常以單一測驗情境來檢測動作技能,就動態系統的觀點而 言,個體、環境、和工作等三個限制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動作表現,所以單一測驗情境 的檢測結果能否代表個體真正的動作發展層次,頗值商榷。因此,本研究旨在檢驗:問題( 1 )不同環境限制下, 其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為何﹖問題( 2 )在何種的環境限制下,所 得的動作發展趨勢, 最適於標示出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本研究之假說為:( 1 )在 不同環境限制之下,隨著年齡增長動作發展的層次也隨之增進; ( 2 )環境限制難度越高 ,動作表現的層次越低。48 名國小女童為實驗參加者,依照年齡分為 5、7、9、11 歲四組 ,分別錄影其接四種不同直徑( 7、17、27、37 公分)但重量相同( 500 公克)的球各 5 次之動作,根據修正後接球動作發展層次表進行評分,經評分者內與外之信度考驗後,再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敘述性頻次統計分析後,發現:不同的環境限制會引發不同的動作型式 ;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亦不相同,其次是四種球中以相對較大球最能引發最佳動作表現,最 適於標示出接球動作發展的趨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背景變項網球教練在運動心理諮詢態度之差異
    (2019) 陳佳莉
    在網球訓練過程中,大都以訓練技能、體能、戰略應用為主,但很多研究指出心理技能對網球表現也非常重要。然而教練在訓練課表中通常以技術為主,對於選手的心理技能培養,與能否接受專業運動心理諮詢,這都要端看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網球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以瞭解這態度會如何促進或妨礙運動員對運動心理諮詢的使用。研究工具為「教練對運動心理諮詢的態度」問卷,總共發放150份問卷 (其中男性119人、女性31人)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網球教練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的現況和態度及對未來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的期望。結果如下:一、教練們在過去12個月內,有曾尋求相關運動心理資訊的佔21.3%;二、曾有跟運動心理諮詢師一起工作的佔8%;三、運動心理諮詢師曾跟團隊或運動員合作的佔46.6%;四、都期望能有免費資源來使用運動心理諮詢。綜上所述,目前跟運動心理諮詢師合作的教練還是佔少數比例,由此可見,增加團隊經費補助、提高運動心理諮詢相關的教育與介入成效,可能能增加教練們主動尋求相關運動心理資訊使用的意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射箭選手成績之心理變因: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
    (2013) 魏盛霖; wei-sheng-lin
    焦慮是誘發個體覺醒升高的心理來源因素之一,如果沒有焦慮激發適度覺醒之狀態下,可能造成運動成績表現不如預期之結果,而特質性焦慮是個人人格因素之一,其高低也會影響個體對於外在環境與社會評價威脅程度的感受,同時誘發同水準的狀態性焦慮。一般認為,特質性焦慮高的人比較容易反應出狀態性焦慮的症狀,因為他們能接收較多範圍的刺激,且在認知中容易將刺激視為一種威脅。本研究的目的就聚焦在:探討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與運動表現之關係。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特質焦慮量表與狀態焦慮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2013年全國青年盃射箭錦標賽之國、高中選手為研究參與者,共發下400份問卷,經問卷回收後剔除無效問卷42份,有效問卷為358份,回收率為89%。首先進行資料整理後,再以套裝軟體SPSS 20.0中文版執行Pearson積差相關、t-test統計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探討兩份量表的分數之間的相關性與對運動表現的預測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中學射箭選手的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間具有顯著相關性。(二)、國中射箭選手在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的表現上比高中射箭選手來的明顯。(三)、簡單迴歸分析結果,國中射箭選手的特質焦慮、狀態焦慮可以有效預測射箭分數。(四)、簡單迴歸分析結果,高中射箭選手的特質焦慮、狀態焦慮無法有效預測射箭分數。(五)、階層迴歸分析結果,國、高中射箭選手特質焦慮、賽前狀態焦慮無法有效預測射箭分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姿勢不穩定觀點檢證附加移動與身體限制之動暈效應
    (2012) 劉紋岑; Wen Tsen Liu
    Stoffregen 與 Riccio (1991) 提出以個體身體姿勢不穩定的情況來探討個體是否會產生動暈效應,因此個體有無附加移動的議題為重要變項之ㄧ,本研究探究環境情境的操弄與個體自主性與否,進一步觀察身體姿勢控制並填寫虛擬情境暈眩問卷 (SSQ) 以了解個體是否有產生暈眩等不適的症狀。研究對象為20名無前庭或內耳器官失能病史,且視力正常(或矯正後)之成人為實驗參加者,要求參與實驗前40分鐘內不要進食實驗情境。透過移動室 (moving room) 裝置使個體在無附加移動及無身體擺動的情境下,覺察因移動室前後移動而產生的視覺訊息是如何影響個體的姿勢控制。資料收集以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 (Polhemus LIBERTY)與MotionMonitor軟體收集,並以相依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個體身體姿勢不穩定的情形會產生動暈效應,當個體處在附加移動的情境下亦影響身體擺動而產生動暈效應,尤其在移動室與附加移動的情形時,造成個體在姿勢的穩定度改變,而當個體長期處在姿勢不穩定便易引發個體動暈效應的發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伸手抓取動作之身體尺度比率界限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9-09-01) 彭國威; 卓俊伶;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個體附加器物最大站觸高度之觸動知覺-檢證附加位置、附加重量、與知覺知悉形式因子
    (2017) 黃嘉彬; Huang, Chia-Pin
    當個體穿戴器物或設備時,個體行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會因此產生何種變化?以及,行為者如何覺察這樣的改變,而有適當的因應?生態心理學的直接知覺觀點指出,個體經由行動以覺知環境訊息,並透過這些訊息引發適配的行動。本研究實驗一旨在探討個體上肢不同部位附加不同重量器物時,站觸高度的判斷是否會受到器物重量的影響。為使個體作出正確的判斷,於實驗二中加入不同知覺形式搭配不同知覺經驗的方式 (觸動覺、觸動覺後加入視覺、以及觸動覺同時加上視覺),檢驗知覺知悉是否能增進個體在附加器物時的最大站觸高度知覺判斷。實驗一24名參與者,隨機分派於:(一)、先重物後輕物,與(二)、先輕物後重物兩組,每組均須將輕重附加物附加於上臂、前臂、與手背三個部位,總共進行24次的試作。實驗二36名參與者,依照知覺形式分派到三個組別,並於知悉結束後再依據隨機分派的方式,進行輕重物附加於手臂不同部位的最大站觸高度知覺判斷。實驗一以2 (附加順序) x 3 (附加部位) x 2 (重量) 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輕重器物出現順序對輕重器物於不同部位附加時以及手持時的站觸高度知覺差異。實驗二以3 (知覺形式) x 3 (附加部位) x 2 (重量) 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每種知悉方式對不同重量器物附加於不同手臂部位,知覺附加時以及手持時的站觸高度所造成的差異。實驗一結果顯示,重量順序不會影響個體最大站觸高度知覺,但是器物附著於腕部時的知覺站觸高度大於肘部,且肘部大於肩部;重器物的知覺站觸高度大於輕器物。知覺器物手持時的站觸高度,附加位置不影響個體對器物手持時之高度判斷,但是重量是影響因子。實驗二結果顯示,不同知覺知悉對於器物附加時的最大站觸高度影響無差異,附加位置以及器物重量會影響知覺站觸高度;有視覺知覺知悉的組別,準確性較僅以觸動覺知悉組佳。因此,本研究結論為知覺器物手持時之最大站觸高度,器物附加位置以及重量會影響判斷,若在試作前有視覺知覺知悉的過程,其判斷準確性較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踢球動作型式之轉移:工作限制與年齡效應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 2003-07-01) 彭國威; 卓俊伶;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人對向間隙穿越的行動因應
    (2014) 葉宇恆; Yeh, Yu-Heng
    個體朝向目的地的移動過程,持續地覺察可能產生碰撞之障礙物,並維持行動時的安全範圍,其可使個體從容地調整步態或肢段位置,以因應阻礙行走的物體或他人,此為個人空間的概念。本研究結合生態取向與個人空間的觀點,欲瞭解受視覺訊息調控的移動行為,與社會環境賦使知覺的交互作用,進一步探究環境對於因應行為的影響,同時檢證個人空間調控移動行為之議題。本研究共招募24名健康男性為實驗參與者,兩兩分派為一組,實驗中要求兩名參與者,同時跟隨聲響節拍且對向步行穿越間隙,過程中避免碰撞他人或物體。本實驗的自變項有:(一) 移動速度:參與者跟隨不同速率之聲響節奏方式,表現出較快及較慢的步頻 (100與130 步/分鐘) 及不同步行速度;(二) 空間限制程度:分別為參與者們肩寬總合的0.9、1.1、1.3、及1.5倍寬度進行間隙寬度的操弄。本研究使用三維動作捕捉系統擷取動作資料,計算個人空間範圍以及肩膀旋轉角度,進而探討兩人對向穿越間隙的因應行為,將實驗所得資料進行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不同速度步行穿越四種寬度的間隙,偏好維持固定的個人空間,其縱向距離不受到速度快慢及間隙寬窄的影響,但橫向安全界線則受到空間限制的影響而改變;當二人同時穿越間隙時,彼此的肩膀旋轉角度會因為對方與門板的空間變窄,而增加通過時肩膀旋轉的幅度。本研究歸結上述發現,社會環境賦使與個人空間對於穿越間隙的移動行為具有調節的功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動態環境中閱讀之動暈與行動因應
    (2013) 黃嘉君; Chia-Chun Huang
    姿勢控制是個體-環境系統中,知覺-行動配連的作為,藉身體擺動產生的視覺與機械本體覺訊息,控制姿勢穩定。基於生態觀點,Riccio and Stoffregen (1991) 提出姿勢不穩定理論,認為姿勢不穩定是動暈發生的原因。本研究針對搭乘交通器閱讀容易動暈之議題,探討個體於動態環境中閱讀時的姿勢控制與動暈。本研究招募高與低動暈易感者各30名為參與者,並以移動室與移動表面操弄視覺與機械本體覺訊息,分為3種動態環境組別:外增視覺移動組、支撐面移動組、與座艙模擬組。參與者在實驗中處於靜態與動態環境,進行自然坐姿或坐姿閱讀工作。實驗中擷取並記錄個體的頭部與軀幹移動、移動室移動等資料,進一步分析身體擺動、頸部控制、以及人-環境配連等變項。研究結果顯示,閱讀時頭部擺動之左右變異會增加,有11% 至 40% 高動暈易感者曝露於動態環境後發生動暈,但低動暈易感者皆未產生動暈。座艙模擬環境下,身體擺動最大,其次為支撐面移動,而視覺移動情境則有較小的身體擺動。各環境與閱讀情境之動暈發生率皆相同,在閱讀試作中產生動暈者,身體擺動在試作後期高於未動暈之低動暈易感者,支持姿勢不穩定理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反應時間的量測會受慣用手與慣用眼影響嗎?
    (2016) 陳洋月; Chen, Yang-Yueh
    由於人類大腦交叉支配的功能致使我們的左腦與右腦會分別控制身體相異的兩側,左腦被稱為言語之腦,在處理語言及邏輯性思維上佔優勢,而右腦被稱為感覺之腦,在掌握視覺訊號進行直覺判斷、緊急反應及辨識空間上佔優勢。運動場上若能擁有較快的反應及判斷往往是比賽致勝的關鍵,左慣用手者是否受益於其發達的右腦而在運動專業領域中出現的比例超出全球左慣用手人群比例?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慣用手眼型態與視野刺激位置的不同對反應時間的影響,藉由視覺刺激的操弄,以手部食指之按鍵工作來探究個體反應時間與整體反應時間的快慢。本研究共招募72位實驗參與者,平均年齡為17.6±0.7歲,依慣用手及慣用眼測量結果分派至左慣用手左慣用眼組、左慣用手右慣用眼組、左右開弓左慣用眼組、左右開弓右慣用眼組、右慣用手左慣用眼組、右慣用手右慣用眼組,每組12人。實驗工作為操弄視覺刺激來測量手部食指按鍵工作之反應時間與整體反應時間。分別以6 (慣用手眼型態) ×4 (視野刺激位置) 及3 (慣用手型態) ×2 (按鍵手) 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視野刺激位置、按鍵手為重覆量數,探討不同慣用手眼型態在不同視野刺激下反應的快慢差異以及反應量測與慣用手之關係。結果顯示慣用手眼型態不會影響反應時間的快慢;視野刺激位置的不同會影響反應時間與整體反應時間的快慢,而左視野左側最具優勢;以按鍵工作來量測反應的研究,整體反應時間會受慣用手影響,反應時間則不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嚴禁體罰立法前後之體育教學比較
    (2015) 謝宣宇; HSIEH, HSUAN-YU
    體罰是近幾年來在教育單位及社會媒體相當熱門的一個話題,因為嚴禁體罰的正式立法,對於整個教育體制帶來一種不同的風氣與氛圍;體罰的涵蓋範圍與定義很廣,本研究則是將體罰聚焦在不當的利用身體活動來達到懲罰的目的,而體育則是運用身體活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兩者相同之處皆是運用身體的活動來達成各自的目的,不同之處就是目的性的不同,但也因此容易讓大家產生一種模糊的概念,把體罰跟體育活動混為一談;本研究旨在探究雙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嚴禁體罰立法前與立法後,在體育教學活動上會帶來什麼不同的影響,同時深入了解雙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對嚴禁體罰政策的認知及評價,以及在課程中對於學生發生不當行為之管教方式及體育課程內容,是否因為嚴禁體罰立法前後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本研究以雙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主,輔以文獻探討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再根據資料的統整、整理與分析;結果發現嚴禁體罰政策立法前後,對於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的純教學上無明顯的影響,但一個完整的體育教學則是包含了班級經營與管教,在管教學生上面則是因為立法的關係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因為報章媒體片面不實的報導,也大大的影響到教育基層教師的士氣,多管多錯、少管少錯、不管則就不出錯,此種消極的教學氛圍也逐漸慢慢地浮現出檯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媒體行動裝置與障礙物型態引致穿越間隙之行動與知覺
    (2018) 黃嘉笙; Huang, Chia-Sheng
    穿越環境中的間隙是人類在移動中最常面臨的情境,維持清晰的偵查能力有助於準確知覺穿越間隙的可能性。然而,多媒體行動裝置除了帶來日常生活上的便利性之外,卻可能在不適當的使用情況下影響使用者的動作行為與安全。本研究立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旨在探討個體操作行動裝置的形式、障礙型態、分心活動、與認知負荷是否影響穿越間隙的知覺與動作表現。本研究招募84名實驗參與者,以隨機方式分派為6組實驗組與1組控制組,實驗組包含:(1)免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2)免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3)手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4)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5)以觸控螢幕傳輸簡訊、自傳式回憶問題,和(6)傳輸簡訊、回應算術問題,共六組。實驗過程中除了控制組之外,參與者皆被要求以指定的操作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並穿越由人或圓柱體兩種障礙物型態構成的間隙;臨界值會以最小可穿越間隙寬度和參與者肩寬計算獲得,並以三維動作擷取系統蒐集包含行走速度、轉肩角度、與安全限界等運動學參數,最後採用NASA-TLX量表主觀評估實驗工作的負荷。研究發現:一、障礙物型態會影響穿越間隙的環境賦使知覺,以及除了轉肩角度以外,各項穿越行為的指標,行動裝置的操作形式主要影響行走速度與轉肩出現的相對時間;二、穿越間隙的臨界值受操作形式-分心或障礙物型態的影響,通訊內容的認知負荷主要影響轉肩角度與工作負荷指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工作與環境限制交互作用引致多頻拍擊形式轉移
    (2008) 黃嘉君; Huang Chia Chun
    Bernstein (1967) 提出自由度問題後,漸有較多研究採用動態系統與生態心理學觀點探討動作行為議題。動態系統觀點著重於探討肢體協調之關係,並以吸引子及複雜系統的狀態轉移等概念來解釋人體動作,Newell (1986) 認為協調形式來自個體、環境、及工作限制交互作用;然而生態心理學則以Gibson (1966, 1986) 所提出的「直接知覺」觀點探究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以及知覺與行動之關係。本研究基於動態系統手段探討雙手多頻動作協調,並透過操弄環境訊息結構以探究知覺與動作協調之議題,另外藉由工作限制的操弄,了解其對個體知覺-行動的影響。本研究招募12名未受音樂或舞蹈訓練之健康成人為實驗參與者,於實驗中同步於多頻訊號表現拍擊動作。實驗操弄為聲音訊號之方位(左右0°、45°、及90°),工作限制為整體動作速度(恆常及加速)與多頻動作之頻率比(1:1反相位、2:1、及2:3)。以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擷取動作資料,由所擷取之資料中計算節奏誤差與變異係數,並計算正確鎖定、其他鎖定、與無鎖定次數,進一步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並討論實驗所得資料,並探討拍擊動作動態;由手掌、手腕、及手肘之運動學資料,探討關節動相對移動形式以及腕關節角度改變形式。結果發現肢體間協調受到工作與環境限制之交互影響,進而產生不同協調形式,以及不同動作動態;訊號方位、頻率比及整體動作速度等自變項皆不影響關節相對移動形式,且僅有動作速度加快會引起部分腕關節角度改變形式轉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工作難度對序列動作編序的影響及其年齡差異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12-01) 林尚武; 卓俊伶; 陳重佑;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抓取動作之手指數與身體尺度比率的年齡差異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12-01) 彭國威; 卓俊伶; 楊梓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接球動作型式的環境限制變項探討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07-01) 楊梓楣; 卓俊伶
    在動作發展的研究中,傳統的觀念係將工作分析定義為:鑑別動作成分並 且以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的原則加以排序的處理程序,此種定義的缺點是只重視 工作的特徵,而忽略了動作表現者本身的特質。為了解決傳統觀點所面臨的問 題以及克服其缺點,強調整體考量的生態工作分析因而應運而生,生態工作分 析的重點在於人的動作表現並非僅受限於動作者本身,而是由其與環境限制與 工作限制等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本研究的問題是:環境變數造成的限 制對動作型式的影響為何?根據動態系統的觀點,動作型式將因環境因素之難 度不同而產生改變,亦即環境限制的難度越低,動作型式會越高階;反之難度 越高,則動作型式會退化為較低階的層次。本研究以14名國小二年級男性學 童為實驗參加者,分別錄影其個別接四種不同直徑 (7、17、27、37公 分)但重量相同(500±10公克)的球各5次之動作,經評分者信度考驗 (評分者間信度為87%∼91%:評分者內信度為93%∼95%),然後再 經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瞭解其動作型式之層次,是否會因所接球體 的大小不同而產生改變。結果發現在接難度較高的球時,其動作型式的層次明 顯低於接大小較適中的球時之動作型式,這與本實驗之假說相符,且支持動態 系統的觀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國小田徑教練帶隊動機、阻礙因素與滿足感關係之研究
    (2018) 劉永勳; Liu, Yung-Hsun
    本研究旨在探討(1)新北市國小田徑教練帶隊動機、阻礙因素與滿足感的現況。(2)不同背景變項的教練在帶隊動機、阻礙因素與滿足感的差異(3)教練帶隊動機、阻礙因素對滿足感的預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探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國小田徑隊教練206名。結果發現:一、教練帶隊動機呈現中上程度,阻礙因素呈現中下程度,滿足感呈現中上程度。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帶隊動機、阻礙因素與滿足感之差異情形:(1)在帶隊動機方面,體育科系畢業的教練有較高的內在動機和整體動機之帶隊動機,非體育科系畢業的教練有較高的無動機之帶隊動機。代理老師有較高的認同調節、內射調節及外在調節之帶隊動機。30歲以下的教練有較高的外在調節之帶隊動機。帶隊時間在5年以下的教練有較高的外在調節之帶隊動機。(2)在阻礙因素方面,男性較女性教練在經費、選手、家長、行政及整體的阻礙因素為高。非體育科系畢業的教練比體育科系畢業的教練知覺行政的阻礙因素較高。(3)在滿足感方面,不同背景變項的教練在滿足感無顯著差異。三、帶隊動機及阻礙因素可以有效預測滿足感,並由歸納結果發現帶隊動機中的內在動機、外在調節及無動機是預測滿足感的主要變項;阻礙因素中的場地設備、行政是預測滿足感的主要變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
    (2017) 黃莉萍; Huang, L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現況、差異及相關情形,以任職新北市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為對象,共計100名,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方式,並以「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在工作壓力程度屬於中上程度,感受最深的工作壓力是指導推廣;在情緒管理程度屬於中上程度,以情緒同理能力為最佳。二、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不同背景變項在工作壓力上沒有差異情形。三、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中A級證照的教練,在情緒管理能力較高,其他不同背景變項在情緒管理則沒有差異情形。四、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兩者之間無相關性存在。本研究結論為:新北市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在指導推廣方面是工作壓力感受最深的部分;而情緒管理,通常多以情緒同理能力表現最佳。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皆不因背景變項而有所差別;然而A級證照的教練,具有較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教練在知覺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情形,因此教練工作壓力與教練本身情緒沒有直接關聯。 關鍵詞: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壓力、情緒管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
    (2014) 蕭宇廷; Hsiao, Yu-Ting
    台灣競技運動尚未全然產業化之際,柔道教練往往必須身兼數職,以致教練壓力集於一身,且是一種長時期身心皆處於高度壓力的狀態,其來源與因應策略為何,實需進一步的被探究,提供教練們最好的協助。本研究主要針對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進行探究,藉由教練本身觀點,來發崛出造成他們產生工作壓力的原因,以及個人因應策略又有哪些?其調適過程為何?又有那些外在助力適時介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法為主,輔以文獻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再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與整理,結果發現,受訪者目前均感受到工作壓力。工作壓力現況大多為:1.身兼行政職無法專心於柔道教練工作。2.工作時間過長。3.選手表現不如預期。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工作壓力來源為:自我本身要求;外界要求達成與否;選手成績及家庭責任。 綜合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新北市學校柔道教練的壓力源主要為:1.柔道教練學校角色與任務混淆。2.柔道教練柔道專業不受肯定。3.柔道教練壓力無法受到學校、家庭的支持與關懷。其因應策略為:1.自我轉移(如運動或休息等…)。2.尋求社會資源。3.溝通及協調等。最後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1.公務人員每週最低工作時數,必須考慮適用工作性質。2.加強社會支持,以增強學校柔道教練對壓力之因應。3加強學校柔道教練之獎勵,來達到激勵的目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高中團體與個人運動選手之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研究
    (2018) 楊智涵; Yang, Chih-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高中團體與個人運動選手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現況與差異性,研究對象為參加106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及教育部舉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聯賽決賽之新北市高中運動選手,採立意抽樣方式,選取15所學校,並以「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共發放355份問卷,回收330份,其中有效問卷307份,有效回收率為93%,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一、新北市高中團體運動與個人運動選手情緒智力屬於「中程度」,男選手在「自我情緒的管理」上顯著優於女選手,高三選手在「自我激勵」、「他人情緒的認知」以及「人際關係的管理」上顯著優於高二選手;二、新北市高中團體運動與個人運動選手壓力因應策略介於「偶爾使用」到「經常使用」程度,男選手在「逃避」因應策略使用上顯著多於女選手;三、新北市高中運動選手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間呈現中度正相關。本研究結論為新北市高中選手之情緒智力及壓力因應策略屬中等程度,新北市高中運動選手之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在性別與年級之間有差異,而不同運動屬性選手之情緒智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不因性別、年級而有所差異,選手的情緒智力愈高愈助於選手使用因應策略以面對其所承受的壓力。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