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禮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1-01) 楊禮旗; 詹曉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概念系統:中文的個案研究
    (2011) 楊禮旗; Elvis Li-Chi Yang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主要與輕度和中度智能遲緩有關,是一種影響多重官能的先天性基因異常疾病,發生率是五千分之一到兩萬五千分之一。無論是非語言的認知功能,包含 智力、記憶、視覺和聽覺的處理,抑或是語言方面如語音、音韻、構詞、句法、篇章,及語用上的缺陷,歷年來都有相當的研究與發表 (Butler et al, 2004; Cassidy et al, 2009; Conners et al, 2000)。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實驗者接觸到一位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的病友(AH),在和她的對談中,發現當她被問到晚餐吃甚麼菜時,她似乎只能回答「菜菜/青菜」這類的高階範疇概念 (superordinate),至於下轄於「蔬菜(菜菜/青菜)」之基本層面概念(basic level)的詞彙就有命名上的困難。其無法表達基本層面概念詞彙遂成研究AH之概念系統(語義分類)的主要動機。在文獻中,相較於非語言認知以及語言上的功能,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概念系統似乎鮮少有學者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概念系統,希望透過一連串的實驗作業了解此症候群之概念系統的運作模式,並試圖對上述AH所呈現出的語言障礙提出解釋。 本實驗的受試者除了AH這名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病友(實際年齡二十歲;心智年齡九歲)之外,亦招募了二十六位心智年齡相仿的三年級小學生作為對照組 (平均實際年齡九歲兩個月)。本實驗由三個線上作業組成。第一個作業是非語言作業,受試者需在三張圖片裡,挑出一張不屬於同一類別的項目;如 斑馬、綿羊,和冰箱(前兩者屬於動物類,而「冰箱」屬於餐具廚具類)。第二個作業是多模組(multi-modal)的語言作業,在播放預錄的高階範疇(superordinate category)之音檔後(如「動物」),再以視覺呈現圖形(如「豹」),而受試者必須決定所呈現的圖檔是否屬於之前所播放的類別。在這項作業裡,實驗者操弄高階範疇之原型性(prototypicality),包括核心(central)與邊緣(peripheral)兩大部分(例如「豹」與「蝸牛」在「動物」類裡分屬核心以及邊緣兩類)。第三個作業亦是一項多模組(multi-modal)的語言作業,在播放預錄的基本層面(basic level)詞彙之音檔後(如「貓」),再以視覺呈現圖形(如「貓」或「老鼠」),而受試者需在聽完音檔後分辨所呈現的圖形是否為如音檔所述之詞彙。在這項作業裡,實驗者操弄基本層面詞彙之語義相關性(semantic relatedness),包括相關與不相關的項目(如「老鼠」與「貓」相關;「大象」與「貓」(較)不相關)。 本實驗的三項作業以縱的面向以及橫的面向剖析AH的概念系統:其縱面顯示於作業一與二之高階範疇和基本層面詞彙之間的分類階層結構(taxonomical hierarchy),探究AH的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語義分類(semantic categorization),並探討此分類階層是否完整;而其橫面顯示於作業二與三之核心與邊緣項目以及語義相關與語義(較)不相關項目。本研究有數個重要發現。第一,AH 在作業一、二上的高錯誤率以及過長的反應時間,顯示出她的分類階層結構不完整。後續的質性研究要求AH對高階範疇下定義,結果顯示她對於語義概念的抽象化及類化能力不佳。例如她知道狗是動物,卻無法說明動物類是甚麼;而她對「家具類」、「武器類」等高階範疇並非有完全的理解和認識。至於作業二、三所操弄的原型效應與語義相關效應,在線上的實驗程序中,對於對照組來說都有其效應產生,但對於 AH 而言,因為其錯誤率過高,沒有具代表性的數據可以顯示在她的概念系統也有原型效應的存在。儘管原型效應在線上的實驗程序中對AH 而言不能得知,但隨後的質性研究證實了原型效應確實有其影響性;例如,她知道狗和蝸牛都是動物,但是在決定蝸牛是否為動物時其考慮時間比決定狗的時間長。至於其語義相關效應,線上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而言,此效應在 AH 的概念系統中顯得相當薄弱不明顯。總體而言,由本實驗的結果可以得知 AH 的分類階層結構不甚完整;此外原型效應在她的概念系統/分類能力具有影響力,但其語義相關效應的影響就不如正常受試者來得明顯。 本研究是國內第一個有關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概念系統的個案研究;此研究結合了語言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等相關領域;希望藉由此研究的發現開啟日後對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概念系統或語言障礙上的廣泛及深入探討,並於心理語言學及罕見疾病特殊教育上有所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中文的個案研究
    (英語學系, 2013-11-??) 楊禮旗; 詹曉蕙; Li-chi Elvis Yang; Shiao-hui Chan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是一種與輕度和中度智能遲緩有關的先天性基因異常疾病。本研究以一名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的病友(AH)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查語意分類的兩個重要層面:語意類別外部的「階層結構」與語意類別內部的「原型效應」。透過兩組使用語言/非語言刺激的線上語意作業,我們發現與心理年齡相同的國小孩童相比,AH在整體的表現上落後許多。進一步的質性訪談證實AH的分類階層結構不完全,並且對於一些分類結構下的典範例子也缺乏固有的語意知識。然而,在AH較能掌握的語意類別裡,原型效應就略有示現。最後,本研究也在AH的言談中發現其的語言問題,再再驗證AH相較於正常孩童確實有概念知識上的缺損。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