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翠竹"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高齡者參與讀書會學習對成功老化的影響
    (2021) 趙乙橙; CHAO, Yi-Cheng
    本研究是中高齡者參與讀書會學習對成功老化的影響,研究目的以探討中高齡參與讀書會的活動學習,中高齡參與讀書會的社會互動。探討內容是成功老化相關概念、中高齡學習相關研究、讀書會相關研究,高齡學習與成功老化。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觀察法、訪談法、焦點訪談法進行蒐集資料。研究對象是南港樂齡學習中心,55歲以上的讀書會18位成員,依據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獲致研究結論。依據研究結論:1.讀書會成員的成效;閱讀書本撫慰心靈,可以排除負面情緒。2.讀書會活動的發現;課程幫助生活調適,有正向的學習成長。3.讀書會有助益老化;讀書會心智的學習、讀書會社會的學習、讀書會表達的學習、讀書會團體的學習。基於研究結論,本研究對樂齡學習中心讀書會提出建議,期盼未來對樂齡學習中心讀書會的運作有所幫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方法目的鏈結模式初探消費者對機能服飾的消費價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2-12-??) 楊翠竹; Chui-Chu Yang
    價值觀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從生活、教育與社會逐漸學習而累積而成的。價值觀形成後,穩定不易改變。消費者價值觀一直被視為影響消費者做決策及選購行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消費價值觀與選購機能服飾間的關係,並進而暸解消費者對機能服飾商品的態度與偏好。本研究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採立意抽樣法,成功邀約24 人參與訪談,以Gutman(1982) 提出的方法目的鏈(Means-End Chain Model)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消費者對各種服飾所需求的機能之重要性依序是布抖的手感或觸感,吸濕排汗性、易去污性以及抑菌除臭o 最不考慮的機能性是防磁波、遠紅外線以及瞬間涼感。此外,效能價值是消費者選購機能性服飾商品最重要的指標,服飾的機能性雖然提升該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感,然而服飾可穿用的時間與地點價值影響消費者對機能性服飾商品價值的評估。而美感價值以及消費者從過去消費累積的經驗對機能性服飾商品價值的建構與選購決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方法目的鏈結模式初探消費者對機能服飾的消費價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2-12-??) 楊翠竹; Chui-Chu Yang
    價值觀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從生活、教育與社會逐漸學習而累積而成的。價值觀形成後,穩定不易改變。消費者價值觀一直被視為影響消費者做決策及選購行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消費價值觀與選購機能服飾間的關係,並進而暸解消費者對機能服飾商品的態度與偏好。本研究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採立意抽樣法,成功邀約24 人參與訪談,以Gutman(1982) 提出的方法目的鏈(Means-End Chain Model)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消費者對各種服飾所需求的機能之重要性依序是布料的手感或觸感,吸濕排汗性、易去污性以及抑菌除臭o 最不考慮的機能性是防磁波、遠紅外線以及瞬間涼感。此外,效能價值是消費者選購機能性服飾商品最重要的指標,服飾的機能性雖然提升該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感,然而服飾可穿用的時間與地點價值影響消費者對機能性服飾商品價值的評估。而美感價值以及消費者從過去消費累積的經驗對機能性服飾商品價值的建構與選購決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似女or是女?-跨性別女性性別認同與服飾外觀管理
    (2019) 莊鈞媛; Chuang, Chun-Y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認同與服飾自我展現間的關係。本研究成功邀請4位跨性別女性參與訪談,4位參與者年齡分佈介於23~44歲間,穿女裝跨出時間分別為1年、2年、3年與20年,參與者中有1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與賀爾蒙替代療法,1位正在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2位皆未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 本研究方法採取深度訪談法,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認同與服飾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四個主要發現如下: 1.身體感知是跨性別女性啟動其探索性別認同的因素,面對自我身體內外的不一致感,跨性別女性開始探索如何運用服飾讓自己像女性外觀。 2.具備女性化的服飾外觀可以協助跨性別女性更趨近自我期望的女性外觀,同時也是向他者宣告「我是女性」。 3.跨性別女性在初期跨出的服飾外觀嘗試與體驗中,會先模仿社會規範中的女性符號之服飾外觀。 4.在性別實踐過程中,跨性別女性看似追求社會刻板印象中的女性,但實際上跨性別女性是具備獨特性的,對於自我為女性之詮釋有著不同的樣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中高年齡者生活型態與機能服飾消費價值之關聯性研究
    (2013) 李孟鴻; Meng Hong, Lee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台北市中高齡者生活型態、服飾價值觀與機能服飾消費價值觀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一方面探究台北市中高齡者的生活型態樣貌與服飾價值觀、並以機能性服飾商品為標的探究中高齡者生活型態、服飾價值觀以及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12行政區中50至65歲的中高齡者為對象,於公共場域進行定點隨機邀約訪談,本研究成功邀約306人參與調查,本研究採用Plummer (1974)所提出之AIO「生活型態量表」,並從焦點團體訪談所獲得的資料發展「服飾價值觀量表」與「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量表」。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高齡者之生活型態可分為五個集群:「自信主見者」、「積極成就者」、「傳統保守者」、「辛勤奮發者」、「隨遇而安者」。五類集群在服飾價值觀上有明顯的差異,「自信主見者」、「積極成就者」在乎服飾的美學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認為服飾的功能除了展現自身的品味、喜好、流行觀點外,也能提升個人的社會觀感及經濟地位。「傳統保守者」、「辛勤奮發者」則認為服飾只要符合自身的社會位置及所處的環境即可,但較不注重服飾的自我展現與品味的呈現。「隨遇而安者」則視服飾為日常生活用品,在四項服飾價值的關注上最低。各集群於感知價值並無顯著差異,顯示中高齡者涉及觸感、情感及認知的服飾,中高齡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至於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中,「自信主見者」、「積極成就者」最關注於服飾的效能價值,認為機能性服飾的效能顯著提升人體各方面的機能,且「自信主見者」也關注道德價值,認為機能服飾對於環境保護有所助益。同時,「積極成就者」則關注於經濟價值,認為較貴的機能服飾產品,若有效提升人體各種機能是值得的。而各集群間對機能性服飾之美感價值及經驗價值的反應則無顯著差異,顯示中高齡者對機能服飾之外觀美感有著類似的看法,另外,參與者對於取得機能性服飾相關資訊的方式相類似,皆透過親友、品牌介紹及廣告等管道。 進一步針對生活型態、服飾價值觀與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三者進行迴歸分析,發現生活型態能顯著預測服飾價值觀、生活型態能顯著預測生活型態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且服飾價值觀能顯著預測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同時,針對生活型態、服飾價值觀對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進行同時迴歸後,發現生活型態並非直接對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產生區隔,而是藉由服飾價值觀進而影響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簡言之,服飾價值觀為生活型態與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之中介因素。 本研究結果呈現了當今台北市中高齡者對服飾價值觀與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之觀點,並藉由生活型態之區隔,呈現中高齡者生活型態對服飾價值觀與機能性服飾消費價值觀的影響性。同時,本研究也發現,中高齡者在選擇產品時,並不會以同一種價值觀針對不同產品進行評判,而是依產品屬性的不同調整其價值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年輕人自我展現與其外觀管理、自我認同間的關係:線上與線下
    (2024) 陳立伶; Chen, Li-L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18至25歲之年輕人於社群網絡平台(Instagram及Dcard)經營穿搭分享之自我展現經歷,對其自我認同與服飾外觀管理之影響。分別以三個問題進行研究與討論:(1)在線上呈現自己的穿搭照片對年輕人而言有何意義;(2)在線上以穿搭照片之自我展現對年輕人之自我認同有何影響;(3)線上之穿搭展現與線下之服飾外觀管理有何關聯。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並以紮根理論分析研究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社群網絡平台對於年輕人而言,為另一個社會互動空間,此空間不僅能獲得大量的服飾穿搭訊息,獲取穿搭靈感,更能讓年輕人在其中有機會結交穿搭同好,與穿搭同好進行服飾外觀相關話題的互動,現今年輕人相較於過去有了更豐富學習穿搭的媒介與資源。(二)高程度之服飾興趣是年輕人開啟線上穿搭分享的必要條件,而分享後之線上社會互動結果,對參與者之自我認知與感受有加分的效果,使他們願意持續經營線上個人穿搭照;(三)參與者在線上之穿搭分享可以脫離線下之規範與社會情境,再加上線上的自我展現相較於線下,能有更多時間精心準備,甚至能即時的編修或刪除,此高度的自我掌控感,讓參與者能有更大程度的自由試驗如何展現自己,甚至線上公開展現穿搭的成功經驗,使參與者有自信將此一外觀管理策略延續到線下中;(四)參與者之穿搭分享有其目的,為達成自身分享穿搭之目標,年輕人需思考如何鋪陳穿搭照中各符號所組成之整體語彙、尋找合適分享穿搭照之舞台,他們在線上分享之自我展現經歷中,透過頻繁的回顧線上過去自我展現,以及社群網絡平台中之互動狀態,釐清適合自己的服飾風格,同時也在此過程中,逐漸達到自我認同之統合,簡言之線上穿搭展現與線下服飾外觀管理交織而成的經歷,影響著年輕人進行自我認同與服飾風格探索的生命歷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工作家庭邊境理論探討邊境、家人支持與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之關係:以新創公司創業者為例
    (2021) 洪晟惠; Hong, Cheng-Huei
    摘要 本研究應用工作家庭邊境理論,探討新創公司創業者的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以及邊境、家人支持與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之間的關係。以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家庭增益分類出工作家庭和諧類型,並從工作領域與家庭領域探討邊境中的時空彈性與角色通透、家人支持中的情感支持與工具支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回收有效問卷195份。資料分析使用潛在類別分析與多項式邏輯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創業者的工作家庭和諧可以分成三類型。 (1)職家雙惠型(49.2%):工作家庭衝突低、工作家庭增益高。 (2)職家雙矛盾型(35.9%):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家庭增益都高。 (3)職損擾家型(14.9%):工作對家庭衝突高、家庭對工作衝突低、工作對家庭增益低、家庭對工作增益低。 關於三類型的背景,已婚、子女數較多者,多於屬職家雙惠型,未婚、子女數較少者,多屬於職損擾家型,其餘屬於職家雙矛盾型。 2.工作家庭和諧類型會因邊境而不同。 工作領域中,角色通透越高,則職家雙矛盾型、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家庭領域中,時空彈性越高,則職家雙矛盾型、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角色通透越高,則職損擾家型、職家雙矛盾型的比例越高。 3.邊境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效果,會因家人支持而不同。 工作領域中,角色通透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影響,因工作領域的情感支持而不同。當情感支持低時,角色通透越高,則職家雙惠型的比例越高。家庭領域中,角色通透對工作家庭和諧類型的影響,因家庭領域的情感支持而不同。當情感支持低時,角色通透越高,則是職損擾家型的比例越高。 本研究在理論對話、分析方法及實務應用上,都展現相當程度的意義,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愛之「物」語:從家庭的物質文化探究父職身分認同與實踐
    (2023) 王子齊; Wang, Tzu-Chi
    父親傳統上以物質提供者為優先,現代因雙薪家庭普遍要求父親打理家庭與照顧孩子,使得父親的職責不再僅是工作賺錢而有了更複雜的意涵與職責。既有的父職研究常以母職為標竿,期許父親參與照顧孩子的生活以及家務分工,多以參與時間的觀點來捕捉父職盡責的程度。本研究企圖跳脫過去父職研究聚焦於父親參與的時間或計量性框架,從家庭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並從家庭生活脈絡探究父親對其父職身分認同的意義以及實踐過程。家庭的物質文化即家庭使用物質並與之互動產生的現象,親職實踐的過程存在多種的物質媒介與資源的使用來教導孩子以及培養關係,而既有的父職研究較無對此觀點的探討。研究者透過便利取樣以半結構訪談蒐集資料,並以紮根理論編碼分析結果。研究參與者以中產白領雙薪家庭為多數,呈現9位年齡分布35-56歲父親教養孩子的生活點滴。研究結果可依兩大主軸歸納,一、父職實踐內涵之多重性:父親不再只是家計負擔者如此單薄的概念,而是兼具須要維繫品質與陪伴時間的親子關係經營者,教導孩子觀念規矩與做榜樣的教育實踐家,以及賺錢並妥善分配資源,為孩子保障經濟與教養資源,提供生活環境與餵養食物的養育責任者。過去家計負擔者的認同已經不足以回應研究資料中父親所表達的稱職之意涵,父職具有更多面的身分認同與實踐過程。二、物質文化觀點與父職實踐:研究者透過物交換與階級慣習捕捉家庭物質文化之概念,本研究指涉的愛之「物」語包含(一)物質與管教實踐:關注父親於生活中安排環境或是運用物品,引導孩子建立價值觀念、培養習慣與規矩。(二)教養投資與活動:依父親之財力與知識為基礎,透過教養外包、親自指導以及接觸人脈資源的方式,培養興趣與軟、硬實力,使孩子更具競爭力。(三)消費與家庭儀式:父親透過物品消費與家庭儀式,藉此培養父子共同擁有的情誼,也增添家中融洽的氣氛凝聚家庭向心力。這些物質媒介滲透在親職實踐的過程而得以換取孩子的各種福祉,包含養成健康的作息與飲食習慣、管理欲望以及合宜的金錢物質觀念、能力的提升與待人處世之價值觀以及滿足情感需求與家庭認同感。同時,中產階級父親對於物質使用的偏好與習性在無形中延續至子女身上,教導孩子理性消費與延遲滿足的習慣,培養口語表達與權利認知感,以及人脈建立與經濟資本的累積與傳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衣如我是─台灣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之研究
    (2016) 黃致寧; Huang, Chih-Ning
    服飾外觀是個體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互動的門面,由服飾外觀所帶來的生活經驗會回應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服飾外觀是自我概念的具象展現,而透過服飾溝通所獲得的社會回應也會影響自我概念的建構,過去的文獻著墨於探索影響服飾外觀展現的變項,較少專注於服飾外觀展演與自我間的動態關係。是以,本研究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以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灣青少年在制服文化下,外觀知覺和管理的經驗,檢視青少年外觀社會化的歷程是如何發展? 本研究共邀請5男7女等12位受訪者,年齡分布於18-22歲,受訪者的專業背景共涵蓋文史、教育、理工、藝術、社工、衛教等系所。研究結果發現個體外觀社會化歷程大致可以分為萌芽探索期和穩定期。萌芽探索期主要的特徵是個體對服飾外觀的知覺提高,開始會思考與探索自我、服飾外觀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係;穩定期則是個體能依據不同場域,穿出與自己合適的服飾外觀,且感到自在。萌芽探索期和穩定期並沒有明顯的界線,不同個體從萌芽探索期到穩定期的發展時間也有長短差異或是兩時期有反覆出現的狀況。而穿著制服會影響青少年自我外觀管理的動機,青少年的主要照顧者,特別是家中女性長輩對其外觀自我知覺與管理的態度影響很大,而同儕之間的互動是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的重要影響因素。 總體來說,青少年外觀社會化歷程與自我概念相關,但兩者並非平行發展。研究建議學校及家庭可以站在輔導的角色,給予青少年學習外觀管理的空間與機會,並運用相關經驗及資源協助青少年在外觀的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服飾外觀、性別氣質與同性交往間的關係:以年輕女同志為例
    (2024) 郭于綾; Kuo, Yu-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同志服飾外觀、性別氣質與同性交往間的關係,年輕女同志在其性向認同發展的歷程中,如何運用服飾外觀來展現自己的性別氣質、如何在社會互動中定位自己?性別氣質對身體意象及服飾外觀管理又有何影響?同時,女同志是依傳統二元分立的性別規範展現自己在同性戀中的情慾關係位置?還是有其他的策略?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成功邀請9位年齡介於21至31歲之年輕女同志參與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扎根理論分析結果。研究發現可依兩大主軸歸類:一、本研究女同志受訪者的服飾外觀風格與性別氣質展現在表面上看似仍然受到二元框架的影響,但已呈現出比以往更為鬆動之趨勢,TP角色已不再只有陽剛與陰柔兩種特質,而是藉由「髮型」、「褲裙」、「身體曲線」與「身高」四種外觀元素,並依據個體之自我認同組合而成。二、在同性交往互動上,受訪者在「公領域」互動模式上較偏二元化角色扮演,為了在公開場合中讓他人「第一眼」迅速了解自身為女同志的身分,會盡量展現出符合圈內規範的形象,如T較紳士、P較柔弱等特質。在「私領域」空間的互動上,包括同性「交友前的互動」、「戀愛關係中的互動」,以及「親密關係的互動」模式上,則較不受二元規範影響,雙方隨著關係越緊密,彼此的氣質展現也有更多的轉換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
    (2012) 蕭雅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之動機,以及參與動機與家庭支持間的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樣本為台灣地區16至24歲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者,共計319人。研究工具包括:「角色扮演動機量表」、「家庭支持量表」、「背景變項調查表」。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包括五項動機因素:「非凡扮演」、「同儕歸屬」、「探索自我」、「創作成就」、「體驗隱藏我」。 2. 家庭對Cos支持包括「行動支持Cos」、「情緒支持Cos」,其中家人的行動支持最能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庭對Cos的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家人互動關係、父母對Cosplay的態度、以及一般生活面向的家庭支持都與家庭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支持有關。 3. 影響青少年扮演者整體參與動機的因素包括Cos投入感以及父母教養方式,投入程度越高、整體動機也越高;父母採權威式教養方式的受試者整體動機較高。 4. 家庭支持對Coser為何參與角色扮演是有關聯性的,情緒性、實質性支持、以及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情緒支持,與青少年同儕歸屬之動機呈現負相關;此外,一般家庭支持與青少年探索自我之動機呈現正相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