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舒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與創新-德布西《版畫》及四首鋼琴作品《黑娃娃步態舞》、《海頓頌》、《小黑人》、《比緩版更慢》之研究報告
    (2022) 何芝蓉; Ho, Chih-Jung
    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打破過去的調性與和聲功能的體制規範, 在音色、旋律、和聲、節奏上的種種突破,經常為後人分析與研究。有關德 布西的研究不計其數,題目也涵蓋廣泛,筆者把德布西視為起首,探究德布 西獨特的創作手法對二十世紀音樂帶來的影響。本論文以德布西的《版畫》及《海頓頌》、《小黑人》、《比緩版更慢》 與《兒童天地》中的〈黑娃娃步態舞〉共七首小品為曲目,探討其傳統與創 新之處。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 與方法;第二章簡述德布西的生平與音樂特色;第三章依循傳統,討論創作 背景與樂曲分析;第四章以創新的角度,剖析爵士風格與七首小品的串連, 以和弦符號、爵士創作元素、爵士寫作手法切入,佐以繁音拍子的沿革、阿 巴內拉舞曲節奏與西班牙吉普賽音階之分析;第五章為結語,為筆者綜合前 四章觀察後的心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公民態度與技能學習成效探討:以北區某科技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之綜合分析
    (2010) 楊舒婷; Shu-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之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課程發展與大學生在公民學習之學習歷程與成效。其研究問題包括:(一)、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如何發展?(二)、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的增進效果為何?(三)、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不同「學院」、「系所」、「年級」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四)、高等教育服務學習「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五)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歷程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服務學習課程發展模式之建議,以提供高等教育發展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質化為輔之研究取向,量化研究工具採用Moley等人於2002年所發展的「公民態度與技能量表」,作為施測工具。質化資料則以實驗組學生撰寫之服務日誌、期末成果報告及焦點團體訪談做為資料分析的工具。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北部某科技大學為個案學校,探討其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發展;其次,以98學年度第1學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780位學生為「實驗組」,另外則是維持一般傳統課程的學生為509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分別於參與課程前後進行前後測,並輔以質性資料深入了解大學生學習歷程與學習效果。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包括描述統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質化分析方法則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個案學校服務學習課程發展:(一)雖成立專職單位,但礙於層級及角色而限制成效發揮;(二)從認知與情感層面發展教師支持方案,協助教師參與投入並確保服務學習課程品質。 二、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公民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P<.05),且實驗組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的學習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但在「政策覺知」及「領導技能」,實驗組學生僅在部分課程優於對照組(P<.05)。 三、不同背景變項,其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在公民態度與技能方面之學習成效有差異:(一)商學院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資學院、管理學院,但工學院則無顯著效果;(二)財金系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子系、資管系,但其他則無顯著效果;(三)大四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大一、大三,但大二及研究所則無顯著效果;(四)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必修課程。 四、在質性部份亦支持量化研究結果的說法,並發現學生的學習歷程發展為「學習起航」、「參與融入」、「觀點轉化」到「成果收割」四個階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相關對象,包含大專校院、參與教師、參與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多方面之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瑞頓《時間變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2007) 楊舒婷; Yang,Shu-ting
    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是20 世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他的作品簡單明瞭,並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讓大家都能接受、喜歡他的音樂。 布瑞頓一生中,創作了四首雙簧管作品。筆者選擇的《時間變奏曲》雖布瑞 頓的眾多作品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斷重複的升C 音和D 音一直在腦海中盤旋,而整首曲子居然就利用這個素材作不同風格、和聲色彩和音響效果的變化,即使沒有特別優美的旋律線條還是令人著迷。因此,想藉由這次的研究,探討布瑞頓的創作手法來了解他的音樂。 本文內容分四個部分探討:以布瑞頓的生平、創作概述與音樂特色 作為開場;第二部分則主要介紹《時間變奏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布瑞頓的其他雙簧管作品簡介;第三部份則以主題素材和樂曲架構作樂曲分析,全曲包含「主題」與八個變奏,分為九節分析;最後為樂曲的演奏詮釋,亦分為九節討論。希冀透過這次的分析與研究,能幫助自己在演奏上有更深的體會與認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琴園國樂團【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探討兩岸交流對臺灣笛子演奏藝術之影響
    (2011) 楊舒婷
    兩岸因地域、人文背景不同,加上長時間隔絕的因素,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笛子藝術型態;臺灣開放兩岸交流後,大量引進大陸笛子演奏家、風格曲目與演奏技巧,因此對臺灣笛子演奏藝術產生極大的變化,影響層面甚廣,促使臺灣演奏程度大幅提升。 琴園國樂團舉辦【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為兩岸交流後對臺灣笛子演奏藝術影響主要因素之一,此音樂會活動,長期以來具系統性及全面性匯集大陸各地方、流派的代表性笛子演奏家到臺灣呈現其音樂特色,因此開啟臺灣笛壇對於主流與非主流流派笛子風格的全面性了解,並成為臺灣與大陸笛子藝術溝通的媒介。 近年臺灣開始重視本地音樂作品的發展,期盼此研究能有助於釐清臺灣笛子演奏藝術未來發展方向,進而發展出一套具台灣音樂特色的笛子演奏藝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詩、琴、樂韻間的關聯—以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作品15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為例
    (2021) 李坤宜; Li, Kun-Yi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引發浪漫主義的興起,藝術創作開始朝向自由意志,帶動音樂抒發情感的創作,也讓創作的靈感來源越來越廣泛,甚至開始大量出現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音樂的創作不再只局限於皇宮貴族,樂曲的寫作有了作曲家本人的意識以及其所想要表達的情緒,都將在音樂中一覽無遺。法蘭茲・舒伯特與法蘭茲・李斯特是浪漫時期重要的音樂家,舒伯特有「歌曲之王」支撐,李斯特則被後人稱為「鋼琴之王」。舒伯特的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以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兩首與詩文、聲樂曲、鋼琴曲皆有關聯,因此本詮釋報告將針對四個主題進行討論,分別是探討詩文、聲樂曲與鋼琴曲間的關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帶動的新創作手法、分析兩首鋼琴曲與聲樂曲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其創作與改編手法。期望在經過分析後將其創作的心情帶入演奏時的氛圍中,讓音樂演奏更具有情境與靈性,而不再只是單純演奏音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氫爆安全教具之製作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1-11-??) 葉政皇; 楊舒婷; 林欣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舒曼《兒時情景,作品十五》與《森林情景,作品八十二》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1) 聶憫恩; Nieh, Min-En
    羅勃‧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九世紀浪漫樂派重要作曲家。自幼受到父親經營的出版事業所影響,栽培了舒曼的文學素養。文學中幻想與想像的成份、個人情感的表達,皆深深影響舒曼的音樂創作。在舒曼的鋼琴作品當中,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是最具代表性的。短而小的篇幅但具自由想像的風格,從本文所探討的《兒時情景》(Kinderscenen Op.15)與《森林情景》(Waldscenen Op.82)可以一探究竟。 《兒時情景》以套曲呈現13首小品,為舒曼懷念童年回憶的作品,創作於1838年,正是舒曼鋼琴作品活躍的年代。《森林情景》以套曲呈現9首小品,與詩詞連結,是一首含有森林一日生活想像的作品,創作於1848年,屬創作於舒曼較晚期的作品。兩曲相隔了10年的時間。 本詮釋報告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的緒論先說明了此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就著舒曼的生平與其重要之個性小品創作風格,說明選定研究《兒時情景》與《森林情景》之原因;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研究《兒時情景》與《森林情景》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設計、旋律動機與節奏動機使用的探討。透過不同層面的研究,在第五章比較兩首作品創作手法的異同處,並於第六章總結在兩作品中,舒曼內心欲表達之意涵,以給予演奏上之建議與詮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舒曼《狂歡節》作品九之創作元素及演奏詮釋分析
    (2023) 陳鎂瑄; Chen, Mei-Hsuan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是十九世紀浪漫樂派重要的德國作曲家,從小在書香門第的環境中受到文學薰陶,細膩的感知感受和富有想像力的藝術潛能,深深影響其創作手法和音樂風格。本論文探討鋼琴作品《狂歡節──四個音符的小景》(Carnival: Scenes mignonnes sur quatre notes, Op. 9, 1834-1835),是舒曼音樂與文學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組曲中二十個附上標題的小品,都有獨到的風格和特色,包含舒曼代表性的雙重性格人物,如第五首敏感脆弱的奧塞比斯(Eusebius)和第六首熱情激進的佛羅倫斯坦(Florestan)。此外,舒曼也巧妙地運用曾經的愛人艾妮斯汀娜(Ernestine von Fricken, 1816-1844)的家鄉小鎮名「阿許」(ASCH)中的四個字母,作為曲中不同組合的文字動機。這些創作風格與特色手法,皆可窺探舒曼的內心世界,亦全然訴諸於音樂之中,使《狂歡節》整套組曲富含多彩的音樂內容。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動機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概述舒曼的生平和文學背景;第三章整理舒曼鋼琴曲的創作特點,並藉由對《狂歡節》的創作起源和音樂特色做進一步的探究;最後一章則分析演奏詮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費爾德與蕭邦《夜曲》選曲之分析與比較:針對費爾德第二號、第八號、第十四號夜曲與蕭邦作品二十七之一、作品三十二之二、作品六十二之二
    (2018) 賴為鈞
    夜曲是最具有浪漫氣質體裁的鋼琴獨奏小品,以蕭邦的夜曲最具代表性,夜曲創始者約翰.費爾德,漸漸被眾人忽略,很少人正視費爾德的夜曲。將針對費爾德及蕭邦的夜曲,探討樂曲結構及兩位作曲家夜曲之間的差異,提供日後學習者認識費爾德及夜曲的參考資料。 費爾德共出版了十八首夜曲,蕭邦共出版了二十一首夜曲。在兩位作曲家的夜曲裡,先依照伴奏音型進行分類,再選出三組較為常見的伴奏織度來進行探討。本論文一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彙整費爾德與蕭邦的生平,第三章介紹夜曲的起源與發展及兩位作曲家夜曲的特色與創作風格。第四、五、六章則進行各組的分析及比較。從夜曲的創作背景,及分析樂曲結構與特色開始介紹,進而再比較出兩首作品裡,蕭邦承接費爾德理念及超越費爾德的地方。第七章從第八章為結論,為研究內容之總結。期望經由以上的探討及研究,能讓日後學習者更了解費爾德,體會到夜曲的精神,進而更貼近蕭邦夜曲裡的創作意念及意境的表達。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音樂人像素描 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
    (2017) 呂函倪; Lu, Han-Ni
    法蘭西斯‧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 為二十世紀法國最重要鋼琴家與作曲家之一,於法國六人組(Les six) 成員當中,與米堯、歐里克皆為較受到後人知曉的音樂家。浦朗克除了世人較為熟悉的鋼琴作品外,亦有室內樂、協奏曲、合唱曲、歌劇、芭蕾舞劇、宗教音樂…等創作,尤以聲樂作品為浦朗克最珍愛之創作樂種,此論文之研究,發現浦朗克將具有聲樂效果之優美旋律線條,於本組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優美、愉悅的旋律亦成為浦朗克的音樂特色之一。 浦朗克提倡讓音樂融入於生活當中之理念,其音樂創作靈感與素材,亦源自於生活與周遭人事物,尤以人的情感為主,促成他持續創作的動力,更造就其獨特的和聲色彩與動人旋律,對於近代法國音樂的貢獻甚鉅。 此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就「即興」一詞的緣起,探討此創作手法在音樂史上的發展;第三章從浦朗克之生平,知曉其生活對於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的影響,進而從中認識浦朗克的鋼琴即興作品。第四章為此論文之核心,以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依序進行詳盡的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除了成長環境外,浦朗克與當代藝術家們的結識,以及與好友之間的情誼,在彼此對於藝術理念的激發之下,深深地牽引著浦朗克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而此組作品之特色,在於浦朗克每首樂譜中皆有明確標示出題獻者,讓演奏者能夠透過對於樂曲創作背景、以及題獻者之充分了解,更加深刻地表現出浦朗克所要傳達之意境與感受。此外,藉由此次研究,得以認識到許多法國當時的音樂家、教育家、歌手、作家、演員…等藝術家,以及他們對於當今法國藝術界的影響,與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經由前述的分析與探討,進而得到第五章之結語,尤為教育學術之典範,筆者將以親身練習經驗給予回饋,期望在演奏時能更貼近作曲家預想之詮釋,以及對於法國音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