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雅惠"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意象解讀高中學生音樂欣賞反應之研究
    (2007) 楊雅惠; Yang, Ya-Hui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即是透過聆聽的歷程來體驗音樂的美感,這其中必須增進聽的技能、增加認知的內涵,如此欣賞的層面才能達到完整,故此,欣賞活動是音樂課程中相當重要的學習活動。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人文意涵在欣賞樂教的意義、確立意象理論、探討高中學生欣賞歷程、檢視欣賞教學內涵。研究過程立基於欣賞樂教的人文意涵、音樂意象本體論、音樂欣賞相關理論。研究過程的設計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兩階段進行研究:第一階段援引問答式問卷的數據統計以了解高中學生音樂意象建構類型的分佈取向,樣本人數有112人;第二階段則進行個別訪談以探討高中學生音樂意象建構的脈络與現象,訪談的人數有16人,最後並進行教學省思。 意象的發展是由「意」而「象」再到「意象」的過程,透過「意象融合」的聆賞歷程,在「淨化」與「內化」的轉化機制下,可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此為本研究強調欣賞樂教與人文並談的目的。此外,「意象」之理論與架構可以作為檢視學生建構脈络及欣賞教學內涵的省思與檢討。 茲將研究結果陳述如下: 研究樣本是以研究者工作職場上的高二學生為選取對象,第一階段量化的數據顯示:高中學生欣賞音樂的方式有91%的比例為「情感型」;卡方檢定各題、各類型群組間的差異皆達顯著差異水準(p<.001),確認了「情感型」建構的取向。為了解學生意象建構的脈絡,進行第二階段的個別訪談,訪談的樣本是透過第一階段問答式問卷中以「立意」之原則,選取參與訪談,檢視訪談文字稿探尋建構的脈絡,確認了多數學生欣賞音樂的歷程仍以「意」的主體思維為主要概念;至於「象」的陳述面向多為「淺層的材料」議題,至於「織體」範疇的部份,雖有資料呈現,但相關語彙不正確;為音樂下「評論」的能力,資料顯示多數學生未能達到「言之有物」的水準,足見,高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有待提升。而提升高中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首先需在「象」的層面上達到應有的深度,進而透過人文化的廣度以達到情意的動力。 本研究以「意象」解讀高中學生音樂欣賞反應之研究,乃在於中國字彙具有可拆解、可融合之多元維度的詮釋面向,透過由意而象再到意象的理論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能達到下列功能:可以思考音樂本體內涵的深度與廣度;可以了解學生欣賞歷程及欣賞能力發展落點;可以檢視教科書內容的敘寫架構及教材完整性;可以檢視教師音樂欣賞教學內涵、教學方法、教學完整性及綜合教學能力。 最後,並提出「發揚人文精神的音樂欣賞課程」、「落實意象理論建構的應用」等教學及後續研究發展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古調、新調兩首滿江紅運用於國三歌曲教學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7-12-??) 楊雅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課綱的實踐中看見幼兒—一位幼教師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之路
    (2018) 楊雅惠; Yang, Ya-Hui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探究幼教師於實踐「以幼兒為中心」教育觀過程中,經由不斷地省思自身教學行為背後的信念,調整引導幼兒進行課程探究的方向,並從中發現幼兒成長的歷程。以研究者任教之幼兒園大班幼兒,男生7位、女生6位,共13位及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對象,於班上進行為期2.5個月統整性主題課程活動之行動研究。透過拍照、錄音、專業同儕會議、幼兒作品及教師教學記錄與省思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為:一、藉由團體討論與課程型態的調整,確實可以落實「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觀。教師調整引導團體討論的方法時,領悟到團討活動背後的價值觀,並在過程中了解幼兒的想法,傾聽幼兒的聲音,以落實尊重幼兒的信念;團體活動與小組活動的輪流施行,能促使教師覺察幼兒的需求。二、從行動研究歷程中,歸納出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幼兒興趣分成六類,包含:故事性的、可創作的、可自我表現的、可得到成就感的、可分享的及好玩的。幼兒需求分成五類,包含:未來會使用的能力、情感的支持、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充足時間、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三、「以幼兒為中心」之課程核心價值—關注每位幼兒的需求。在不同的課程型態中,我覺察到幼兒個別需求,並在活動中進行一對一引導與互動。四、「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教師與幼兒應該都是主角。課程並非全然依照幼兒想法進行,其平衡點在於教師的專業考量。五、教師在研究中看見幼兒能力提升且樂於學習的情形。研究初期,幼兒被動參與課程,直至課程後期,幼兒透過言語或肢體展現,透露出甚想參與活動且在課程中感到愉悅與深入投入的樣貌。並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與實務提出相關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時空越境,國族療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3-12-??) 楊雅惠; Yang, Ya-hui
    本文探討日治初始臺灣古典詩人梁子嘉《日東遊草》的旅行敘述。其詩對於日本的港市風光、歷史文明,多所著墨——無論抒情想像與審美觀照,或詠史感時而微言批判,從中,我們都可考察漢文化圈中的古典詩人對東亞新帝國日本,在文化上的辨異與認同、在情感上的憧憬與迷離。其越境旅行時間在於中日甲午戰後、臺灣乙未之變的隔年,更突顯了國族療傷的行動意義。因此我們兼而思索:梁子嘉之異地遊歷,與守在臺灣的棄地遺民、內渡避亂的流亡移民,在地理意象、空間意識與時間意識上有何異同?梁子嘉又如何藉由越境之旅,省思日本與中國、臺灣的糾葛關係,以對於挫敗的國族傷痕進行療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朝向表演自我意識:山姆˙薛帕劇中之自我意識
    (2003) 楊雅惠; Ya-hui Yang
    本論文試圖探究山姆˙薛帕早期獨幕劇作中自我意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心理學、劇場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如許多批評家所指出,山姆˙薛帕的早期作品以強烈的自我意識為特色,然而,此種自我意識似乎與作者本身的個人歷史以及藝術創作有著切的關係,亦即,其身分的危機與重建。 第一章追溯山姆˙薛帕孩童時期的漂泊生涯,討論其一直存有的錯置與無歸屬感,進而由此作為其身份再造之動機。從哲學角度而言,自我意識的作用在於使得身分建構的重要元素,即「自我定位」以及「再定位」發生,從而重塑個體身分。此外,藉著與布雷希特的劇場作比較,本章亦嘗試為薛帕的劇場屬性作定位。作為一個後現代劇作家,薛帕的劇場與布雷希特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自我意識在山姆˙薛帕的劇場中灌注一種即刻的當下經驗,使得他的劇場獨樹一格。 第二章嘗試從私密的自我意識的角度界定感知自我的領域。從「雙重刺激」、「身體界線」以及「鏡像認知」三個角度討論私密我的範圍。文中引用《芝加哥》及《紅色十字》二劇為例,並討論劇場意像的實體性。 第三章以公開的自我意識為主軸,勾勒出認知自我的版圖,從「自我評價」、「隱匿」以及「相異觀點」三種基礎說明公眾我的範疇。由於自我與他人的身分在相互建構中生成,因此個我的意義須在社群以及文化對話的文本之中完成。文中援引《伊克魯思之母》說明人際互動之微妙。 第四章論及「焦慮」以及「慾望」二個主題,因為自我意識會導致情感宣洩的極化反應,「焦慮」成為為自我意識運作之下的自然現象。藉由《石頭花園》以及《可怕的鬼魂》二劇探討父子間的對抗與鬥爭。此外也應用佛洛伊德的心理運作機制,探索薛帕早期劇作中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及僭越慾望。 結論部份從後現代表演理論與實驗的觀點討論自我意識,視其從表演與文本二者相互激盪與辯證之中所生成。我嘗試將美國後現代前衛劇場分為二個時期,將薛柏對於感知我的探索歸類於前一時期的影響,而對於認知我的探討歸於後一時期的影響。最後,結論以「表演自我意識」作為薛帕的劇場之依歸,因為其「缺空性」與「流動性」在在使得個我成為經驗感知的立即接受者,使情感姿勢得以產生,也使得表演自我不斷地創造與戲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賀德臨T2統計法在音樂教育研究上的運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5-10-??) 楊雅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大宜手勢符號運用於語障學生歌唱教學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6-12-??) 楊雅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