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馥如"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楊馥如; YANG, FU-RU
    本研究基於美術史教學對美術鑑賞之重要性,及鑑賞教學推行多年仍不具實質成效之 幣端,以歷史研究法、理論分析與理論綜合法,進行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之研究,期 能有助於改進我國美術鑑賞教學,提昇全民之鑑賞水準。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 下: (一)探討中學美術史教學的意義及價值。 (二)分析美術史教學相關層面之理論。 (三)研究美術史的教學模式、策略與評量。 (四)綜合研究之結果,擬具建議,以作為落實中學美術鑑賞教學的參考。 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次: (一)教學的意義及價值:美術史教學是美術鑑賞的基礎,它可補救傳統創作教學之缺 失,增進個人的鑑賞能力。過去由於教師將之視為資料的講述,而無法達到實質效果 。事實上,美術史應是知覺、思考、解釋的學科,所以美術教學應是動態的過程而非 靜態的聆聽。它可經由師生互動或學生活動等方式,來加深他們對美術的感受及了解 。另外,也可促進其思考、表達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的相關層面:透過美術史研究類型的探討,教師可知道從形式風格、圖像學 、心理學、社會/文化學等層面著手,來教導學生檢視美術品的形式特質、主題意義 、背景關係等。而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智力、情感、社會意識、知覺發展等特性,及 他本身必須具備的態度、技術等,才能擬定具體的教學方針,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 (三)教學模式、策略與評量的層面:統合學者之意見,及依探討層面和學生程度的不 同,歸納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可作為教師從事美術史教學之參考。此外可靈活配合比 較、探究、對話、討論、創作等不同教學策略,來增進美術史教學之成效,並藉助評 量的回饋,改進教學的偏失,使整個美術史教學活動更趨於完善。 本研究最後提出六項建議,作為實踐美術史教學以及改進鑑賞教學方向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2) 楊馥如; Yang, Fu-Ju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的現況及其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方式,並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問卷」,針對新北市24所國小,500位學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率為98%,有效問卷為480份,可用率為96%。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國小教師之整體生活型態、休閒參與為中等程度,而在整體幸福感達中上程度。 二、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生活型態現況受性別、年齡、職務、婚姻及子女狀況 、服務年資影響而有所差異。 三、新北市國小教師之休閒參與現況受性別、婚姻及子女狀況影響而有所差異。 四、新北市國小教師之幸福感現況受性別、年齡、職務、婚姻及子女狀況 、服務年資影響而有所差異。 五、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對幸福感有顯著之預測力。 七、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本研究建議校內成立運動性、知識性或藝術性等屬自我成長學習型之社團,並多鼓勵同仁多參與,讓教職員獲得休閒參與機會。 (二)增加休閒性質的研習活動,促進教師身心健康, 提升教師幸福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2005) 楊馥如; Fu-ju Yang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摘要 基於現今藝術教師,對藝術統整課程意義不甚瞭解,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也不足,使實施流於淺薄等弊病,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提供教師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藉由文獻分析,釐清藝術教育中藝術統整課程的重要觀點、學科內涵,探討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務之相關研究,作為發展藝術統整課程理論之參考;再利用訪談,瞭解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現況與理論之間的落差。為弭平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發展藝術統整課程,作為實務工作者將來進行藝術統整課程之參考。 綜合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 (一)當代藝術(教育)界的轉變,使課程傾向統整的藝術教育(學)方式。 (二)視覺藝術學科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可成為統整很好的黏著劑,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三)藝術統整課程應以藝術為核心,考量各種因素,進行深度意義的主題統整設計,引領學生瞭解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關係,建構本身的知識,進而能轉化應用。 (四)藝術統整課程使視覺藝術不只是技能的學習,而能透過主(議)題探索意義、表達看法,使藝術的學習更深入。 (五)在藝術統整課程實踐的過程要考量學生、教師、學科、環境等影響因素才能有利於藝術統整課程的進行。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要顧及學科內涵 (一)進行藝術統整課程時,目標及內容上要掌握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選擇適當藝術品作為探討對象。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兼顧鑑賞與創作的歷程教學,及一般的教學法,才能達到深度的學習。 (三)藝術統整課程要採真實多元的評量方式及訂出評量指標,才能瞭解學生的成長歷程及指引其努力的方向。 三、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例研究的啟示 (一)(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作為藝術實踐時的考量。 (二)以主題或議題為中心概念的方式,是普遍採用的教學策略;統整的科目以語文和社會學科居多。 (三)藝術統整課程在決定重要意念或主(議)題後,可發展關鍵概念與討論重點,給予主題方向和引導。 (四)藝術教師要練習團隊合作。 四、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與困境 (一)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現況的最大問題是,藝術教師對統整課程的認知及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不足。 (二)國內教師實施藝術統整課程在校內外遭遇的困境有待解決,藝術統整課程才能順利進行。 五、教師可透過藝術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一)在前置作業上透過各種方法先解決面臨的困境。 (二)瞭解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作為課程行動研究的起點。 (三)以核心理念架構藝術統整課程。 (四)透過課程行動研究的歷程,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 (五)實施結果發現,學生學會以不同藝術方式,來表達對議題的理解與看法;學得多元能力及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帶來專業成長。但學校的文化、體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配合度會影響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重新擬定藝術與人文領域分科的課程綱要,及訂出評量標準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增加藝術教學時數、提供良好教科書、教學案例及改變藝術教師研習方式,才能有利於後續藝術統整課程的推動」「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將可增加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機會」三項建議,以期能增進課程統整的成效。 二、對學校行政提出「學校盡量做到不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配課,以免損及學生學習權益」、「學校行政單位要做好藝術統整課程的各項支援工作」、「學校可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支援學校的藝術教師與其它學校的藝術教師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三項建議,以利於課程統整的實施。 三、對教師提出「教師要理解藝術統整課程的真正意義並實施之,才可提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地位」、「教師要加強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與具備行動研究、教學反思的能力」、「藝術教師要積極努力,才能爭取到較多的教學時數」、「藝術教師要慢慢培養合作的觀念,單打獨鬥的方式已不適合現今的需求」四項建議,供教師參考。 四、對於未來想要進行後續研究的人,提出「擴大研究對象」「擴大研究層面」之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