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沈信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及其意義
    (國文系, 2012-09-??) 沈信甫; Shen, Hsin-fu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人,為乾嘉學術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學問涉獵甚廣,其治學方法主張「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極深研幾,闡明經義。戴震對於名物度數的精核考訂,尤其以《考工記圖》一篇為時人所推重。戴震作《考工記圖》之目的是為了補足東漢•鄭玄(127-200)注的缺失,他在補注中逐一繪製圖象以作解說,於是古人制作的原意便昭然呈現。而《考工記》是因《周禮》中亡佚〈冬官〉一篇,乃補入之,於是《經》與《記》合為一書而得名。該書對古代社會裡諸多器物的種類、形制、構造、功用等均予以記錄,被視為一部古代工藝技術知識的彙編。對清儒而言,他們研治經學的方向不是從心性理氣作一形上思辨的論述,而是在經驗世界中關懷各種典章制度問題,並藉由考證方法的展開,重新安頓經驗世界的一切秩序。筆者發現自漢代以降的儒者對明堂制度的討論各有見地,聚訟不決,莫衷一是。是故本文擬以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作為討論的中心。分為三個部分作說明:其一是論述《考工記》的明堂形制,其二是說明戴震對明堂形制的考證過程,其三是探討戴震考證明堂形制的意義。本文的論述欲以戴震作為個案研究,探討其研治禮學所運用嚴謹的考證方法,以彰顯出典章制度研究的思想活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及其意義
    (國文系, 2012-09-??) 沈信甫; Shen, Hsin-fu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人,為乾嘉學術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學問涉獵甚廣,其治學方法主張「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極深研幾,闡明經義。戴震對於名物度數的精核考訂,尤其以《考工記圖》一篇為時人所推重。戴震作《考工記圖》之目的是為了補足東漢•鄭玄(127-200)注的缺失,他在補注中逐一繪製圖象以作解說,於是古人制作的原意便昭然呈現。而《考工記》是因《周禮》中亡佚〈冬官〉一篇,乃補入之,於是《經》與《記》合為一書而得名。該書對古代社會裡諸多器物的種類、形制、構造、功用等均予以記錄,被視為一部古代工藝技術知識的彙編。對清儒而言,他們研治經學的方向不是從心性理氣作一形上思辨的論述,而是在經驗世界中關懷各種典章制度問題,並藉由考證方法的展開,重新安頓經驗世界的一切秩序。筆者發現自漢代以降的儒者對明堂制度的討論各有見地,聚訟不決,莫衷一是。是故本文擬以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作為討論的中心。分為三個部分作說明:其一是論述《考工記》的明堂形制,其二是說明戴震對明堂形制的考證過程,其三是探討戴震考證明堂形制的意義。本文的論述欲以戴震作為個案研究,探討其研治禮學所運用嚴謹的考證方法,以彰顯出典章制度研究的思想活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民初「尊孔文社」的成立――以衛禮賢和勞乃宣的互動關係為中心
    (國文系, 2018-03-??) 沈信甫; Shen Hsinfu
    本文以民初學術發展中的儒教國教化之爭為背景,闡述尊孔文社的成立緣由及其核心成員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和勞乃宣(1843-1921)兩人因應於時局變化所建立的互動關係。從相關的史料和書信之中,筆者試圖勾勒出兩人在尊孔文社裡扮演的關鍵性角色,並說明其從事的具體活動內容。 自從晚清政權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逐步崩解,有些知識分子避走到租界地,而當時他們涉入於新中國在孔教議題上處於正反雙方劇烈的學術爭辯之中。此時,來華的同善會傳教士衛禮賢拜勞乃宣為師,為了延續孔子學說的傳統精神而成立尊孔文社,並結合遜清遺老在青島的周馥、勞乃宣等人的舊勢力,為東西方文化之間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橋樑。是以本文聚焦於衛禮賢和勞乃宣在參與尊孔文社期間,從講學活動、經典翻譯、孔教立場、政治復辟等四個部分作進一步的探討。由此可知,透過西方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知識分子的交流則為清末民初學術思潮的轉變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與參照的觀點。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