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洪志誠"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91-1995 長聖嬰個案診斷分析
    (2012) 徐尉傑; Wei chieh Hsu
    聖嬰現象的周期一般為1-2年,1991-1995年出現長達五年的聖嬰,是過去百年觀測紀錄最長的聖嬰個案。目前雖然已有些研究探討此個案,但此長生命聖嬰現象如何維持?全球暖化或太平洋年代際變化與此個案的關係?目前尚無清楚的答案。本研究主要利用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2.0.2觀測資料以及濾波方法探討全球暖化與太平洋年代際變化對1991-1995 聖嬰個案的影響,並透過混合層熱量收支了解此長聖嬰個案維持的物理機制。 從海洋垂直結構與大氣環流發現此聖嬰為中太平洋型聖嬰與東太平洋聖嬰兩類型聖嬰的混合,前期(1991-1992)大氣與海洋結構近似東太平洋型聖盛嬰,後期(1993-1995)類似中太平洋型聖嬰。濾波分析顯示太平洋年代際變化對此聖嬰週期的延續具關鍵性影響,但全球暖化線性增溫的影響則不明顯。混合層熱量收支得到太平洋年代際變化主要透過氣候平均垂直運動之垂直溫度平流項與氣候平均緯向運動之南北向溫度平流項延長此聖嬰的周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年際及年代際變化以及其對亞洲-太平洋之影響
    (2019) 鄔毅愷; Wu, Yi-Kai
    觀測發現,副熱帶東北太平洋的暖海溫從2013年開始出現持續增暖的現象,近期研究發現此暖海溫對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變異颱風都有顯著的影響。然而相較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 有關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的時空特徵之相關研究仍相當有限. 本研究主要探討副熱帶東北太平洋的特徵, 增暖的物理機制, 以及對天氣與氣候的可能影響 分析顯示,此區域之海溫變異與太平洋經向模態密切相關。除此之外,亦受到暖化趨勢的影響(約貢獻15%之海溫變異)。小波分析進一步發現此區域海溫包含了年際及年代際變化。在年際尺度,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溫增暖同時,赤道太平洋亦同時有一類似聖嬰結構之海溫增暖現象。而在年代際尺度,太平洋年代際震盪、北太平洋環流震盪以及大西洋多重年代際震盪對此區域海溫變化皆有顯著的影響。 海洋混合層熱量收支得知,此海溫近期之增暖,主要透過風-蒸發-海溫(wind-evaporation-SST, WES) 之正回饋機制。除此之外,本研究也藉由兩個個案,討論此海溫對聖嬰現象以及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之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颱風豪雨防災知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6-12-??) 劉建華; 洪志誠; 許瑛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氣候自然變異與年代際變化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2-11-01) 許晃雄; 羅資婷; 洪致文; 洪志誠; 李明營; 陳雲蘭; 黃威凱; 盧孟明; 隋中興
    地球氣候不斷的變化,呈現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過去一百多年的地球氣候除了有長達百年的暖化趨勢,亦呈現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如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的暖化趨勢,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冷卻趨勢,以及1980年代以後更明顯的暖化趨勢。降雨也呈現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而且區域性強。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過去數十年全球暖化加速的看法,忽略了年代際振盪的貢獻。過去30年剛好處於大西洋多年代振盪朝正相位(亦即溫度上升)發展的時期,加上全球溫度上升趨勢,因此顯得暖化速率特別快。無論檢視過去氣候變化或推估未來氣候變遷趨勢,吾人都需考慮年代際的影響,因為年代際振盪造成的是近期影響,人為溫室效應則是遠期影響。年代際振盪的影響不僅不可忽視,甚至可能提供較為準確的近期氣候推估。IPCC 已經將年代預報納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並將於第五次評估報告首次提出研究成果。 此項觀察與長期暖化趨勢的存在並不牴觸。年代際振盪以北半球最為明顯,南半球的海溫與全球海面高度皆呈現顯著的長期上升趨勢與微弱的年代際振盪。理論上,如果人為溫室效應確實影響了地球氣候,海水溫度與熱容量是最容易延續該訊息的氣候變數,這是因為海水的熱容量遠大於氣體與土壤,具有較長的「記憶」。南半球的海溫與全球海面高度的顯著長期上升趨勢很可能反應了此一人為影響。 人造溫室氣體是過去數十年氣溫上升的主因之一。最近的觀測顯示,自京都議定書以來,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不但無法抑制,反而加速成長。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已經十分明顯,而且大多數氣候模式都顯示人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大於其他已知的自然因素,因此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溫度上升有一部分受到人為溫室效應的影響是極其可能的。依據IPCC的情境推估,在2100年暖化程度為1.1°C至6.4°C。此一暖化幅度遠大於年代際振盪造成的溫度變化,也大於火山爆發帶來的短期冷卻。即使考慮未來如果發生像造成小冰期的Maunder Minimum,其造成的全球冷卻效應約為0.3°C,仍遠小於人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化。 整體而言,如果溫室氣體的增加無法抑制,全球暖化程度將遠遠超過自然變化的幅度,無任何已知的過去百年來的自然變化可以抵銷。地球史上曾發生過的毀滅性災難如果再次發生,或許可以抑制全球暖化趨勢。但是,這類事件無法預知也非人類所樂見。抑制全球暖化以減緩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可能衝擊,勢在必行。因此,如何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率,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的課題與挑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聖嬰在全球暖化下之改變
    (2013) 黃姿瑛; Zi-Ying Huang
    全球暖化對聖嬰的影響看法仍相當分歧,目前尚無一致結論。本研究透過比較CMIP3模式中GFDL-CM2.1模式及UKMO-HADCM3模式對不同氣候情境模擬,探討暖化對聖嬰的影響,旨在歸納影響(1)兩類型聖嬰(即,中太平洋聖嬰與東太平洋聖嬰)出現頻率與(2)極端強聖嬰振幅的關鍵因子。研究中選擇GFDL-CM2.1模式及UKMO-HADCM3模式的原因是,兩個模式在現今氣候模擬(20C3M)對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的統計特徵(如平均態、變異度與偏度)皆與觀測非常相似,但在未來氣候模擬(A1B)則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 在工業革命前控制實驗(pre-industrial control experiment,PICTL)長期模擬顯示,GFDL-CM2.1模式與UKMO-HADCM3模式皆顯示或中太平洋聖嬰(Central Pacific El Niño,簡稱CP-EN)偏多時期,赤道東太平洋平均場之斜溫層深度(或海溫、海水高度)變淺(小),東太平洋聖嬰(Eastern-Pacific El Niño,簡稱EP-EN)偏多時期則反之。此外,研究發現平均場的計算若移除聖嬰與反聖嬰年,與不移除聖嬰年與反聖嬰年的結果相反(即,CP-EN偏多時期赤道東太平洋斜溫層深度變深)。此結果表示,聖嬰對平均場的調整作用不容忽略。 A1B模擬與PICTL實驗比較發現,平均場在赤道西-東太洋斜溫層厚度的斜率變化對兩類型聖嬰出現頻率具關鍵性影響。相較於PICTL實驗,UKMO-HADCM3模式在A1B模擬,平均場之赤道西-東太平洋斜溫層厚度之斜率明顯變小,由於赤道中太平洋斜溫層厚度變淺,有利於斜溫層-海溫回饋,CP-EN出現頻率明顯增多。然而,上述平均場變化在GFDL-CM2.1模式並不明顯,CP-EN出現頻率,因此未明顯增多。 至於暖化對極端強聖嬰振幅的影響,GFDL-CM2.1在A1B模擬顯著減弱,但UKMO-HADGEM1模式反而增強。GFDL-CM2.1極端強聖嬰振幅減弱,歸納原因為:(1)風-海溫回饋機制,(2)斜溫層-海溫回饋機制與(3)IOD-ENSO回饋機制的減弱。UKMO-HADGEM1模式,極端強聖嬰振幅在A1B模擬增加則歸納與赤道大西洋海溫變冷有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