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洪菁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露營課程對青少年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
    (2010) 洪菁穗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露營課程的實施,對青少年自我效能的覺知情形是否有無影響。研究方法採單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臺北縣某國中34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接受為期十週的九單元課程,以每節45分鐘,每週2節課,非連排的授課方式,共計18節課來實施,並於課程結束後,旋即舉辦一個兩天一夜的露營活動。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與蔡順良(2006)所發展之「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進行前與進行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samples T test)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整體活動回饋表」、「課堂觀察記錄表」、「教師省思札記」及「小隊誌」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 主要發現如下: 一、露營課程較能增進「低自我效能」學生之「自我效能」。 二、露營課程能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但效果有限。僅對「學習表現效能」有顯著之提升效果,對「體能表現效能」、「人際效能」、「生涯效能」、「積極正向心態」則未有顯著之提升效果。 三、實驗組學生對露營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對「動手做」的單元持有較高的興趣,覺得此課程的學習是很有收穫的,認為此課程對生活有幫助,會把所習得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學校教育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科學教師「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與評量素養的系列研究
    (2022) 洪菁穗; Hung, Ching Sui
    本論文旨在調查高中科學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評量素養,及對於科學課程的評量素養現況。本文包含三個研究,研究一探討高中科學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包含課程特徵、挑戰與需求、課程目標與教學活動設計,並分析課程目標與活動設計的交互作用。研究二旨在調查高中科學教師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評量素養,並分析評量素養元素間的交互作用。在研究一、二也分別探索不同科目、年資及專業成長經驗的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概念及評量素養分布。研究三則開發了科學評量素養問卷,並調查高中科學教師的評量素養現況、評量素養元素間的關係及背景因素的影響。由於研究二、三以Abell與Siegel (2011)的科學教師評量素養模型為基礎,二個研究都包含評量目的、內容、策略與行動。但研究二的評量行動聚焦於評量計分,研究三則加入教師對於教學與學習的概念。40位主要來自於北台灣的高中科學教師參與研究一、二,每科各10人,包含資淺、資深教師各3人及種子教師(即學科中心教師及課綱委員) 4人。這二個質性研究主要以半結構訪談收集資料,並混合資料導向及文獻導向的方式產生編碼架構。研究三為量化研究,採取二階段的分層隨機抽樣,最後得到322份北北基桃公立高中科學教師的有效問卷作為後續分析的基礎。研究一的結果顯示教師對於課程特徵的概念與課綱相符,但忽略科學探查的部分面向。教師雖然肯定課程的價值,但也提出不同層面的挑戰。最常見的挑戰是微觀因素,其次是巨觀及中觀因素。此外,教師賦予探究實作課程多樣化的目標,最常見的目標是提高學習動機、連接科學與生活及了解、執行科學探究等。對於不同的探究階段及活動,教師賦予其特定的教學目標,然而不論是教學目標或活動設計,都忽略分析、詮釋數據及論證與建模。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非常多元,包含一般及特定活動。而不同科目、年資、專業成長經驗的教師在探究教學概念上各具特色。在研究二中,教師對於探究實作課程的主要評量目的為形成性目的,總結性次之;其評量內容非常多元,其中「以探究作為結果」的內容比「以探究作為方法」的內容多。教師常用書寫、口語與觀察資料來判斷學生的表現,但較少使用實作模型;其計分標準反映了評量內容及資料類型的多樣化。教師的評量目的、內容及評量策略之間有交互作用,且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師在評量素養上呈現部分差異。研究三確認了高中科學教師在各評量素養元素的CFA模型。受訪教師持有較強建構概念,最重視診斷性目的,另二種次之;在評量內容及判斷學生表現的資料類型上呈現出多元性。另外,建構概念比傳統概念更能正向預測教師的評量目的、及評量內容與行動的頻率。在背景因素部分,科目與年資在評量素養上的差異分布於不同的評量素養元素。最後,本文提出對應的建議與討論。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