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洪鈴雅"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產薔薇屬植物之分類研究
    (2006) 洪鈴雅; Ling-Ya Hung
    本研究利用外部形態、花粉形態、地理分布等資料,針對台灣產薔薇屬(Rosa L.)植物進行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外部形態上,托葉形態與葉片形態是台灣產本屬植物分類最重要的特徵,花色、花柱形態、薔薇果形態等是區分部份分類群的參考特徵,花粉外壁紋飾也略有種間差異。此外,各分類群在海拔分布範圍上的不同,亦可作為分類的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將台灣產薔薇屬植物處理為九個分類群,包括一新種毛葉薔薇(R. pubinervis)。將玉山薔薇(R. morrisonensis)提升為種的階級;將濱野薔薇(R. bracteata var. scabricaulis)與台灣濱薔薇(R. bracteata var. taiwanensis)併入琉球野薔薇(R. bracteata);將亨利氏薔薇(R. henryi)併入山薔薇(R. sambucina);將台灣野薔薇(R. multiflora var. formosana)併入高山薔薇(R. transmorrisonensis);小金櫻(R. taiwanensis)與霧社山薔薇(R. sambucina var. mushaniana)皆併入小金櫻(R. pricei var. pricei)之同物異名;確認長期沒有採集記錄的台灣光葉薔薇(R. luciae var. rosea)的存在,並根據詳細形態比較,將其轉移為R. pricei之變種--R. pricei var. rosea;將光葉薔薇(R. luciae)自台灣地區排除。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觀點
    (2022) 洪鈴雅; Hung, Ling-Ya
    教學者的教學觀點往往會反應在教學實踐上。然而目前對於非正式和非正規的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教學觀點研究甚少。對於沒有教育背景的實務工作者,其教學觀點與實踐的關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現象學研究方法,個別剖析五位長期投入在「海洋廢棄物議題教學」的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了解其教學實踐與教學觀點,再從五位共享的經驗現象,再次思考和建構環境教育的本質義涵。現象學分析揭示了五位研究參與者的最終理想是改善他所關切的環境問題,認為「環境教育就是影響他人成為『環境行動者』」。意義本質共六項,分別為「置身現場覺察與探索環境問題」、「轉化經驗進行教學」、「改善環境問題為目標」、「擴大影響力的行動」、「環境倡議和教學的雙重使命」、「教學者即行動者」。五位研究參與者在的議題教學觀點有共通性,以「視環境為問題」的教學觀點切入,偏好直接參與(做中學)的教學策略搭配議題解說知識內容;但在教學實踐的具體策略上因教學者特質而有差異,其過往的生命經驗連帶影響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不同。研究最末提供研究限制說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跑走與跳舞機運動訓練對女性老年人步態之影響
    (2013) 洪鈴雅; Ling-Ya Hung
    目的:探討原本無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老年人,藉由3個月的跑走或跳舞機運動訓練,增加身體活動量,瞭解步態動作的改善效果,為驗證此目的,利用行走、上下階梯的運動學參數進行評估。方法:受試者24位65-75歲的女性老年人,隨機分配至三組:跑走組 (67.75±1.49歲)、跳舞機組 (67.88±3.56歲)、控制組 (67.88±3.87歲),進行3個月,每週3天,每次30分鐘的跳舞機或跑走之運動訓練,控制組未介入運動訓練。以三維動作分析系統及測力板收集平地走路、上下階梯、坐到站、站到坐的動作的運動學及地面反作用力資料,並以軟體Visual3D進行資料處理。統計方式以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 (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s),比較跑走組、跳舞機組及控制組三組的步頻、步速、步長、步寬、關節移動範圍、身體質心移動範圍、速度等參數之前後測改變量(後側-前側),如有顯著差異,α=.05,再進行事後比較。結果:走路動作中,跑走組與跳舞機組的步頻改變量 (0.15±0.14; 0.10±0.07 steps/s) 大於控制組(-0.02±0.06 steps/s),跑走組的地面反作用力改變量 (0.10±0.08 N/kg) 大於控制組(0.01±0.04 N/kg);上階梯動作中,跑走組的步長改變量 (3.45±2.33 cm) 比跳舞機組 (-0.87±2.16 cm) 大,跑走組與跳舞機組的向前速度改變量 (0.08±0.13; 0.07±0.08 m/s) 大於控制組 (-0.04±0.11 m/s)、跑走組的地面反作用力改變量 (0.10±0.08 N/kg) 大於控制組 (0.01±0.04 N/kg);下階梯動作中,跳舞機組的步寬改變量 (-1.12±2.02 cm) 小於控制組 (3.62±2.97 cm),跑走組的向前移動速度改變量 (0.05 ± 0.05 m/s) 大於控制組 (-0.08 ± 0.06 m/s)。結論:從走路動作中,發現跑走運動訓練後有較佳的步態表現,但從上下階梯動作發現,藉由兩種不同運動訓練後,女性老年人會採取不同的動作策略,以保持穩定的動作表現。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