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湯仁燕"
Now showing 1 - 20 of 1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2024) 李欣頤; Li, Hsin-Yi本研究旨在了解108課綱下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並著重討論職前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與初任教師等階段,希冀描繪出教師在上述時期所呈現的教師專業樣貌與轉變,以及當中面臨的挑戰及因應。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以兩名出身於108課綱師資培育的國中公民與社會科初任教師作為個案對象。研究過程以深度訪談為主,並輔以觀察、文件等資料佐證,於分析後綜整研究發現與討論。針對兩名個案教師在108課綱下的專業發展歷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教師專業的發展以理論作為奠基,藉由與實務的連結、進入現場後與學生的互動而逐漸深化。二、職前師資培育階段發展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具體實踐於初任教師階段趨於務實。三、透過持續性地反思與滾動式修正,教師在階段的轉換中能逐漸展現更具自信的教師專業姿態。此外,本研究也就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中的挑戰和因應提出以下見解:一、面對制度與現實的侷限性,教師的作法多半為「接受、轉念、再行動」。二、在學校氛圍、同儕文化與學生行為的三重夾擊下,教師僅能退而求其次。三、108課綱下初任與代理教師的雙重身份,為教師專業發展設下一道阻礙。根據以上結論,研究者進一步針對師資培育制度與後續研究提供相關建議,期待對未來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推動有所助益。Item Paulo Freire:跨越差異的對話育實踐者(2005-01-01) 湯仁燕Item Paulo Freire批判對話教學觀點之探究(2003-01-01) 湯仁燕Item Paulo Freire批判解放導向的課程觀點及其啟示(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05-10-01) 湯仁燕Item Renzulli三合充實模式教學單元設計舉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1-12-??) 湯仁燕; 謝順榮; 汪金英Item 一所偏鄉小學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行動研究(2021) 鍾尚峯; Zhong, Shang-Feng本研究以臺中市偏遠國小為對象,旨在探討太陽國小課程領導者推動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透過行動研究將以探討食農教育之課程領導理念與具體作為、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具體成效等,並運用文獻整理、訪談、觀察等方式輔助,最後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並提出結論。本研究結論如下:一、理念與具體作為方面 (一) 校長對食農教育之理念:營造學習環境,藉由食農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二) 課程領導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成親師生共同參與;增權賦能由下而上推動;行政支持並鼓勵教師進行食農專業進修;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提高親師生課程參與程度。 (三) 課程領導實際作為:透過會議引領親師生共同發展食農教育目標;藉由平等對話與領導權力下方帶動親師生參與課程;提供教師專業進修和行政支持以利發展食農課程;撰寫計畫爭取經費並營造有利於課程實施之學習環境。 二、問題及解決策略方面 (一) 課程領導及親師生專業知能不足,用對話及進修解決問題解決。 (二) 領導及授課時間不足問題,利用妥善規劃解決問題。 (三) 親師參與態度程度不積極,藉由積極宣導實作解決問題。 (四) 偏遠學校資源不足,透過計畫及校內外資源挹助解決問題。 三、具體成效方面 (一) 行政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具體成效:推動社群顯著提升教師課程設計的意願及信心研究者發現;增權賦能與行政支持顯著提升教師食農專業能力及教學熱忱;平等對話顯著提升教師專業分享的質與量。 (二) 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成效:透過會議及活動增能以提高學生對食農教育的興趣;透過行政支援以增加學生對於食農學習的自信程度。綜合以上結論,研究者對課程領導之建議:成立專業發展策略聯盟使其具備課程領導知能、規劃多元食農教育活動以提升學生對食農的興趣、掌握學校與社區間的平衡狀態、善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並精簡行政及善用管道充實設備主動爭取食農教育資源;對縣市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持續與各項團體合作、補助偏遠小學經費以推展食農教育、辦理產出型課程設計研習、考量小校編制並整合相關教育政策、定期辦理食農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提供偏鄉學校發展食農預算經費。關鍵字:偏遠國民小學、課程領導、食農教育、行動研究Item 九年級「神入」歷史教學之實踐研究(2017) 林孟彥; Lin, Meng-Yen本研究基於國中社會領域歷史科學習之需要,以「神入」歷史進行教學。利用「神入」歷史教學是為了改變過去學生只背誦人物、年代、事件等「實質概念」的歷史學習。「神入」歷史指的是使學生藉由想像重現過去,以歷史人物所處時空下,設身處地的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研究者經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後設計教學方案,藉由個案研究的方法省思「神入」歷史運用於國中歷史教學的優劣之處。 基於上述,研究者以自身任職學校九年級A班2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歷史課進行三個單元的教授,教學期程為一個月。本研究為求評估個案研究成效周延,主要透過訪談紀錄、學習單、教學觀察、省思札記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再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據此,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 壹、教師運用神入歷史教學法時,課程規劃可利用歷史人物與重大變革之 爭議事件來規畫方案;教材須以符合學生學習需求;教學策略依學生 程度而彈性調整;教學情境安排則致力營造學生基於歷史證據而想像 的氛圍營造。 貳、神入歷史教學可有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於以圖像神入並探究 歷史人物表達正向評價;學生多能以自身經驗解釋歷史人物行為並且 表達其想法。 參、教學省思方面,教師在教材規劃與進行「神入」歷史教學時須注意教 學流程與節奏。教師在實施課程方案時可能面臨各種困難與限制,思考 突破困境之歷程,使教師可由行動中轉化為個人的專業成長。Item 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對高中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之影響(2021) 劉靖陽; Liu, Jing-Yang伴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台灣教育現場邁向了「素養導向」時代。然而,過去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第一線公民科的教學,常流於最小限度的社會科學知識灌輸。對於在當代社會極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並未有適切的觸及。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數內,以有效的教學模式與輔助工具促成學生「公共議題論辯能力」的發展,乃是在此波改革下不可迴避的議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高二社會組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為場域,以「WebQuest網站」為主要網頁鷹架,嘗試發展出適切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而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取實驗研究為主之設計,希望藉此探討以WebQuest為工具輔助學生執行公共議題探究對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五大構面產生之影響,而除了實驗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為輔助,以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成長,以及遇到的困難與觀感。而在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相較於Ucamdemy這類學習資源上傳平台, WebQuest網站更可以幫助學生在「能掌握議題的背景脈絡與爭議點」、「能了解議題中不同利益相關方之立論」、「能有效且正確地引述證據並解釋之」等構面,以及整體的公共議題論辯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 二、在提供足夠網頁鷹架(不論Ucamdemy、WebQuest)的情況下,循序、持續性、結構性的公共議題探究課程,都能幫助學生在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各構面上有顯著成長 三、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綜合對議題的基本了解、議題中不同立場的論點、有效的證據,發展出對議題的獨立觀點四、以WebQuest網站輔助的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能解決諸如無法聚焦探究方向、資訊來源不明、充斥偏頗立場訊息等議題探究過程常見的問題。五、WebQuest網站能有效降低學生在議題探究過程中的學習焦慮,降低學生開始探究的門檻六、WebQuest網站能幫助學生在網站資源的基礎上找尋更多學習資源,藉此聚焦、深化、精緻化對於論辯議題的思考 除了前述幾項結論外,本研究也在第五章部分,透過回顧研究施行歷程與成果,分別歸結出了幾項對於公共議題論辯課程與教學以及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希望能給予未來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教學者參考。 關鍵詞:Webquest、公共議題論辯能力、公民教育、公民素養、議題中心教學、探究與實作Item 全球化脈絡下的師生互動與關係再造(2010-11-01) 湯仁燕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2013) 游秋翎; YU CHIU 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實踐歷程,透過研究過程,以瞭解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與生活實踐能力的提升情形。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職學校之國中八年級學生31名為研究對象,進行九週的課程教學方案,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曼陀羅術與腦力激盪術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 本研究在成效的評估上,主要是透過教學觀察內容、教學省思札記、學習文件資料、訪談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在實施、記錄後,進行資料統整與分析,藉此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時,課程規劃需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支持性的教學情境將助長學生對創造思考教學的接受度;思考工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激發;不同性質的分組方式,會創造出不同的思考歷程與結果。 二、透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後,學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是持正向肯定;透過策略的運用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可經由訓練與學習而提升;學生經由創造思考策略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三、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境,教師需更敏於覺察,並研擬因應之道,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修正,從中獲得個人專業成長。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一)(1999-01-01) 張建成; 譚光鼎; 浦忠成; 高德義; 湯仁燕; 鄭勝耀Item 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二)(2000-01-01) 張建成; 譚光鼎; 浦忠成; 高德義; 湯仁燕; 鄭勝耀Item 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8-06-??) 湯仁燕Item 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06-01) 湯仁燕Item 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1998-01-01) 譚光鼎; 浦忠成; 翁福元; 湯仁燕; 黃約伯; 紀鴻鑫Item 問題引導學習(PBL)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個案研究(2017) 盧伊瑩; Lu, Yi-Ying基於教學現場的困境、歷史教師的挑戰,研究者企圖調整歷史教學以改善現況等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透過教師教學研究來探討「問題引導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教學實施歷程,包含規劃並實施可行的教學方案、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 本研究實施於105年國中教育會考後,以臺北市某所國中九年A班32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三週共八節課進行教學。透過課堂觀察、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記錄與學生學習文件等方式蒐集資料,再依據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教師運用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時,教學目標的規劃須配合學生能力;以影片作為情境問題有利於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可思考如何安排利於討論的教學情境;教學流程依照問題引導學習的四大步驟進行,並加入遊戲活動;宜兼顧積極互賴與個人績效的合作學習;以學習記錄簿配合問答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形。 貳、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後,增進了學生學習歷史科的態度,維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信心,並提高對學習歷史科的價值信念;透過人際互動,發現同學的長處與優點;問題引導學習增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問題引導學習讓學生體認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參、問題引導學習的教學方案設計不易,教師難以獨力完成。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拿捏「引導」與「指導」,營造開放性思考的情境,讓學生學習更深入內容、了解真實世界並無真正的「標準答案」是幾個困境。學生填寫問題訪查表不甚了解,需透過教師說明與示範。學習記錄簿填寫與繳交情形不理想,藉由訪談方式了解學生接受程度、各組合作情形。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2015)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初任教師在離開師培機構、進入教育現場之後,往往容易深陷初任教職的泥淖,產生所謂現實震撼。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調整與轉化,初任教師才慢慢摸索與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然而,以國中公民科而言,學生不論在公民知識、公民態度或公民行動實踐的能力培養,都必須仰賴公民科教師的教學轉化,可見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性。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兩位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歷程、困境,及面對困境的因應之道。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 1. 學科教學知識從實習階段開始具體發展,進入初任階段後受現實因素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漸趨效率化。 2. 兩位初任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偏向生活經驗中心、學習者中心、教科書中心。 3. 學科教學知識發展困境與教育現實因素有密切關聯,兩位初任教師面臨困境時因擁有正向教師信念而能積極面對、不停尋找因應之道。 希冀藉由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給予相關研究者或教學者作為參考,亦期能回饋母校之師培單位。Item 國中公民科差異化評量設計與實施之研究(2018) 施宜君; Shih, Yi-Chun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一直是教師心中的理想藍圖。然而在現今的升學制度下,多數學生在各大大小小的評量、考試中深感學習的壓力,難以從中得到學習成長與回饋。近年來十二年國教重視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期望能「成就每一個孩子」,而公民科的學習重視理解與判斷,同時也鼓勵學習評量上的改變,提倡多元評量的實施,使評量能用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回應教師的教學,提供教師後續的教學策略調整。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公民科中差異化評量的設計與實施,探討差異化評量在公民科學習的過程與困境,且期望能透過差異化評量的實施,了解學生在學習態度、對評量看法的轉變。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進行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訪談,並輔以文件分析,了解個案的想法與學習進程。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差異化的評量提供學生更有彈性的評量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成果上能有所提升並提高學習信心。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能更多元的進行學習,並能願意主動探究相關知識與內容。 三、藉由差異化評量的實施,學生能藉由評量檢視自己的學習,使評量能真正回歸教學的一環。 本研究結果,除對差異化評量設計與實施有進一步的了解外,希冀能提供相關研究或教學者參考與建議。 關鍵字:公民科、差異化評量、學習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評量即學習Item 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2016) 徐婉綺本研究為「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其研究目的如下:其一為探究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之意義與工作內涵,其二為了解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之策略,其三是分析國中國文擔任導師與科任教師間班級經營策略之異同,最後則是根據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現場中學教師及師資培育機構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方面則是採用質性研究法,以四位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訪談、觀察以及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歸納分析。最後則是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討論,歸納出的結論如下: 壹、國中國文科任教師認為班級經營的意義是在掌握之中去促成學生人格、態度、 自律的養成,班級經營的工作內涵則是集中於課程教學管理面向。 貳、國中國文科任教師處理常規問題大多限於在國文課堂當中,處理時先顧及大 部分的學生,並以同理、善意的角度處理之,若科任教師認為該事件須經由 導師再處理或輔導,則會告知導師。 參、國中國文科任教師利用對教材適當的調整以及在教學上轉換課程節奏,掌握 其教學時間及進度;分組競賽及討論的方式則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參與 度,並且結合相關閱讀、故事、影片觸動學生的內心,並且讓學生更深入熟 悉課程內容,增進班級心理及學習氣氛。 肆、國中國文科任教師利用課堂上的觀察、考試本及作文簿來了解學生的狀況, 並且利用文字回應學生的求助及解決摩擦;透過導師或善用溝通技巧與家長 聯繫;與導師及同科教師接觸較為頻繁,教師同儕之間為合作之關係。 伍、導師為輔導常規的第一線,科任教師常以觀察為先;導師班容易因為處理班 務而耽擱教學進度,科任教師則無額外時間可運用,教學時間容易不足;導 師與學生關係緊密,但容易受累積的情緒影響,科任教師與學生關係輕鬆自 在,較能以客觀角度處理學生問題。Item 國中學生在學思達國文課學習經驗之探究(2021) 吳仲婷; Wu, Chung-Ting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對學思達國文課的看法與感受 藉由問卷、觀察與訪談方式蒐集資料研究場域為台北市一所公立國中研究參與者為剛升上七年級共 2 2 位學生。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為:一、學生認為學思達國文課是「好玩」、「有趣」、「很輕鬆但不會放縱」、「比較多討論、可以發表個人意見、會分組、自己想答案」的課,前二項與老師的教學活動有關,後二項能彰顯學思達教學的理念 。二、學生認為學到的屬於認知層面及情意層面與一般國文課所學的內容相同 ,而技能層面的團隊合作、溝通表達與自學能力較能彰顯學思達教學的理念。三、學生在課堂中主要經由老師引導及自編講義來學,並從中培養自學 與思考能力。四、學生認為課本習作是簡單的,但考試是困難的其遇到的困難為成語、字音字形、文言文、閱讀手寫題 。五、對上台發表會緊張與不緊張的學生佔各半 ;過半數的學生表示不喜歡上台發表,因怕講錯 、 同儕反應;學生認為上台發表的幫助為有勇氣發表 。六、學生認為小組學習有同伴、可以互助共學、能意見交流、傾聽他人想法對學習有幫助 但也有學生認為要看組員是否配合 。七、學生準備考試的方式為寫國字注音、看課文、看補充講義、看注釋;學生對於學好國文的看法可分為考試導向、實用取向。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從二個面向提出研究建議。在教師教學方面學思達結合多元教學能有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在培養學生自學時 需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要領; 對於小組學習 教師可在巡視課堂中提供協助 讓未能積極參與的學生可以參與討論;在上台發表方面 營造友善、尊重包容的學習氣氛能鼓勵學生更有勇氣上台發表。在未來研究方面建議研究者可進行縱貫性研究比較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思達教學下學習的轉變與進步, 或比較不同程度學生的看法, 將能了解更全面的學生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