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潘朝陽"
Now showing 1 - 20 of 30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上古中國的自然觀初探(2003-01-01) 潘朝陽Item 上古中國的自然觀初探(2003-0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中國大陸八九十年代的現代新儒家研究 ——以徐復觀為例(2014) 藺桃; LIN TAO本論文整理分析了「港台新儒家」作為外來詞彙,於198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學界后,大陸學者對其進行「現代新儒家」再詮釋并加以研究的過程。借用徐復觀整體論的宏觀研究視角以及傅柯的系譜學的微觀研究方法,筆者發現,此過程伴隨著大陸學者與港台新儒家之間、大陸不同學派學者之間話語權的爭奪;在八十年代新啟蒙運動(文化熱)、九十年代「保守」成為主潮的時代變奏中,「現代新儒家」並非僅僅為研究對象,而且為中國大陸學者提供了知識和研究方法,架設起了中國大陸學者與海外學界交流的橋樑,同時深刻參與到了八九十年代轉型中國的思想論爭中,是促成中國大陸重新分化的思想界的重要原因。 中國大陸八九十年代的「現代新儒家」研究,與八九十年代從「啟蒙與救亡」向「激進與保守」過渡及至「反思現代性」的現代思想史解釋模式密切相關,不同解釋模式下中國近代史上的兩大命題:「傳統」與「革命」被不斷詮釋,「現代新儒家」在不同時期主導模式下也被一再詮釋。 徐復觀從一開始以「美學家」身份進入中國大陸思想界,作為對儒家政治思想有深刻闡發的新儒家,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其政治哲學對儒家與自由主義者因應現實政治的社會政治哲學的建構,有重大研究意義。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建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成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時代任務,也正是在此思想意識上接續起了「現代新儒家」的道統意識。 在21世紀能否建立起可慾的中華現代文明與儒家能否重新回歸其歷史地位是同一問題的兩個面向,既需要中外儒家學者在「理」的層面做出疏通,亦需要在「勢」的層面形成共識。Item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5-03-01) 潘朝陽聚落具有「中心-四方」的空間形式,是人的居住文明的悠久空間傳統。在地表上,人創造適合自己在居住時主體上認定的「安居性空間」,如此形成的空間,稱為「存在空間」(existential space)。在此形式之中,人之存有意義獲得開顯,而也因此,遂帶有神聖性質。 以中國而言,聚落的「中心-四方」空間形式,由來已久,已然成為一種長久穩定的文化歷史脈絡; 其內在蘊涵著一套宇宙論結構,此即「五行」思想體系。 「五行」哲學,為中國歷史社會或文化結構中的一種重要觀念、規範、行為、表現系統,在大小傳統兩層中,均深具力量。於此哲學中,含具、展顯著古老的「中心-四方」(五方)的空間形式,而使「五行」以其自身的特性涵容以「五方」,使「五方」的空間框架撐舉了「五行」的內容,遂成為中國人二千年來的生活世界的空界性指導原則。Item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5-0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地理學系, 1995-03-??) 潘朝陽聚落具有「中心-四方」的空間形式,是人的居住文明的悠久空間傳統。在地表上,人創造適合自己在居住時主體上認定的「安居性空間」,如此形成的空間,稱為「存在空間」(existential space)。在此形式之中,人之存有意義獲得開顯,而也因此,遂帶有神聖性質。以中國而言,聚落的「中心-四方」空間形式,由來已久,已然成為一種長久穩定的文化歷史脈絡; 其內在蘊涵著一套宇宙論結構,此即「五行」思想體系。「五行」哲學,為中國歷史社會或文化結構中的一種重要觀念、規範、行為、表現系統,在大小傳統兩層中,均深具力量。於此哲學中,含具、展顯著古老的「中心-四方」(五方)的空間形式,而使「五行」以其自身的特性涵容以「五方」,使「五方」的空間框架撐舉了「五行」的內容,遂成為中國人二千年來的生活世界的空界性指導原則。Item 中華文化的環境學(2004-0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中華文化的環境學(2004-01-01) 潘朝陽Item 中華文化的環境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09-01) 潘朝陽Item 中華文化的環境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09-01) 潘朝陽Item 中華文化的臺灣本土(鵝湖月刊社, 2004-06-01) 潘朝陽Item 中華文化的臺灣本土(鵝湖月刊社, 2004-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國民教育中的「兩國論」(海峽評論雜誌社, 2001-09-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人與大地:中華文化圈中的環境實踐》課程講座(2004/8-) 潘朝陽Item 以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詮釋榮格的同時性原理(2013) 力露; Martina Greif本論文旨以牟宗三易學,探討瑞士學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之共時性原理。 筆者以為,西方科學典範無法提供適當的框架,將共時性原理納入其中,因科學典範立基因果關係,而共時性原理乃非因果關係,亦不遵循科學思維的既定邏輯。 當榮格研究中國古典《易經》的時候,發現它基於共時性原理,在中國稱為感應或感通。榮格不諳中文,故僅能透過譯本認識《易經》。在當時的歐洲,《易經》仍神秘未知。由於榮格未能以科學框架解釋共時性原理,亦無法深入對易學進行討論;相對於榮格的進路,筆者嘗試以易學的視角,詮釋共時性原理。 本文中,筆者將專注於牟氏易學,以其道德形上學為進路,對榮格「自我實現」概念,進行更細緻的討論。Item 偽儒與真儒的雙元性(2004-01-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Item 偽儒與真儒的雙元性(2004-01-01) 潘朝陽Item 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大出版中心, 2011-04-01) 潘朝陽Item 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04-01) 潘朝陽Item 儒家倫常中的天地之道:當代環境觀與空間論的視域(2011/1-2012/3) 潘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