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潘為欣"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時期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關係之研究(2020) 潘為欣; Pan, Wei-Hsin語言符號蘊涵著權力關係,象徵性機制也必定隨著權力的鋪張而發生,官方的語言政策,藉由政府行政單位或教育機關的普及分配,正當化既有的官方權力,支配著場域中語言符號的主流及非主流位置,此即為典型「語言象徵性權力」的再生產機制。植基於「語言象徵性權力」的概念,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之間的關係。 臺灣首任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確立「漢字為主,假名為輔」的模式,成為官方及在臺日人的主流書寫型態。雖然在臺日人充分展現出順應官方書寫型態的時勢潮流,不過就用字一致性的層面來看,並未按照官方預期的假名符號路線所進展。此時,兼松礒熊(1867-?)企圖透過吸取羅馬字系統的經驗,提出一套新的假名系統,作為對總督府系統的檢討。對擁護「正統」的渡邊雅(1867-?)而言,兼松式假名植根於羅馬字的改革思維,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異質」產物,於是雙方展開一場表音符號的象徵性權力防守戰。並且,渡邊雅立基於自己的臺語書寫思維,於1903年創作出臺語小說〈含笑花〉,成為推展官方書寫型態的最佳文學作品。而這樣的符號碰撞論調,在1931年《臺日大辭典》出版後有了變化,《臺日大辭典》將官方的「象徵性權力」及「語言論述」連成一氣,使得官方假名的象徵性位階得以在場域中存續,化解過去屢屢遭受民間挑戰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