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一平"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代兒童的養與教
    (2005) 王一平
    在西方兒童史研究正蓬勃發展之時,中國史學界對兒童史的研究卻始終乏人問津。中國的典籍中對兒童早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視,流傳下的家訓資料,以及教育兒童的種種想法,這樣的資料在歷朝歷代中都可發現。宋元明清之後,各式訓蒙的文章與專著更呈現出中國傳統中兒童教育所著重的各種面向。教導兒童學習的各種教材,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塑造、管理、教育兒童的種種構想與假設,更進而將不同時期成人懷抱的夢想與理想,投射到兒童的培育上。在這些資料中,間接顯現出中國成人眼光中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交互關係。成人的世界之中兒童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成人又應該如何處理有關於兒童的問題?這類的問題正是本文主要的問題中心:中國中世時期的兒童,在社會中、在成人眼光中又呈現出如何的一種形象?「兒童」一詞在當時的社會中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識?簡單的說,在宋代之前的唐代,「兒童」是否存在?兒童這樣一個有別於成人的概念,在唐代又是如何的表現?   藉由兒童觀念狹義的認定,由年齡與人生階段起始的狹義概念為起點,進而探討成人眼中的兒童其童稚之情。檢視唐代的社會中「兒童」這一概念的認知,究竟兒童在唐代的社會中是屬於何種的存在?在唐代的成人的眼中,兒童的定位為何,兒童與成人又存在著什麼不同?近世中國士人筆下的「童稚的世界」,在唐代這樣的世界是否存在於各式的文學作品中?唐代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轉型期,無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都帶有承先啟後的色彩:貢舉制的出現、貨幣經濟的發展、兩稅法的實施、兼容並蓄的文化內涵,唐代在中國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兒童概念自宋代之後逐漸清晰,並發展出各種與兒童有關的行業如:兒科醫生、兒童畫家、系統式的兒童教育等。唐代作為一個中國重要的轉型期,在宋代這些兒童的觀念清楚出現之前,有關兒童的概念是否也在唐代社會中萌芽,進而影響宋代兒童觀念的發展?這些問題作者在本論文中將嘗試加以釐清,並做簡單的整理。 在本論文所使用的資料大約可分為幾類:首先便是中國在唐代之前所留下的各類對於兒童教育的理論與思想。另一類的資料屬於法律性的文件。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別於西方蔚成一格,唐律作為中國的法典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唐律為中國所流傳最早的一部完整法典,成為中國法律體系重要的參考資料。兒童的紀錄,在中國的法律制度上相較於西方已有相當大的突破。第三類的資料則是來自於各種文學與藝術的創作作品,描述兒童生活的情況、生活的經驗。這些資料在宋代之後相較於唐代所流傳的要豐富許多。自傳、日記、年譜等資料,唐代的豐富性都遠不如近代,但仍然從一些士人寄給友人的信件、感懷的詩集,或追憶中,可以找出一些屬於兒童與童年的珍貴資料。除了詩集、自傳、散文等資料之外,唐代文學創作的通俗作品傳奇小說,表現出最受到社會大眾認同的通俗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也呈現了關於兒童心態與性格的故事。墓誌的資料同樣也有兒童情感的表現。幕誌中有關未成年夭折的兒女的文字紀錄一樣是另一種兒童情感的表現。最後一類的資料來自於醫療典籍這類技術性的資料。宋代已發展出兒科醫生,成為全世界最早有兒科的地方。在發展專業的醫學領域之前,唐代的醫學中也已出現了有關兒童疾病的醫學典籍,或附在醫治婦女懷孕疾病的章節中,或是像孫思邈一般已將兒童疾病,尤其新生兒的疾病獨列一篇章,與成人的照養加以區別。 本文除緒論外預計將內文分為四章加以討論。首先第二章,將就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兒童概念與定義做討論。 在第一節的部分,將討論秦漢至唐代法律中兒童的法律定義。利用秦漢至唐代所留下的各種法律資料,藉由分析成人與未成年之間的區隔,將中國法律中的成人定義做明確解釋,進而用成人的定義檢視未成年的定義。第二章的第二節同樣處理一個宏觀的兒童概念,探討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典範型兒童概念。討論「神童」這樣一個概念的成形過程,以及由神童概念中所引導出對未來子女教育的塑型標準。 第三章全文分為兩節,將處理唐代兒童生活中教育之外的幾個面向。 第一節部分將就嬰幼兒的護理與養育過程作系統的論述。先就兒童在母體內的胎教概念為討論的起點,觀察唐代社會中兒童生活的起居與照顧過程中對兒童的了解與認知。二節部分,將研究以兒童的遊戲與兒童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主要討論內容。觀察唐代之後逐漸出現以兒童遊戲作為主題描寫的文學作品,由這類的文學作品中,解讀在成人眼中發現的兒童特質,與這類成人在觀察兒童遊戲時所抱持的心態。 第四章分為三節,將就唐代兒童的教育作為研究的主軸,研究唐代在養育之外如何教育下一代,以及唐代社會中兒童教育的種種觀點。 第一節的部分,將以唐代之前的兒童教育為主。分析唐代之前兒童教育的觀點與理論。第二節將討論唐代兒童教育的特點。唐代兒童的教育仍然以家庭中的教育作為主軸,但在內容上隨著唐代貢舉取士逐漸盛行出現了不同的改變。本節將唐代的兒童教育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做討論。第一部分是初唐貢舉未盛行時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類似的家訓教育,第二部分則討論貢舉盛行之後,逐漸發展而與後代教育培養兒童類似的應試教育。第三節則是處理唐代盛行的各種蒙學讀本。藉由蒙學讀本的內容演變,嘗試整理出兒童教育目的之轉變過程。 本論文最後一部份將討論唐人生活中親子間的關係,以及兒童與家族成員中的情感問題。 全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將討論唐人家族中的父親、母親與兒童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唐代的兒童而言,父親與母親所扮演的角色上的歧異,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不同感情世界,為主要研究重點第二節則是研究喪子與失怙的關係。探討兒童在喪失父母或是其中之一時的表現與心理狀態,嘗試由文集資料整理出家庭中的家長面臨變故時,兒童的心理狀況與想法心思。也將討論喪失幼年期的骨肉時成年人的反映。藉由整理兩方面不同狀況下的心態,為唐代家庭中的成年與未成年兒童之間的親子關係作一描寫。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