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力億"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低成就高職學生閱讀態度之影響研究(2019) 萬宣佑; Wan, Xuan-You本研究旨在探討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對高職一年級低成就學生閱讀態度之成效。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方法設計,以花蓮縣某公立高職一年級的兩班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三十人,進行ADDIE模式融入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控制組二十九人,進行一般傳統教學。實驗教學為期八週,共計十六節課。兩組學生於實驗前後分別施測「高職生英語閱讀態度評量表」以作為前後測的成績。在實驗結束後,由實驗組隨機挑選六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驗組學生於教學實驗後,在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達顯著差異。 二、教學實驗對實驗組學生閱讀態度的四個層面有正向影響。第一,實用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出現正向改變;第二,發展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自我概念及對他者的看法出現正向發展;第三,樂趣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好奇心及想像力被正向激發;第四,逃避層面上,實驗組學生的休閒活動及脫離煩悶方法產生正向變化。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應提升英語繪本閱讀教學能力,並有效運用英語繪本閱讀之教學策略。 二、學校應充實英語繪本資源,並將英語繪本閱讀納入學校課程。Item Taiwanese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s and Native-and-Non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 Team Teaching(英語學系, 2011-06-??) 王力億; Li-Yi Wang此研究調查臺灣師範院校英語系學生對於在英語教學領域,與以英語為母語之外籍教師之間互相競爭與合作的態度。這篇報告涵蓋258 位來自臺灣5 所師範大學及教育大學英語系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以及其中35 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內容。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將外籍教師視為在臺灣英語教學就業市場上的強勁對手,但他們並不反對引進合格的外籍英語教師到臺灣教學的政策。此外,他們相信與外籍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將會對他們未來的學生在學習英語上有所助益,他們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意願在未來與外籍教師進行協同教學。然而,他們擔心在協同教學的過程中會被學生及外籍教師「邊緣化」,也擔憂在與外籍教師溝通協調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衝突及對立關係。為了幫助這些臺灣英語教師在他們未來的教學生涯中發揮所學,英語教師教育必須扮演更重要的角色。Item 公立中學辦理IBMYP課程的實施情形與面臨困境之個案研究(2024) 蔣宏蒲; Chiang, Hung-Pu在臺灣,國際文憑教育並非是新興教育體制,早在1980年代就有學校採用,但在2020年前全由私立學校發展與執行,直至2021年才有第一所公立的國際文憑學校。本研究以質性的探究方法切入,透過與個案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半結構式訪談與文件分析,整理臺灣第一所公立中學辦理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Middle Years Programme, IBMYP)的背景、過程與成果,同時瞭解公立中學辦理IBMYP課程後對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學習和教師專業成長等產生的影響與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整理出目前公立教育的體制在辦理IBMYP課程能帶來的影響和啟示。研究結果顯示公立中學辦理IBMYP課程主要需要經過三個時期,其中以申請候選和最終審核作為分水嶺,在各個階段個案學校面臨缺乏溝通、意見分歧與教師心理壓力等不同的問題。而在公立中學辦理IBMYP課程產生的影響則包括:提升教師專業、學生反思能力成長和重視真實情境的課程設計等。最後在公立中學辦理IBMYP課程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則發現有:IB課程上手難度高、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缺乏IBPYP課程的銜接及政策法規的衝突等。研究者最後也針對研究結果對未來欲發展IB教育之公立學校、相關政策與法規及未來研究的面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國中教師實施公開授課歷程之個案研究(2024) 張芯瑋; Chang, Hsin-Wei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明確規範現場教師每學年都必須至少實施一次公開授課,由此可知,公開授課這項活動在現今變得逐漸重要。教育部訂定此政策期望能為教育現場的師生帶來助益,期許教師在過程中能夠打破過去在教學場域中單打獨鬥的情形,轉而與同儕建立友善的互動氛圍,營造專業對話的空間。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實施公開授課之歷程,探討國中教師如何看待十二年國教課綱所規範之公開授課,以及教師在共備、授課/觀課、議課過程中的經驗,也探究實施公開授課對國中教師專業知能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公開授課」包含共備、授課/觀課、議課之流程。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八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非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及文件資料作為資料蒐集之方式;訪談資料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觀察及文件資料則採取內容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國中教師對公開授課的理解涉及不同面向,包含實施方式具有彈性、目的涉及不同面向、與過去政策具有差異;在態度方面,國中教師對公開授課的態度有所不同,並非所有教師都支持這項政策,而教師對公開授課的態度受到不同的因素影響,例如:實施成效;再者,國中教師在公開授課各階段中獲得豐富而多元的歷程經驗,舉例而言,他們以彈性的方式實施共備、授課時的教學方式與平常大致相同、觀課時將學生視為焦點、議課大多給予夥伴正向回饋等;最後,實施公開授課對國中教師專業知能的影響不一,有些教師認為實施公開授課能夠強化課程設計的能力、習得班級經營技巧,或是增進教學策略的運用,也有教師認為實施公開授課對他們的專業知能沒有影響。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師資培育、教學現場教師、政府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首先,建議師資培育開設教學觀察與口語表達相關課程;再者,建議現場教師可邀請外部專家入校協助進行公開授課,並將公開授課落實於日常教學中;接著,建議政府機關提供授課時數減免之公開授課相關配套措施;最後,建議未來研究可將「學校」作為個案,或是邀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Item 學科教師雙語課程共同備課歷程之個案研究(2022) 蕭慧鈞; Hsiao, Hui-Chun隨著雙語教育的全面開展,學科教師如何跟上教育改革浪潮,為學生開創更有意義之學習,成為教學現場重要挑戰。在過往研究中發現,共同備課歷程能幫助教師進行課程專業對話,帶動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面對雙語教育,共同備課是否依然能夠成為教師們的得力工具,成為本研究重要待答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釐清學科教師面對雙語課程共備歷程之理解與態度,探究在歷程中學科教師所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策略,並探討此歷程對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以三名不同學科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每位教師各兩次之雙語課程共備歷程。質性研究工具包括非正式訪談、半結構訪談、共備紀錄表及觀課紀錄表,以三角檢驗及主題分析法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科教師對雙語共備歷程持正向理解與態度,認為雙語共備歷程能促發課程設計知能成長,並帶來英語專業支持,並因其能回應與滿足課程需求而有意義。學科教師在此歷程中易遭遇雙語課程不易設計、英語語言融入門檻高及共備合作默契不易建立之挑戰,因應之道為回歸學科本質,設計具情境脈絡之雙語課程以增進學習者理解,藉此找出英語使用與學科學習內容之最佳平衡,此為雙語課程共備關鍵;同時,藉由共同備課幫助學科教師克服英語使用門檻,並建立具良好溝通的共備機制以增進合作默契。本研究亦發現雙語共備歷程能為學科教師帶來的專業成長包括增進課程設計知能、增進語言使用精準性及體認雙語課程價值與意義,認為雙語課程價值與意義在於回歸學科本質,找出英語促發學習理解的關鍵功能。研究者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科教師、學校主管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教師與行政人員因應 Covid-19 實施遠距教學之挑戰與成長—以臺北市某公立國中成員為例(2022) 陳佳郁; Chen, Chia- YuCOVID-19 的緣故導致遠距教學的需求短期內大增,但遠距教學不是在疫情後才興起的新事物,而是早有多年的歷史。以往遠距教學大多應用在高等教育的課程,但在 2021 年五月全國因疫情實施遠距教學,使遠距教學的使用者轉為各年齡層,包括了國中小階段。本研究以質性觀點切入,透過個案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半結構式訪談、文件資料蒐集,瞭解歷經 COVID-19 教師與行政人員在實施遠距教學所面臨的挑戰、應對方式,及全校實施遠距教學後對專業知能的影響。記錄下臺灣國中教育現場成長的軌跡,及COVID-19 帶給臺灣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啟發。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實施遠距教學面臨的挑戰,例如:學生專注度不足、學生學習落差更擴大等問題。行政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像是教師電腦程度落差大、親師生之間溝通不足等。教師的應對方式包括同步教學,開鏡頭上課、增加互動,不斷抽問等。行政方面所採行的應對方式包括辦理遠距教學相關培訓、因應疫情文件數位化等。歷經遠距教學後,教師的專業知能影響有重視資訊科技能力和調整學習心態;行政人員的專業知能影響則有重視資訊整合能力和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對教師、師培學校、在職教師及未來研究的面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2023) 葛繼璘; Ko, Chi-Lin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綱,閱讀能力成為了所有學科的核心基礎,其中「閱讀理解」更是其中的關鍵。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升上高年級後,文章篇幅增長,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尤其在現今資訊速食的時代,學生在面對文章時很難專注地去閱讀文章,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如何從讀到讀懂,將所閱讀到的訊息變得有意義,成為現場教師的一大課題。故本研究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試圖去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歷程。二、探究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成效。三、瞭解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四、探討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小五年級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實施為期八週共16堂的概念構圖課程。本研究工具採用學生概念構圖作品、焦點團體訪談及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資料。本研究結果經主題分析法及相依樣本t考驗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運用概念構圖於國語文閱讀理解的歷程時,學生繪製概念構圖的步驟包含「閱讀-建構-修正」;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學生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前後所繪製的作品進行比較後,發現學童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研究者亦從三大面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來呈現教師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所會面臨到的問題和應對方式。經歷這次研究過程後也讓教師產生了省思並有所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點討論:一、概念構圖能協助學生呈現其思維方式及歷程,打破標準答案框架;二、概念構圖增加學生低層次閱讀理解,而高層次閱讀理解仍有待提升;三、學生對於使用概念構圖看法不一致,需要更多時間練習,使用概念構圖才會更得心應手;四、從理論和實務之反思,建構出適合本研究場域的教學方案。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考慮增加此課程的實施時間、選取不同規模學校及樣本數、將概念構圖擴及至多文體、多文本、多領域等,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九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之影響-行動研究(2022) 陳筱婷; Chen, Hsiao-Ting根據台灣英語教育向下扎根和雙語教育政策,可反映對學生未來英文能力的期許。但是,每年會考結果偏鄉學生英語能力遠遠落後市區學生,而且每年級有一半以上學生英文能力待加強,需要扶助學習。部分學生連英文字都看不懂,對英語課也不感興趣,加上學習成果的挫敗,許多學生選擇放棄英文。因此,研究者想藉由此方案行動課程,運用英語繪本和閱讀理解策略,引導學生如何閱讀英文讀物。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九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之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設計,以新北某偏鄉國中九年級生為研究對象,十二位學生參加此研究課程,其中僅有九位參加深度訪談,由研究者對其進行十堂繪本融入英語教學之課程。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半結構式訪談內容、教學前、後閱讀學習單、學生學習紀錄表和教師教學札記,採三角驗證法及主題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繪本融入英語教學對偏鄉不同程度的學生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包括改變閱讀的方式,降低他們閱讀的認知負荷,看懂更多內容,變得更有自信,也提升對不熟悉字詞的應對能力。此課程也對偏鄉學生閱讀理解帶來正面影響的關鍵要素,包括讓閱讀變有趣,閱讀具有趣味性的內容、豐富的插圖和有劇情的故事,能促使學生圖文的連結,建立故事情境。繪本內容以真實事件呈現,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也能幫助他們快速進入故事情境,並且感同身受。研究者根以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三項建議。首先,教師專業教學建議,老師可提供符合學生能力的英語繪本閱讀,並適時提供學習鷹架引導辨識字義和有效運用閱讀策略幫助閱讀理解,繪本可當作多元學習教材,拓展學生眼界。其次,給學校的建議,研究者建議學校將繪本融入課程中,繪本的多元性可充實其他知識,亦可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接觸英文。學校應增添充足且多元的英文繪本,並鼓勵教師們參與共備或協同教學。此外,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嘗試不同年級、或區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深入探討是否存有差異;安排上課時間,可以盡量以連續完成為佳,以免因內容的斷層或錯亂,影響閱讀理解;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能以混合研究,以選擇題量化方式來檢視學生學習成果,再加上質性描述,請學生列出判斷答案的原因,更加精確又全面性的了解課程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Item 評量規準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影響(2022) 郭乃瑄; Kuo, Nai-Hsuan近年來評量規準在教育現場的使用逐漸普遍,十二年國教的總綱上提到學習評量報告應提供量化數據與質性描述,再者根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提到評量的結果解釋應以標準參照為主,常模參照為輔,必要時,應兼顧診斷性及安置性功能,因此教師在提供評量結果時也應朝此目標前進,故基於以上原因,研究者認為使用評量規準是未來教學現場評分的方式之一。另外評量規準也是一種指引,讓學生更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為何,也讓學生在答題時有方向,教師也可以透過評量規準批閱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基於以上原因產生如下研究問題:一、評量規準對於不同成就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為何?二、評量規準對於不同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為何?三、教師導入評量規準於課堂學習活動後,對教師專業知能影響為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中七年級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其上學期國文段考成績分成高、中、低成就三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研究工具包含學生學習單、教師省思札記、第一次定期評量成績,利用主題分析法,得到結果如下:使用規準後,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如下,學生在完成學習單及訂正學習單的過程中,開始進行學習的自我監控,中、低成就的學生在學習成果上有進步。使用規準後,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如下:學生書寫學習單的動機提高,部分學生學習信心上升,部分學生學習焦慮感降低。將規準導入課堂學習活動後,對教師專業知能影響如下,可以提升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掌握能力及對評量的覺察力。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在教學實務上,教學者對評量規準宜具體說明,用字要淺顯易懂。再來,教學者可以收集不同分數的學生作品,讓學生有範本可以參考。關於評量規準發展與使用方面,建議一開始想要使用評量規準的教學者,可以找現有的評量規準參考、修訂,並邀請同儕教師一起參與評量規準的訂定,尋求回饋,最後使用於課堂上,就學生的學習情形,進行規準的修訂。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以增加研究時間、擴大研究對象,增加不同類型的試題使用評量規準或是擴及其他領域,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規準,並讓學生利用評量規準進行自評及同儕互評。Item 遊戲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2021) 呂巧暄; Lu, Chiao-Hsuan學生英語能力的雙峰現象為國中英語教學現場普遍存在的困境,如何引發英語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也成為許多英語教師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研究者曾經觀察到這些學生對遊戲充滿高度興趣,於是試想如果將遊戲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是否能提升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本研究旨在檢視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並探討該課程影響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關鍵要素。本研究採混合式研究法,以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十七位英語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對其進行6堂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量化研究工具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蒐集前、後測分數,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半結構式訪談、教師教學手札以及學生學習紀錄表,採三角驗證及主題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此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對研究對象英語學習動機有正面影響,使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興趣,也逐漸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有更強的信心,且降低了他們學習英文的焦慮感。此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帶來正面影響的關鍵要素則包括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以及教師有趣的教學風格,吸引他們的上課注意力,教師適時地給予協助與關心,讓他們對學習英文更有信心。自由分組機制降低了他們學英文的焦慮感,小組競爭比賽使他們產生勝負慾而更積極投入活動,組員之間交流互動與合作分工,讓他們感到同儕支持力量而更願意參與課程。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建議。首先,教師應建立風趣的教學風格,積極關心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適時提供學習鷹架的協助。其次,師培生應學習了解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及設計遊戲教學課程的原則;在職教師則應多參與聚焦遊戲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增能研習。再者,學校可增加遊戲融入英語教學課程的內容多元性,並將遊戲教學發展為補救教學的模式。最後,未來研究可考慮針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時間、不同教育階段的低成就學生、與不同規模的研究樣本數,進行此類課程對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影響之多元面向探討。Item 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2018) 王靖傑; Wang, Ching-Chieh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旨在探討運用教學遊戲對於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對象是臺北市一所國中的一個七年級體育班學生,該班有26人。以南一版國中英語第二冊課本為教材,選擇第1到第3單元的學習內容,設計有關單字、文法、對話的教學遊戲,蒐集的資料有量表以及訪談,探討對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 分析蒐集的資料之後,本研究有三個發現。第一,教學遊戲會影響國中體育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教學遊戲讓學生能堅持努力、樂意學習。過程中,學生較易接受教師給予的讚美、鼓勵,提升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教學遊戲也讓學生生理、心理狀態感到較少的壓力,而較能投入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除了教師言語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學生個人生涯選擇舉棋不定也會影響。另外,學生是否信任言語說服提供者,會影響言語說服的效能。第三,教學遊戲除了影響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還能讓學生願意投入課堂學習。 根據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教師可以試著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部分體育班學生是低英語學習自我效能者,比起傳統講述法,教學遊戲可以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練習的效果,建立對自己英語能力的信心。第二,教學遊戲可以協助師生關係建立,促進學科知識傳遞。如果是學生信任的教師,教師的讚美、鼓勵會更大程度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第三,教師可以運用教學遊戲,提升學生投入學習的意願。教學遊戲讓學生樂意投入英語學習,學生不想漏掉課堂上的訊息,自然會遵守教師指令及教室常規。Item 運用鷹架策略提升高職生英文克漏字解題成效之研究(2018) 王玉婷; Wang, Yu-Ting本研究旨在運用鷹架策略於英文克漏字課程,來解決高職生在作答克漏字時所遭遇的問題,並分析其教學歷程、困難與因應策略以設計更適切的教學策略,並探究鷹架策略對高職生在英文克漏字答題動機、答題策略運用與解題能力提升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法,以二十二位高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八週的克漏字課程來蒐集質性及量化資料。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結論: 一、鷹架策略的運用能提升學生文章推理能力而降低作答時的恐懼,並能使學生願意主動思考解題的方法,確實能提高學生作答英文克漏字的動力。 二、鷹架策略能提高學生答題策略選用的正確度與多元性,學生在答題時,選用答題策略的正確度有所提高,對於同一個題目能夠運用兩種以上的答題策略解題。 三、鷹架策略運用於克漏字大題之教學,對不同題型的答題能力有不同影響程度,在句構題型方面的能力提升最多,連貫題型略有提升,而在字義題型的部分未見答題能力的提升。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對英文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依循學生能力搭建與移除鷹架以降低學生學習焦慮與困難。 二、運用較多元的評量方式來瞭解學生在英文克漏字答題的困難。 三、提供較多的練習素材來增加學生的熟練度。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研究期程可加以延長以利研究者更有系統規劃課程與深入探究。 二、特別針對英文低成就學習者進行相關教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