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力恆"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M. Bonnett環境教育思想研究(2007) 王力恆; Wang Li-Heng本研究以「M. Bonnett環境教育思想研究」為主題,主要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Bonnett對於「自然」概念的詮釋;(二)深究Bonnett如何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三)闡明Bonnett的環境倫理主張;(四)分析Bonnett於環境教育實踐議題上的論述。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理論分析法和詮釋學方法,對Bonnett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專著與論文進行蒐集、研讀、分析、詮釋等動作,以求掌握Bonnett環境哲學思想及其環境教育論述之要義。 根據前述目的,研究結果可分三方面加以說明。首先,討論環境倫理及環境教育議題,應該回到「自然」這個概念之上,進行形上層面的反思。Bonnett依據自然概念的歷史脈絡和日常用法,並參照M. Heidegger的思想,給予自然最根本的定義為「自我生成」(self-arising),即不經人手自我形成之意。自我生成的自然也構成了原初的實在,自然的概念存於人類深層的感覺和經驗當中。於是,自然本身的「自然性」,使其具備相對於工具性價值的,固有之內在價值。在認識論上,自然亦有其神秘難解的一面,不是人類認知可以窮盡的。 其次,依循對於自然的正確理解,論述人與自然之關係及環境倫理議題。Bonnett的環境倫理學立場調和人類中心和生態中心主義,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將人與自然截然二分的看法固然有所缺失,生態中心主義完全抹除人類特殊性的論點,也有其矛盾而應受批判。Bonnett認為,唯有承認人類意識的特殊地位,才能認定自然的內在價值,以「可接受-可感受」(receptive-responsive)的態度面對自然。人類的「棲居」(dwelling)是種居存於世上的方式,認識到天、地、人、神四不相分的「四重性」(fourfold),並以大地守護者的角色自居。 最後,則是環境教育上的論述。「永續性」(sustainability)是環境教育常被提及的概念,然而Bonnett直指此一概念在語義上、倫理上、及認識論上的爭議,以此為環境教育指引是件危險的事。因此,永續性不應只是政策,而應該是深層的心智架構(frame of mind)。依此,環境教育以養成永續的心智架構為首要目的。環境教育在課程上,不應太偏向科學,也應重視文學、藝術的陶冶價值;在教學上,鼓勵教師形塑開放對話的氣氛,讓學生從形上層面思考環境問題的根本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