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心怡"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行動能力觀點探討海洋保育個案研究 -以郭道仁台灣東北角萊式擬烏賊保育為例(2014) 王心怡; Hsini-I Wang中文摘要 根據全球海洋現況報告(IPSO, 2013),海洋健康狀態已處於生態系崩壞的臨界點,科學家們認為需要在一個世代內防止海洋發生不可逆的災難性變化。海洋保育行動是重要而有效的對應之道,需要群體促成。 資深潛水教練郭道仁在水活動中看到萊氏擬烏賊產卵於海洋廢棄物上,他開始嘗試以天然素材製作的人工魚礁打造軟絲的家,在台灣東北角海域,從1998年起軟絲富育行動一直持續至今。作為環境教育的學習者,研究者關注行動是如何進行?什麼能力促成環境行動? 本研究主要瞭解個案行動歷程以及個人行動能力要素,研究問題為: 一、 探討郭道仁海洋保育行動的整體脈絡與內容為何? 二、 探討該海洋保育行動中,環境行動能力之要素與要素關係為何?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資料蒐集方式主要為:深度訪談、文件蒐集與參與觀察,並以Jensen (1997)提出的行動能力觀點作為歸納分析的準則。 研究結果歸納郭道仁海洋保育行動能力包含21項要素,統整為知識與洞察力、承諾、願景和行動經驗四大面向,以及民主素養與批判思考兩大精神。Item 参與加速制加拿大青少年資優生之心理適應經驗探討(2021) 王心怡; Wang, Hsin-Yi本研究以參與溫哥華教育局與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合作的二年間完成五年中學課程,16歲以前即進入UBC就讀的大學轉銜教育計畫(University Transition Program, UTP)中的12名15-16歲學生為例,採增強版關鍵事件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瞭解參與UTP加速制學習的資優生,在二年中關於心理適應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經整理歸納,結果如下: 資料分析得出助益事件分為15類,阻礙事件分為9類。這些類別進一步分為四個主要領域: 1.個人內在過程(領域I)中,動機足夠的跳級資優生,面對因為跳級而產生的學習壓力,能夠善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而因為加速的時間壓力,時間管理是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2.家庭因素(領域II),家庭氣氛多為溫暖、關懷,家人相處融洽,父母的教育背景對於資優生的課業上的幫助及生涯決定都有明顯影響性。 3.學校環境因素(領域III),UTP的加速制與人數少優點是省時且照顧到每一個人,但缺點也因為時間少、人數少,而缺乏多元探索的機會,另外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的衝擊,沖淡了華人對成績的堅持。 4.社會環境/資源(領域IV)雖然只是高中生,也無法與社會脫節,家庭的經濟、生涯選擇仍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根據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輔導老師必須了解資優生的特質和心理需求,以及影響資優生心理調適的助益因素和阻礙因素,才能夠有效協助資優生有健康的心理調適。 2.應協助資優生對自我資優特質的了解,有助於掌握自我狀態。 3.幫助資優生父母建立資優教育的正確觀念,以及父母支持團體。 4.在加速課程的規劃上應注意到因時間縮短所造成的特殊需求,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機會。 5.在社會環境應重視資優生的特殊需求,給予最適安置,以發揮其潛能。Item 古箏於自我音樂創作之運用(2010) 王心怡; Hsin Yi Wang古箏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特色,風貌多變,因此筆者以此為主題來進行研究。而樂器的改革源自當代社經文化的需求,在藉由探討古箏的沿革、技法及定絃的過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其特性,以便運用於箏曲創作。接著再行分析臺灣當代作曲家箏樂作品,藉著探索老師們的作品,將各個手法轉化成自我音樂語言,並先後完成了三首樂曲,將本研究理論落實於古箏創作之中。 本論文共五個章節: 第一章「序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古箏概述」,簡介古箏的沿革、技法與定絃。 第三章「臺灣當代作曲家箏樂作品分析」,藉由分析盧炎老師的《尋幽曲Ⅰ》,錢善華老師的《系列Ⅳ-箏》,以及呂文慈老師的《葵花地》,將其創作思維內化成自我音樂語言。 第四章「古箏於自我音樂創作之運用」,綜合本研究論述完成三首不同編制的箏曲。 第五章「結論」,為本研究做出論點整理,以作為日後創作依循。Item 女孩們的課業生活:高中女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2007) 王心怡; Hsin-Yi,Wang近年來學生文化常被視為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生的想法與教育工作者不同時,教育就很難成功,國內近幾年來雖有許多學生文化的研究,卻鮮少以高中學生作為探究對象,特別是高中女學生。基於此,本研究主要在探究高中女學生文化,特別著重於高中女學生的課業生活面向。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在定義上的廣狹將會使文化研究有所不同,而在1961年一批從事醫學院學生文化研究的學者們(Becker、Geer、Hughes和Strauss),將文化視為是學生們所共享的「觀點」,本研究將承此看法,探究高中女學生們所共享的觀點。 本研究採取民族誌方法,選擇一所公立的女子高級中學(化名為中間女子高中)的一個文組班級與一個理組班級,共兩個班級,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參與觀察,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觀察和多次的訪談方式,收集以課業生活方面為主的高中女學生文化的相關資料,再分析整理資料,並進一步詮釋與討論。透過田野研究的過程,瞭解高中女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以及她們對自己和對課業生活的觀點。就課業生活方面而言,高中女學生文化的內容可以歸納出四個部分,分別是女學生的學校觀、課程觀、組別觀以及未來觀,就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一、高中女學生文化是順應學校的文化。 二、高中女學生的課業生活反映出了傳統的性別觀念。 三、學校維持並強化了高中女學生的傳統性別觀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者個人的反思,並且依據研究過程中曾遭遇到的困難和限制,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研究的參考。Item 從文化資本及能力取向探討社經文化殊異資優生之教育機會均等議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3-??) 陳聖明; 王心怡; 黃靜雯; Sheng-Ming Chen, Hsin-Yi Wang, Ching-Wen Huang本文旨在從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文化資本」與Amartya Sen倡議的「能力取向」,據以探討社經文化殊異資優生的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並提出四點建議來加以推進:(1)培育教育人員成為知識轉化者;(2)運用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3)提升轉換資源的能力,以利發揮功能;(4)重視學生的選擇,並賦予真實的機會。Item 教育分流與性別再製(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2010-06-01) 黃鴻文; 王心怡本研究以民族誌研究法描述與比較女子高中文組與理組中段班各一班女生的學生文化。在傳統「男理工、女人文」的觀念下,高中分組成為性別隔離的重要機制,使文、理兩組學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並使這兩種文化兩極化。本研究選擇憂灣北部一所女子高中文組與理組各一班女生為對象,發現兩者的文化大同小異。理組女生表面上發展出順從學校的文化,實際上仍接受傳統的性別偏見,甚至看不起同為女性的文組女生。文組女生雖然創造與學校主流文化相反的文化,卻傳遞傳統女性的角色特徵。兩班女生雖然都「洞悉」父權體制的意識型態,也有些許文化抗拒,仍然無法擺脫父權體制的「限制」。轉化男性宰制的結構誠非易事,但從女生對結構的「洞悉」很難否認跨越性別界域的可能性,而女生的升學概念對性別偏見頗有抑制之效。若能找到抑制性別偏見的其他文化概念,若有更多女生能勇敢地挑戰性別障礙,仍然可以轉化性別結構。Item 第1型糖尿病兒童及青少年疾病壓力、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與血糖控制之相關研究(2024) 王心怡; Wang, Hsi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