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志弘"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亡者的文化迴響:臺灣爭議性墓葬襲產化的空間政治
    (地理學系, 2021-08-??) 賴子儀; 王志弘; Zih-Yi Lai, Chih-Hung Wang
    墓葬是紀念構造物,埋葬亡者以慰生人,但也承載了多樣意義,迴盪著文化聲響。本文探討臺灣近年的墓葬保存運動,考察襲產化如何成為連結歷史記憶、文化價值和當代生活的策略,同時激起重塑亡者地景的空間政治。作者首先概述臺灣墓葬襲產價值,自中華國族、名人士紳,以迄轉型正義和常民歷史的轉變。民主化趨勢下,墓葬襲產不再由國家與權貴壟斷,邊緣社群也漸獲肯認。作者接著以臺北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雲林西螺「大承墓園」、高雄「覆鼎金公墓」,以及臺南「南山公墓」為例,探討其爭取襲產地位的不同論述。研究發現,賦予亡者政治意義的論述,涉及國族與轉型正義敘事的競逐,常民墓葬地景的文史價值宣稱,則牽涉城郊公墓作為都市擴張用地的爭議。作者主張,爭議性墓葬的襲產化是一種正當化機制,將特定亡者和墓葬基礎設施轉化為迴盪不同價值的文化地景。墓葬襲產化蘊含的各種張力,促使襲產成為文化抵抗場域,體現了保存與紀念的政治性。再者,不同案例呈現了墓葬基礎設施的不同轉化模式,而文化基礎設化的串接效應,則呈現了墓葬襲產化的可能出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
    (地理學系, 2016-11-??) 王志弘; Chih-Hung Wang
    傅柯以heterotopia 指稱介於真實空間(real space)和烏托邦(utopia,虛構空間)之間,既真實又虛幻的所在,具有凝縮異質元素於一處而迸發的擾動潛能。這個概念通過英譯及中譯,影響臺灣的空間研究學界,並擴及文學與傳播研究,體現了轉譯與運用舶來概念的本地知識狀況。本文檢視引用heterotopia 的本地研究,比較其譯名、概念內涵、適用案例及論證。作者發現,這些運用多為簡化概念後予以套用,少見置入傅柯思想和具體脈絡的辨析,也未檢討heterotopias概念的缺失。究其原因,除了理論翻譯必然的開放性,也涉及早期引用的示範與仿效;臺灣批判性知識生產急需具備正當性的理論工具;以及,舶來概念及其轉譯的陌生難解,具有誘人的美學魅力。作者主張,要推展heterotopia 的本地轉化,可以通過經驗研究來累積問題意識和分析語彙。再者,翻譯作為跨界而滋生差異的行動,正涉及了heterotopia 的營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地方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治理:臺鐵花東線車站改建計畫研究
    (地理學系, 2021-12-??) 高郁婷; 王志弘; Yu-Ting Kao, Chih-Hung Wang
    標誌性建築是意象塑造和認同凝聚的場所,晚近更是地區發展推力。本文以地方鐵路車站案例及設計治理觀點,補充了學界聚焦全球城市和資本力量的標誌性建築文獻。作者以「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車站改建為例,分析次級文獻、從事實地觀察,訪談關鍵人物,探討原以工程為先的臺鐵,如何由建築師為中介而強化美學意識,但各車站執行狀況大異其趣。車站改建計畫鑲嵌於後山觀光發展、公共工程體制、建築專業實作、地方政府策略,以及地方社群培力之間,並以多層次的設計治理來實現,彰顯了公共空間設計的社會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術翻譯的症候與病理:台灣社會學翻譯研究,1950s-2000s
    (2005) 王志弘; Chih-hung Wang
    翻譯不僅是為了克服語言隔閡,滿足文化交流需要的事業,翻譯還是文化政治的一環。本研究首先釐清學術翻譯的文化政治疑旨,界定學術做為特殊社會場域的性質,提出翻譯概念的視野:翻譯是社會性的行動與關係,是表意實踐與再現的越界,涉及了主體與他者之定位,以及意識形態的傳佈和運作。翻譯之為焦慮的症候,以及本研究做為翻譯病理的探究,便在這種界定下展開。 本研究以台灣戰後社會學通論和理論類譯作為例,大體區分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首先是1950年代至 1980年代中期,社會學體制化與現代化範型下的翻譯,討論早期以適應教學需求的翻譯事業,如何從1950年代和1960年代重印大陸時期的舊譯作,演變到新譯作逐漸增多,但緊跟美國現代化範型的1970年代,附帶討論「翻譯強國論」的遺緒與國家機構如國立編譯館扮演的角色。 第二個時期是解嚴以後,新興批判性思潮湧入下,學術翻譯市場的蓬勃與轉折。討論的要點包括:以《當代》與南方叢書為例,說明1980年代中後期批判新知的輸入熱潮;大陸譯作翻印風潮與大型學術譯叢的崛起;以及當前學術翻譯產業在蓬勃發展之際,迅即遭受幾個重大趨勢拉扯而陷入困局,這包括大陸譯作大舉進入造成的市場銷量和語言文化影響、著作權的修法加重了譯書成本和限制,以及大量新生代譯者翻譯品質的問題等。 相對於順著歷史進程的縱向來探討社會學類譯作的發展特性,本研究還從橫切面解析翻譯和學術發展的關連,藉由碩博士學位論文的譯作引用分析,討論翻譯和學術研究的關係,並且考察翻譯的教學運用,以及翻譯和學術生涯及學術政治的關連。本研究尚以「穿針引線」的縫合裂縫為喻,期許學術場域的翻譯實踐,展望以翻譯做為批判性社會介入行動的可能,並綜合討論了圍繞著翻譯而展開的焦慮,藉以檢驗學術翻譯的各種症候和病理。 在結論部分,本研究循著翻譯是學術實踐「臨界」(同時意指跨界和關鍵所在)場域的基本立場,討論了面對本地與西方之間不對等文化跨界交流下,翻譯活動中的自我和他人關係,以及譯者的主體定位和實踐能力,藉此思索面對翻譯焦慮症候的可能療癒之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展演道地:臺北族裔風味餐廳個案研究
    (地理學系, 2018-11-??) 高郁婷; 王志弘; Yu-ting Kao, Chih-hung Wang
    本文探討臺灣主要族群,即原住民族、客家、「外省」、閩南及東南亞新移民等,其族裔風味料理的建構和商業化,以及「道地口味」的展演策略。筆者梳理既有文獻,指出族裔飲食的道地性,既是離散懷鄉的場域,也是文化經濟的口味區位,以及跨域交流的日常節點,分別對應著文化、經濟與社會功能。然而,商業脈絡下族裔風味餐廳展演道地的策略,既強化了特定族裔形象,卻也透露了族裔劃界的不確定性。最後,作者主張進一步考察「道地之為用」,方有助於了解族裔遷徙和食物交流下的複雜飲食地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
    (地理學系, 2015-05-??) 王志弘; Chih-Hung Wang
    本文評述晚近都市研究領域中,拼裝都市論者的主張,以及他們與政治經濟學陣營之間的爭論。聚焦於《都市拼裝體》和《城市》期刊的專輯論文,作者整理了兩方論點,梳理出雙方各取所長、交流合作,或是以拼裝都市論代替政治經濟學這兩種基本主張。爭議各方的共識是,拼裝分析乃有助於延伸經驗分析至過去遭忽視課題的方法論補充,但可能缺乏或不關注理論性和結構性的解釋。相對的,爭執焦點則在於兩方的存有論、認識論和政治立場,有著根本差異而難以調和。本文則主張,除了以政治經濟學為分析架構來納編拼裝分析的路線,拼裝分析若要建立獨特的理論模型或典範,而非僅止於方法論地位,就必須針對歷史發展的經驗,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以及能夠對應當前都市難題的行動方針。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構框與織網:臺灣濕地的社會生產與治理
    (地理學系, 2016-05-??) 李涵茹; 王志弘; Han-Ru Lee; Chih-Hung Wang
    本文運用構框和織網概念,討論濕地之社會生產與治理方式的轉化與型態。本文首先檢視臺灣濕地保育發展的歷史,區分為三個不同但重疊的構框型態:開發構框中的海埔地與河川地、紅樹林與水鳥保育構框中的沼澤泥灘棲地,以及生態服務濕各有主導的論述與治理機制。其次,作者以臺北都會區水岸濕地為例,討論濕地治理的異質網絡形成,包含由環境主義非政府組織倡議的保育濕地、政府主導的大型保育與淨化濕地,以及由社區構築的小型生態教育濕地,呈現出不同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本文也指出,濕地網絡中的非人行動者也會發揮作用,促使人類以特定方式回應其存在與變化。臺灣濕地網絡持續汲取資源、擴大影響,不僅是回應氣候遷與區域競爭下的環境治理,也是構框與織網過程相互強化的結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區基礎設施化: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供水爭議
    (地理學系, 2021-08-??) 李蔚; 王志弘; Wei Li, Chih-Hung Wang
    基礎設施中介且重組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社區必須有適當的基礎設施,方能形成合宜的生活環境,否則可能引發爭取基礎設施的行動,社區也在此過程中分裂或凝聚。作者以「社區基礎設施化」概念來探討相關過程,並以花園新城開發及供水爭議為例,運用次級資料分析及關鍵人物訪談,勾勒社區通過供水問題而動員的始末。研究發現,由於坡地開發缺乏自來水供應,加以建設公司營運不善而難以有效管理,供水成為社區動員的議題。從簡易自來水系統到正式自來水系統的轉換,不僅涉及社區內部行動者的論述宣揚與共識凝聚,也須捲動外部政治資源和治理機制,以及部署管線和蓄水池等科技物。然而,以基礎設施來改造自然、也改變社區的歷程,引發了權利意識、土地權屬、公劃界,以及治理權責等爭論。這顯示山坡地社區的基礎設施化並非一蹴可幾,而是複雜的多重自然、科技物、行動者及制度互構的過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都市領域化的動物皺摺:開放空間中人與動物關係的紋理
    (地理學系, 2017-11-??) 王志弘; 高郁婷; Chih-hung Wang; Yu-ting Kao
    本文探討都市開放空間中人與動物的關係,並嘗試以領域化、紋理和皺摺等概念提出實驗性的分析視角。作者以臺北市南區為主要田野,聚焦於臺灣大學校園、鄰近街區與公園,以及新店溪水岸,通過實地觀察和訪談,描繪當地的紋理及人與動物互動型態。不同開放空間的構造樣態、使用與管理方式、人類期望與感知,以及動物依其習性對於空間的挪用,構成持續變化但具有特徵的紋理,影響了人與動物的關係。作者主張以領域化來描繪人類主導的開放空間形構邏輯,以皺摺來闡述動物行為對城市空間的擾動。人與動物的關係則跨接於領域化和皺摺之間,既鑲嵌於不同的地方紋理中,也可能促成新的紋理。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