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志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
    (2003) 王志華
    本研究旨在闡明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用以瞭解教育科學論述的演變及其對人類圖像的定位。首先,就二次戰後法國哲學中獨特的「反人文主義」思潮,縷析傅科考古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勾勒傅科與結構主義的關聯;復次,就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冀求深度理解考古學的分析策略。接續,就傅科人文考古學的分析,進一步探討各時代的知識型。最後,批判地檢視傅科的知識型理論,用以檢視教育科學知識型的發展,並探討其所預設的人類圖像。 綜合前述探討,所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傅科獨到的考古學研究,係站在時興的反人文主義思潮背景中,以傳承自法國科學哲學的歷史視野,用以答覆康德的「啟蒙」問題,否定自啟蒙運動的歷史線性進步觀。 二、傅科的知識考古學一種力倡「非連續性」、「消解主體中心」、「以文獻作為文物」途徑的歷史研究。從「論述」角度探討知識的內部層次,探討論述的構成規則,其論述分析直指無意識層面,且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分類方式。 三、自文藝復興以來,關於人文科學知識的解析,發掘出三個時代斷層蘊含著三種迥然相異的知識型發展,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知識秩序,體現各個時代的真理意志及其相應的人類圖像,從而發現人類作為知識主體地位的不穩固性。 四、現代時期中以自然科學為仿效對象的(教育)科學論述,係古典時期素樸表徵知識型的現代轉化。此種表徵性/科學性論述型構具有「唯我論」的色彩,此種「唯我論」的教育科學論述將複雜的世界化約為簡單的命題,卻不能觀察或描述自身,造成以人類作為能思維的知識主體圖像難以確立。 根據以上之結論,爰提以下建議作為教育革新參考: 一、摒棄當前教育改革中線性進步觀的迷思。 二、廢除高等教育體制中跨領域、跨學門的相關學籍限制;並於後期中等教育融入「哲學」領域的課程,已培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素養兼備的學術菁英。 三、教育議題的討論應秉持開誠布公的態度,而能廣納諸「異見」。 四、積極從事華(台)人教育學術本土化工作。 五、關於實證教育科學的研究,宜採取後實證的研究觀點,以彰顯教育研究者的主體能力。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