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怡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C4植物葉片氣孔密度與維管束鞘面積及葉肉面積的相關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8-05-??) 王怡婷; 王崇宇; 黃沛睛; 劉綵筠; 游心妤; 房樹生; I-Ting Wang, Chung-Yu Wang, Pei-Ching Huang, Tsai-Yun Liu, Hsin-yu Yu, Suh-Sen F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關係研究-以排灣族與阿美族為例
    (2014) 王怡婷; Wang Yi T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原住民養子女與親生家庭及收養家庭的親子依附特徵, 探討身世告知如何影響養子女的情緒反應與收養親子關係。採用深度訪談進行資 料收集,共訪談五位養子女(14-24 歲)及四位養父母(45-49 歲),為排灣族與 阿美族原住民,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發現: 1.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特徵:(1)排灣族入家儀式公開接納養子女(2) 養父母對於養子女與親生家庭的來往採開放態度(3)多元依附補充核心家庭「父 母」角色的功能(4)養父母負向的婚姻關係使養子女處於不安全的依附(5) 各年齡階段依附特徵不同。 2. 身世告知情境,影響養子女對收養議題的情緒反應:(1)從小自然告知,可減 少養子女的情緒衝擊。(2)告知時強調愛的關係,可增強養子女對收養的正向 情感。(3)在負向動機或負向氛圍中告知身世,會引發養子女負向情緒。 3. 養父母對收養採取的態度,會影響收養親子關係:(1)開放態度使收養親子關 係更親密(2)封閉態度造成收養親子關係疏離。 4. 養子女尋親的動機:(1)對親生家庭的幻想(2)對自己身世的疑惑(3)想從 生父母口中得知出養原因(4)尋求與親生家庭的關係。 5. 影響養子女是否採取尋親行動的因素:(1)預期生父母的回應(2)養父母的 態度(3)對養父母的忠誠(4)與收養家庭的關係。 6. 養子女在尋親與親生家庭重聚歷程中的心情:開心、陌生感、想像與實際不同、 從諒解到關心、從抗拒發展出彼此接納的角色、感謝被收養、想與親生家庭維 持固定聯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臺灣成年人認知環境與動態交通行為之研究
    (2015) 王怡婷; Wang, I-Ting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以電話訪談調查北、中、南、東部及離島之20至64歲人口,依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抽得1,065份有效樣本,以瞭解:(一)目前臺灣成年人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的比率,(二)臺灣成年人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的社會人口統計變項,(三)認知環境與「步行或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的關係。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22.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分析,其中以邏輯斯迴歸模式探討各變項與「步行或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間的關係。結果如下: 一、 每周都沒有步行、每周步行時間1-149分鐘、每周步行時間超過150分鐘以上的臺灣成年人,分別佔62.7%、23.7%、13.7%。每周完全沒有騎自行車、每周騎自行車超過1分鐘的臺灣成年人,分別佔89.1%、10.9%。 二、 年齡40-49與60-64歲者、居住於五都者、工作狀態為家管、退休、無業、學生、BMI過輕者,越有動機從事以步行為交通方式。 三、 年齡50-59、60-64歲者、BMI過輕者、已婚者,越有動機從事以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 四、 大眾運輸易達性越高、人行道設置越充足、道路連結性越高、目的地越充足、騎自行車的交通越安全,越能促使成年人從事以步行為交通方式。 五、 自行車道設置越充足、周遭景觀越佳、道路連結性越高,越能促使成年人從事以騎自行車為交通方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杜威(John Dewey)美學理論及其在教學藝術上的應用
    (2007) 王怡婷
    本研究以探究杜威美學思想為主旨,及其應用在教學藝術上之可能。杜威是本世紀著名的美國教育理論家,其哲學思想以經驗概念為基礎,他冀望撫平傳統哲學中理性與經驗、情感與理智、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情形。 杜威注重生活經驗的價值,他認為經驗的形成得自於生物與環境產生的交互作用,故經驗是整全的統一體,紀錄了所有事件產生的過程與結果。藝術則是經驗發展完滿且成為連續運動時擁有的一種性質。擁有了審美性質的生活便擁有了一個經驗,審美經驗則是一個經驗具有連續性的動態節奏且達於完滿之際時的展現。完滿性意味著人類創作與欣賞之行為、情感與知覺之運作在經驗中的融合;連續性則使經驗的成長持續發生、源源不絕。 由是觀之,藝術與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教育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若教育只是一味地因襲前人作法、毫無更新,則教師每日的教學活動將成為單調、機械的例行公事,同時也無法從教學活動中體會到藝術之樂。本研究以杜威美學中的理論精要作教學活動上的詮釋與應用,期望恢復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樂趣,並從教學經驗中汲取藝術的性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男性參與樂齡學習的空間經驗之探究
    (2022) 王怡婷; Wang, Chris
    樂齡學習中心是透過國家政策提供規範性的教育與學習機會,企圖營造一個讓老年社會秩序趨於一致化的有益空間;本研究從空間面向切入,用一種新的視角處理高齡學習議題,將幾個看來好像屬於不同領域的現象,用空間的線索串連起來,藉由探索男性參與樂齡學習的空間經驗,進一步理解參與樂齡學習的高齡男性的輪廓、及其在女性化空間中所採取的因應策略與自我實踐的取徑。本研究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四個樂齡中心、八位55歲以上、參與樂齡學習超過一年以上之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並採用主軸編碼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下參與樂齡學習的男性學員具備下列幾個特點:(一)力行活動理論且獨立自主(二)學習是以參與為目的(三)以創造個人優勢建構重要感(四)善用網際網路社群媒體延伸自我(五)對新樂齡族具有高度認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針對退休族群:1.應積極參與樂齡學習不僅可以維持社會參與、建構活躍的老年生活,也可達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的目標;2.參與學習時可以轉化退休前在職場上儲備的能力、知識與技能、專長;3.在團體中建構個人優勢,即使不擔任幹部也可以在團體中一展所長,展露頭角;4.利用現成的網際網路社群媒體,掌握其既隱匿又顯露的特性,建構人際網絡,拓展生活視野。(二)針對樂齡中心:1.輔導或培訓具有特殊專長之男性學員成為中心資源,令其在課程網路社群中負責特殊任務;2.引導具有專長的學員共同建構專業的男性形象;3.拍攝相關短影片,安排在各樂齡學習網際網路社群媒體上傳播,不僅有助於樂齡行銷,更有助於男性族群招生。(三)針對未來研究建議:1.研究場域可由都會擴展到鄉村;2.將研究對象的學習年資與世代差異以及樂齡中心的整體課程納入研究範疇;3.訪談者不妨加入男性樂齡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市某公立幼兒園幼兒家長腸病毒防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9) 王怡婷; Wang, Yi-Ting
    本研究目的旨在針對臺北市某公立幼兒園幼兒家長腸病毒防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探討。採全部取樣,選取107學年度就讀臺北市某公立幼兒園之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28份,回收率85.3%,研究結果整理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腸病毒防治知識題部分,答對率平均為83.8%,屬於中上程度,但在消毒方式及漂白水泡製比例等認知較差;腸病毒防治態度整體趨於正向,但對於政府與幼兒園針對腸病毒防治的作為部份顯示較不認同;腸病毒防治預防行為意圖部分趨於積極正向,但是在避免將腸病毒傳染給幼兒及居家環境消毒等部分預防行為意圖,顯示較不積極。 二、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中,只有「教育程度」與腸病毒防治知識有顯著差異,其餘背景變項與腸病毒防治知識、態度及預防行為意圖彼此之間皆無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腸病毒防治態度與腸病毒預防行為意圖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腸病毒防治態度」對於腸病毒預防行為意圖有預測力,解釋力(R2)為3.4%。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