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文誠"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6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Doing Business in Asia: A Taiwan Perspective
    (2007-02-16)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Evolutionary Cross-Strait Economic Spac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2011-06-04)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al Structure in Heredity and Variation of Kaohsiung's Yach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2010-04-18)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igh-tech Industry and City Development
    (2008-05-22)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nnovative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in Taiwan’s Science Parks
    (2009-06-13)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he New Rice Economy in Taiwan: Towards a Cross-border Rice?
    (2007-06-28)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Traditional Industry
    (2010-04-27)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科效應?台中機械工業地域動態價值鏈分析
    (2010) 鄭宇芝; Cheng,YU-chih
    本文旨在利用全球價值鏈治理理論,分析中科設立後,新進的光電產業與既有的台中機械工業地域產業網絡之間的互動與轉變。 中科成立後,台中機械工業出現兩種形式價值鏈,一是既有的、成熟的工具機加工網絡,二為因應光電產業對設備的需求,而在地域上初萌芽的光電設備機械網絡。依據Gary Greffi 等人所提出的全球價值鏈治理三變項:交易複雜度、交易符碼化能力及供應商能力進行分析後發現,成熟的工具機網絡屬於模組型,而光電設備網絡則屬於受制型。在空間聚集的意義上,工具機產業因為彈性、能力佳的加工體系而聚集於中部地區;光電設備則因領導公司的治理及制度影響而漸向中部集中。 現階段光電設備雖受制於領導公司,但其上游加工多仰賴台中機械工業地域既有的體系,透過外包、學習、政策制度媒合等機制,將使新的技術能力從全球價值鏈上轉換到地域之中,進而促成工業地域的升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紡織業發展與區位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2011-04-01) 王文誠; 鄭國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公民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課題分析與參考架構-以高雄地區1989-2011的環境管理、都會治理、兩岸交流與公共事務教育為例-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
    (2013/01-2013/12) 王文誠
    子計畫四題目: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 無論是邁向全球城市、或是厚實地方制度的安排,行政區域改制的治理是一個 主要的權力途徑;同時,尺度治理的重構也是臺灣在全球架構下發展變動的新挑 戰。本子計畫四《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係根據公民治理參考架構就高 雄市都會治理課題進行分析。運用社會判斷理論及互動管理的實驗方法,進行決策 者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之整合分析。首先,就觀念性層次而言,透過深度訪談分析 多元當事人對於高雄市都會發展與都會治理現況之認知。再透過資訊整合理論求取 多方當事人群體動態(社會平均)的模式,以建構與個體權重的衡量求取。並且,運 用社會判斷理論之多元迴歸及修正透鏡模式的實驗方法,探討受測者(治理決策者) 個體在多元社會中對於公共決策的認知判斷、瞭解程度以及確認學習效果。其次, 就實證性層次而言,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探討高雄市都會治理策略、規劃與體 制的課題觀點與制約因素。並且,進一步針對多方當事人個體對於高雄市都會發展 規劃的判斷認知(實務操作互動管理),以作為跨域治理分析。最後,依前述分析 結果,檢視高雄市都會治理結構與執行績效問題,就政策行銷與地區行銷策略提出 策略性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前後社會印象差異
    (2006-10-19)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高兩市公民文化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8-01-??) 陳建寧; 馬群傑;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高兩市公民文化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8-01-??) 陳建寧; 馬群傑;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高兩市公民文化之比較研究:由價值觀與社會資本觀點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8-01-01) 陳建寧; 馬群傑;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南庄新地景浮現:區域制度與知識黏貼
    (2008) 黃惠屏
    本文企圖利用近年區域研究所著重的知識學習觀點,檢視南庄地區十年來區域發展的轉變過程,特別是從農業活動跨越至咖啡、民宿等觀光休閒產業的重大變化。此變化亦促使南庄新地景浮現。為了進一步分析此轉變背後的驅動因素,本研究透過新經濟地理中制度轉向之區域研究架構,分別以區域制度、行動者網絡和區域資產三個層面,探討知識流動與互動學習如何改變南庄區域發展軌跡,形塑今日的地理景觀。 在南庄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首先由國家制定利於觀光環境形成的外在條件,如週休二日政策、農業發展條例之修訂、一鄉一休閒計畫、參山國家風景區之設立等,引導區域發展方向。而南庄觀光群聚之形成來自模仿第一家咖啡屋之成功經驗,以及由退休者和年輕子女組成之家族企業模式展現資本、技術、知識和經營管理優勢,降低區域閉鎖風險,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行動者。店家之間組成的地方組織透過政府輔導協助其運作,增強組織與行動者交流程度,提供彼此互動學習的場所,營造既競爭又合作的地方氛圍,提高創新活動的可能性。經由這些國家制度、行動者網絡、技術和地方組織的相互作用之下,將全球知識黏貼於南庄,改變區域發展軌跡。不同於先前研究將南庄發展過程視為既定容器之描述,本研究透過探討區域各層面之互動關係,以釐清影響其發展之背後因素,最後發現知識仍是驅動區域變遷之重要力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011-03-01) 王文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赤峰街的地域經濟性格:一個衝突性地景的形塑
    (2024) 張貽婷; Chang, Yi-Ting
    台北市赤峰街的產業活動以二手汽車材料及修理業、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然而兩者的特性與客群大相徑庭,在當今的赤峰街形成「衝突性地景」。本研究以新區域地理學的觀點探討赤峰街地域經濟性格如何形塑,對赤峰街中各種不同身份的行動者進行深度訪談,加上對與赤峰街及周遭區域相關的官方文獻進行分析,用以解釋不同行動者之間或行動者與結構的互動所造成的生產及再生產。本研究認為赤峰街的地域經濟性格及經濟空間邊界之所以會持續演變,是因爲地域經濟特性不僅單純支配,而是受到多種不同的人與非人、物與非物,行動者與結構等持續不斷互動產生的結果。赤峰街之「衝突性地景」反映台灣都市可容受不同產業共存在一地的都市性格,「衝突性地景」的存在也說明區域不受限制,其邊界是變動的,既是行動的也是結構的,是混雜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積體電路設計業的異質鑲嵌
    (2011) 童毓華; Tung Yu Hua
    本文研究目的在於積體電路產業三十年前定錨台灣,產業鏈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積體電路設計業開始在台灣萌芽茁壯,當跨國知識社群變成本土知識社群,其在地的社會鑲嵌型態為何?網絡鑲嵌僅止於矽谷?三十年來內部領土鑲嵌的型態產生了怎樣的改變?與鄰近的中國是否產生技術分工,或是將部分技術定錨於中國,三十年來積體電路設計業鑲嵌內涵的改變即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架構以鑲嵌的三個面向:社會鑲嵌、網絡鑲嵌、領土鑲嵌為出發點來看異質行動者、異質文化、異質網絡、異質領土所構成的異質鑲嵌型態。本文以台灣為出發點,研究方法試圖將晶片依投入廠商數和投入人數定義為中高低階,再找出晶片內部所有功能的技術來源,刻畫出內部社會鑲嵌情況及改變及異質網絡鑲嵌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積體電路設計的中高階領導者逐漸由跨國知識社群變為地方知識社群。在社會鑲嵌面向人才高度流動導致晶片同質性高,內部呈現高度競爭情況,卻也鑲嵌在空間重疊的多重尺度的社會關係、人才流動帶來的技術交流、鄰近性帶來競爭和合作關係。在網路鑲嵌方面,高中階晶片困難功能為爭取研發速度,向世界擷取技術來源。因成本的競爭和中國為廣大市場開始將部分技術轉移到中國,分工型態有四種,一為晶片端驗證測試部分、二為高中階晶片單一功能的軟體部分、三為晶片的簡易功能、四為低階晶片外移。台灣積體電路設計業在中國灑下部分技術種。而工研院不再扮演積體電路設計業火車頭角色,將晶片研發重點擺在專利-生產鏈最上游演算的制訂。設計與製程關係也發生改變,成熟晶片下單海外,高階晶片才下單台積、聯電。設計與製造並不一在同一地,端看成本和技術考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商家開店區位選址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城南為例
    (2023) 陳弘偉; Chen, Hong-Wei
    鑒於現今高房租與物價居高不下,在經濟的壓力之下受雇工作是風險較低且也是多數人的選擇。但在這樣的趨勢中,仍有一群人願意投資較高的成本選擇創業。在創業初期面臨許多重要決定,尤其在開店的位置選擇,更是變動成本較高的一個重要考量。選址的考慮不像販售產品類型、產品定價、行銷策略及營業時間等有許多彈性,能隨著大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變動,因此店址的選擇因素應是開業店家多重評估下的結果,也觸發本研究之探討。台北市城南地區,雖不是一般大眾認定的商店與消費者匯集的熱門商圈,但是具有其特殊的人文及歷史文化背景,因此本次研究排除連鎖店家的區位分布選址考量,將針對選擇在城南地區開業的店家,藉由深度訪談法探討在此區創業的店家,於區位選擇時的關鍵考量因素。 本次研究將商圈分為都會型、社區型、辦公型、轉運型、校園型、遊樂型、夜市型、網路型等八種類型,研究探討城南地區的商圈類型與都市結構模式,並深度訪談城南地區的在地店家。以商圈因素、財務因素、交通因素、市場因素、子女就學因素及家族傳承因素等六項區位選址因素,探討商家在城南地區開店選址之關鍵因素考量,進而作為在區位發展上,提供店家選址與開業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元社會下地方公眾發展認知與共識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2006-12-01) 馬群傑; 汪明生; 王文誠; 陳建寧
    高雄是臺灣南部第一大城與臺灣第二個直轄市。近年來高雄正由一個依賴重工業的都市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都市,但在這過程中,失業率的增加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卻成為當前地區發展所面對的首要挑戰。由於兩岸已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為正式會員,與此同時,高雄亦爭取到2009年世界運動會的主辦權,在此情況下,高雄地區將同時面對全球化競爭趨勢下的人才資金流失危機,與獲取國際焦點、邁向國際舞臺的轉機,如此發展情勢比過去更具挑戰性。兼以長期以來中央政策的推展較少結合地方多元民意需求,導致地方發展資源未予適切配置;而長期被忽視的結果也造成多元群體對地方發展事務被動冷漠,究其原因之一,乃在於地方公私部門間長期缺乏理性溝通與互動所致。因此,高雄在進行地區行銷(place marketing)中對外招商、吸引產業與人才的同時,如何促進地區內部各界積極參與及共識達成,才是更為根本與迫切的工作。 本研究先以汪明生等(2004,2005)所提出的「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為論述基礎,分就條件面軟硬體建設、本質面多元群體認知,以及行為面中的經濟、社會、政治、政府、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等結構層面,分析高雄當前所面臨到的地方發展問題;其次,應用認知讀線理論(Cognitive Continuum Theory, CCT)探討不同群體在面對地方發展時,所採取的直覺與分析認知型式之異同。最後以「面臨2009世運會之高雄地方發展與競爭策略」作為觸發問題的核心,藉由互動管理(Interactive Management, IM)(Warfield, 1994)探求高雄地區最適發展方向,IM成果則以澄題結構展現。 研究結果發現,在高雄地方發展條件面,面臨產業結構失衡、人才引進與培育不足、港口吞吐量流失與自由貿易港區的挑戰;在本質面,多元群體在判斷地方發展事務時呈現出偏直覺-偏分析的認知思考模式差異。至在行為面,IM參與者對於高雄地方發展策略之研議有別於政府單向的施政規劃,顯示高雄今日的發展落入解決了錯誤問題的型三錯誤(type Ⅲ error)(Dunn, 1994)迷思中,致地方發展行動多事倍而功半。因此研究建議,面臨市場經濟、多元社會、民主政治與效能政府的時代發展趨勢,若能藉由集體決策體制聯結個體與群體,導引地方公眾進行獨立思考、理性論辯與公開表達,相信有助於創造地方發展的公共價值,進而重塑地方競爭優勢。本論文所介紹的方法與成果應可提供有關單位了解多元民意認知取向與舉辦地方發展公民會議相關作法之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4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