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新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周易繫辭傳中孔子所釋諸交衍義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3-07-??) 王新華
    周易繫辭傳或通論周易中之原理,或闡釋其中之易例,或推論卦爻辭之精義,周易中幽微深妙之義蘊及功用,皆賴繫辭傳而得以彰明於世。故繫辭傳可為周易十翼中最為重要之一部分,吾人如欲一窺周易之堂奧,則須先讀繫辭傳,蓋繫辭傳誠乃進入易學殿堂之經緯蹊徑也。有關周易之作者,昔賢有所謂三聖之說。周易十翼為孔子所作之說法,於唐朝以前, 幾為定論,直至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於易童子問一文中,以為繫辭傳中之文句繁衍叢脞,且觀點甚多重複、矛盾之處,而懷疑繫辭傳並非孔子所作,乃出自眾家之說,為釋經之言。歐陽修對繫辭傳作者之懷疑,所提出之看法深中肯綮,誠有其不可忽視之價值。宋朱熹於周易本義中亦以為繫辭傳若為孔子所作,當不應著「子曰」 之字樣。(繫辭傳中有「子曰」字樣者,凡二十三處)然吾人深究這些著有「子曰」字樣之文句,其思想、看法,多與論語、孟子中所載孔子之看法相符。故這些文句,若非出自孔子之手,亦殆為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甚或儒家學易之經師,根據孔門之口義流傳,所記載之孔子論易之言也。猶如論語一書,雖非孔子所親筆,而為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所記,其例一也。故繫辭傳中有「子曰」字樣之文辭,雖非孔子所自筆,其思想應屬孔子,仍有其重要之價值。若據此而推論孔子之思想、儒家之學說,當不為過也。繫辭傳中.專釋爻義者,凡十九處,共解釋中孚九二、同人九五、大過初六,謙九三、乾上九、節初九、解六三、大有上九、咸九四、困六三、解上六、噬嗑初九、上九,否九五、鼎九四、豫六二、復初九、損六三、益上九等十七卦中十九爻爻辭之義。其中繫下第五釋噬嗑上九及損卦六三爻辭之言,雖無「子曰」之字樣,然其體例相似,當是傳抄之時,誤奪「子曰」二字,故於此亦列屬之。繫上第十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無論書本或語言,其意念之表達,皆有不可避免之局限性。周易為避免此種局限,故藉卦爻之象以表達天下事物最為深奧之道理。而周易三百八十四爻,共敘述三百八十四條事理,而天下之事務,包羅萬象,瞬息萬變,非此三百八十四爻所能盡括,故易經每一爻,皆有擬議之微意寓乎其中。(上繫第八:「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故對此三百八十四爻爻辭之解釋,當無一定之格式,若時位不同,其取義亦互異也。換言之,對於爻辭吉凶之解釋,誠有其豐富之靈活性與通變性。可以適時而變,以得其宜。而繫辭傳中孔子所釋之爻義,共有十九處,比皆孔子就各爻之文字,摹擬心神,涵泳體會,所釋之言也,亦皆為孔子擬議之例也。孔子就此數爻之象,擬議而申論之,使至頤之象能為吾人所知,使至動之爻能為吾人所明。且孔子所論之言,皆信而有據。無一不爻中有此象,卦中有此數,絕無臆造杜撰之言,足示後人以推求卦爻辭之法也。而本文之作,乃就周易繫辭傳中有「子曰」字樣,且專釋爻義者,區別為「就周易爻辭以闡明易理」與「泛論義理而取周易爻辭為證」兩大類,探究孔子如何取象立說,推論孔子於繫辭傳中所言之立身處世之道,並進而綜論其中之思想與群經諸子是否有相合之處也,庶幾能對繫辭傳中孔子所寓存之易學思想能有所闡揚,並對未來研易之人能稍有助益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周易繫辭傳之八卦起源說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5-07-??) 王新華
    東漢班固於漢書藝文志中云:「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街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班固於此明言易經為眾道之原。故知易經乃中華學術之根源,文化之濫觴,為中國經學中義理最為深奧之一門學問。而易經與其他經書之最大不同者,乃以「象」表意,固其內容不但有文字,而且還有符號。符號部分由六十四卦,即三百八十四爻所組成,文字部分由經與傳所組成。經即卦辭、爻辭,傳即十冀,其中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隸卦傳、而符號部分與文字部分產生之先後次序,是先有符號而後始有文字。故符號部分之重要性,當在乎文字部分之上。故符號部分一八卦、六十四卦之起源問題,於易學研究中乃為極其重要之課題。而十翼中,繫辭傳通論全經之大體,舉凡易理、易數、易象、易例、乾坤二卦之義,卦爻產生之由,作易之時代,因卦以製器等,皆為其解釋闡明之範疇。故若曰:「繫辭傳之重要性,居十翼之首」,當不為過也。而繫辭傳中論八卦之起源,凡有三說:⑴太極生兩儀說,⑵觀物取象說,⑶則河圖、洛書說。而北宋歐陽修於易童子問一文中,以為繫辭傳中論八卦之產生,彼此有互相牴觸之處,進而論定繫辭傳並非一人所作,更非孔子所作。至於繫辭傳中論八卦之產生,是否真有互相衝突矛盾之處?而其中之說法,又以何者最足令人採信,此問題之探討,則為本文寫作之主要動機。至於繫辭傳之外,後人對於八卦起源之各種不同看法:諸如以為八卦即古代之文字;八卦為上古之數目字,是一種記數之符號;其他或八卦源於結繩記事,或模擬龜卜的龜兆,或源於土圭記錄之日影,或以為八卦起源於模擬古代計算之工具一算籌之形狀;或以為八卦中之陽爻、陰爻即代表男女生殖器之模擬。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熱由於受到篇題所限,於此暫且置而不論。若欲再申言其得失,則俟請他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周易繫辭傳之文學思維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6-07-??) 王新華
    周易經傳自古以來,即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原。而周易初有經一一卦畫及卦辭、爻辭之時,但為卜筮之書而已,主要的功用,乃在於占斷事情之吉凶悔吝。而經過歷代研究易經學者的補充闡釋,具有易傳一一十翼之後,周易便成為談論人生哲理的重要書籍,此時已由迷信的窠臼中跳脫而出,走向理信的範疇,尤其是十翼中的繫辭傳,更為易傳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易經中一些精微要妙的義蘊,都藉繫辭傳而得以彰顯於世。舉凡宇宙論、本理論、方法論、人生論、認識論,在繫辭傳中其不皆有精闢的論述。周易繫辭傳雖為周易的傳,為闡釋周易之思想、內容而作。然其中有些相關之文學思維,對後世文學之發展,文論的形成,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哲學依據、理論基礎。諸如對於文章本源方面,繫傳對於(一)文、(二)辭、(三)言三者之類別、定義、作用,皆有所論及。對於文章寫作方法方面,繫傳亦提出了(一)立象盡意、(二)旨遠辭文、(三)以小見大、(四)以簡御繁、(五)窮變通久等原則。故本文寫作的主要動機,乃在於闡明繫傳中有關文學思維之義理、內涵,以及與後來發展而成的文學理論的關係。並且窮本溯源,追根究柢,庶幾可知繫傳中「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一句(繫上第六) ,誠乃顛撲不破之至言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帛書繫辭傳異文通假字考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8-07-??) 王新華
    帛書《繫辭傳》於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於大陸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第三號漢墓中發現,此誠為震撼學術界之大事。今本《周易繫辭傳》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一般研究《易經》之學者,咸認其為《周易》之總綱領。由於《繫辭傳》之闡釋引申,令《周易》富有高深之哲理,增益其無此之評價。自民國初年王靜安先生提出「二重證據」觀,以「書面文字」與「地下文物」,兩者互為綜合考證,學界一直奉為研究之圭臬。故若將今本《繫辭傳》與帛書《繫辭》二者互為相斣、印證,今本必益增其可信度與存傳之價值。而帛本由於傳鈔或版本之異,通假文字特多,若弗予考釋,學者必難以通讀。故本文乃以今本為主,校以帛書《繫辭傳》 ,摘出所有異文,說明其為通假字、古今字、古同字、訛誤字、省筆字。所言每依章太炎先生之成韻圈,段玉裁之六書音韻表、古韻十七部之分合,說明其所以通假之故,一一予以分析、訂正,又徧引群書以為佐證,庶使今本與帛本二者相得益彰。帛書《繫辭傳》 ,前雖已有陳松長、廖名春二家之〈釋文〉,然未與今本相斣。黃師沛榮之〈帛書繫辭傳校證〉及〈馬王堆帛書繫辭傳校讀〉二文,則但摘出部分重要之異文,而辨其是非之故。而本文則以其為基礎,再參覆民國八十一年大陸湖南出版社《馬王堆漢墓文物》一書中所公布之帛書《繫辭》照片,詳為比較、考訂,並進而說明其文字相異,及其互為通假之故,庶幾能一窺帛書《繫辭傳》之思想內涵,及其研究價值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淺說「周易繫辭傳」與「老子」思想之異同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4-07-??) 王新華
    吾人今日所見之周易,分為經與傳兩部兮。經為卦畫、卦辭及爻辭。傳則為十翼, 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周易初有卦畫、卦辭、爻辭之時,但為卜筮之書而已,先民用以占定吉凶,以決其行止。而在卦畫、卦辭、爻辭但為占筮之用的流傳中,一些研易之學者,對於卦辭、爻辭不斷有新的體會與闡釋。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儒生將深入研究周易之心得,彙聚歸類,而筆之於篇章之中,而遂有十翼之產生。十翼揉合了當時各家之思想,可謂為一部闡釋卦辭、爻辭之總集。由於十翼之出現,使周易脫離迷信而趨於理信,使用周易由卜筮之用,而成為儒家談論人生哲理之重要典籍。而繫辭傳乃繫辭(卦辭、爻辭)之傳,主要論述卦辭、爻辭之總體思想內涵,闡論易經之基本觀念,以及卜筮之法,誠乃易經之通論,而為十翼中最為重要之一部分。故欲通周易,必當先讀繫辭傳,若捨繫辭傳而不顧,則無以窺易之堂奧。而繫辭傳之作者,於唐朝以前皆以為孔子所作。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一文,始疑繫辭傳非孔子所作。 歐公之說一出,遂啟後人質疑之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仍以為孔子所作,或以為孔子之門人及再傳弟子所記,或以為乃秦漢間之儒者纂輯孔子論易之餘論,然要不外乎儒家學者申論卦辭、爻辭之言也。 而梁啟超、錢穆及近人陳鼓應等人,則以不同之觀點,認為繫辭傳之思想以道家為主,遠於論語而近於老莊。繫辭傳之思想與道家有緊密之關連。 是繫辭傳究為儒家之作品?抑為道家之作品?繫辭傳中有那些觀點與道家相似?其整體精神、主要脈絡,屬於儒家,或為道家?皆為一亟須探討解決之問題,而此乃本文寫作之主要動機。而本文之作,分為一、前言,二、周易繫辭傳與老子思想相異之處,三、周易繫辭傳與老子思想相同之處,四、結語等四部分,經過深入之比較分析,而其結果得好:繫辭傳之「道」與老子之「道」並不相同。繫辭傳之「道」為一陰一陽變化之規律,而老子之「道」則為超乎物質之宇宙本原。老子以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繫辭傳則以為: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繫上第十一)老子以為宇宙之本原為「無」─道,繫辭傳以為宇宙之本原為「有」太極。由於有此看法之不同,故繫辭傳之哲學精神為「積極有為」老子之哲學精神則為「消極無為」。雖然繫辭傳與老子皆以為宇宙萬物無恆久不變者,且恆表現出正反二種形態。而繫辭傳以為陰陽之交互變化,乃理之自然;而老子則以為剛柔之相互轉移中,柔弱往往足以勝剛強。以上所舉,為繫辭傳與老子思想之最大不同處。其他如繫傳主重仁尚智,老子主絕仁棄智;繫傳主進,老子主退;繫傳主崇德廣業,老子則以為不必尚賢修德。其觀點多有不同。而繫傳中亦有部分之思想與老子相通,諸如宇宙萬物之創生,乃陰陽二氧之交合; 「精」乃為萬物生存之原質,正反兩面常互相轉化,皆重視謙虛之德而戒驕佚等。是皆其主要相同之觀點也。由於繫辭傳中所體現者,大皆為剛健有為之精神,故辭傳屬儒家思想,為戰國時代研易之儒家學者所作,大致可信也,而戰國時代諸子群起,百家爭鳴,繫辭傳中摻雜一些道家之觀念,亦屬自然之事。若根據繫辭傳中有部分道家之思想,而逕謂繫辭傳屬道家,為道家學者所作,則難逃偏頗之失也。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