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映文"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晚清士大夫對西方教育的認識與引介:郭嵩燾與吳汝綸之比較(2022) 王映文; Wang, Ing-Wen本研究屬歷史研究,採史學方法蒐集一手史 料後 進行 考證與分析,並輔以比較教育學「教育轉移」理論, 以 了解 郭嵩燾與吳汝綸赴外教育考察 經驗,探討晚清中國士 大夫 面對西方的挑戰,進而 引介西式教育的歷程 及其 歸國後 提供教育制度 改革的參考,由此了解晚清 由 傳統 教育 走向西 式教育 的過程。郭嵩燾於光緒2年受命為首任駐英公使,出使前即有對外交涉經驗,奉派出使後,結合個人早期辦理洋務經驗,以積極的態度觀察英國各種近代化設施與發明,且走訪許多文教機構。在日記及給友人的書信中,亦將這些見聞,聯想到如何進行國家改革。他雖受制朝廷排外的風氣,無法刊印個人旅外經驗,在歸隱鄉里後,仍透過親友聚會及講學的方式推廣西學。整體社會氛圍至甲午戰敗後開始轉變,朝野興起仿效日本的風潮,吳汝綸由朝廷派遣赴日考察教育,是歷來赴日教育考察人員中,層級最高、受到待遇最好者。吳汝綸歸國後,著書介紹日本教育改革經驗及推動新政的建議等,後續間接影響癸卯學制的制定。比較郭嵩燾與吳汝綸赴外教育考察經歷的異同處後可知,首先,晚清士大夫在中外文化衝擊及反洋氛圍下,仍有人以好奇心去認識不斷變化的世界,並與個人傳統學養對話,企圖在西化變革中保留文化精髓。其次,郭吳二人皆重視教育作為國家養成人才的途徑,並皆試圖將赴外教育考察的經驗加以傳播與實踐,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培養人才、改善社會風氣,進而期以西化教育改革能為國救亡圖存。再從兩人對待西方的態度、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係、教育與國家富強的關係、所理解的西方教育制度、所認識西方教育的文化層次五方面,描繪出他們心中不同的西式教育圖像,此可能因其身處時期社會氛圍不同及兩人仕途經歷與視角差異所致。最後,影響晚清中國教育轉移的因素有:當時社會氛圍對改革的態度、教育制度借出國的條件、教育制度借入國所選赴外考察者的出身背景、仕途經歷、是否有抱持明確的教育考察目的及行前準備等,而這些皆影響郭、吳二人對外國教育的觀察、理解、記錄及引介成效。Item 晚清新式學堂制度之建立:日本影響因素分析(2013) 王映文; Wang Ing-Wen晚清的中國面對列強侵略的局面,以致清廷被迫從器物到制度思想都得進行改變,於是朝野都陷入不斷的新舊之爭。甲午戰敗後,清廷眼見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三十餘年面對類似的環境卻有不同的發展,使得借鑑實施西方制度的日本經驗,成為清廷變法圖強的重要策略,其希望能夠在飽受挑戰的危局中,重新找回富國強兵之道。日本的成功經驗,讓清廷認識到國家的發展來自國民的生產力,國家的人力水準提升則依賴教育的建設,因此新式教育制度的引進,成為晚清新政的重要改革項目之一。 主導晚清新式學堂制度建立的張百熙與張之洞,一生仕途雖未離開國土,但從兩份學堂章程內容,可以明顯看見對西方學堂制度的模仿。探究二人認識西方的途徑,發現主要透過派遣官員赴日考察、閱讀翻譯之書籍、雜誌等途徑,經由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教育改革經驗的模仿與改良,間接學習到西方學堂制度,並以其作為制定《欽定學堂章程》與《奏定學堂章程》的重要參考依據。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分別探討由張百熙與張之洞委派赴日而完成的三份教育考察報告,包含姚錫光《東瀛學堂舉概》、羅振玉《扶桑兩月記》,以及吳汝綸《東遊叢錄》, 以及由羅振玉創辦,關切當時中國教育議題,頗具重要影響力的《教育世界》雜誌。透過對當時考察報告及《教育世界》的內容分析,期以瞭解晚清教育改革構想的參考依據。追索這些關鍵人物,如何借鑑日本改革成功的經驗,在新舊文化中尋求平衡發展;又希望藉由新式學堂教育達成何種目的等,由此發掘晚清為尋求國家革新的契機,建構新式教育制度的過程。本研究重要發現結果如下: 壹、 晚清政府在甲午一戰後,藉由多種管道仿效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經驗,將教育視為富國強兵的手段,並透過官方與民間派員出洋考察與《教育世界》雜誌等,引進新式學堂制度,影響了《奏定學堂章程》內容。 貳、 《奏定學堂章程》的制定,仿效了日本新式學堂制度,也同時參考中國既有之傳統習慣、學科與思想。 參、 晚清在器物、制度與觀念三方面,借鑑了日本教育改革:器物方面,如校舍建築與設施,應考量教學、管理與衛生等因素,並且明確制定學堂之設備規則;制度方面,則包括整體學制的設計,以及各級學堂的課程、師生與校舍的規劃;觀念方面,有對普及教育、兒童與家庭教育等的改變。 肆、 赴日考察報告,作為引進日本新學制的管道,顯示考察者主要是透過參觀日本教育建設成果,參考教科書,並與日本興學相關之重要人士交流教育改革經驗;報告內容包含教育制度、學堂與課程觀摩及興學策略等。 伍、《教育世界》除譯介日本最新教育法令外,也刊載主編等時人對晚清發展新式學堂教育的建議、各省政府對當地的教育政策與發展,以及翻譯世界教育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