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櫻芬"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主動因應在新冠肺炎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上的調節效果~以居住於臺灣的外國人為對象(2021) Sofia Vintimilla Andrade; Sofia Vintimilla Andrade2020年的COVID-19疫情不僅對全求人口身體健康大有影響,還牽涉到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調查居住於臺灣的259名外國人之主動因應,預防因應和迴避因應對其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於2020年11月22日至2020年12月12日進行線上調查。使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10)的COVID-19修改版(PSS-10-C)、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ve-well-being Index(WHO-5)以及 Proactive Coping Inventory(PCI)的三個子量表來測量感知壓力及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然後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主動因應在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調節作用。主要研究發現有二。首先,研究結果顯示58.3%的受試者在壓力感受上的得分高於25分,處於高壓力感受狀態 。在主觀幸福感上,有51%的參與者得分低於13分,屬於低幸福感狀態。其次,主動因應對壓力感受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調節作用(p = 0.006)。預防應對和避免因應則無顯著的調節作用(分別為 p = 0.090 ; p = 0.81)。,研究者建議臺灣社會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外國居民因應新冠肺炎;尤其可在提升外國居民的主動因應上著力.Item 依附、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生活適應困擾之中介模式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王櫻芬; 李欣潔; 王玉珍; 吳若慈; Ying-Fen Wang; Hsin-Chieh Li; Yu-Chen Wang; Jo-Tzu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因應策略使用在依附與生活適應困擾間的中介角色,共招募519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者採用多變量分析、積差相關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1)男生的母親依附逃避較女生高,消極因應則較女生低,其他變項無顯著性別差異;(2)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因應策略的使用之關聯,依因應策略不同而有差異;(3)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青少年的適應困擾,呈顯著低度正相關;(4)消極因應策略的使用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中度正相關,其餘因應策略則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負相關;(5)對雙親的依附逃避可以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6)對母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亦可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自陳生活適應困擾;(7)對父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並透過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8)父親依附焦慮無法透過積極因應,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實務工作者,針對父親依附焦慮高和母親依附焦慮高的青少年,採取不同的介入方案,以降低依附焦慮對其適應的不良影響。Item 從使用者觀點檢視虛擬實境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藍玉玲; 張玉萱; 陳畹蘭; 王櫻芬; Yu-Ling Lan, Yuhsuan Chang, Wan-Lan Chen, Ying-Fen Wang本研究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技術用於「VR版心理衡鑑初次晤談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簡稱「VR版初次晤談OSCE」)的開發,並透過使用者觀點檢視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本研究包含測試階段與正式研究。在測試階段,本研究聘任六位諮商/臨床心理碩士生與心理師擔任模擬考生,檢驗「初次晤談OSCE」在諮商與臨床心理的通用性。模擬考生在「初次晤談OSCE」的測驗分數顯示,兩組模擬考生在「病史詢問」和「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面向,皆未呈現顯著差異,初步證實其在諮商與臨床心理的通用性。正式研究階段,本研究招募37位研究參與者,分成臨床組學生、諮商組學生與諮商心理師三組,檢驗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可行性與VR系統的設計品質。三組參與者在「心理衡鑑能力評量表──簡明版」測量結果顯示,「VR版初次晤談OSCE」用於「鑑別診斷」與「統合推論」的可行性優於「溝通技巧」與「專業態度」。在「虛擬實境使用性量表」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在VR系統設計方面,對於「使用者介面」與「求助功能」評價最高,認為「語音辨識」與「互動性」設計仍有待改善。從使用者觀點而言,VR技術在衡鑑能力評量的應用具有可行性,待系統開發成熟後,可進一步評估其在OSCE施測成本節約的效果。Item 心理治療中成年初顯期個案的中途流失現象之調查研究(2024) 趙婕如; Chao, Chieh-Ju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的個案自行決定中止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經驗,藉由研 究者自編的調查問卷,了解哪些因素與此決定有關。在問卷中,研究者以 18 歲至 29 歲的 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且近兩年內曾在大專院校、社區諮商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接受至少 一次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最後自行中止晤談者。研究者透過問卷了解個案之背景因素、 個案決定中止心理治療之內外因素、個案當時接受的心理諮商治療之形式、提供服務的心 理專業人員之特徵,並請個案針對晤談提供質性回饋。本研究共收回 207 份有效樣本,研 究結果顯示:(1)個案中止心理諮商/治療的原因比率,從比率最高的原因,依序排列為 晤談感受不佳;對心理師不滿;身心狀況變好;生活的變動;身心狀況變差;擔心他人看 法;非自願前往,行政流程感受不佳(1.54%)。(2)除了上述原因外,在質性回饋中,個 案也曾提及因對心理師的討好感到不真誠、對晤談感到抗拒以及對於結束的複雜感受而選 擇中止晤談。(3)接受心理諮商/治療超過兩次的個案,選擇身心狀況變好的比率顯著多 於諮商兩次內的個案。研究結果則顯示兩者具有顯著差異。(4)心理師的工作年資與個案 的中途流失原因兩者並無顯著關聯。(5)個案付費與否與個案的中途流失原因並無顯著關 聯。(6)個案在是否仍願意再次回到晤談的考量上,與中途流失的原因有顯著關聯。(7) 願意再次尋求心理諮商/治療的比率有高達 86.5%。(8)多數的個案皆在 1 至 6 次晤談間 中止心理諮商/治療。(9)若不計個案中止晤談的原因,晤談超過兩次的個案相較晤談兩 次內的個案的來談困擾程度皆顯著下降。最後,本研究就上述結果進行討論,提出諮商實 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Item 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12-??) 王櫻芬; Ymg-Fen Wang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檢數國中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闊的中介角色,以2124 名國三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I )男生在「依附逃避-母親」、「依附逃避-好友」﹒「依附焦慮-父親」與「學校生活困擾」上的得分較女生為高﹒ (2) 青少年對父親與對母親的依附間呈中度正相闕,而對好友的依附與對父母的依附間之相關則較為微弱: (3)與不同對象的依附逃避和依附焦慮和青少年自陳行為困擾、主正鬱情緒間皇顯著正相闕:(4) 背少年情緒調節能力與自陳行為困擾、憂鬱情緒間呈顯著負相關:(5) 對父親與母親的依附焦慮與依附逃避可直接影響自陳心理困擾,亦可透過情緒調節間接影響自隙,心理困擾: ( 6) 對好友的依附焦慮可直接亦可透過情緒調節問接影響自際,心理困痠:然而,與預期不同的,好友依附逃避對青少年自陳心理困擾之整體效果未達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依附和同儕依附與青少年,心理!困擾間有著不同關聯,依此發現作者提出後緻研究以及質務介入上的建議。Item 成人依附、困擾揭露、婚前承諾之關聯研究──以18至40歲有伴侶未婚成人為例(2023) 陳賞諺; Chen, Shang-Yen本研究旨在探討有伴侶未婚成人之成人依附、困擾揭露以及婚前承諾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以台灣區18至40歲的有伴侶未婚成人為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了來自不同背景和年齡層參與者的資料,並使用便利性抽樣,將問卷在:Facebook、PTT、Instagram、大專生交流版等社群網路平台線上施測,共回收794份研究文卷為有效樣本。本研究採用「親密關係體驗短式量表」、「成人困擾揭露量表」、「婚前承諾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處理,以下為本研究主要發現:不同性別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依附焦慮及困擾揭露有顯著差異,其中女性依附焦慮及困擾揭露傾向較高,性別在婚前承諾則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困擾揭露有顯著差異,其中以25至33歲揭露程度最高,在婚前承諾則無顯著差異;不同交往時間之有伴侶未婚成人在成人依附及婚前承諾有顯著差異,在困擾揭露則無顯著差異;有伴侶未婚成人在依附逃避及依附焦慮都與婚前承諾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依附逃避對於婚前承諾有更大的預測效果;有伴侶未婚成人之困擾揭露與婚前承諾無顯著相關存在,困擾揭露無法預測婚前承諾。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成人依附、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與婚姻承諾度相關研究(2019) 田如妘; Tien, Ju-Yu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婚與已婚成人的成人依附、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與婚姻承諾度之現況、相關性與預測力。並將已婚與將婚受試者分開檢視,以排除不同親密關係狀態造成之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立意取樣與便利取樣進行問卷施測,總共回收1059份有效問卷。資料分析方法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男性的依附逃避傾向與婚姻承諾皆高於女性。將婚與已婚受試者在成人依附向度上呈現顯著差異,將婚受試者的依附焦慮低於已婚受試者,已婚受試者之依附逃避低於將婚受試者。另外,交往時間或婚齡於婚姻承諾程據顯著差異。 二、依附逃避與對配偶的承諾顯著負相關,與外在壓力束縛顯著正相關。依附焦慮與整體婚姻承諾和外在壓力束縛顯著正相關。另外,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直接測量與「整體婚姻承諾」、「對配偶的承諾」與「對婚姻的承諾」顯著正相關,但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間接測量則與婚姻承諾皆無顯著關聯。 三、性別、依附焦慮、依附逃避與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能有效預測婚姻承諾度。其中,性別與依附焦慮對大部分婚姻承諾變項皆具顯著預測力,而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相較其他預測變項,對「對配偶的伴侶」最具預測力。依附逃避則主要與「對配偶的承諾」具影響力,較無法有效預測其他婚姻承諾變項。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成人依附、理想-知覺伴侶一致性、婚姻承諾Item 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的困境與自我分化經驗探究(2024) 許博雅; Hsu, Bo-Ya本研究旨在探討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的經驗,包含所遭逢到的困境挑戰以及身為母親的自我分化經驗。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共邀請到三名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45歲至55歲上下,三名研究參與者皆為曾致力於職場的成功女性,後因照顧子女而轉為全職媽媽,她們的子女均在國中階段經歷了拒學現象,總拒學歷程時長至少四年以上。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輔以研究者設計之訪談大綱進行資料蒐集,運用敘事研究中「類別—內容」、「整體—內容」資料分析模式,嘗試理解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以及母親的自我分化經驗。研究結果如下:(一)三名研究參與者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共分成五大類別:無法理解子女情緒脈絡與溝通困難、母親原有信念遭到挑戰需要調整、因子女的退化導致親子界限模糊與設立、回應家庭系統內外的聲音與壓力、介入拒學的資源不足與方法成效性。(二)三名研究參與者在面對子女拒學歷程中的自我分化經驗,受到子女拒學狀態所影響變化,可分為五個時期:「滿足子女需求並維持清楚的自我分化」、「面對子女就學困擾母親的自我分化益形困難」、「子女拒學困境干擾到母親的情緒理智系統之判斷」、「過度親密融合伴隨的情緒困擾促使個體化的對立力量產生」、「重建個體化與親密之間的平衡,探尋新的可能性」。藉由上述研究結果,探究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遭逢之困境、理解母親的自我分化如何受拒學子女狀態變化所影響,提供拒學相關的實務工作者作為參考,期望能在協助這些拒學家庭有更多理解與看見。Item 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介入成效(2021) 劉柳吟; Liu, Liu-Yin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於改善兒童的同儕適應困擾和提升其自尊的輔導成效。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16名有同儕適應困擾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次40分鐘,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兩組成員皆於實驗處理前、後及實驗處理結束一個月後,接受「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與「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尊量表」施測,所得的資料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曼惠特尼U檢定法,並輔以回饋單與團體結束後之成員個別訪談作為研究佐證與補充。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對改善兒童之「同儕適應困擾」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提升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自尊」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質性資料結果顯示,成員對團體活動感到滿意,書寫故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當每次的故事完成和將替代故事作成小書後,讓成員覺得更認識自己、瞭解同儕適應困擾的原因和找到因應方式,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或相關輔導助人工作者參考。Item 敘事取向繪本輔導團體對情緒困擾兒童之介入效果研究(2019) 蔡宜軒; Tsai, Yishuan Meiko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繪本輔導團體,對於降低情緒困擾兒童的負向情緒經驗,及提升其情緒管理能力之立即與持續輔導效果。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及追蹤測量之準實驗設計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16位高年級的情緒困擾兒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成員接受為期六週,每次50分鐘,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不做處理。 兩組成員均於實驗處理前、後及實驗處理結束五週後,接受「國小學童生活情緒經驗調查問卷」及「國小學童情緒管理量表」的施測。所得的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曼惠二氏U檢定法,並輔以回饋單與團體結束後之個別訪談作為研究佐證與補充。茲將本研究之結果敍述如下: 一、 降低情緒困擾兒童的「負向情緒經驗」未具有立即性輔導效果。 二、 降低情緒困擾兒童的「負向情緒經驗」具有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 提升情緒困擾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具有立即性及持續性輔導效果。 四、 從輔助性的資料分析可看出成員對團體活動和使用的繪本媒材滿意度高,且於團體中認真的投入創作屬於自己的小書,從而增進其對解構問題故事的積極性,並重寫出新的偏好故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分析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供具體建議,以供諮商與輔導之相關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加以參考與應用。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人際關係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果(2024) 邱玥容; Ciou, Yue-Rong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在父母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中是否有中介效果,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獲得46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自我效能感知量表中文版」以及「中文版UCLA孤寂量表第三版」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異;(2)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具有年級差異;(3)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間有顯著關聯性;(4)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焦慮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無中介效果;(5)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逃避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臺灣諮商人員之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相關研究(2022) 顏嘉萱; Yen, Chia-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諮商人員的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間的關聯性,並假設在控制有關的背景變項、實務或訓練變項後,認知彈性與文化智商仍能顯著增加對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解釋力。此外,也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訓練或實務變項的諮商人員,其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或相關。本研究先以203位臺灣諮商人員作為預試對象,經由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發展出三因素結構的「簡式多元文化諮商能力量表」,其與「諮商自我效能量表」具有中度正相關,顯示其具有效標關聯效度。在正式研究階段,本研究以134位臺灣諮商人員為研究對象,使用「簡式多元文化諮商能力量表」、「文化智商量表」、「認知彈性量表」與「基本資料與多元文化相關經驗調查」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與多元階層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諮商人員平均具有高度的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中度偏高的文化智商與高度的認知彈性之自評表現;(2)臺灣諮商人員的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不因不同性別、族群別、學歷與多元文化相關講座/工作坊參與時數而有顯著差異;(3)不同修習多元文化相關課程數的臺灣諮商人員,其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有顯著差異,諮商輔導年資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亦呈現顯著正相關;(4)認知彈性、文化智商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5)在控制諮商輔導年資與多元文化相關課程數後,認知彈性與文化智商仍能顯著增加對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解釋力,其中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對於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總分與「態度與信念」、「知識」、「技巧」分量表皆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本研究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據此提出對諮商教育與未來研究之建議,作為諮商教育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序列分析進行團體歷程變化之初探(2022) 蘇琪琪; Su, Ch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行為在諮商團體歷程中不同階段的改變,著重於團體不同階段人際行為之探討。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針對一個共九位成員參與,進行了十二次聚會的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做分析。本研究將第三次至第十一次的團體諮商過程中,成員的對話轉錄為逐字稿,並且運用個別團體成員人際歷程量表(IGIPS)作為編碼項目;並運用序列分析檢視團體諮商歷程階段的人際行為。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團體前期階段成員抗拒情緒表達(RA)、無法感受到連結(DO)、無法覺察(UA)與缺乏人際敏感度(IS)的人際行為轉換率較其他人際行為高。(二)團體中期階段開啟話題(SI)後,自我揭露(DP)是團體中期轉換率最高的人際行為,伴隨情緒表達(EA),展現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行為(SS)、提問(AQ)、給予正向觀點(PS)、給予建議(GA)和促進他人覺察(EW)等人際行為。(三)團體後期階段之人際行為轉換情形,包含自我揭露(DP)、自我覺察(SA)、關懷(SS)與給予建議(GA)等人際行為亦伴隨形成正向的想法(PS)或幽默(H)之人際行為。(四)跨歷程分析方面,比較團體三個階段之人際行為可發現,幽默(H)、給予建議(GA)與具有人際敏感度的表現(SS)出現頻率隨著階段發展而增加,而提問(AQ)、抗拒情緒表達(RA)與無法感受到連結(DO)出現頻率逐步降低。而人際行為之轉換的機率,從自我覺察轉換至正向觀點(SA→PS)之機率逐漸升高,而抗拒情緒表達轉換至抗拒情緒表達(RA→RA)的機率逐漸降低。最後,研究者分別針對未來研究者與諮商團體實務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Item 高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關聯—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2024) 高婕芸; Kao, Chieh-Yu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依附、社會支持和自我價值之現況與關聯,並依性別背景變項進行差異分析。最後,探討社會支持之訊息支持、情緒支持,是否在父母依附與自我價值之間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11學年度臺北市、新北市高中階段十至十二年級之學習障礙學生,共332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支持量表」和「自尊量表」。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調節效果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在性別背景變項上,除總社會支持、情緒支持有顯著性別差異外,其餘之變項均無顯著之性別差異;(2)針對父母依附、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除「雙親依附焦慮」和「訊息支持」之間無相關外,其餘變項間均有顯著相關;(3)針對訊息支持、情緒支持在「雙親依附焦慮與自我價值間」以及「雙親依附逃避與自我價值間」之雙調節考驗,調節效果皆不成立。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特教教師、輔導教師、導師、家長提出若干建議。除供未來研究參考外,也期待上述學障生之重要支持來源,能共同建立起守護學障生心理健康之安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