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瀛晧"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
    (2006) 王瀛晧; Wang, Ying-hao
    地名,是一群人在某一塊土地上生活過的痕跡,包含了歷史、地理以及語言三種要素。一如人名代表了命名者所附與被命名者的意義,地名也顯示了這塊土地對於當地居民的意義。然而在歷史、地理與語言的交互作用之下,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地名泰半已無法從表面的字義瞭解當初命名的意義。以臺灣為例,歷經最早的原住民、海權時代西、荷兩國的佔領、明清以降漢人的移墾、馬關條約後日本的統治、到二次大戰後光復迄今,如此複雜的住民變化使得臺灣地名在解讀上有許多的困難。針對這個現象,有學者認為漢語地名的演化方式不外乎(a)漢字譯音而後簡化縮短;(b)譯意;(c)完全更換;(d)保留土著族統稱(洪敏麟,1980);另有學者提出地質學中化石的概念,認為可經由開發的時間先後,來推論地名所歷經的演變(陳正祥,1959)。大體而言,現有的地名研究多半是橫斷面的將地名加以分類,再就各個類別探索當中的演化。  本研究採用化石層的概念,認為現今的地名是由各個開發的族群先後以各自的文化堆疊而成,而當中所採用的語言規則各有不同,提供的是一個縱剖面的角度。將每一個時期的住民視為一「層」,而每一「層」均有其不同的地名命名語言規則,按著時間軸的順序累加演變成為現今的地名。由於地名相對於人名有著 不易更動的穩定特質,縱使景物變遷,然而從地名當中我們仍可看出曾經活動於這塊土地上族群的痕跡。 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主要研究範圍,包含現在的台中、彰化、南投縣市以及部分苗栗與雲林地區。現今台灣的社會以閩南族群為多數,然而透過地名演變規則的回溯,我們發現除了閩南族群之外,原住民,尤其是南島平埔族,以及客家族群都曾在中部地區的開發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有過密切的互動。近年來有不少地方開始重新使用當地的舊地名,例如台中縣清水的港區藝術中心有個「牛罵頭文化園區」,彰化中學畢業生的紀念書包上寫著「半線風情」,希望透過舊地名的還原,在台灣中部地區的開發史中留給這些族群一個位置,也讓不同的語言文化,豐富我們的視野。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