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玉珍"
Now showing 1 - 20 of 3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的建立及其影響研究(2020) 張承心; Chang, Cheng-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對高一學生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高中生目的感的生涯微課程方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共12位。研究者設計六次的生涯微課程,參與者在每一次課程後填寫課程回饋單,以了解課程施行情形與成效。並且,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共有8位學生參與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程方案能對青少年目的感有所助益。 二、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的經驗影響包含:理解變動的事實,發展面對未來變化的預備;拓展各面向的自我認識;拓展對於生涯的視野;連結親子關係,促進生涯對話。 三、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帶領者與同儕的影響、對話氛圍與空間的開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的建議,以供學校輔導人員於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依附、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生活適應困擾之中介模式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王櫻芬; 李欣潔; 王玉珍; 吳若慈; Ying-Fen Wang; Hsin-Chieh Li; Yu-Chen Wang; Jo-Tzu W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的因應策略使用在依附與生活適應困擾間的中介角色,共招募519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者採用多變量分析、積差相關和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1)男生的母親依附逃避較女生高,消極因應則較女生低,其他變項無顯著性別差異;(2)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因應策略的使用之關聯,依因應策略不同而有差異;(3)雙親依附焦慮和依附逃避與青少年的適應困擾,呈顯著低度正相關;(4)消極因應策略的使用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中度正相關,其餘因應策略則與生活適應困擾呈顯著負相關;(5)對雙親的依附逃避可以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6)對母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亦可透過積極和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自陳生活適應困擾;(7)對父親的依附焦慮可直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並透過消極因應策略,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8)父親依附焦慮無法透過積極因應,間接影響生活適應困擾。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實務工作者,針對父親依附焦慮高和母親依附焦慮高的青少年,採取不同的介入方案,以降低依附焦慮對其適應的不良影響。Item 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王玉珍; 田秀蘭; 朱惠瓊; 葉寶玲研究目的為探究優勢中心取向生瀝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參與者為14名已婚的職業婦女,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64歲,標準差為5.40) 。參與者均接受6到8次短期優勢中心生涯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一週進行訪談。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所擬定之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紮根方法進行分析,並以參與者諮商過程中所填寫之唔談感受作為輔助分析的資料。研究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叉可歸納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開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等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簡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最後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Item 優勢中心生涯諮商對國中學生幸福感與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王玉珍; Yu-Chen Wang研究目的在探討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幸福感和生涯發展的立即與追蹤的成效。研究對象為30 名國二及國三學生,其中男生9 人,女生21 人,年齡平均數為14.93 歲,標準差為0.59。二年級有12 人,三年級有18 人。分別來自桃園以北之8 所國民中學,透過輔導室協助邀請和招募,各校包括2 到8 名參與者。採量化實驗設計方法,將符合條件之參與者隨機分派後,實驗組實施6 次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控制組實施6 次職業組合卡諮商,比較在諮商結束時以及一個月後,兩組在國中幸福感量表和生涯發展量表中的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探索以及生涯規劃分量表的差異。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於提升青少年幸福感具有立即和持久的效果,但對於生涯發展各層面的影響則不顯著。Item 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探究—以大學生為對象(2020) 呂念庭; Lu, Nien-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欲進一步探索生涯議題的大學生,分別進行五到六次的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接受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來了解諮商對當事人之經驗,並歸納諮商產生的療效。研究者將所得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包括:對 自身狀況的探索與認識、重整自我並連結優勢、 敘說 內心渴望以增進自我了解、連結個人困擾與優勢資源、透過反思生活經驗來覺察優勢力和意義感等。第二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的療效內涵,包括:(一)生涯目的感的探索有助於聚焦生涯方向、(二)優勢特質的探索協助當事人以全面性與正向的眼光來看待原先困擾,藉以看見轉機與更多可能性、(三)未來想像的探索促使當事人看見渴望,並增加實踐夢想的行動力、(四)諮商員的正向態度能引發當事人進行深入覺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出走,是為了更有力量的回來】:新手心理師從旅行經驗發展出生涯韌力之敘事研究(2022) 劉乙欣; Liu, Yi–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手諮商心理師從獨自旅行經歷發展出生涯韌力的歷程。本研究採敘事研究法,由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邀請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入的訪談,並以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的旅行歷程與自我關照經驗各有其獨特性。參與者啟飛者的旅行故事充滿多元文化的碰撞,將旅途中的震驚與衝擊,轉化為深刻的生涯體會與生命感動;參與者肉球透過旅行,為自己設立新目標、找尋生活的新鮮感,並學習與壓力共處,以維持專業學習的動力;參與者Bamboo在旅途中嘗試與陌生人建立關係、交流文化,獲得更多勇氣與信心回歸專業。(二)研究參與者從旅行中發展生涯韌力,各自因不同的成長背景、旅行經驗、專業養成經歷等交互影響,主要歷經了壓力事件、釐清與評估需求、培養能力、創造新經驗、反思與連結等發展歷程,並個別凸顯出其獨特的生涯韌力,包括覺察與反思、做決策及行動層面。(三)歸納研究參與者在專業養成路上所面臨的生涯挑戰包含:漫長與緊湊的養成期、專業身份的角色壓力、生活管理的壓力、生涯進度的壓力等。本研究藉上述結果,探討新手心理師如何在旅行中自我關照、調適、成長與蛻變,並將其發展而出的生涯韌力用以回應專業挑戰的經驗,以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者之參考。Item 初顯成人愛情關係發展、分手與轉化之經驗探究(2020) 盧映君; Lu, Ying-Chun本研究旨在探究初顯成人之愛情關係發展、分手與轉化之經驗,及其在經歷分手失落後自我轉化之內涵。研究對象為三位於初顯成人階段經歷愛情分手者,該段感情橫跨大學畢業至出社會工作,並且在分手失落後經歷轉化。研究者透過擬定訪談大綱,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由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敘事研究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初顯成人階段愛情關係的發展與分手經驗具有發展階段之特性:其受到發展階段轉換影響,使得個人對關係的需要、考量隨之改變;(二)本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初顯成人階段分手失落至轉化的突破,分別在靈性、心理功能與外在行動三個不同的面向展現自身生命獨特的優勢;(三)分手失落後自我轉化的內涵分別為:由負向到正向的自我感、關係中自我的重新協調、為失落的經驗找到正向意義,並進一步發現,上述三個層面的轉化具有「動態性」與「連續性」兩個特性;(四)本研究亦發現,經歷分手失落之初顯成人,由於階段轉換,在因應分手經驗時,可能同時面對生涯或是其他階段轉換的多重困境,使其在分手經驗中擁有額外的壓力。Item 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國小孩童與家長之影響經驗研究(2020) 蔡政霖; Tsai, Cheng-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於國小孩童與家長的影響經驗及助益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正向親子關係的桌遊團體方案。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招募六組國小高年級的親子成員,一同參加八次的親子桌遊團體。團體過程透過親子填寫的單元回饋表了解團體的實施情形與成效,並於團體結束後分別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瞭解團體對親子帶來的影響,並歸納團體產生的效益及助益因素。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親子成員從一開始的抗拒排斥,到漸漸地期待參加團體。團體過程中自在的進行遊戲,享受遊戲的樂趣,親子在遊戲中互相支持,成為彼此的夥伴。 二、 親子桌遊團體為親子關係帶來的影響經驗包含六個部分,分別為:親子交流互動增加、親子關係變得不一樣、發現孩子的亮點、產生新的體悟、展開新的行動及帶來家庭關係的正向影響。 三、 促成親子關係改變的助益因素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桌遊媒材層面、方案設計層面、帶領者特質與技巧層面及家長特質層面。 四、 根據研究結果,建立一套新的親子桌遊團體方案。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2021) 謝妮蓁; Hsieh, N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於任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期間,曾有過職業倦怠經驗,並已從中復原者參與研究,其年齡介於30-45歲之間,工作年資6年以上,均為女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因緣際會踏上輔導之路;(二)工作中的多重困境引起職業倦怠;(三)嘗試因應職業倦怠;(四)工作環境與身分的轉換加快復原的進程;(五)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二、國中專輔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包括專業能力、人格特質、家庭與生活、學校制度、系統合作、個案等六項因素。三、國中專輔教師的復原始於「嘗試因應職業倦怠」階段,並能夠從各階段中區分出不同內外在資源,對個人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分別為:(一)因應職業倦怠階段:當職業倦怠發生時,既存於環境或個人內在的復原資源開始產生作用,減緩職業倦怠對個人的衝擊;(二)環境與身分轉換階段:藉由主動或被動地轉換其工作環境或身分,獲得新的內外在資源,使職業倦怠的情況大幅好轉;(三)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階段:復原者反思倦怠經驗與回顧專業成長發展出多項內在資源,使其抗壓性提升,預防倦怠再次發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專輔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國中直升高中學生的生活適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12-??) 王玉珍; YU-JEN WANGItem 大學諮商中心志工服務經驗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生涯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2020) 張瑞元; Jang, Ruei-Yuan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大學時代參與諮商中心志工的諮商心理師,於大學期間擔任諮商中心志工對其後來專業生涯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參與者為大學期間非諮商輔導相關科系、曾在大學諮商中心擔任兩年以上志工、已擁有諮商心理師執照、且目前從事諮商輔導工作至少一年以上的心理師,共四位研究參與者,為二男二女,年齡介於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以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專業生涯發展與相關經驗、大學諮商中心志工經驗與影響,以及服務經驗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為:(一)研究參與者的專業生涯發展經驗深受環境與成長動機影響,透過大學時期的探索有助於確立生涯發展方向(二)大學諮商中心對於志工而言不僅是值班服務的場域,更是重要的生活重心。透過諮商中心提供的相關資源,志工能夠拓展生命經驗、增進覺察與促進自我成長。(三)研究參與者的專業生涯發展因志工服務經驗而開拓,志工服務經驗有助於生涯探索,進而影響後續生涯的抉擇與發展。 根據結果進行討論,最後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婚前的幸福定格-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經驗與影響研究(2020) 李佳真; Lee, Jia-Je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婚女性在婚前抉擇焦慮或壓力期間,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經驗與影響。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五位和異性伴侶交往,有預計與對方結婚的打算,在這期間對於婚姻有焦慮或矛盾之相關情緒困擾,並願意接受心理位移書寫來調適之將婚女性。參與者進行一週試寫、三週正式書寫,每週至少書寫兩篇,並於完成後進行一次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大綱由研究者設計,所得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將婚女性在心理位移書寫中的將婚困擾,包含(一)結婚籌備過程充滿壓力與擔憂;(二)遠距離戀情對感情關係的不確定;(三)受限於原生家庭經驗及傳統女性角色之框架;(四)生活中多面向的磨合與溝通。 二、將婚女性書寫不同位格之新經驗,包含(一)我位格書寫經驗:自我改變之基礎、以自我為中心的聚光燈般,抒發深層的負面情緒、書寫對婚姻的想像,對關係產生希望感;(二)妳位格書寫經驗:擁有安心述說的個人空間,碰觸內在真實感受;(三)她位格書寫經驗:扮演理性角色,重新審思對婚姻的想法及生命意義、出現結論,更清楚看見事情對自身造成的影響、觀點取替,自我慈悲、體悟人生必經之路,出現對未來期待。 三、心理位移書寫對將婚女性之效益,包含(一)具結構式的位格轉換書寫,形成新的內在對話模式;(二)接納經驗而促成將婚伴侶的對話交流;(三)釐清自身想法感受,對於是否結婚作出更明確的決定;(四)心理位移書寫有助於減緩對將婚的擔憂,擴大心理彈性;(五)心理位移書寫帶來內在自體客體之經驗,加深與生命的連結;(六)心理位移書寫是面對自我及人生的整合過程。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經驗研究—以邁向成年之成年前期者為例(2019) 胡珈華; Hu, Chia-Hua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擁有生涯召喚經驗,並認為家庭在其生涯發展上帶來正向影響之成年前期者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以敘說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整體—形式」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成年前期者的生涯召喚發展歷程、家庭優勢經驗內涵、及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與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成年前期者之生涯召喚發展為一歷程,其內涵為:(一)童年時期即展現的天份與熱情、(二)家人對領域的熟悉有助於召喚的成形、(三)升學體制可以是召喚形成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四)召喚的本質相似,開展出的樣貌不同。第二,成年前期者之家庭優勢經驗內涵為:(一)從親代中遺傳而來的熱情與天賦、(二)家庭能提供資源與接觸機會、(三)在生涯探索中得到家庭的正向回饋、(四)在被愛的經驗裡感覺自己的生命有價值、(五)教導與體驗真實世界的複雜、(六)親代示範正向的工作/生活態度。第三,成年前期者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內涵為:(一)童年時期的好經驗、(二)衝突過後更知道自己要什麼、(三)回應召喚的過程,能感動家人,最後得到支持。研究最後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以利參考。Item 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研究(2021)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欲探索關係互動狀態、重新思考與形塑新的關係模式之25至35歲成人進行。研究以應用家族棋盤的諮商策略,與參與者進行四次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諮商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經驗。研究對諮商歷程逐字稿與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諮商歷程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探索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並連結至當事人內在世界觀及關係模式。(二)探索現在的家庭畫面,並與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兩相對照。(三)探索內在自我圖像,並進行對話。(四)挪動家庭畫面,發想與創造新的關係樣態。 二、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大致可分為五個層面:理解困境、覺察渴望、修復傷痛、自我接納、創造連結,然其內涵、每層面的順序與所需時間等,依當事人獨特性而有所不同。 三、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助益性因素,包括:(一)視覺化、具象化幫助拓展覺察,綜觀關係全貌。(二)具體呈現互動畫面,促使正視困境、面對內在真實感受。(三)家族棋盤調動,讓當事人發覺並開啟關係有其他可能的新想法。(四)內在自我對話,提升當事人自我安撫與陪伴的力量和方法。(五)當渴望與傷痛被訴說和療癒後,當事人能創造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四、關係議題與家庭系統分化情形息息相關,而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運用家族棋盤做諮商介入,方能發揮最佳效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從適應到認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發展經驗探究(2024) 袁譽庭; Yuan, Yu-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研究邀請者為已取得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且執業五年內,加上在專業發展與認同的經驗中曾出現挑戰並嘗試進一步面對,同時,意識到自我專業認同隨專業發展歷程開始萌芽之四位心理師。四位參與者中有一位男性,三位女性,他們的年齡皆約三十歲上下,年資為一至三年左右。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在專業認同上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因應專業認同挑戰之方式。本研究研究結果如下:(一)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專業發展與認同受個人生命經驗影響;初入社區諮商領域前後期待的落差對個人專業認同造成影響;個人未來在社區領域發展之展望受工作價值與成就感的影響。(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挑戰包含:專業能力、執業機構、社區領域、自費市場、個人特質、個案類型、專業初衷等七個層面。(三)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面對專業認同挑戰的因應可分為:個人內在資源、個人外在資源、機構提供資源等三個類別。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期待進入社區諮商領域的新手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社區諮商相關機構、政府機關與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Item 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之敘事研究(2022) 王歆韶; Wang, Hsin-Shao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發展之經驗,包含家庭韌力的發展歷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家庭韌力的特質。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四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搜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四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發展經驗可分為五階段,分別為:困境出現、家庭韌力醞釀到形成、家庭韌力受到挑戰、家庭韌力鞏固再發展、家庭韌力帶來家庭轉化,而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所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分別為:精神疾病的困難照顧、沈重的家庭照顧負擔、情緒與關係的傷害、疾病污名下的家庭孤立、隱晦的表達使溝通受阻。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特質可歸納為四大類別共十六項家庭韌力特質,分別有(一)克服逆境的正向信念,包含對家庭的愛與認同、接受且為逆境賦予意義、迎向未來的正面展望、信仰與靈性的超越力量;(二)彈性的家庭組織,包含替代角色的功能、強而有力的領導與決策、相互支持與合作、關係的連結與凝聚、允許離家的彈性界線;及(三)積極的溝通與問題解決,包含清晰直接的溝通、坦白的情感分享、同理與接納、因應疾病的問題解決;以及(四)家庭外的資源與幫助,包含親屬與大家族成員的支援、社區鄰里與學校師長提供幫助、醫療專業與社區資源的支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國家政策、臨床工作者與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成人生涯召喚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9-??) 王玉珍; 吳清麟; Yu-Chen Wang, Qing-Lin Wu本研究旨在編製成人生涯召喚量表並進行信效度分析。量表發展分三階段,第一階段,以30 位20 歲以上之成人工作者為對象,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生涯召喚相關經驗,以質性紮根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作為編製量表題目之基礎。第二階段,先進行專家效度檢核,接著進行預試分析,確立正式題目。所建構之量表包含興趣熱情、存在意義、助人利他與超越召喚等四部份,共計20題,以4 點量表方式填答,分數愈高表示該部分之生涯召喚程度愈明顯。第三階段,以548 位成人工作者為對象,年齡介於16 至58 歲(M = 35.59,SD = 11.48),進行正式量表之信效度驗證。四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介於 .87 至 .92,總量表為 .97。社會服務與管理政治領域之工作者在各分量表的傾向顯著高於事務領域,各分量表與工作滿意度、自我效能具有正相關、與工作壓力呈現負相關,以及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本量表具有不錯的建構效度及效標關聯效度。最後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應用的建議。Item 我的優勢寶盒──精神疾病患者參與「以優勢中心為取向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體之影響研究(2022) 陳維竺; Chen, Wei-Chu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能夠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的優勢中心取向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體諮商方案,並探討此方案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研究者邀請12位精神科日間病房之精神疾病患者,參與研究者設計十次的團體。在每一次團體後,邀請參與者填寫團體回饋單,並於第二次團體至第十次團體,訪談當次團體中主要分享故事者之參與經驗,以了解團體施行情形與回饋。而十次團體結束後,研究者邀請4位參與者參與半結構訪談,再透過質性研究中之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如下:本團體方案能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及覺察自身優勢。對於研究參與者之參與,帶來的影響內涵包含:獲致正向情緒與力量、增進人際互動的深度與廣度、拓展自我探索的範圍、增加對於未來的力量,尤其也發現能增進對家人之正向感受,有助於關係之正向發展。而團體對於研究參與者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則可歸納為:團體內容與設計、團體經驗相關、領導者的帶領。此外,優勢力帶給研究參與者的意義,包括:平衡負向思維、覺察與探索優勢力與建立正向連結。而一人一故事劇場帶給研究參與者的助益,包含:釋放情緒壓力、經驗被同理滋養與增進同理之能力。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醫療院所之日間病房,以及與精神疾病患者工作或研究的帶領者,提供實務建議,並給予未來對於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發展正向經驗與覺察優勢之議題上有興趣之研究者,可延伸探究的方向,期盼能夠邀請並鼓勵更多人來關注優勢力帶給精神疾病患者的助益。Item 新北市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2018) 蔡佩真; Tsai, P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與其情緒勞務、生涯召喚與工作投入之間差異與相關性情形。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問卷主要包括有:「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量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召喚量表」,以及「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量表」。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據分層抽樣方法來收集資料,總共寄發500份問卷,合計回收問卷共474份,回收率達94.80%,其中有效問卷443份,可用率88.60%。本研究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國小教師屬於高情緒勞務族群,其中,年齡長者傾向於表達真情流露、情緒勞務規範之情緒勞務;具有宗教信仰者傾向於表達真情流露之情緒勞務;服務年資長者傾向於表達修飾演出之情緒勞務。 國小教師屬於高生涯召喚族群,其中,年齡長者擁有較高程度超越奉獻之生涯召喚;具有宗教信仰者擁有較高程度超越奉獻之生涯召喚;追求學位進修者擁有較高程度自我實現之生涯召喚。 國小教師表現高工作投入程度,其中,年齡長者展現較高程度之工作投入傾向;具有宗教信仰者表現較高程度活力與專注。 國小教師情緒勞務、生涯召喚對工作投入具有顯著預測力,在控制背景變項後,當國小教師生涯召喚中追求愈多自我實現、超越奉獻,情緒勞務中表達愈多真情流露、愈少情緒勞務規範,則其工作投入程度愈高。 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對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提供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