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穎"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5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A Newly Recorded Spider of the Family Hahniidae (Arachnida, Araneae) from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10-??-) 陳世煌; 王穎; 陳順其; Shyh-Hwang Chen, Ying Wang, and Sun-Chih Chen
    本文首次紀錄浙江橫疣蛛在台灣之發現。本種與同屬之其他種類區別特徵如下:前牙堤齒2 - 3枚,後牙堤齒5 - 6枚;前中眼黑色,明顯小於前側眼;氣孔開口於胃外溝和中絲疣連線之中點上;雌蛛之外雌器開口於前方,並有一對黑褐色三角片在其兩側,另有一對黑褐色縱長形幾丁質板在胃外溝後緣;雄蛛觸肢之脛節突起巨大且彎曲,末端尖細,膝節突起小、彎曲且末端不分叉。本文並根據台灣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A Newly Recorded Spider of the Family Hahniidae (Arachnida, Araneae) from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10-??) 陳世煌; 王穎; 陳順其; Shyh-Hwang Chen, Ying Wang, and Sun-Chih Chen
    本文首次紀錄浙江橫疣蛛在台灣之發現。本種與同屬之其他種類區別特徵如下:前牙堤齒2 - 3枚,後牙堤齒5 - 6枚;前中眼黑色,明顯小於前側眼;氣孔開口於胃外溝和中絲疣連線之中點上;雌蛛之外雌器開口於前方,並有一對黑褐色三角片在其兩側,另有一對黑褐色縱長形幾丁質板在胃外溝後緣;雄蛛觸肢之脛節突起巨大且彎曲,末端尖細,膝節突起小、彎曲且末端不分叉。本文並根據台灣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s Selected by Nesting Formosan Whistling Thrush (Myiophoneus insulari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2-??-??) 方志仁; 王穎
    台灣紫嘯鶫(Myiophoneus insularis)會利用橋面下的橋墩縫隙築巢,我們研究橋樑環境特質對本種巢位選擇的影響。民國86年5至10月間調查台北縣郊區的三峽、石門、萬里、深坑、石嘉定、平溪、坪林等鄉鎮山區的橋樑,記錄各橋樑的環境特質以及被紫嘯鶫利用的狀況。所調查的68座橋樑中,有紫嘯鶫築巢的有31座,橋齡少於五年者未有被使用之紀錄。以卡方分析(Chi-square test)檢驗各項環境因子的資料,顯示在巢位高度、橋長、平均坡度方面,其選擇有顯著差異(P<0.05),紫嘯鶫傾向於在橋墩縫隙距離地面6公尺以下、橋長20公尺以下、四周平均坡度大於70度的橋樑築巢。以橋長、巢位高度、平均坡度三個因子進行複邏輯迴歸分析,所得的預測模式正確率為78%(n=41) ,但三因子中僅平均坡度具顯著預測力。人對橋樑周圍環境的利用會造成坡度及植被的改變,可能因此影響本種對橋樑的選擇。此外,人們在溪邊的遊憩活動也可能影響其對橋樑的選擇,但無顯著差異。建議未來建橋時,可根據本種對橋樑特質的偏好施工,以利於本種生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wo New Species and On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the Genus Cheiracanthium (Araneae: Miturgidae) from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6-06-??) 陳世煌; 黃文俊; 陳順其; 王穎
    本文記載台灣產長腳袋蛛料(Family Miturgidae)紅螯蛛屬(Genus Cheiracanthium)蜘蛛二新種及一新紀錄種,其中台灣紅螯蛛(C. taiwanicum)和鐮形紅螯蛛(C. fulcatum)為新種,長腿紅螯蛛(C. eutittha)為台灣首次描述之新紀錄種。文中並根據南投九九峰地區和台灣其他地區的館藏標本進行詳細描述或重新描述並繪圖。這三種紅螯蛛均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海拔1200公尺以下山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部山區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活動模式之探討
    (2013) 廖昱銓; Yu-Chuan Liao
    活動模式為動物何時活動及利用其棲息的環境,是了解一物種如何與環境互動必要的訊息,透過動物活動模式的研究,可了解一物種對環境的利用及時間的分配,是了解動物適應不同環境的線索。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為台灣現存最大的陸域草食獸,但其基礎生態資訊仍相當缺乏。本研究以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太魯閣地區(磐石、陶塞)台灣水鹿的活動模式,欲了解其活動模式季節變化、雌雄差異、不同生理週期間的調整,另外,在丹大地區進行監測,嘗試了解狩獵活動對水鹿活動模式的影響。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間共架設了56個自動相機站,總工作時數288260小時,取得5122張水鹿有效照片。水鹿整體活動模式呈明顯晨昏雙峰型,活動模式隨季節調整,春冬兩季日間相對活動比例較高,夏季夜間相對活動比例較高,秋季則日夜相當。雌水鹿呈晨昏有活動高峰,雄水鹿日間有多個活動高峰,而雌雄水鹿四季活動模式除秋季有別,其餘三季有相似的變化趨勢。在狩獵壓力的影響下,水鹿活動模式不呈晨昏雙峰型,活動高峰集中在清晨,其餘時段活動頻度皆較低,可能為反映狩獵時間所進行之調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丹大地區台灣長鬃山羊(Nemorhaedus swinhoei)的活動以及原住民之利用方式
    (2005) 蔡佳淳; Chia-Chun Tsai
    為了解丹大地區台灣長鬃山羊在野外的活動狀況,於2003年1月起至2005年1月止,於三分所地區架設19個紅外線自動感應照相機的樣點,其中山羊有效照片共計76張,佔所有動物有效照片的4.68%。山羊活動模式屬於日夜皆有活動,日夜活動比例無顯著差異。出現的地形以崩塌地最高,且達顯著差異(p<0.005),平台次之,溪溝最低。山羊OI值在有橋,無橋以及有便橋的狀況下並無顯著差異。穿越線調查部分,共目擊山羊46隻次,出現地形以溪邊所佔比例最高(34.21%),稜線次之(28.95%),鳴聲共紀錄24隻次,出現地形以稜線最高(39.13%),崩塌地次之(26.09%)。顯示山羊為日夜皆活動,活動地點偏好開闊的崩塌地或溪溝。 另外,本研究針對居住於丹大地區周邊四個村落之原住民進行狩獵相關訪談,研究期間共訪問42位獵人,其中37位目前仍有進行狩獵活動的受訪者使用獵槍(78.38%)為主要狩獵工具,使用陷阱(13.51%)者次之使用獵狗者(2.70%)最低。在山羊生物學的資訊方面,85.12%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山羊的族群較20年前有增加的趨勢,最常見到山羊的數量為1隻(53.33%),山羊最常出現的地點為峭壁懸崖(87.5%),83.33%的受訪者從未在野外見過山羊生殖相關的行為,88.89%的受訪者表示每年2月~7月有較高的機會獵獲懷孕的母羊。在皮膚病的部分,72%的受訪者表示發病季節以冬季為主,而獵獲患病山羊時,75%表示仍會獵捕,除非病症太過嚴重。在狩獵偏好以及動機部分,山羊的平均排名佔主要受獵物種的3.71名,排名第一的則為山羌,狩獵動機則以看到就打佔比例最高(35.4%)。利用方式則以食用為主,山羊的食用排名為主要狩獵物種當中的3.82名。綜合野外以及訪查的結果,得知台灣長鬃山羊在野外仍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狩獵壓力,只是且狩獵的動機以非單純的食用,而是為打獵而打獵的心態,為求更進一步瞭解此地原住民的價值觀對於丹大地區野生山羊族群所造成的影響,需同步進行野外生物資料蒐集以及原住民的深入訪查,以期對此區野生山羊的保育有所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丹大地區布農族狩獵現況之調查研究
    (2007) 林玉珮; Yu-Pei Lin
    本研究利用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配合量表問卷,並輔以在地當地居民協助收集當地狩獵資料,以了解現今南投丹大地區布農族獵人的獵具使用狀況、狩獵野生動物數量,以及不同世代間狩獵現況之比較。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相關單位亦對原住民的狩獵活動進行規劃中。而獵人對獵具使用態度及對獵物偏好皆對野生動物資源造成直接的影響。 本研究以鄰近南投丹大地區的地利、人和、雙龍、潭南四村近五年仍有狩獵活動的布農族獵人為對象。2004-2007年間共計訪問169人(263次)、參與觀察狩獵活動12趟(39人)。研究結果顯示當地獵人目前使用了槍獵、陷獵與犬獵等方式狩獵。所有獵人目前皆使用獵槍狩獵,僅32%使用陷阱狩獵。偏好使用獵槍最多人表示的原因為使用時不受時間限制。而丹大獵人目前使用的獵槍種類最多為傳統獵槍(98%),其次為喜得釘獵槍(45%)。在2006年9月-2007年3月中,槍獵獵獲1088隻動物,其中以飛鼠最多(72%);陷獵獵獲66隻動物,以山羌最高(41%);而犬獵獵獲42隻,以山豬最多(57%)。槍獵時大多獵人無選擇獵物,看到動物即開槍射擊,而目擊動物卻不射擊最大原因為負重限制,受傳統風俗禁忌影響較小,且對數量稀少或減少之動物仍射擊。實際觀察槍獵中,獵人目擊動物有58%可射擊,而選擇可射擊中85%射擊,射擊命中率為70%,擊中後有73%獵獲。青年獵人目前使用喜得釘獵槍比例顯著高於中老年獵人(p<0.001),因使用此種槍枝不需製作火藥,然現今僅30%青年獵人會製做火藥,未來青年使用此槍趨勢應再增加。但喜得釘獵槍殺傷力低,射擊動物後造成動物受傷逃跑導致浪費,值得進一步關切。青年獵人辨識物種能力、射擊命中率顯著較中老年獵人差,而負重能力亦較差,但當負重達到極限仍對飛鼠繼續射擊。青年獵人偏好狩獵物種前三名為飛鼠、山羌、野兔,皆在部落附近活動之物種,未來應監測此區飛鼠的狩獵壓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丹大地區布農族獵人狩獵動機與狩獵型態
    (2006) 陳相伶; Hsiang Ling Chen
    本研究藉由質性訪談與設計量表以結合質性與量化資料了解現今丹大南投地區獵人的狩獵動機與狩獵現況,與狩獵動機和狩獵型態的關係,以及不同世代間狩獵動機和狩獵型態的差異。為求有效的管理,了解當地人為何狩獵及對狩獵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丹大地區境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然狩獵活動亦相當頻繁。但關於其為何狩獵並未有深入研究。狩獵動機是影響狩獵型態的因素之一,而狩獵型態包括獵區、獵具、狩獵物種、狩獵量及利用方式等,然而狩獵動機與狩獵型態之間的關係為何,台灣尚無相關探討。此外不同世代之間,由於社會背景差異等因素,狩獵的動機與型態也可能不同。本研究以鄰近丹大南投地區的地利、雙龍、潭南、人和四村2001-2005年有從事狩獵活動的人為研究對象,2004-2006年共訪問132人,經由因素分析將狩獵動機分為「自我滿足與社會認同」、「休閒娛樂」、「尋根踏青」、「經濟活動需求」、「自家食用」五大動機,結果顯示目前丹大地區布農族獵人狩獵動機以「休閒娛樂」和「尋根踏青」最高,「經濟活動需求」最低。狩獵工具以獵槍為主,而開車沿路狩獵的方式逐漸興盛。深入山區放陷阱狩獵者將獵物販賣的可能性較高,而在村莊附近拿槍狩獵者,主要利用方式傾向食用。獵物主要利用方式為販賣者,其山豬、水鹿、山羊、山羌、飛鼠的收獲量皆顯著高於食用者。16-25歲的「休閒娛樂」動機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其餘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狩獵類型無顯著差異。但16-25歲新一代年輕獵人的狩獵倫理觀念不足,對山與動物的態度由尊重謙卑轉為征服。未來丹大地區的職業獵人應會越來越少,低海拔與路旁的狩獵壓力可能增加,當地居民期望發展生態旅遊並與政府機關共管山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工照明對台灣紫嘯鶇繁殖季的活動模式與鳴唱行為之影響
    (2010) 許詩涵; Shih-Han Hsu
    人工光源的使用造成週遭的環境產生了許多的改變及衝擊,為了解人工光源對台灣紫嘯鶇(Myiophoneus insularis)繁殖季的鳴唱行為及活動模式所產生之影響,本研究於2007年至2009年分為下列五部分進行:(1)巢區夜間環境亮度測量、(2)繁殖季各月份紫嘯鶇雄鳥之早晨鳴唱起始時間記錄、(3)繁殖成果記錄、(4)紫嘯鶇成鳥捕捉及形值測量以及(5)紫嘯鶇雄鳥繁殖期活動模式記錄。於石碇地區共記錄26個繁殖巢區之環境亮度,並將其劃分為11個亮巢區及15個暗巢區,亮巢區雄鳥繁殖期之鳴唱起始時間顯著較暗巢區之雄鳥早。根據亮、暗巢區各5隻雄鳥的活動模式顯示,亮巢區之雄鳥活動時間為2至19時,暗巢區之雄鳥則為4至18時,亮巢區雄鳥的活動比例在4時顯著較暗巢區的雄鳥高,在8、10及14時則是暗巢區雄鳥活動比例較高。亮、暗巢區所捕捉之成鳥個體形值差異並不顯著,雄、雌鳥皆然。而2008至2009年所記錄之78窩繁殖記錄,兩年中亮、暗巢區第一窩繁殖之起始時間差異不顯著,而各年中亮、暗巢區各窩之繁殖成果及繁殖成功率差異皆不顯著。結果顯示台灣紫嘯鶇在夜間較亮的環境下,較早開始活動及鳴唱,且持續時間較長,但在雄鳥個體形值、身體狀況、繁殖起始時間或是繁殖成果方面,亮、暗巢間並無顯著差異,可能亮、暗巢環境中的食物資源差異不顯著,且除人工光源外,應存在其他影響紫嘯鶇作息及行為的因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棲地適合度模式與GPS遙測技術探討臺灣水鹿之空間使用及不同尺度下之棲地選擇方式
    (2013) 顏士清; Shih-Ching Yen
    欲擬訂有效的野生動物保育與經營管理策略,必須先了解動物的空間使用與棲地選擇。臺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由於遭受到棲息地的破壞以及狩獵的壓力,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但目前對其族群狀況及生活史的了解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棲地適合度模式(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ling)探討其在臺灣的分布情形,並找出影響其分布的關鍵因子,接著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追蹤技術,探討水鹿在活動範圍尺度(home-range scale)、活動範圍內尺度(within-home-range scale)、時間尺度(temporal scale)的棲地選擇,並了解其空間使用方式。棲地適合度模式顯示水鹿偏好棲息在海拔高於1,500 m及遠離公路的地區,臺灣具有7,865 km2 適合水鹿生存的棲地,這些適合的棲地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但被三條山區省道切割為五個主要區塊,我們建議監測部分靠近公路的水鹿棲地,未來可嘗試協助其建立亞族群間的交流。此外,我們於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間藉由GPS項圈追蹤了12隻水鹿(6雄6雌),發現水鹿具有季節性移動行為,冷乾季(11月到4月)棲息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平均2,483 ± 406 m),熱濕季(5月到10月)移動到海拔較高的地區(平均2,984 ± 222 m)。在活動範圍尺度,水鹿偏好使用較平坦的地形及較潮溼的坡向(338-67°),在冷乾季偏好使用闊葉林、針闊葉混淆林、開闊地、及鐵杉林,在熱濕季則偏好冷杉林、箭竹草原、及鐵杉林,整體而言,水鹿能夠廣泛適應各種植被類型。在活動範圍內尺度,水鹿在冷乾季偏好使用太陽照射時數較高的地點。水鹿的棲地選擇也發生在時間尺度上,其在日間距森林的距離明顯短於夜間,顯示森林為水鹿重要的掩蔽處所。在空間使用方面,以最小凸多邊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評估水鹿活動範圍大小,發現雄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78 ± 501 ha,雌鹿平均年活動範圍為1,001 ± 346 ha,活動範圍間的重疊度可高達80.2%,顯示水鹿並未建立排他的領域。雄鹿平均日位移268 ± 90 m,最大日位移6,435 m,雌鹿平均日位移317 ± 135 m,最大日位移4,422 m。活動範圍與日位移在性別間、季節間都沒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我們建立了水鹿棲地選擇與空間使用的完整資訊,並推測未來水鹿族群擴張的主要限制是人為干擾的相關因子而非自然環境因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兔子的勢力圈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72-12-??) 王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用衛星定位分析台灣度冬黑面琵鷺棲地使用之情形
    (2017) 葉垚淼; Yeh, Yao-miao
    野生動物會選擇最適合的棲地以提高適存度(fitness),不同的物種所偏好的棲地不同,探討物種的棲地選擇除增進對該物種生活史的了解外,也對物種的保育及經營管理有所幫助。許多因子會影響動物的棲地選擇,例如植被構造、食物資源的可利用性與天敵捕食風險都會影響鳥類的棲地選擇。此外,人為干擾也會使鳥類變換棲地。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是一種在台灣度冬的水鳥,其族群在台灣停棲利用的區域多屬人工營造的溼地,人為活動十分頻繁。探討這些人為活動是否會影響黑面琵鷺棲地的選擇,對於其棲地的經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議題。本研究假設在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會遠離人為活動,因此會選擇人類難以接近或發現的棲地。利用衛星發報器找出來台度冬黑面琵鷺實際使用的棲地,記錄這些棲地水體面積、棲地離最近道路的距離、封閉程度與植被遮蔽程度,分析上述四種因子與棲地使用頻度間的關係。結果顯示棲地水體面積對於棲地使用頻度的影響最大,水體面積越大則棲地使用頻度也越高。另外分析黑面琵鷺在台度冬棲地日夜間使用上的差異,結果顯示夜間棲地的利用跟上述四種因子較無關聯,指出日夜間偏好的棲地有所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南亞夜鷹的擬傷行為
    (2013) 林泳易; Young-Yi-Lin
    擬傷是部分鳥類的護幼行為。目前關於繁殖過程與護幼行為的展現有兩種假說:(1)隨著親鳥投資程度而增加(2)於雛鳥較容易受天敵威脅的時期展現。本研究擬針對半早熟型的鳥類南亞夜鷹(Caprimulgus affinis),分別在河床區(有遮蔽)及建物區(無遮蔽)頂樓,檢視不同年齡的雌夜鷹展現擬傷的時機、頻度以其與掠食者間的距離。自2008到2012年間,於河床區與建物區各記錄69與54個成功繁殖巢(雛鳥達到17日齡)。在河床區,雌鳥於雛鳥第5日齡時開始展現擬傷行為,峰期集中在8-11日(加權平均後得到雌鳥於雛鳥9.0日齡時有較多的擬傷行為展現)。在建物區,雌鳥則於雛鳥4日齡時展現擬傷行為,峰期集中在雛鳥6-9日齡(加權平均後得到雌鳥於雛鳥7.9日齡時有較多的擬傷行為展現)。本研究顯示,不論哪種環境,雌鳥擬傷行為展現的時機與雛鳥容易移動日齡有明顯關聯(河床區:rs=0.921,建物區:rs= 0.932);在無遮蔽的條件下,雌鳥會提早進行擬傷,且延長擬傷天數;年齡越大的雌鳥,展現擬傷的次數要高於年紀較輕的。結果顯示建物區與河床區雌鳥的擬傷時機有所不同,推測是因為環境遮蔽度造成子代受天敵威脅程度有所差異造成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與都市住民對台灣黑熊價值觀之探討
    (2008) 張雅婷; Ya-Ting Chang
    了解社會大眾對野生動物的價值觀,制訂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方式於近年來益發受重視。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其具有相當之經濟價值,為民眾以往獵捕及利用的對象,亦為造成其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故了解民眾對台灣黑熊的價值觀有其必要。研究者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針對原住民(泰雅族、太魯閣族及布農族)與都市住民(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進行台灣黑熊的價值觀調查,先期以開放性問題進行訪談,以訪談內容及參考文獻設計封閉式問卷,共計訪查1267人。針對台灣黑熊價值觀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後,分析出四個因素,分別為「人性道德」、「否定」、「生態美學」及「實用」。影響價值觀之變項程度依序為對動物喜好程度、教育程度、族群、與戶外活動喜好程度等。而價值觀與保育觀點及捐款行為有顯著影響(p<0.001),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低、不喜歡動物及不喜歡戶外休閒活動的民眾可能會較不支持台灣黑熊之保育。原住民與都市住民皆認為台灣黑熊需要保護,但都市住民認為需要保護的程度顯著較原住民為高(p<0.001)。原住民相較於都市住民而言,「人性道德」分數顯著較低,「否定」分數顯著較高(p<0.001),而原住民中又以女性與年紀較大者「否定」分數最高。另外,高雄市地區受訪者其「實用」價值分數顯著較高(p=0.003),成為台灣黑熊之潛在消費地區可能性較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中霧峰地區大赤鼯鼠之活動範圍與巢位利用
    (2012) 林致綱; Chih-Kang Lin
    大赤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s)為臺灣中低海拔常見之大型鼯鼠,以往本種生態與繁殖研究多以中海拔原始林或人工針葉林為主,較少探討低海拔淺山與聚落附近族群的之生態習性。本研究針對人為活動較頻繁區域進行大赤鼯鼠的生物學研究,以探討該物種於淺山地區的活動範圍、巢位利用與生殖等相關議題。研究樣區位於台中市霧峰區,於該區果園、檳榔園與造林地內設置巢箱112個,捕捉使用巢箱的大赤鼯鼠進行無線電追蹤。於2010年至2011年間,以網具捕捉19隻大赤鼯鼠,並將其中12隻雄鼠與5隻雌鼠戴上無線電發報器。無線電追蹤資料顯示,雄鼠月平均活動範圍為15.90±3.17公頃(95%MCP, n=7),大於雌鼠月平均活動範圍7.60±1.98公頃(95%MCP,n = 3),但無顯著差異(p = 0.0538, Mann–Whitney U test )。活動範圍於同性與異性間皆有所重疊,重疊區域多為巢箱設置區,同時亦為雌鼠繁殖的區域。另就巢位利用而言,大赤鼯鼠利用6種不同類型的巢位,其中洞穴型的巢位有天然樹洞、巢箱和岩洞,而露天型的巢位為樹枝巢、藤蔓叢和棕櫚科頂端葉基等。分析巢位利用結果顯示,雌性個體對巢箱的使用率為53.33%,高於雄性個體的21.63%。且一隻雌鼠曾占用的巢箱數量多於雄鼠(雄性=5.25個,雌性=11.25個),而雄鼠使用的其他巢位類型則多於雌鼠(10.5個>4.5個),兩性間所佔用的巢位數量無顯著差異(p=0.932, Mann–Whitney U test)。另就兩類型巢位而言,雌鼠利用洞穴型巢位的數量與比例較雄鼠高,但無顯著差異(p=0.508, Mann–Whitney U test) )。由雌鼠較高之巢箱占用率,且巢箱遮風蔽雨之功能性較其他類型巢位佳,以及樣區內樹洞資源少,推測巢箱應為本樣區內鼯鼠較偏好的巢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梅花鹿復育簡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94-6-??) 王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梅花鹿發情期吼叫行為之探討
    (2008) 顏士清; Shih-Ching Yen
    本研究以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為對象,探討其於發情期(1)兩種吼叫聲Moan與Howl之聲音特徵與(2)數量的日、月變化,(3)吼叫行為之功能,並以(4)回播實驗測試頻率(frequency)、吼叫率(rate, roars per minute)對吼叫聲功能之影響,(5)最後嘗試以吼叫聲辨識個體。結果顯示台灣梅花鹿此兩種聲音聲音頻率富有變化並有許多泛音,具備易於定位的特質,且音量亦大,在距離7 m測量下,Moan音量為81 – 88 dB(A),Howl音量為92 – 96 dB(A)。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間,在社頂地區共進行8次觀察,記錄吼叫聲的類型與數量,發現6時與17時為Moan出現的兩個高峰,11時與0時另有兩個小高峰,而6時也是Howl出現的高峰,在20時與1時亦有兩個小高峰;兩種吼叫聲數量均在10月中旬開始漸漸上升,於11月中下旬達到最高峰,隨後迅速下降,至1月中旬結束。關於吼叫聲功能的探討,在小墾丁渡假村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對圈養鹿群分別進行93.5小時與70小時的行為觀察,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吼叫聲都是由位序最高的雄鹿所發出(小墾丁渡假村:Moan = 100%,Howl無記錄;台北市立動物園:Moan = 97.3%,Howl = 75%),且位序越高的雄鹿展現發情相關行為的次數也越多(小墾丁渡假村:r = 0.90, P<0.01;台北市立動物園:r = 0.26, P = 0.74);由吼叫行為及其伴隨行為顯示,Moan為位序高的雄鹿驅離其他雄鹿時發出,Howl則與雄鹿間互相競爭有關,當雄鹿朝雌鹿吼叫Moan時雌鹿並無反應,因此無法確認是否有吸引雌鹿之功能。以回播實驗測試頻率與吼叫率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吼叫聲之功能,結果顯示雄鹿對吼叫率較高的Moan投以顯著較多的注意力(P = 0.027),推測吼叫率高的Moan可能更令其他雄鹿感到威脅。分析各項聲音特徵於個體間之差異,再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作個體辨識,結果以Moan Part I可正確辨識97.1%的聲音,以Moan Part II可正確辨識80.0%的聲音,以Howl可正確辨識95.2%的聲音,顯示不同個體的聲音有明顯的差異且能正確的被區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梅花鹿的採食行為及其與季節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4-12-??) 胡正恆; 陳佳容; 王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民眾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對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影響
    (2013) 王韋政; Wei-Cheng Wang
    台灣部分民眾飼養野生鳥類的行為,經常成為國內保育與經營管理者所關注的一項保育議題。然而,有效地經營管理野生動物資源,除基礎資源調查外,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關係也是重要關鍵,因此了解民眾對野生動物的價值傾向及態度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間,針對台灣民眾以問卷訪查方式,調查野生動物價值傾向、飼養野生鳥類態度、飼養鳥類情況及保育活動參與意願。總計回收456位受訪者問卷,其中飼養野生鳥類共118位、飼養非野生鳥類共235位、無飼養鳥類共103位。57.6%之受訪民眾所飼養的野生鳥類來源是來自鳥店,而飼養原因以聲音優美佔56.8%,以作為陪伴為飼養目的佔51.3%,不同受訪者基本資料間之飼養鳥類情況有顯著性的差異。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受訪民眾之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可分析出五個因素(「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反狩獵」、「符號象徵」、「負面嫌惡」、「野生動物使用」),飼養野生鳥類態度則分析出四個因素(「飼養野生鳥類」、「社會效益」、「溝通效益」、「飼養野生鳥類問題」)。比較不同受訪者基本資料間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及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差異,其結果達顯著性水準。而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對飼養野生鳥類態度之影響,達顯著性水準。除此之外,野生動物價值傾向及飼養野生鳥類態度對飼養野生鳥類行為及保育活動參與意願之影響達顯著性水準,即當受訪者的「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野生動物使用」的價值傾向越強、「飼養野生鳥類」的態度越高、「反狩獵」的價值傾向越弱、「飼養野生鳥類問題」態度越低時,民眾飼養野生鳥類行為的比例就越高。當受訪者之「野生動物教育與體驗」與「符號象徵」價值傾向越強及「社會效益」與「溝通效益」的態度越高時,其保育活動參與意願則越高。本研究結果支持認知階層模型理論,同時可提供相關單位作為經營管理及環境教育規劃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特有亞種鉛色水鶇的生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86-12-??) 王穎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