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麗斐"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4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之檢驗
    (2020) 施雅恩; Shih, Ya-En
    本研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突破傳統分析方式假設「樣本獨立性」之限制,以強調關係相互性的統計分析模式來探究伴侶間的相處模式,更細緻地探究雙方在衝突處理、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如何影響親密關係滿意度。 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滾雪球的方式發放問卷,共邀得93對交往中情侶及已婚夫妻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主要使用三份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及關係品質量表,採「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以下簡稱APIM)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夫妻及伴侶雙方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傾向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聯,並著重於各變項對於伴侶雙方的相互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單看衝突因應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可知,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同時具有「主角效果」及「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僅具有「伴侶效果」。而針對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男女,使用「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皆會對自身之關係滿意度帶來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則會對自身關係滿意度帶來負向影響,僅具「主角效果」。 而同時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時,可發現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對自身及伴侶之關係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和「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逃避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負向影響;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若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伴侶之關係滿意度帶來顯著正面影響,具有「伴侶效果」。   此外,若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中正負向情感─「充實感」與「後悔感」之影響時,研究結果顯示:對女性來說,使用正向或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充實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具「主角效果」;而男性若能在關係中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則會對自己及伴侶的充實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與「伴侶效果」。而在「後悔感」的部分在「後悔感」的部分,結果發現:女性使用「逃避型」因應策略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正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上述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和「表現壓抑」調節策略會對男性在關係中的後悔感產生負向影響,為「伴侶效果」。對男性來說,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帶來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支配型因應策略則會對自身之後悔感有顯著正向影響,具「主角效果」;而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則會對伴侶在關係中之後悔感帶來負向影響,具「伴侶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協助男女雙方理解使用不同衝突因應和情緒調節策略時,對雙方關係滿意度的影響,若能多運用正向的方式則能促進關係品質。女性可學習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但在衝突時亦不需強迫自己馬上面對,暫時使用「逃避型」策略也不失為一種正向方式。男性則可學習「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並尊重女性需要透過「逃避型」策略暫時喘息、平復情緒,不要求其立即解決問題,也能多鼓勵女性抒發情緒,避免其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而為關係滿意度帶來負面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促進因素研究:以某偏鄉國中畢業生為例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林淑君; 王麗斐; Shu-Chun Lin; Li-Fei W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能成功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穩定就學的偏鄉青少年的適應歷程,探究他們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的策略,並找出有助於偏鄉青少年學業適應的因素與適應歷程脈絡,以成為其他偏鄉青少年們的標竿,有助於未來偏鄉青少年的高中職就學適應。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資料,邀請某偏鄉國中畢業生已完成高中職學業或目前穩定就學者為研究參與者,探究他們在高中職就學期間所遭逢的困境、他們如何克服,以及有助於他們完成高中職學業的因素。共進行五次訪談,接受訪談的偏鄉青少年共有16 位,橫跨四屆,其中女生5 人,男生11 人,已經高職畢業者6人,專科五年級3 人,高三6 人,高二1 人。六位已經自高中職畢業的學生中,五位已經進入職場,一位進入大學就讀。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發現,這群青少年在高中職就讀的挑戰包括:學業困境、到陌生環境的緊張不安、生涯未定向的壓力、以及經濟困難。支持這群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核心信念是「追求夢想」,透過不斷的自我鼓勵,或尋求家長、師長、同儕的協助以幫助自己克服困難。至於就讀高中職的意義,對他們來說是為了獲得未來工作的競爭力,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期待因為自己的爭氣,而能讓自己和家人有面子;以及夢想的自我實現。研究原創性/價值透過本研究結果,了解促進偏鄉青少年完成高中職學業的有利因素,可提供日後規劃偏鄉青少年輔導方案之參考,及早協助偏鄉孩子;也能在偏鄉青少年離家求學前為他們預作心理準備,以提高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本研究亦提供對偏鄉青少年之教育與輔導實務及研究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兒童青少年之BEAR團體效能研究:成員特性與團體組成
    (2020) 郭欣榆; Koay, Evelyn Yan Yi
    本研究旨於探討在BEAR團體介入中,哪一種類型的學生個案受益最大以及如何介入可以更有效能?BEAR團體乃八次的兒童青少年情緒調節團體。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探索學生個案的情緒與行為問題類型(研究一),第二部分在探討不同類型的學生個案經過團體介入是否會有不同的進展,以及在什麼情況下BEAR團體介入會更有效(研究二)。研究一和研究二皆使用307位學生個案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一主要使用Mplus軟體,針對學生觀點的四個雙元情緒調節策略和導師觀點的兩個行為問題進行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該分析顯示學生個案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可分為三種類型,包括具有內向行為問題的學生個案、具有隱藏問題的學生個案,以及具有衝動問題的學生個案。研究二使用階層線性模式軟體(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針對53個團體的嵌套資料進行多層次模式(multilevel modeling)分析。結果發現BEAR團體的效能如下:(一)降低具有衝動和內向問題的學生個案之負向情緒、(二)從學生個案的觀點提升具有隱藏問題的學生個案之陶冶情緒策略,以及(三)提升具有衝動問題的學生個案之學業效能。此外,研究發現BEAR團體在以下情形更更有效能:(一)當團體有較少具有隱藏問題和較少具有衝動問題的學生個案時可降低負向情緒,以及(二)當團體有較多具有衝動問題的學生個案時可提升陶冶情緒策略。總而言之,BEAR團體對所有學生個案都有效,但是不同類型的學生個案將會在不同的面向獲得幫助。學生個案之特性及團體組成兩者所帶來的影響將在文中進一步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八八風災後兒童心理健康的復原歷程:以MHPSS為視角的現象學研究
    (2018) 范姜群山戉; Fan-Chiang, Duke
    每當天災人禍發生時,被影響的人們其自身的心理狀態與社會連結都會被嚴重的衝擊,更甚者還會造成長期的心理影響(IASC, 2007),是故,在回應人道危機中災民的心理需求時,不能只關注在單獨個體之上,心理社會(Psychosocial)的部份也須一併考量,於是在回應的介入方案之中,機構間常設委員會(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IASC)所提出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MHPSS)工作模式,就提供了助人工作者或者單位一個介入設計的方向。 儘管在臺灣,尚未有機構完全以此作為災變回應的框架,然而,在實務上卻可能已經將其原則或精神運用在現地,而研究者身為兒童福利暨援助機構的一份子,一方面希望更了解受災兒童的心理健康復原歷程,並且以MHPSS的框架來了解是否回應行動可以更加精進,是故,此篇研究欲以MHPSS的視角出發,來探討當時的兒童經歷八八風災巨大的災變,從接受幫助到生活得以重建的歷程樣貌,並進一步探索及了解什麼是對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轉變帶來正向或負向的影響的人事物,提供服務兒童的助人工作者與機構作為未來規劃災難回應介入或方案的參考。 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以受到八八風災衝擊甚鉅的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研究場域,邀請6位當時仍為兒童的青年作為訪談對象分享其風災經驗,所得到之資料以現象心理學方法分析之。 研究結果呈現6位研究參與者之風災經驗置身結構,並且在他們的普遍現象中看見其復原歷程隨著莫拉克颱風侵襲嘉蘭村之後而依「時序」在不同「空間」中轉換,換句話說,受災兒童的復原歷程是由「時間」與「空間中的涉入」構築而成,這些空間包含「家屋」、「鄰里」、「學校」及「社會」,其中的互動影響了當時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 依據研究分析結果提出的建議如下:(1)災後回應方案及策略以兒童與空間的互動及涉入作為考量的基礎;(2)復原歷程中應以強化保護因子與消除危險因子為活動設計導向;(3)特定的階段可以舉辦活動或者儀式來回顧事件,重新對焦於盼望;(4)設計災後心理回應方案時,納入如何整合當地支援系統;(5)設計活動需根據兒童的需求及意見,且明確設定要達成的目的及指標;(6)利用機構優勢即時提供基本心理照護;(7)以量化方法驗證保護及危險因子;(8)國內MHPSS工作模式的實證研究;(9)前往不同研究場域及訪談不同對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探新手團體領導者在協同領導關係中的隱而未說經驗:以國中、小情緒團體為例
    (2018) 吳致廷; Wu, Chih-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手團體領導者在協同領導關係中的隱而未說經驗,試圖探索其協同領導的互動過程中未曾說出口的內容與背後的考量為何。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六名正在修習團體諮商課程的碩士層級新手團體領導者,兩人一組協同帶領9次、每次45分鐘之國中、小情緒團體,並於分組前,以及第2、5、9次團體結束後一週內進行約5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訪談結果根據紮根理論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新手領導者主要的隱而未說主題有四種:「對協同領導關係的期待與需求」、「對他人的觀察與評價」、「對評價的疑惑與在乎」、「負向情緒」,較常出現的隱而未說主題是「對他人的觀察與評價」、「對協同領導關係的期待與需求」,以及「負向情緒」,隱而未說現象在團體中、後期急遽減少。隱而未說的考量則包含「較低的自信與能力懷疑」、「避免自己產生不自在的情緒」、「心力不足或較無表達的意義」、「避免關係產生誤會或變差」、「知覺負向的協同領導關係」,其中出現比例最高的考量為「避免關係產生誤會或變差」與「較低的自信與能力懷疑」。研究發現隱而未說經驗有兩種主要組型:(1)表達有關他人的評價會傾向評估關係,即考量對方是否能夠接納;(2)表達對他人的要求以及核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則傾向評估個人能力,即考量對想表達的意見有沒有信心,並且發現(1)無論關係品質為何,隱而未說現象均會出現;(2)在關係裡感到安全、支持與信任的程度與團體領導者之間隱而未說現象有明顯關聯。最後研究將針對上述協同領導雙方在不同訪談時期與不同組別間的隱而未說經驗進行討論,並據此提出研究貢獻與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題材之初步性整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王麗斐; 林淑君; Li-Fei Wang; Shu-Chun Lin
    本研究係針對1992-2006 期間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題材與發展趨勢進行整合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1992 年開始第一篇的質性研究以來,至2006 年底共累積246 篇。在1992-1996 年間,質性研究僅佔全體量化與質性研究論文數的六分之一,然而近十年(1997-2006)的數量則已佔全體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論文數的三分之一。超過四成的論文以「質性研究」通稱,其餘的研究方法論取向非常分歧。這些論文的研究參與者以案主為最多、助人者次之;其中,以案主為主角的論文中,以非大學生的成人案主最多、其次是兒童。研究人數以單一樣本最多、約六成論文的研究人數在六人或六人以下。研究題材聚焦在探討案主在諮商歷程的改變與結果、助人者的專業發展、以及諮商關係或諮商互動歷程等議題上。探討老人案主的質性研究則尚未誕生。詳細研究結果與建議將於文中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六年級ADHD兒童之情緒管理小團體介入探索研究
    (2015) 林玉平; Lin, Yu-Ping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六年級ADHD兒童參與雙元情緒管理團體之成效。研究透過兒童自評與家長及導師他評資料,探討該情緒管理團體對提升ADHD兒童在情緒管理和生活適應之介入成效及保留成效。所謂「雙元情緒管理」小團體係指以王麗斐(2010)「雙元情緒調節(Dual Emotion Regulation)」假說所發展之結構性小團體輔導方案,依生態觀點之「雙師合作」模式進行的團體輔導。   研究參與者為9名ADHD兒童及其家長與導師,由3名專任輔導老師帶領每週一次40分鐘之情緒管理團體,共10次。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進行基線期、介入期和追蹤期之施測,兒童、家長及導師於參與團體前進行3次基線期之施測,團體期間進行3次介入期之施測,團體介入結束後進行3次追蹤期之施測,每次施測間隔為三週,兒童填寫「兒童雙元情緒團體目標量表」、「兒童雙元情緒管理量表」及「學生適應量表」,家長及導師填寫「兒童雙元情緒團體目標量表」及「學生適應量表」,並於團體結束後進行訪談,了解兒童參與情緒管理團體之經驗。   研究結果發現,部分ADHD兒童自評情緒管理團體對情緒管理及生活適應具介入成效,而半數家長及導師他評情緒管理團體對ADHD兒童情緒管理具介入成效,部分家長及導師則是認為情緒管理團體對生活適應具介入成效,且團體結束後,成效能夠持續維持,上述皆具有保留成效。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供輔導實務、家長、導師及未來研究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教師的角色原型及其師生關係和諧與衝突化解策略
    (2013) 陳孟莉; Meng-L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人國小教師的教師角色原型以及教師在維護師生關係和諧與化解師生衝突所使用的策略。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二十位研究參與者,6名男性,14位女性,平均年齡為40歲,師專畢業6位、師資班結業4位和師院畢業10位,導師15位,科任5位。研究發現,教師受到過去教育經驗與自身價值觀的影響,形成不同的教師角色,包括:師父、典範、照顧者、朋友與領導。從這些角色類型中,抽取出「擬親緣份」、「權力地位」與「信任服從」等角色形成因素。這些角色不僅對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要求學生的標準皆有各自的主觀想法與期望,且各自衍生出一套師生相處和諧策略,包括:循序漸進、以身作則、視若己出、交流分享與運籌維喔。 在教學現場中,由於這些角色對學生的期望與實際表現所形成的落差,常成為引發師生衝突的主要原因;面對師生衝突,教師發展出各種軟硬兼施的衝突化解策略,包括提醒講理、寬恕包容、低調忍讓、權威壓制、爭論對峙。研究指出,不同角色的教師在使用師生衝突化解策略類型上亦有其偏好;從歸納角色功能、和諧策略與衝突化解策略的過程中,每種教師角色皆呈現出一套完整的行為劇本模式。 此外,教師藉由過往之教學經驗,會觀察學生內在個性,判斷學生外在行為表現,以區分出易產生衝突的學生類型,並根據學生個別差異與學習情境,藉由角色轉換來調整自己在師生關係中的角色,適時地轉移焦點與工作重心,以強化原有角色功能之不足,這不僅是化解師生衝突、經營師生關係和諧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所應具備的重要能力。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以及教學實務工作的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3-??) 王麗斐; 杜淑芬; 趙曉美; LI-FEI WANG; SU-FEN TU; HSIAO-MEI CHAO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生之不表達情管理策略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 以完美主義與問題解決態度為中介變項
    (2014) 王麗雯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童之完美主義、情緒管理策略、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並建構一個符合情緒困擾學童之情緒調節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以「兒童雙元情緒管理策略量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回收共371位情緒困擾學童之反應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此模式。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建構之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其適配度不錯,且具有58%的解釋力。而在路徑分析方面,結果顯示正向完美主義「要求秩序」與問題解決態度為壓抑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生活適應的部分中介變項;問題解決態度亦為正向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之完全中介變項。且壓抑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負向直接效果;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正向直接效果。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小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有效能之親師合作探討
    (2021) 簡育詳; Chien, Yu-Hsiang
    本研究旨在探索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親師合作經驗,從中找尋專輔親師合作的成功因子,並歸納出有哪些技巧、策略、資源能使合作順利,以及面對親師合作的挫折與困難時,有哪些因應之道。本研究以立意取樣 的方式找尋參與者,訪談八位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並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整理與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專輔進行親師合作時,評估的向度包含家庭、執行效益以及系統狀態等層面;有效能的親師合作方式,包含在認知層面,需要具備彈性開放的心態,以及設身處地思考家長狀態的思維;在與家長互動層面,建議從幫忙角度出發、展現非評價姿態、提供有感協助、營造信任感,建立平等夥伴關係 等 。 若遇到困難,則可以調整想法、放慢步調、堅持系統合作的信念,或是調整做法來因應。本研究也發現系統合作的重要性 其中又以和導師合作最為重要,上述有效能的親師合作 不僅適用於家長,同樣也適用於和導師合作。本研究認為成功的專輔教師親師合作建立在穩定的系統支持,與良好的雙師合作之上,兩者對於專輔親師合作有事半功倍 之效。最後本研究將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成功的專輔教師親師合作建立在穩定的系統支持,與良好的雙師合作之上,兩者對於專輔親師合作有事半功倍之效。最後本研究將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3-??)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6-??) 林淑君; 王麗斐; 謝珮玲
    文獻至今對於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的探究仍甚少,基於了解團體僵局經驗之目的,本研究以發現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討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本質。本研究共邀請22位帶領者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僵局經驗,研究參與有年齡在25-46歲之間,平均年齡34.4歲。團體諮商工作資歷在1 個月至1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7.3年;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專業工作年資在1個月至20年之間,平均專業工作年資為9 .5年,其中4位男性18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團體帶領者的僵局經驗主要可區分為五大類型:團體氣氛凝滯、成員反抗帶領著、成員間衝突、成員展現問題特質、以及帶領者間衝突等五類型的僵局經驗。有效的介入方式則包括:涵容自己的負面情緒,聚焦於此時此地,直接面對僵局現象與回應成員的感受與需求等。最後研究將針對土述僵局經驗進行描述與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領導者反應性、團體投入度和幸福感間的中介角色
    (2022) 羅梅娜; López Mayorga, Paula Ximena
    自我決定理論是一種良好的研究動機的方法,尤其應用在教育、運動、鍛鍊、健康和工作上。不過,當今的研究尚未進一步探討那些動機有助於解釋團體氣氛與團體領導者反應在幸福感上的關係。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SEM模型)檢驗自主、能力與連結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在團體領導者反應與團體投入度對團體參與者的幸福感之中介效應。最後結果呈現,自主、能力、連結具有完全中介效果。另一方面也發現,在團體中,夥伴間的關係相較團體領導者,對於心理需求的滿足更具有預測力。本研究提供討論和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與兒童生活適應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
    (2014) 龔靖雅; Ching-Ya Kung
    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的角度切入,探討高危機兒童的家庭不利條件及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關聯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1.了解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適應的情況為何;2.了解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之間的關係;3.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之間是否具有中介作用;4.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研究者共邀臺灣北部與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447份,再依研究目的篩選出身處家庭不利的高危機兒童共計487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還不錯,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一些。家庭不利條件與高危機兒童生活適應間有顯著負相關;與高危機兒童行為困擾間有顯著正相關;與希望感有顯著負相關;而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關係的完全中介變項;希望感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間關係的部分中介變項。但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生活適應之間,以及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行為困擾之間皆不具調節效果。詳細研究建議於文本中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專任輔導教師的綠野仙蹤:參與雙元情緒調節研究訓練方案之經驗探究
    (2017) 何佩儒; Ho, Pei-J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雙元情緒調節(DER)小團體輔導方案」研究計畫之經驗,邀請四位參與研究計畫之專任輔導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之敘事分析方法進行跨個案分析,來呈現研究參與者參與計畫後之轉變及因應策略之調整。 提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校系統中的困境與調整 國中小專輔共同面臨著「導師不理解」、國小專輔更須面對「行政不支持」的困境,且自覺缺乏團體實務與督導經驗。經歷DER培訓後,專輔教師透過學習轉化能夠調整自己在學校系統中遇到的系統矛盾,DER的轉化學習經驗能夠使專輔能夠接受漸進的成長,覺察周遭系統中人物的微小進步,並在遇到困境時能夠跳脫自責、堅定自己的方向,更勇於行動。 而持續的評估輔導效能與系統現狀更是生態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專輔透過評估得以邀請導師進入合作關係,在對話與評估的過程中與導師形成合作共識,完成合作。更在系統合作歷程中互相理解與欣賞,突破過去對彼此的迷思和視角。 二、知覺系統調整的DER團督學習要素 研究發現DER團督之學習要素包含六項主題:(一)在接納的環境中突破自己,(二)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練習和督導,提升團體輔導帶領技巧,(三)在重複且加深加廣DER架構之下,能累積並發展自己的團輔特色,(四)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以提升自我效能,(五)從督導和夥伴身上看到「示範」,(六)立即性的回饋提升團體凝聚力並形成跨校資源網絡。 三、DER團督對參與者的意義與價值 DER研究計畫之經歷使參與者能夠對於自己的專輔角色重新省思,於系統中重新調整定位,並將團督所學習之理論用於自己以改變周邊之生態系統之重要他人;而DER團督的存在更是專輔專業輔導工作當中能夠讓自己更穩健踏實的前進力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忍氣吞聲」到「輕安自在」:自我與人際拿捏困境者之諮商經驗研究
    (2011) 趙容嬋; Jung-Chan C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人的人際和諧脈絡下,面對人際互動中「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者的人際困境與諮商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八位研究參與者(八位女性,平均年齡22.6歲,大學生四位,研究所學生四位)。研究發現,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的研究參與者,其困境內涵主要可分為兩類,類型一是因為在關係中「做自己」而受挫,類型二是重複以他人為重的人際模式,但開始感受到不舒服與自我被壓抑的痛苦。至於他們不敢「做自己」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性、好我形象的建立與保持以及成長歷程中的社會學習經驗—和諧為重。經過諮商介入後,研究參與者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新的協調狀態則有人際互動關係的改變、自我的改變以及理解讓自己受苦的僵化的觀念而不受困。綜合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藉由諮商介入後,他們從困境到轉化的因應歷程可以「人際互動中陷入『做自己』與『維繫和諧』困境者的協調歷程概念化模式」呈現,此模式共分為五個階段:「虛性平衡」、「忍氣吞聲」、「消極抗衡」、「自我強化」及「輕安自在」。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理助人工作者與遭遇恐怖情人求助者之重要諮商議題探討
    (2014) 林煜智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助人者與遭遇恐怖情人案主的工作歷程中,所出現的重要議題。本研究邀請了五位心理助人者,使用半結構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並以現象學的哲學為研究基礎,運用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如下: 一、 受訪者接案當下的重要議題為:(1)遭遇的挑戰:危機判斷和通報議題、心理助人者發現案主無法離開恐怖情人、負向的互動脈絡;(2)介入的內涵:針對危機進行情境進行處遇與增加案主自我探索和覺察;(3)接案中的轉捩點:來自諮商處遇的影響,或是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導致;(4)督導的影響與介入:督導的建議當下可以執行,但有些建議是需要時間學習和應對;(5)結案的脈絡。 二、 心理助人者結案後的反思主題為:(1) 回顧當下沒有去碰觸的議題和意義;(2) 反思脈絡後形成新觀點;(3) 未來想要修正的諮商介入;(4) 心理助人者個人對於遭受親密關係暴力案主的復原力建議。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與發現,對諮商實務工作者提出的討論要點如下:通報歷程是需要不斷溝通的、危機處理的意義討論、案主離開恐怖情人的擺盪、探索和親密關係暴力相似的人際議題、會談時間的長度、個人議題在諮商中的干擾、對案主復原概念化的評估。並對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關係之調解作用研究
    (2008) 方嘉珩; Chia-heng Fang
    本研究以華人文化為脈絡,試圖探討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價值信念」對「強暴迷思」的影響,以及三者對治療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分為兩部分進行,研究一以心理專業助人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填寫代表價值信念的「多元心理傳統性量表」、「多元心理現代性量表」,性別角色態度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個人特質量表」,以及強暴迷思指標的「對強暴受害者的態度量表」;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受試者為基礎,並由心理專業助人者邀請滿16歲、曾受性侵害的個案配對參與研究,受試者填寫代表治療指標之「晤談感受量表」及「工作同盟量表-簡式」,並擬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階段一資料之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多元心理傳統性之男性優越、宿命迷信、關係取向及中庸心態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多元心理現代性之獨立自主、內控取向、以及公平正義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正向關係,個人特質-情感性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負向關係;而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不具有調節作用;研究二則受限樣本不足而無法進一步分析。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供未來研究及諮商教育與實務之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