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王麗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12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90年後大學學費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我國、美國及德國為例
    (2005) 鄭淑華; Cheng,Shu-Hua
    1990年後大學學費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我國、美國及德國為例 摘 要 本文研究係採取貝瑞德(G.Z.F. Bereday)比較研究法,針對1990年後我國、美國及德國大學學費政策進行比較分析,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一、瞭解各國大學發展與現況;二、探討各國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三、瞭解各國大學經費來源與學費現況。四、比較各國大學學費政策及其影響。 本研究發現:近年來大學學費政策及負擔大學費用能力的問題,在我國、美國與德國都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惟各國的發展情況仍有異同之處。相同點:一、高等教育數量大幅擴增;二、教育經費補助逐年刪減;三、公立大學學費調漲快速;四、由受教者分擔教育成本;五、提供學生財務支援措施;六、學校經費籌措多元化。相異點:一、學費政策制定之方式不同:以國家干預或市場調節的方式來看,我國為集中型、美國為分散型、德國為混合型;二、教育成本及學費高低之不同:教育成本以美國為最高、德國次之、我國再次之;學費高低以美國為最高、我國次之、德國再次之;三、學費現況及收費制度之差異性大:我國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差距大,外國學生收費比照本國生標準,但多享有獎學金;美國公立大學學雜費一般比私立大學便宜很多,但學費高低依學生身分而有所不同,只有本地生才享有最優惠;德國公立大學免學費,且適用於本國生或外國生;四、學費政策之管制方式不同:我國屬於政府管制模式、美國為市場模式、德國為政府機關模式;五、學費政策之爭議不同:我國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差距的問題、美國為大學費用負擔能力的問題、德國為大學即將實施收費的問題;六、學費政策之影響不同:我國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產生社會不公平現象、美國為大學費用負擔沉重造成貸款有增無減現象、德國為寬進嚴出政策致產生「萬年學生」的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Failing boys?臺灣國中小階段學習成就性別差異現況及其可能影響因素之探討
    (2015) 李孟縈; Lee, Meng-Ying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國中小階段學生學習成就現況為何,以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之現象。為了解國中小階段學生學習成就性別差異情形,採用了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及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兩資料庫資料,並以平均數檢定及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ical linear model)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以涵蓋國中小階段之討論,探討可能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習成就性別差異之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根據TASA資料分析發現,女學生於國小階段之英語科學習成就顯著優於男學生,而根據TEPS資料分析發現,女學生於國中階段學習成就亦顯著優於男學生;二、根據TEPS資料分析結果,在考慮學生個人層次變項之後,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師生性別配對並無太大關聯;三、不同性別學生的偏差行為、學校常規適應、學習投入及教育期望有顯著差異,且學生偏差行為、學校常規適應及教育期望皆會影響其國中階段學習成就;四、本研究考量之變項中,學生個人教育期望及所屬班級教育期望影響學生學習成就最多,其中班級教育期望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又大於學生個人教育期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
    (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Ⅳ/Ⅳ)
    (2011-03-31) 劉美慧; 譚克平; 鄧毓浩; 黃美筠; 王麗雲; 顧忠華; 陳麗華; 宋曜廷; 陳柏熹; 陳淑敏
    本計畫團隊旨在參與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 IEA)所主導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ICCS 2009)而組成。至目前為止,IEA 共執行三次國際公民教育研究,第一次於1971 年執行,共有9 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於1999 年執行,共有28 個國家參加;本計畫團隊參加第三次研究,共計38 國參與。研究目的主要針對13 歲半(相當於臺灣八年級)學生,進行公民學習成就調查,評估其公民認知、態度與行為,以瞭解參與國家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公民,並進行各參與國家研究成果之比較。ICCS 2009 各國的調查樣本包括150 所國中校長、3000 位以上八年級授課教師及4500 位以上的八年級學生,從校長、教師及學生三方面,以態度問卷、認知測驗等工具進行調查,深入瞭解各國公民教育現況。此外,考量ICCS 2009 所發展之國際性的研究架構和工具未必能顧及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臺灣的研究團隊結合香港、泰國、韓國、印尼等亞洲參與國,共同發展適合亞洲的公民素養模式,深入探討在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下所延伸的公民教育議題。亞洲模組將以ICCS 的公民素養架構為主,進行分析與討論,並探討亞洲共同文化與核心價值,發展亞洲公民素養模式,進而發展亞洲模組問卷。本計畫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四年的補助經費,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負責執行臺灣ICCS 2009 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擔任研究主持人(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並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優秀學者擔任共同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分為「總計畫組」、「試題發展組」、「深度分析組」、與「亞洲模式組」共四組,研究團隊專長互補、陣容堅強。目前ICCS 2009 為增進國人對於研究計畫結果之了解,臺灣研究團隊特於2011 年11 月19 日舉行計畫研究發表會,ICCS2009 計畫已於同年11 月30 日結案。藉由ICCS 2009 研究計畫之執行可深入瞭解我國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成效,並對本土公民教育改革提出具體建議。此外,透過國際比較累積臺灣在國際公民教育之研究成果,亦有助於臺灣公民教育學術研究之國際接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Ⅱ/Ⅳ)
    (2009-07-31) 劉美慧; 王麗雲; 鄧毓浩; 宋曜廷; 陳麗華; 陳淑敏; 譚克平; 林佳範; 林世華; 董秀蘭
    本報告為「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09)第二年之期中報告。本計畫執行期限由2007年至2011年,共計四年。本報告共分為三部分。一、研究進度說明:目前已完成主試資料蒐集,共施測200所學校,約7000位八年級學生受測。二、亞洲模組發展:ICCS2009最大的特色在於發展區域模組,以回應各區域的文化脈絡,目前共發展亞洲模組、拉丁美洲模組與亞洲模組。本研究團對在亞洲模組的發展上,居於主導地位,目前已完成模組架構與施測工具。三、研究成果自評:本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發表一篇中文期刊論文,並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三篇英文論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Ⅲ/Ⅳ)
    (2010-07-31) 宋曜廷; 劉美慧; 林世華; 陳淑敏; 譚克平; 王麗雲; 鄧毓浩; 黃美筠; 陳柏熹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James S. Coleman理性選擇理論及其教育蘊義
    (2008) 蘇源恭; Saw Guan K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社會學家James S. Coleman理性選擇理論及其教育蘊義,希望藉由理論的分析,能夠深入瞭解其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之意涵,並從中尋繹教育可資借鏡之處。為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Coleman社會學思想及其背景。   二、分析Coleman教育研究的脈絡及其貢獻。   三、釐析Coleman理性選擇理論與其教育研究的關聯。   四、提出Coleman學術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根據研究目的,本論文以Coleman的理性選擇理論及教育研究出發,探討其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的關聯。經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   一、影響Coleman的當代學術思潮主要有社會交換理論及新古典經濟學。   二、Coleman社會學思想核心為理性選擇理論,而在方法論上則是採取「個人主義方法論」。   三、Coleman的教育研究乃其理論建構的重要實徵基礎。   四、Coleman理性選擇模型乃作為理解其教育實徵研究的概念架構。   本研究指出了Coleman理性選擇論及教育研究在教育及社會學理論上的貢獻,同時也歸納其他學者的批評並進行討論。最後,本研究也提出了Coleman教育研究及社會學思想對於教育改革及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個學校由衰轉盛之組織生命史研究
    (2015) 蔡秀照; Tsai, Hsiu-Chao
    本文主旨在探討一所學校在學生人數大減的情形下,學校如何由衰轉盛,轉危為安。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的盛衰不能只看學生的升學績效,學生品德上的呈現亦是重要指標,但這些都難以轉化為數字做為一所學校由衰轉盛的判別,故本研究以學校學生數的增減起伏來判斷學校盛衰,當學生數由少變多持續一段時間者表示學生處於由衰轉盛階段。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有: 一、瞭解個案學校從86年至93年間由盛轉衰之原因: (一)外部環境的因素:(1)少子化現象;(2)小班小校政策的推行,同學區成立新校的後續效應影響;(3)學區重新劃分,而劃分方式不利於個案學校;(4)鄰近學校積極的招生策略影響;(5)磁吸效應:多數人的想法─「新就是好」;(6) 外部公共關係不佳。 (二)內部環境的因素:(1)學生來源的組成份子較複雜,學生較難管理;(2)學生人數過多,訓輔工作吃力;(3)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教學品質維持不易;(4)辦學的積極度不足;(5)學校辦學績效─升學率低落的影響;(6)鄰近社區人士負向觀感的擴散作用。 二、分析個案學校93年至今由衰轉盛所擬定的學校經營實務策略,共分兩大主軸: (一)提高升學績效策略 1.學校行政領導策略:(1)激起危機意識策略;(2)激勵成員士氣策略;(3)高倡導與高關懷行為策略;(4)提升行政效能策略;(5)高學業成就學生招生策略─成立英資班;(6)績效管理策略。 2.教師專業發展策略:(1)英資班課程強化專業設計策略;(2)教師發揮教學視導功能策略;(3)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策略;(4)辦理「以學校為中心」教師進修策略;(5)提升新進教師專業創新,經營學校本位一校一特色課程策略。 3.校園環境規劃策略:(1)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2)一般學科領域E化教室策略;(3)建構英語互動教學中心,強化全校英語能力策略。 4.學校公共關係策略:(1)落實家長會體制改革,投注更多的教育關心策略;(2)行銷策略。 (二)強化品德教育策略 1.學校行政領導策略:(1)願景領導策略;(2)校長身體力行形塑校園組織文化─身教勝於言教策略;(3)落實生活教育策略;(4)善用全校學生人數變少的另類管理優勢策略;(5)學生總量管制的實施策略。 2.教師專業發展策略:(1)針對「隱性課程」處置技巧,精進教師班級經營知能策略;(2)成立教師專業輔導知能學習社群策略。 3.校園環境規劃策略:(1)境教─校園公園化策略;(2)建立友善校園與建築設備功能強化策略。 4.學校公共關係策略:(1)解決危機衝突,建立學校公關推行機制策略;(2)行銷策略。 三、歸納實徵研究結果,作為充實該校永續經營及其他學校經營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
    (2009) 洪麗雯; Li-Wen Hung
    大學學生會之運作是達成教育目標、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歷程,過去曾是社會改革的動力,法律也賦予學生會存在的合法性。但近年媒體報導,學生會運作遭遇瓶頸。而過去國內以「大學學生會運作」為主題之研究,多以輔導者經驗、法理基礎與意涵為主,較少從學生觀點出發,難以理解學生會成員真實經歷到的學校生活。因此,本研究採「教育微觀政治理論」作為論述主軸,探討「組織生活的隱晦面」,並以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選擇湖畔大學(化名)進行實地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受訪者有學生會成員、校內其他學生團體、教師及行政人員等。 首先,本研究發現,自九0年代迄今,湖畔大學學生會之運作發展歷經四個時期的轉變,即穩定、衝突、和諧與危機時期。除了大學教授專業自主運作的區塊之外,大學學生會的成立使得原先科層體制主導掌控的學校行政決策,藉由學生會系統性的整合學生意見、爭取教師支持,透過各種權力策略,動搖了學校組織原有的權力生態。但於此同時,學生會本身面臨嚴重的運作危機,學生會的代表性與不可替代性受到質疑。 其次,影響大學學生會運作之因素分析,包含四大層面。在客觀因素方面,一是法規制度的影響,使學生會在行政決策、社團活動、工會抗爭定位中擺盪;二是對政治活動的反感影響學生參與學生會意願;三是學生的角色衝突。在認知差距方面,一是學校與學生會之間,對於學生會是「自治者」或「治校者」的權力定位不同;二是「尊師重道」與「師生平等」的倫理觀念衝突;三是學生會內部對於學生會發展的主軸有「權益派」與「活動派」的爭議。在利益考量方面,一是描述學校行政單位、教師與學生會之間,因為工作屬性差異,為了完成組織任務而造成「專業利益」衝突;二是學生會與校內其他學生團體、學校行政單位之間,在爭取認同與爭取資源上的利益關係;三是來自組織需求與個人需求不同,對於學生本身所造成的「個人利益」衝突,如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與學生會的公益服務理念抵觸、學生傾向選擇有利於自我實現的表現場所。在文化因素層面,包含不同科系文化影響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學生文化以情感為導向。 最後,依行動者使用目的,權力策略大致有「影響型策略」與「保護型策略」。校方與學生會之間的策略使用,由於雙方地位與互動方式的改變,在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特別的是,湖畔大學的各利害關係人都經常使用「情感」訴求的權力策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般大學多元入學與就學機會之研究
    (2011) 陸慧蓮; Fuey Lin Look
    本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資料為研究資料,透過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和邏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分析:(一)學生背景與多元入學管道之關聯;(二)學生背景、多元入學管道與就學機會之關聯;(三)在多元入學管道下,學生背景與就學機會之關聯。除量化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公立高中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學生選擇入學管道的考量因素,以及學生、家長和教師對多元入學制度的看法。藉由研究發現探討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對學生就學機會的影響,從而對教育實務、政策改進和未來研究發展提供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父親從事「教師、軍人」工作、家庭年收入較低者,經由推薦甄選和個人申請管道進入一般大學的機率均高於考試分發者;(二)學生在選擇入學管道時,主要是受大學學測成績的影響,甚少受社經背景因素影響;(三)在控制背景變項後,高社經背景者對於進入公立大學似乎沒有太多優勢,反而是大學學測成績越佳者進入公立大學的機率就最高;(四)在多元入學管道下,儘管有較多低家庭年收入者經由個人申請管道入學,但其仍無進入公立大學的優勢。因為,個人功績仍然是影響學生就學機會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論是何種入學管道,大學學測成績越佳者進入公立大學的機率就最高,而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則進入私立大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路走來,何必如一—教師異化之研究
    (2007) 鄭景澤; Jehng, Jiing-Tzer
    一路走來,何必如一—教師異化之研究 摘 要 過去國內外以「教師異化」為題的研究論文,大都依循社會心理學家西門所歸納的「疏離感」五面向,佐以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探討造成「教師疏離感」的相關因素,作為改進學校制度的參考。但是,這類「教師疏離感」的研究,不但捨棄「異化」概念原有的辯證意涵,也忽視了教師作為一個主體的能動性。因此,本研究一反過去的量化模式,改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論,作為論述的主軸,並選擇一所臺北市的公立小學進行實地田野的觀察與訪談工作,以剖析教師主體和異化結構間的辯證過程。 本研究首先以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說明教師應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實踐「人性本質」,其具體的表現就是「工作熱誠」、「適性教學」、「變通創意」及「開放心胸」,從而彰顯「自覺自為」的主體意志。但是,在勞動力商品化的資本社會,教師工作成為了維持家計的強制勞動,而這讓上述的教師應然圖像,面臨了來自「階級處境」和「學校生態」的雙重挑戰。其一,就階級處境而言,教師將勞動力販售給國家的同時,也讓渡了主體的意志,從而在經濟上「甘願認命」,政治上「中立自律」,意識型態上「靠攏主流」,且難以產生「左右國家政策」的階級抗爭行動。其二,就學校生態而言,教師看透了「有功無賞」的待遇結構,從而呈顯出「精打細算」、「限制產出」的怠工行為,致使平庸低調的教學表現成為校園合理的工作常態。最後,教師儘管面臨到「階級處境」和「學校生態」的雙重壓迫,仍可以透過「批判性」的反省及「相對性」的思考,覺察現實的不公,化解內在的矛盾,由此採取「迂迴轉進」的抗拒策略,並且在「姊妹情誼」的團結基礎上,陽奉陰違地發動逆轉異化的教學實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教育課責之探究—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為例
    (2021) 范悅音; Fan, Yueh-Yin
    近年來,教育課責(又稱績效責任)已是許多國家所關注的議題,因其為達成教育目標、改善施政效率與效能之重要機制,亦可監督公權力使用的正當性,避免遭受誤用。國內對於教育課責已有相關研究,但內容較少聚焦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教育課責,且歷經《地方制度法》的施行與地方政府數次改組後,中央與地方之權責關係也產生了變化。是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中央—地方」的教育課責,並選擇「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個案作為探討標的,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以了解目前統合視導運作機制與課責效果。本研究的研究發現為: 一、層級課責為統合視導主力但轉型後減弱 二、法律課責以檢視依法行政為主要途徑 三、政治課責缺乏立即性而效果有限 四、專業課責效力繫於人為因素且轉型後更甚 五、社會課責對於課責網絡影響力強且轉型後更為明顯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統合視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出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權限劃分研究:以國小延伸英語教學為例
    (2010) 王貿; Wang, Mao
      近年來,中央與地方在許多國民教育議題都出現不同主張,有時因中央與各地方採取不同作法,甚至被譏諷為「一國多制」,徒增學生、家長、社會之動盪氛圍,並且不斷消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互信基礎,著實不利教育發展的穩定性與公平性。然究其緣由,主要係肇因於各方對於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見解不同所致,故本研究選擇「國小延伸英語教學」個案,以延伸英語教學作為探討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標的。運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藉由文件分析法探求法規範之解釋,訪談法蒐集訪談對象對權限劃分之意見,兩相交叉比較,剖析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劃分。   本研究結果發現,從實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自我限縮」與「妥協讓步」的情況;地方教育權限則有依「中央態度」、「縣市首長考量」與「地方資源條件」擴大的情況。從應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兩種相衝突之主張;地方教育權限則應先探究地方自治之意義與範圍,且即便地方擁有因地制宜之權限,仍須先完備相關配套措施。此外,現行教育權限劃分之運作,中央在經費補助、自治監督與政策規劃,地方在政策規劃與執行等方面,皆無法確實保障教育機會均等;且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層級,都有危害教育機會均等之虞。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從權限劃分、教育機會均等與英語教學等方面,提出改進之建議,供教育當局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與課程政治面向的反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王麗雲
    本文旨在探討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及其對課程研究與課程實務的蘊義。先對拼音政策的發展與爭議進行歷史性的了解。第二部分則歸納爭議背後的焦點,並採關聯性分析,探討其所顯現的課程政治面向與政治蘊義。第三部分則討論課程學者與教育人員在面對類似課程的爭議時,應該採取的態度。大部分的課程決定本身都是一個政治性的決定,尤其是語文課程的決定,不僅攸關國家建立與發展,更影響個人的社會關係、情感、認同歸依與社會機會等等,去政治的課程分析模糊了議題的焦點,也讓我們喪失了問題解決的能力,課程政治面向的研究亟待重視,而其旨趣不僅僅是說明不同課程決定的政治性與基本假設,也需尋繹課程決定的規準與程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與課程政治面向的反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王麗雲
    本文旨在探討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及其對課程研究與課程實務的蘊義。先對拼音政策的發展與爭議進行歷史性的了解。第二部分則歸納爭議背後的焦點,並採關聯性分析,探討其所顯現的課程政治面向與政治蘊義。第三部分則討論課程學者與教育人員在面對類似課程的爭議時,應該採取的態度。大部分的課程決定本身都是一個政治性的決定,尤其是語文課程的決定,不僅攸關國家建立與發展,更影響個人的社會關係、情感、認同歸依與社會機會等等,去政治的課程分析模糊了議題的焦點,也讓我們喪失了問題解決的能力,課程政治面向的研究亟待重視,而其旨趣不僅僅是說明不同課程決定的政治性與基本假設,也需尋繹課程決定的規準與程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
    (2007) 謝季桓; Chihuan Hsieh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藉由文獻探討、文件分析、深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探討「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簡稱「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目標與行動規劃、採用的影響管道與策略,及其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的範圍與角色扮演。最末亦評估影響「人本」推動的因素,與其推動該政策時的困境。 研究發現如下: 一、「人本」影響常態編班政策之目標源於組織的基本理念:教育正常化。 二、「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行動是經過評估時機後的縝密規劃且兼採多種策略。 三、「人本」影響政策的管道包含媒體、第三團體與標的團體等,隨著政策的變遷與組織條件改變,其影響政策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四、「人本」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的範圍與角色扮演,隨著政府部門或社會對於該政策的重視程度而有所不同。 五、影響「人本」推動常態編班政策的因素共包含了:政策環境因素、政策問題因素,以及「人本」本身組織條件的優勢或行動困境等因素。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人本」、其他教育利益團體,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方案改變理論探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之執行成效
    (2019) 沈靜濤; Shen, Jing-Tao
    本研究旨在透過以方案改變理論探討「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方案理論、實施理論,以了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執行成效。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文獻與文件分析方法,藉由平均數、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從「增進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層面建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難題論與反省論,並分析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執行成效,獲得以下之研究結論: 一、本研究所建立的難題論與反省論之理論模式可以做為導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參考架構,其中又以反省論更為適切。 二、就方案理論而言,除難題論「教師發現課程與教學的難題」部分外,其餘理論模式均能有效解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執行成效。 三、就實施理論而言,難題論與反省論所建構的政策實施模式均能有效解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執行成效。 四、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政策執行成效大致良好,而以「同儕合作,共同改進」、「教學觀察與回饋能力」、「改進劣勢與不足之處」、「瞭解優勢與強項」與「課程理解與分析」、「課程實施」、「達成課程目標」是最受肯定的執行成效。 五、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政策執行成效會因「任教階段」與「兼行政或未兼行政」而有差異。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學校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做為未來推動與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政策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研究
    (2022) 馬湘萍; Ma, Hsiang Ping
    1980年代後期,歐美國家相繼採用市場治理來因應高等教育擴充後所產生的教育經費、品質和績效問題,市場治理邏輯主張公開大學資訊讓學生進行明智且知情的選擇,以增進大學提升品質和績效。此外,新治理主張的網絡治理提出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透明工具,並強調大學資訊應對學生及相關利害關係者公開,以促進績效、決策、理解和支持。OECD指出,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組織一樣,應對外公開治理過程及成果資訊。近期,學術界及行政界倡導證據為本的研究和決策,資訊公開乃是證據本位決策之基礎及關鍵要素。以上不論是市場治理、網絡治理、企業治理以及證據治理,均強調大學資訊公開之重要性,資訊公開漸受高等教育決策者重視並納入政策。近年來,美、英等國家基於高等教育市場消費者選擇之資訊需求,建立高等教育資訊平臺,公開大學資訊提供學生作為校系選擇之參考。臺灣亦於2005年建立制度性之大學評鑑並將評鑑資訊對外公開,並於2015年建立「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政府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了解推動成效、探究面臨之挑戰以及各界對其之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並以訪談作為資料蒐集方式。研究結果發現:(1)政府採用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為高等教育治理及大學自主之需求、高等教育市場機制之需求、大學社會責任所需、促進大學良性競爭、證據本位政策規劃所需以及資訊工具成本較低;(2)對於政府公開大學資訊成效,認為在大學績效課責、爭取外界支持大學以及促進大學良性競爭等具有初步成效,並能促進大學決策與內部管理以及政府決策,但在降低學生和大學間的資訊不對稱成效則較有限;(3)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面臨資訊正確性、資訊即時性、資訊穩定度、資訊相關性、資訊傳遞及解讀、資訊應用、資訊機敏性以及造成兩極化效應等八個面向八項挑戰;(4)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資訊品質、資訊內容、資訊傳遞和解讀、加強資訊公開決策過程的外界意見溝通及強化外界監督力量等五個面向之建議。並依據研究結論,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建議。關鍵詞:資訊公開、政策工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之實地調查研究(I)
    (2005-07-31) 甄曉蘭; 王麗雲; 顧瑜君; 周立勳; 簡良平
    學校的課程實踐關係著學生的學習機會,更反映出學校教育的品質,面對九年一貫 課程改革的挑戰,懷抱落實教育機會實質均等、實現社會正義的理想,本計畫「偏遠地 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之實地調查研究」,特別針對全國偏遠地區之 國民中學,以實地訪談調查為主,輔以問卷調查和文件分析,進行為期兩年的大規模田 野調查研究,以期充分掌握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的課程實踐生態與學生所享有的教育機 會,據此,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一)探討學校課程實踐生態對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二)瞭解各縣市提升偏遠地區學校課程實踐、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措施。 (三)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不利現況。 (四)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的內涵與困境。 (五)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所提供的學習機會與教育品質。 (六)建構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之整體圖像,提供相關教育 政策制定與推動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實地調查研究(II)
    (2006-07-31) 甄曉蘭; 周立勳; 王麗雲; 周德禎; 顧瑜君
    學校的課程實踐關係著學生的學習機會,更反映出學校教育的品質,面對九年一貫 課程改革的挑戰,懷抱落實教育機會實質均等、實現社會正義的理想,本計畫「偏遠地 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之實地調查研究」,特別針對全國偏遠地區之 國民中學,以實地訪談調查為主,輔以問卷調查和文件分析,進行為期兩年的大規模田 野調查研究,以期充分掌握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的課程實踐生態與學生所享有的教育機 會,據此,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一)探討學校課程實踐生態對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二)瞭解各縣市提升偏遠地區學校課程實踐、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措施。 (三)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現況。 (四)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的內涵與困境。 (五)瞭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課程實踐所提供的學習機會與教育品質。 (六)建構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課程實踐生態與教育機會之整體圖像,提供相關教育 政策制定與推動之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6
  • 7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