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田秀蘭"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15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Perceiv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1-10-??) 田秀蘭; Hsiu-Lan Shelley Ti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CLIL教學應用於一年級雙語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4) 周儀欣; Chou, Yi-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 CLIL)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一年級體育課程中之成效並記錄課程進行之教學行動與省思。研究者藉由行動研究法,蒐集學生課堂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描述,並針對研究現場進行資料的詮釋,另以「雙語體育課程測驗卷」、「雙語體育態度量表」、「體育技能檢核表」等作為量化評量輔助,藉以了解學生在經過CLIL雙語體育課程後,對學科知識及語言學習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為何,並透過反思、修正及調整教學的循環歷程,發展出一套完善且可用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利未來雙語體育教學之推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一)研究者所設計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CLIL金字塔為課程發展架構,而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參考理解式教學法「簡易活動競賽」、「賽後討論與技能教學」、「動作技能的練習與精進」及「競賽活動與評量」等四步驟進行教學。(二)經過雙語體育課程教學後,學生對於雙語體育課程抱持正面積極態度,並不會因為課程以英語進行而感到焦慮或恐懼,能夠理解並掌握課程內容並能達成學習目標。(三)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英語能力與體育能力皆有所提升,故可推斷進行雙語教學不會干擾學科之學習。且學科和語言之同步學習,反而可提升學習者語言學習之進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EVALULATING RELATIONS OF SOCIAL-COGNITIVE VARIABLES AND PERSONALITY TO ACADEMIC SATISFACTION: UTILITY FOR TAIWANESE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黃子倫; Tsu-Lun Hua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 applying to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xtended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SCCT by examining the personality, social-cognitive variables (self-efficacy, interes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xamined (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i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2)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3) the predictors of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4)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urposed model based on the SCCT. Participants were 440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y completed the NEO-FII, the Realistic and Investigative domains of CII, and three self-designed scales, which are Confidenc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ale, Performance Scal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Scale in relation 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EM.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interes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2) the intercorrelations between certain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3) personality, self-efficacy, interests, and performanc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cademic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4) the modified model based on the SCCT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in this study.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CCT model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discussed.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Hill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應用與療效之分析
    (2011) 朱惠瓊; HUI CHUANG CHU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臨床應用,同時探究其治療效果,期待能夠應用於實務工作場域。本研究以質性分析中樣版式分析法以及紮根分析方法的概念,分成兩研究:研究一探索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臨床應用情性,共計邀請5位研究參與者介於22-30歲之間,平均年齡26.6歲。研究者擔任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對參與者皆進行8次的藝術治療歷程,每次約60分鐘治療歷程,並隨機於6-8次中抽取1-2次進行IPR人際訪談,從治療歷程與IPR訪談資料中,以發現取向質性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展出一合適的夢工作應用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工作模式樣版,主要包含三個階段:探索階段、洞察階段、行動與結束階段,每一階段中輔以藝術治療的介入,進行夢境探索工作。研究二為探究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治療效果,採紮根方法進行分析,同時蒐集歷程與訪談質性資料,探討本工作模式之改變機制與治療效果。共計22位參與者,以及兩位治療師,依照時間與地點配對,分別進行6-8次,每次約60分鐘。22位參與者於治療結束之後,接受追蹤訪談,所得之質性歷程資料以手動分析文本方式進行紮根理論資料編碼與分析,結果歸納出夢工作的治療效果階段可分為治療開始前、正式治療期間與治療後,另分別有抗拒、治療師因素、個案個人覺察因素以及媒材因素等影響治療歷程的因素存在。期中來自於個人覺察因素,包含個人內在的轉化、來自個人與創作歷程與行為的療效、與治療師互動以及負向感受。據此結果提出一治療歷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研究討論,並對未來研究以及藝術治療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位創業家的生涯韌力與生命轉化歷程
    (2023) 黃乃儀; Huang, Nai-Yi
    當 AI 浪潮來襲,產業快速被翻轉的同時,任何行業都不再安穩,我們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而面對今日詭譎多變的職場生涯,我們是否應借鏡創業家的創新精神與生存思維來經營管理人生,並且具備創業家的耐力、毅力和決心,從他們的堅強之中,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他們的難處和不易中,學習到原來處理艱難有另外一種方式與格局?藉由探究創業家的生存之道,從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另一種處世智慧和與時俱進的態度,用以提升個人的思維能力,塑造良好的職涯道路。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一位創業家在逆境下的生涯韌力發展與生命轉化歷程。研究者採用敘事分析法,透過「非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的方式來收集資料,探討一個過巨大生涯困境的創業家,在遭遇重大創傷、飽受危機侵擾之際,是以何種態度來面對自身的處境、如何深刻的自我反思並轉換思維來看待生命的挫敗和壓力、及如何尋求更積極方式來突破與超越,並接納自己不完美,從而找回自我能量的蛻變轉化歷程。本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在經歷逆境磨難發展出生涯韌力之歷程,主要有六個階段,分別為「逆經的衝擊」、「面對逆境的態度」、「發展出策略復原力」、「行動與實踐」、「創造新的能力與經驗」、「經驗的反思與擴展」。(二)研究參與者經歷生涯逆境後的生命轉化,可歸納為兩個向度:「接納與臣服:順應生命之流」、「超越限制:拿回自己的力量,為人生負責」。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讀者、教育及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位童養媳阿嬤的生命故事──從自卑中淬煉堅毅
    (2013) 許佩瑜; Pei-Yu HSU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一位童養媳阿嬤的生命故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的親生阿嬤。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女性,我從一位研究者的角度,輔以質性研究取向之敘事分析為研究方法和阿嬤對話,並進行資料分析進一步呈現其生命故事。在與阿嬤、文本來回反覆對話及反思中,不僅以孫女的心與眼眸深入貼近,更重新呈現出一位一九三○年代出生的童養媳,於重重不自由的家庭文化與時代背景下,從自卑中淬煉出堅強韌力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由深度訪問阿嬤,開啟自己對其童養媳生平故事暸解的旅程。祖孫女兩人將重新回到那出生富家名門,卻在淡水小鎮以童養媳身分拚搏七十多年的生命脈絡,進一步的深度理解「童養媳」之身分是如何滲透與影響阿嬤的童年、學業、婚姻、家庭與自尊。希望透由此探索能描繪其生命所承載之不凡經歷,並了解阿嬤她是如何看待這一切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試著理解童養媳身分,如何伴隨阿嬤走過她生命中每一刻的悲歡離合。 最終,透由祖孫女心連心的敘說與陪伴歷程,研究者期待能更加靠近阿嬤、認識阿嬤,也完成其對自己生命故事被「完整傾聽、完整保留」的心願。本研究除了呈現出一個孫女兒認識與靠近阿嬤的歷程,更試著以女性作為敘說探究的主體,呈現阿嬤的生命本質,令讀者能理解當代童養媳女性在磨折與苦難下,不屈不撓的多元內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效能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自我揭露類型探究與行為互動之社會網絡分析
    (2019) 刑志彬; Hsing, Chih-P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團體參與者在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之自我揭露行為,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採取混合研究取向的「同時-巢化設計」,先由七個團體均進行十次聚會之非結構諮商團體進行團體效能檢核,並從中選取高效能與低效能各一個團體;而後以此兩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第二至九次團體歷程的逐字稿資料,進行團體的脈絡主題、參與者的自我揭露行為之編碼,並據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非結構諮商團體的介入對團體成員具有輔導效果,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的正向改變。2.不同效能團體的自我揭露行為在不同團體階段的類型有差異,高效能團體逐漸聚焦在成員過往人際議題、及當下團體此時此刻的揭露,且自我揭露行為類型隨著團體階段不同也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3.不同效能團體在「團體歷程脈絡主題」、「整體自我揭露行為」、「自我揭露類別趨勢」、「領導者的發話量」、「領導者位置」、「核心成員意義」、「邊陲成員意義」、「焦點成員重複性」等面向存在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差異性。研究統整相關發現對諮商團體後續研究、領導者培育、團體實務能力、及團體工作督導焦點進行討論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與學校社會工作師角色知覺與跨專業合作經驗探究—以新北市為例
    (2024) 鄭聿伶; Cheng, Yu-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北市中學專輔教師與學校心理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的角色知覺,以及進行跨專業合作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紮根理論,以便利取樣邀請在新北市服務年資滿兩年以上,具有三次以上跨專業合作經驗研究參與者,含兩名國中專輔教師、兩位高中專輔教師及四位學校社工師。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在27—42歲間,服務年資分布在2—16年不等。研究者運用半結構式訪談,並以紮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編碼與後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首先,中學專輔教師角色知覺分為「教育專業」、「輔導專業」、「學校系統」三類,共八種角色知覺類型。角色職責雖然多元而繁雜,但其角色定位皆分布於校園場域中,也代表著中學專輔教師較具有「學校生態的可近性」。學校社工師的角色知覺類型則同樣分為三類,有「案家服務」、「學校系統」與「社區經營」,共有十種角色知覺,研究參與者知覺到學校社工師因為是具有社政專業的「學校專業輔導人員」,其角色較具「專業威信」的性質。 再者,研究結果觀察到促成跨專業合作發展的經驗樣態受到四層面的影響。(1)個人層面:具清楚角色知覺與合作意願。(2)專業層面:依其專業典範具有專業工作知能。(3)制度層面:學校輔導工作的規範與文化,能否推展跨專業合作的進行。(4)互動層面:跨專業工作者之間發展出合作與信任關係的人際互動技巧。而後續跨專業合作進程則可歸納出三層面的影響:(1)知識層面:須對合作系統結構與歷程、自身角色知覺與專業典範有清楚認知。(2)態度層面:具有合作意願,並發展出良好的合作關係。(3)技能層面:專業工作者需要具備「跨專業合作」的專業技能。 在實際進行跨專業合作的策略則受到三層面的影響。首先是「專業層面」,專業經驗的累積與專業對話的能力,使得專業工作者具備能力因應跨專業合作;再者「個人層面」強調合作意願的重要性,並發展出自我調整與調適能力;最後是「互動層面」,除了透過與跨專業工作者進行溝通討論,也能求助於其他專業的工作同儕、輔導行政主管或督導資源等。最後,在勾勒並整合跨專業合作經驗模式後,研究參與者對其經驗的後設認知與省思使其能夠深化合作意識、檢視與督促跨專業合作進程,並帶來專業成長、累積成功的經驗。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及研究參與者對其跨專業合作經驗之反思與回饋,提出關於中學專輔教師與學校社工師的跨專業合作狀況的具體建議,期待臺灣之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在輔導專業化之後,在跨專業的工作層面能夠增進合作的專業能力、發展更良好且順暢的跨專業合作、提升學校輔導工作的工作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小學代理教師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之建構歷程與經驗內涵研究
    (2019) 楊淑涵; Yang, Shu-Han
    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並探討其內涵。研究一的目的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共招募九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領導者,共帶領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透過行動研究法執行與不斷反思修正的歷程,建構貼近其需求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研究一的結果分成團體的前、中、後期來呈現團體的建構與修正內容,團體前期包括:首次團體從覺察負向混沌狀態至先導入正向代理經驗、從單次到多次延續性的藝術創作歷程深化對複雜性脈絡的知覺、從社群擴大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層面生涯動態系統的理解、生涯幻遊活動由團體前期覺察階段調整至後期的行動階段;團體中期包括社會文化脈絡的限制與影響從缺乏認知覺察到產生洞察之建構歷程、從「個人化」修正為「群體化」以引導成員體驗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牌卡從「主動挑選」到「隨機抽取」;團體後期包括從「單向」到「雙向」的自我對話過程將生涯幻遊內容更具象化、最終團體從關注「個人的行動計畫」到「集體創意自發的連結」。 研究二的目的在於探究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對代理教師代理生活及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共招募十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帶領者,進行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每次團體結束後請成員做自我書寫並於全部團體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分別於一週及一個月後進行,訪談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的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再以一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書寫的文本做「整體-內容」的分析,來輔助說明研究參與者參與團體後的影響內涵。研究二的結果為成員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後對其目前代理生活的影響內涵包括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對其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包含兩個向度,分別是「變到不變」的向度:接受無常予當下、轉換視野參無常、無常探尋本初心;「不變到變」的向度:常中求變展新頁、藏身於器待時動。另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強調結合表達性藝術創作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能協助代理教師成員轉化困境,給予賦能感;團體方案中「有界無限」的創造性原則亦能協助成員在限制中創造可能,重拾召喚。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年期生涯轉換歷程與善用機緣經驗
    (2019) 謝佳伶; Hsieh, Cha-Ling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年期生涯轉換歷程與善用機緣經驗。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取向,資料蒐集方式為半結構式訪談,資料分析方式採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研究者透過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法,選取40歲以上符合研究條件之研究參與者7名進行訪談,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紮根理論分析研究資料,實施開放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編碼等步驟。 研究結果發現,中年期生涯轉換與機緣巧合歷程涵蓋了「轉換前發展脈絡」、「生涯轉換背景」、「壓力與挑戰」、「因應與調適」、「機緣巧合」及「影響與轉化」等六大核心主題。 「轉換前發展脈絡」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成長背景」、「探索嘗試與尋找生涯目標」及「進入穩定狀態」。「生涯轉換背景」內涵之核心主題為「表象事件」與「內在經驗」,而中年期生涯轉換歷程啟始於表象事件與內在經驗的交互作用。而「壓力與挑戰」內涵之核心主題包含「個人內在層面」、「外在環境條件層面」與「關係層面」。「因應與調適」內涵之核心主題為「資源整合與應用」及「態度與行動務實而保持彈性」。「機緣巧合」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機緣巧合事件類型」與「機緣巧合事件助益」。又「影響與轉化」內涵之核心主題則為「心理層面的轉變與收穫」,具體而言是自我邁向整合;及「個人與環境互動達到平衡」,具體而言是達到生涯適應。而經歷轉換到新的「定位」,生涯轉換歷程並未結束,經常會形成一個小循環再回到壓力挑戰與因應調適進行「調整」並受益於機緣巧合事件,再度回到穩定狀態並結束生涯轉換歷程。 又生涯轉換過程中善用機緣經驗內涵為「善於觀察並主動接觸與採取行動」、「資訊整合與串聯」、「維持人際關係與信賴關係,保持聯繫」、「善於評估可接受妥協的範圍」、「接納未知偶然與保持彈性順勢而為」、「培養興趣與終身學習並於適當時機展現經驗與技能」。再進一步探究在此歷程中個人能善用機緣的內在準備與所具備之特質源於中年潛在優勢,內涵為「經驗與判斷力」、「豐富的歷練拓展認知邊界」、「人際網絡的開展與社會化」、「認識自己、了解自身擁有的資源」、「對命運與自身能沉穩從容與成熟以對」、「了解自己的能力並持續累積」。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22) 陳姵如; Chen, Pei-Ju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性,亦了解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是否對幸福感有預測力。研究方法採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法,並使用網路問卷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年滿18歲之交友軟體使用者,並採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臺灣人愛情風格量表—大學生版」、「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後續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雪費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人際依附風格,在性別及戀愛經驗上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愛情態度,在性別、性傾向、年齡及戀愛經驗上皆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幸福感,在性別、性傾向、年齡及戀愛經驗上皆不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與愛情態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其中「安全依附型」和「真情投入型」對「幸福感」為正向預測;「逃避依附型」與「擔憂佔有型」對「幸福感」則是負向預測。關鍵詞: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幸福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格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調節的中介效果
    (2019) 劉翊婕; Liu, I-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以及自我調節在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與意義,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限縮在成年早期,此時期的年輕人面臨生活的各種變動與追求,自我調節能力更顯重要。本研究採用「大五因素人格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調節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於網路平台上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共回收69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1)年齡與心理幸福感沒有相關,且不同教育程度在心理幸福感上沒有顯著差異;(2)神經質人格傾向對心理幸福感有負向的預測效果,而外向性、開放性、嚴謹性、友善性四個人格傾向皆對心理幸福感有正向的預測效果;(3)自我調節可部分中介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與嚴謹性對心理幸福感的關係,自我調節在友善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則不具中介效果。本研究檢驗了人格透過自我調節以影響心理幸福感的預測模式,並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上的建議,以供參考,期能對心理幸福有更全面的瞭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的復原歷程
    (2024) 古屏蓉; KU, PING-JUNG
    本研究主要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國中生成功不再發生自傷行為的復原歷程,同時也關注家庭、學校系統、處遇系統分別與自傷國中生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邀請曾經在國中時期出現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青少女以及共同陪伴成功復原的兩位家長、四位學校老師以及一位處遇系統的駐校社工師等,共八位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國中生出現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行為,其成長歷程中與重要他人,諸如:父母、手足、老師、朋友、同儕等負向互動是關鍵因素。在陪伴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復原歷程中,對個案的同理是輔導功能可以功能最大化的原因。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的復經歷曲折多變,周遭系統人員團隊合作可以有效抵抗在陪伴中產生的耗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紮根理論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面臨之教養困境與突破
    (2024) 林亮君; Lin, Liang-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邀請10位家有緘默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壓力來源及感受、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主要的壓力來源類型為個人內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二、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括個人心態及教養策略;外在因應策略包括親師合作及學校資源。三、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給予新手家長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親子關係及支援環境。四、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支持分為個人、家庭及社會等三個面向,個人支持系統為個人性格及成長進修;家庭支持系統為伴侶支持、手足支持及家族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網路資源、專業人員及支持團體。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省思,並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相關制度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個人宗教信仰在諮商工作中的呈現與實踐:以佛教背景諮商心理師為例
    (2010) 謝筱梅; Hsiao-Mei Hsieh
    本研究主要在探索諮商心理師在諮商工作中的佛法經驗及意義。研究以滾雪球的方式邀請五位佛教背景心理師擔任研究參與者,採用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研究參與者在專業工作中的佛教經驗與現象,以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為文本進行資料分析,資料分析的步驟以詮釋現象學取向的方法進行。 研究結果有下以幾點發現。首先,諮商專業與佛法背景兩者的關係處於浮動狀態,臨床工作平順時佛法沒入背景,專業無法解決的困難情境中參與者轉向佛法,佛法經驗及概念成為參與者的參考架構,推動專業工作的進行。其次,在諮商工作中參與者遭逢死亡議題、無解情境所引發的無助狀態時,容易陷落困境。第三,佛教經驗對專業工作的影響發生在態度層面,這些影響包括更能涵容與抱持、更能深層同理、更能覺察及更有彈性。再者,佛教經驗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發生在許多層面無法分割。第五,佛教經驗帶來視域的轉變,觀看個案的眼光從「你們」轉化成「我們」,個案不再單純是個案,眼前的個案同時有緣人、讓自己學習的人、跟自己有因緣的人。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提出三點研究結論。首先,佛教經驗為在困境中的心理師帶來力量。第二,心理師的佛教經驗擴大了面對個案的抱持、涵容、彈性與覺察。最後,佛教經驗轉化了看待個案的眼光。此外,研究者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心理師養成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王玉珍; 田秀蘭; 朱惠瓊; 葉寶玲
    研究目的為探究優勢中心取向生瀝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參與者為14名已婚的職業婦女,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64歲,標準差為5.40) 。參與者均接受6到8次短期優勢中心生涯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一週進行訪談。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所擬定之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紮根方法進行分析,並以參與者諮商過程中所填寫之唔談感受作為輔助分析的資料。研究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叉可歸納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開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等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簡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最後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職父親參與育兒與兒童成長暨創造力之自我敘說
    (2022) 王啟仲; Wang, Chi-Chung
    父親在傳統家庭中的定位隨著社會型態而轉變,致使雙薪家庭儼然已成為最普遍的分工模式,但傳統家庭中仍然以女性擔任育兒的主要照顧者。本研究旨在探討全職父親參與育兒的親職經驗與兒童成長暨創造力發展之影響,藉由自身長達十年的親職經歷歸納為五個重要的發展階段:1.)醞釀期、2.)磨合期、3.)黑暗期、4.)轉變期、5.)成熟期五個階段,分別從個人、家庭以及社會 3 個面向以自我敘說還原其育兒過程及其紀錄。並以父親的視角觀察、審視兒童成長及其創造力之發展。當父親從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轉變為親子關係的溫暖推手,父親全職參與育兒不但創造了父親陪伴孩子的機會,也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情緒調適及安全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及自我成就。同時發現,家庭也如世界森羅萬象,循環與轉變也從家庭開始,人生就像是一連串的學習旅程。期以此親職經驗能夠更深度地去探討父親參與育兒的親職關係、家庭與兒童成長之間的種種關係及現象,進而發現更多兒童的需求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刑志彬; 許哲修; 田秀蘭; 許育光; Chih-Pin Hsing, Che-Hsiu Hsu, Hsiu-Lan Shelley Tien, Yu-Kuang Kevin Hsu
    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出走,找尋自我:從背包客旅行經驗探討生命意義
    (2021) 費郁雱; Fei, Yu-P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背包客旅行者之生命意義,以及生命意義對於旅行者人生之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現象學研究法,以立意取樣邀請七位年齡介於26到34歲之背包客旅行者擔任研究參與者,過程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後透過沉浸閱讀將訪談文本進行單元拆解與改寫,把改寫完的意義單元構成主題,並整合成完整的置身結構描述,最後再進行每位參與者間之普遍結構討論。研究結果發現,背包客旅行者能在旅行中透過自我覺察,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檢視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體認文化對生活的影響。藉由跨出舒適圈,找尋自我認同感,把握能夠自由選擇的機會,勇於嘗試各種新的事物,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許過程會令人感到恐懼、疏離、無意義感、孤獨或是生死的無常,但這些都是在旅行中值得的冒險,能提醒旅行者把握有限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生命。旅程中與他人的互動也能增加旅行者與世界的連結,並透過各種媒介用生命影響其他生命,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讓他們學會無論過程如何,若能享受當下,會體驗到更多真誠的快樂和幸福感。透過旅行所獲得的生命意義也深刻的影響旅行者的人生,無論是看見自己不足之處而去積極學習,或因為旅程中的變化與新的刺激讓人突破原本生活的困境,而找到人生的方向,或達成努力已久的夢想,都讓他們在人生中有所突破和成長。本研究將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最後提出研究限制及建議,提供對本研究主題有興趣之讀者,或對背包客旅行想深入探討的研究者做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顯成人之依戀、性動機、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2020) 何思穎; He, Si-Ying
      18至30歲的初顯成人,處於發展親密關係與獨立任務的階段,多數人已有親密關係且已與交往對象發生過性經驗。而成人依戀與性是成人愛情關係的兩大重要元素,因此本研究聚焦探討初顯成人在愛情關係裡發生性行為的性動機,與依戀、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的關係。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收集820名受試者樣本,採用「成人依附特質量表」、「關係評估量表」、「婦女性滿意度量表中文版」、「性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性動機量表為自編量表,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內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方式,檢驗其信效度。正式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動機量表包含增強、因應、親密、不安全、同儕、生育、權力與例行等八個分量表。以李克特六點量表編製,所有項目的因素負荷量介於 .73~ .92,因素解釋量為67.33%。全量表之Chronbach’s α係數為 .92。整體來說性動機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性別與研究變項的關係:男性在逃避依戀向度上顯著高於女性,女性在焦慮依戀向度上顯著高於男性;男性在所有性動機因素上顯著高於女性;女性在性滿意度上顯著高於男性;男女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背景變項與性動機的關係:年齡愈大,生育性動機愈高;異性戀在生育性動機顯著高於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在權力性動機顯著高於同性戀。 四、逃避依戀向度與焦慮依戀向度,負向預測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性滿意度,且逃避依戀向度影響力更大。 五、逃避依戀經由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逃避依戀經由同儕與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性滿意度;焦慮依戀經由同儕、權力與例行性動機負向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焦慮依戀經由同儕性動機負向影響性滿意度。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6
  • 7
  • 8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