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祝若穎"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祝若穎; Jo-Ying Chu本文以兒童中心學說為主軸,首先說明該思想如何傳入日本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日本於大正期間,自由主義及兒童中心學說之思想盛行。約1928 至1941 年,該思想於臺灣教育界謂為風潮。本文以公學校修身書及教學法做為分析對象,探究該思想的實際展現情形,顯示修身書較能以兒童的立場來編賽,並出現較多社會倫理及近代市民的素材。教學法上也多有現代進步的元素,如重視個別差異與直觀教學等,上述意義為該學說引進當時臺灣的發展與落實。從該思想傳播途徑與轉變內涵來看,傳至日本是一重轉變,臺灣則是二重轉變。兒童中心學說在殖民地教育僅是取其方法表面上之改良,不能深化於教育本質,亦無法擺脫日本天皇的道德權威地位。然而在僵化體制下,教學法與教師角色如一股活泉般,展現出教育的韌性與能動性。Item 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祝若穎; Jo-Ying Chu本文以兒童中心學說為主軸,首先說明該思想如何傳入日本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日本於大正期間,自由主義及兒童中心學說之思想盛行。約1928 至1941 年,該思想於臺灣教育界謂為風潮。本文以公學校修身書及教學法做為分析對象,探究該思想的實際展現情形,顯示修身書較能以兒童的立場來編賽,並出現較多社會倫理及近代市民的素材。教學法上也多有現代進步的元素,如重視個別差異與直觀教學等,上述意義為該學說引進當時臺灣的發展與落實。從該思想傳播途徑與轉變內涵來看,傳至日本是一重轉變,臺灣則是二重轉變。兒童中心學說在殖民地教育僅是取其方法表面上之改良,不能深化於教育本質,亦無法擺脫日本天皇的道德權威地位。然而在僵化體制下,教學法與教師角色如一股活泉般,展現出教育的韌性與能動性。Item 從老子哲學的蘊義對師生關係之反省與啟示(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0-06-??) 祝若穎; Jo-Ying ChuItem 德國文化教育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傳播與發展(1920-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祝若穎; Jo-Ying Chu觀看臺灣教育思想的發展,1920年代是劃時代的時期,社會狀態處於近代化的萌芽期,對於外來思想採取開放積極的態度。本研究以德國文化教育學為主軸,分析1920至1940年《臺灣教育》、《臺灣》等期刊,發現該學派當時已出現相關的專論,歸納引進臺灣的理論,包括重視文化價值之傳承與六項類型、強調體驗與共鳴之內涵、對臺灣同化主義之批判、教育愛之理論系統化與著重思考教育之本質。從該學派傳入臺灣之變化來看,偏向高階知識學院化、較少出現變質的軍國式文化教育學說,且未出現確切的教學法。受到戰爭爆發的影響,其學說漸趨沒落,並與戰後的教育思想之間存在無延續性的斷裂。然因該學說曾出現於臺灣,是以,我們必須正視由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引進的西方教育思想,才能使現今的臺灣開出更璀璨多元的教育學術花朵。Item 德國文化教育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傳播與發展(1920-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祝若穎; Jo-Ying Chu觀看臺灣教育思想的發展,1920年代是劃時代的時期,社會狀態處於近代化的萌芽期,對於外來思想採取開放積極的態度。本研究以德國文化教育學為主軸,分析1920至1940年《臺灣教育》、《臺灣》等期刊,發現該學派當時已出現相關的專論,歸納引進臺灣的理論,包括重視文化價值之傳承與六項類型、強調體驗與共鳴之內涵、對臺灣同化主義之批判、教育愛之理論系統化與著重思考教育之本質。從該學派傳入臺灣之變化來看,偏向高階知識學院化、較少出現變質的軍國式文化教育學說,且未出現確切的教學法。受到戰爭爆發的影響,其學說漸趨沒落,並與戰後的教育思想之間存在無延續性的斷裂。然因該學說曾出現於臺灣,是以,我們必須正視由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引進的西方教育思想,才能使現今的臺灣開出更璀璨多元的教育學術花朵。Item 德國文化教育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傳播與發展(1920-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祝若穎; Jo-Ying Chu觀看臺灣教育思想的發展,1920年代是劃時代的時期,社會狀態處於近代化的萌芽期,對於外來思想採取開放積極的態度。本研究以德國文化教育學為主軸,分析1920至1940年《臺灣教育》、《臺灣》等期刊,發現該學派當時已出現相關的專論,歸納引進臺灣的理論,包括重視文化價值之傳承與六項類型、強調體驗與共鳴之內涵、對臺灣同化主義之批判、教育愛之理論系統化與著重思考教育之本質。從該學派傳入臺灣之變化來看,偏向高階知識學院化、較少出現變質的軍國式文化教育學說,且未出現確切的教學法。受到戰爭爆發的影響,其學說漸趨沒落,並與戰後的教育思想之間存在無延續性的斷裂。然因該學說曾出現於臺灣,是以,我們必須正視由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引進的西方教育思想,才能使現今的臺灣開出更璀璨多元的教育學術花朵。Item 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1-03-??) 祝若穎本文以杜威的教育思想為論述軸心,整理與分析自1919至1930年初期的教育雜誌與時人論著,探究杜威學說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在引進的理論上,歸納出五項要點,包括教育即生長、教育應貼近生活之必需、重視兒童的生活經驗、學校教育與社會之結合,以及學校的道德教育。在教學法的實踐面上,該時期重視兒童個別差異、強調兒童實際生活,以及「做中學」與「自學主義」並考察其教學活動的成效與檢討。再者,探究林茂生對杜威進步主義與民主主義觀之運用。最後,從杜威思想傳入臺灣之轉化內涵來看,發現該學說在臺灣強調進步主義的教育,卻忽視民主本質。研究也發現,有些臺籍教師已能以具深度與廣度的方式闡述杜威理論,並將其落實於教育現場中。Item 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影響(1895-1945)(2011) 祝若穎; Chu Jo-Ying本論文旨在探究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並以公學校教學法為例。日治時期所發展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由日本輸入近代歐美教育思想,途徑為學者或教師在師範教育、教育雜誌與著作中傳播新的教育理念,藉以將該思潮引入臺灣。因此,日治時期教育思想的研究,應著眼於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與日本近代史的脈動中進行探討。 日治時期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法,每一時期所呈現的特色各有不同。第一階段-1895年至1918年,為歐美教育思想之引進期與教學法漸趨完備。第二階段-1919年至1930年,歐美教育思想之興盛期與兒童中心教學論。第三階段-1931年至1936年,歐美教育思想之多元期與複合式教學法。第四階段-1937年至1945年,歐美教育思想之變質期與磨鍊育成教學法。 本論文研究發現,日治時期的教育思想與西方近代教育學說有密切關係,包括Pesstolozi、Herbart的教育思想、以美國Dewey為主的兒童中心學說、德國的人格主義與文化教育學、工作教育思想、鄉土教育思想等依序傳入臺灣,並在臺灣教育界造成風潮。公學校的教學法,亦追隨教育思想的潮流,呈現出現代進步的元素,如重視兒童個別差異、生活化教學與直觀教學等。 本論文研究貢獻主要有二,首先,補足臺灣在教育思想史的空白之處:臺灣教育界正因歷經數種不同統治者的歷史,時人必須正視臺灣由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引進的西方各種教育思想派別,促使現今的臺灣能開出更璀璨、更多元之教育學術花朵。 其次,擴大本土教育思想的時空座標之視野:本文將日治時期教育思想的發展脈絡進行釐清與探究,進而勾勒出臺灣教育學的歷史脈絡與整體圖像,將有助於未來發展臺灣教育學說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