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胡衍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3 of 1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部《金瓶梅》
    (國文學系, 2007-03-??) 胡衍南
    《金瓶梅》有兩個版本系統,一是詞話本,另一是繡像本。長期以來,學界對兩個版本之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何者先出、以及其中的影響關係,較少從文學的角度看待兩者的內在差異。曾有學者提出「兩部《金瓶梅》,兩種文學」的說法,可惜迴響不大,本文則試圖論證兩部《金瓶梅》可能來自(或者開創)從晚明到清初的兩條文學路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徐國能散文研究(2003-2023)
    (2024) 邱睦容; Chiu, Mu-Jung
    白話散文向來是最能顯現作家氣韻的文學載體,在此前提下,若作家為當代人物,因仍處於活動與變動之中,其散文創作亦然,故評論往往難以周延或一語中的,是以,如何懇切且準確地品評當代散文作家,遂成為一道艱鉅的難題。而隨著108課綱運作,越來越多白話散文走入眾人的生活視野,且選文亦不乏相對年輕、1970年後出生的作家散文,其中,筆者認為以徐國能的散文最具討論價值,卻最缺乏適當的論述。徐國能於2003年出版首本散文集《第九味》即獲得高度關注與評論,當中多以懷舊傷逝、古雅蒼老作為其標誌,然而,自2011年起,徐國能開始創作《文字魔法師》等適合兒童、少年的讀物,又以2022年出版的《怪咖老師的神祕時間》對照,其題材內容與敘述筆觸與《第九味》大相逕庭,且此類作品總數共佔據其散文集的一半,顯然,過往的評論標誌與風格側寫,已無法全面涵蓋其變化。時至今日,〈第九味〉不但被選入高中教科書,還成了香港入學考試的選文,關注仍在,同時也代表既有的標誌與評論亦在。為了發展更適切的評析,筆者以徐國能二十年來的散文為依據,梳理其創作趨向,並藉此由小見大,作為評介一當代散文作家的試探與演練。在方法上,先參照相關評論與學術研究的成果,於此基礎展開對話,並指出當中的闕漏;再取用徐國能創作開啟討論,除了已出版的十二本文集,亦檢視改版後的自序、少年時期的詩作稿件,乃至現今於副刊登載而未集結的散文創作,純然經由作品還原作者面貌,經由細讀作品論及徐國能的寫作動機、期望與之中的變化。而後進一步對照際遇、寫作歷程與其文學評論者的身分,探究並標誌杜甫帶來的影響,遂以懷舊散文、詩人散文與童書創作作為三種角度切入並劃分為三個章節探究,辨析其創作特性,終得出結論:適俗逃禪兩未能,寫作乃涉世的行為。即徐國能藉由寫作帶來對現世的反思、傳達悲憫之志並構築文學上的庇護,以期引領自己與讀者重返真純境地。最後,據此回應「懇切且準確地品評當代散文作家」的挑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06-??) 胡衍南
    《蜃樓志》、《清風閘》、《雅觀樓》、《痴人福》、《玉蟾記》是清代中期嘉慶、道光年間較負聲名的「世情小說」,然而它們和《金瓶梅》、《紅樓夢》等世情小說經典有什麼不同?本文的研究發現,這些作品咸有類型整併、以及朝中篇小說轉型的傾向,足以反映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的生產與接受,較之前期經典已有更鮮明的通俗化、市場化特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潛意識台灣——以台灣一九七〇後小説家吳明益、甘耀明、童偉格、伊格言為研究核心
    (2024) 陳樂; Chen, Le
    本研究的主體對象是七〇後出生作家的小說作品,採用的方法為深層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文本分析法。首先,緒論部分對七〇後作家群像進行描繪,指出其寫作上的共同點及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其次,在此基礎上選取七〇後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吳明益、甘耀明、童偉格、伊格言並對其創作歷程和作品審美特色進行泛述。這些作家最初都從書寫鄉土開始,他們以都市人的想像與感受書寫鄉土世界並將現代主義中主體對自身的追尋、孤獨、異化感等個體心理體驗嫁接到鄉土中,這些心理體驗具體表現為在小說中大量使用夢境、神話、原型意象等代表個體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呈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夢境展現了個體潛意識的變形,夢境對個體心靈起到滿足欲望、彌補匱乏、放飛夢想、探索自我甚至精神控制的作用,夢境既與個人經歷相關,也可以表現人類集體無意識,從個體潛意識之夢到具有原型意味的夢,都對人格發展起補償作用,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神話是人類對世界的集體想像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作家通過對神話的重新敘述,對神話進行變形、借用或重寫,從而發揮了反抗壓迫、療癒心靈、凸顯神聖時間等作用,神話有時也代表虛假謊言,如科技或政治的神話往往被證明是虛妄,也傷害了個體生活。在此基礎上審視神話及其價值,探討爲何人們對神話的需要,失去神話的現代社會又對人的精神有何影響。作家還在不同作品反復書寫相似情節、主題、特定的意象、人物形象、人物關係模式,這並非簡單重複或靈感枯竭的表現,而是作家有不得不書寫的心理情結需要通過反復書寫某個故事、人物、情緒、本能來實現寫作目標,其所形成的原型是集體潛意識的反復展現。本部分對此進行總結並指出原型書寫意味著作家一再回到某些難解的問題、情緒與心結,正是人類心理無意識的表象。在對小説作品中夢境、神話、原型等寫作表象進行分析以後,在結論部分進一步將七〇後作家與「新南方寫作」思潮進行對照,審視其寫作上的共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紅樓夢》庚辰本笑態探微
    (2019) 蔡佩均; Tsai, Pei-Chun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紅樓夢》庚辰本為底本,對文本進行材料的歸納整理,再據討論問題分章論述。歷來紅學研究者大都認為《紅樓夢》是「悲劇」之作,既是悲劇,在故事進行中出現次數如此多的「笑」,是作者透過描寫人物的笑進而補充人物形象、性格與處境。《紅樓夢》庚辰本之文本中,隨處可見的各類笑態笑貌有極多種變化,加起來一共出現3021次對笑態的敘述。本文嘗試整理出笑態次數最多的前十回次,爬梳文本中人物在不同場景的笑態,加上細節小事中人物笑態的動機與心理探析,可知各種笑態笑貌各有其功能,複雜交織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變化,在故事情節中的各種場合,由於人物的何種笑態,使得環境氣氛或事情發展有了轉變。經由人物的笑態串連起整個故事,笑態發揮了人物塑造的功效,是有意義的存在。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笑態疊影而呈現了豐滿的人物形象,便是《紅樓夢》文本中笑態的重要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紅樓夢》賈寶玉眼淚的「情」詮解
    (2021) 黃子殷; Huang, Tzu-Yin
    《紅樓夢》無論創作意圖,其中「大旨談情」顯而易見,以「眼淚」為全書核心亦無庸置疑,然而過去研究卻鮮少將二者聯繫,並由小說主角──賈寶玉為此命題討論對象者。「眼淚」是「情」的具體呈現,又是小說作者有意選取的符號,更貫串整部小說之內涵。「眼淚」之起點為「甘露」,而「甘露」的給予者是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那麼,此一環環相扣的系統下,小說所反映的「情」當作何解?本論文以「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為脈絡,意在回到文本語境詮解《紅樓夢》「情」之論題。透過先秦以降之文學作品,乃至各地域之神話傳說中的「眼淚書寫」,梳理其中的「情」──「抒情精神」,再討論賈寶玉「眼淚」對先行文本的繼承,以此奠基,詳細分析文本中每一次賈寶玉「眼淚」情節中的時間與空間設定、人際互動模式形成、情欲觀點建構,回應「大旨談情」之立意。「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的書寫,實際上不僅是人物形象塑造,更不只闡發悲劇意識,是作者「抒情」展現,扣合「意淫」概念,彰顯「情欲」辯證,並體現「世情」屬性。從「甘露」開始,賈寶玉一次次「眼淚」建構的「情」,是真正闡揚中國文學的情本思想,更以此在情與欲間展現流動性,在世俗認同與浪漫理想間如實反映矛盾不安,進而在神話與寫實的悖反間、詩學與敘事學的文類融合上,取得實際意義的成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蜃樓志》
    (國文學系, 2009-03-??) 胡衍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 胡衍南; Hu, Yan-nan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出版後,市場上很快地掀起一股續作風潮,其中《後紅樓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綺樓重夢》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最早的四部續書,也有人稱其為「紅樓四夢」。研究發現,四部早期續書對原書進行承衍及改造工程時,各自為後繼者起到不同的續寫指引;另一方面,四部續書也各自反映出類似的通俗取向,這和同時期其他世情小說一樣,都有向非精英讀者為主的小說市場靠攏的趨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偽世情書」性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7-12-??) 胡衍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
    (2021) 陳明緻; Chen, Ming-Jr
    本論文以豔與情為關鍵􏰃,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在章節安排上,試圖呈現從外到內、從整體性分類到個別性觀點的過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從分類方式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編輯意識。 第三章則從內部拈出編者在編輯時可能著意提出的女性議題,進行概略式勾勒。 第四章提出《豔異編》所代表的「豔」視角與女性的連結,並指出其後文言小說合集對「豔」的重審與定位。 第五章指出《情史》所代表的「情詮解」,女性成為「情詮解」的正面舉例。 第六章、第七章則挑選三類從「豔」視角到「情詮解」觀點轉移過程中,有較明顯變化的道德女性、妓女和女俠進行分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金瓶梅》、《歧路燈》幫閒形象比較研究——以應伯爵、夏逢若為中心
    (2022) 魏瑜庭; Wei, Yu-Ting
    《金瓶梅》、《歧路燈》二書皆為世情小說,以家庭、社會為敘寫核心,跳脫了以神怪、歷史為主的故事主題,書中人物角色繁多,透過剖析作者如何描摹人物的情狀,成為可以觀看小說的方式之一。應伯爵及夏逢若分別為《金瓶梅》和《歧路燈》當中的幫閒代表人物,從出身背景、行為語言至最後的人物結局作者均有完整的設計,成為了可以做為相互對看比較的角色。首先整理出幫閒隨時代演繹的變化過程。幫閒人物一直都存在,隨著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經濟活動變化,幫閒產生出了不同的面貌。從春秋戰國的門客和食客,到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游惰人口,唐宋的閒人妙客,以及隨著明清社會條件應運而生的幫閒,而幫閒也從市井人物進入文學世界。透過分析應伯爵及夏逢若的幫閒形象及心理,深入剖析他們的幫閒手段,透過角色與他角的互動觀看他們的內在運作狀態。「性」是應伯爵無法提供予西門慶的服務,但他透過講葷笑話、窺探主家性行為拉近了他與主家的距離,而《歧路燈》作者則是藉由夏逢若專有的「沾黏」手法,將兔兒絲一形象形塑於文本中。從角色個別的形塑特色延伸對比二人在文本敘事上的功能及效果。分別將二角的形塑過程畫分成三部分,應伯爵的形塑路徑是同心圓式的擴展描寫他的言行,夏逢若則是初始以「偷窺」目標強勢當場並在結尾同樣以「偷窺」主家給予讀者新的閱讀期待,同時完整收束了角色的形象特徵,又藉由圓形人物和扁型人物來對看,發現應伯爵所呈現的人物面相較夏逢若廣,夏逢若相對扁平卻也更強力的承載了作者的創作意旨。比較二人所能提供的服務,應伯爵和夏逢若同為幫閒卻呈現出了不同的幫閒屬性,不同的屬性深化了各自在文中所呈現的效果,應伯爵鋪展了更多劇情支線,深化了劇情的層次,比起應伯爵,夏逢若多了匪類的特質,是為繼應伯爵之後另一種幫閒形象的塑造。二書中的幫閒除了能承載故事情節,從賭博風氣、社會偏見、妓女、男風的展現都可見幫閒還帶有強化表述當時社會現象的功能,小人物也是故事的創作核心,協助作者搭建龐雜的社會面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金瓶梅》崇禎本改寫詞話本飲食男女細節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9-??) 胡衍南; Yan-Nan Hu
    關於《金瓶梅》的版本問題,一般認為,後出的「崇禎本」對「詞話本」敘事瑣碎、結構拖沓的傾向較不滿意,因此透過刪削與整理提高了小說的美學成績。然而本文以為,單就飲食和男女兩方面看,「崇禎本」的改寫恐怕改變了「詞話本」原有的藝術設計,如此一來,學界對「崇禎本」的成就應該有所保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
    (國文學系, 2006-03-??) 胡衍南
    有清一代,論者即對《金瓶梅》於《紅樓夢》的影響留下許多意見,降至現、當代學界,仍對兩者之間顯而易察的繼承關係饒感興趣。然而,《金瓶梅》真的對《紅樓夢》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嗎?如果是,實際的影響又分佈在哪些層面?尤其,學術界對此的研究有無可議之處?本文除了擬釐清《金瓶梅》對《紅樓夢》的影響關係,還要試圖指出學界一些可能的「偏見」,期為這個課題的討論提供另一種詮釋。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