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范廷威"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傅蘭雅譯《治心免病法》之研究
    (2024) 范廷威; Fan, Ting-Wei
    本文旨在探討《治心免病法》一書的翻譯過程,從文本產生的時代背景、譯文對照以及相關影響做一綜合性的討論。過往談到《治心免病法》的研究,多半是作為譚嗣同思想的陪襯出現,箇中原因在於譚嗣同曾經親至上海拜訪傅蘭雅,除了見識到 X 光照片、化石等先進的西方儀器,還獲得了傅蘭雅剛翻譯出版的《治心免病法》。在這本書中,他發現了西方富強的原因,並影響了他的《仁學》思想形成。由此來看,《治心免病法》似乎是一本相當重要的著作。但是,清末民初的史料有關於《治心免病法》的反饋是相當稀少,使人不禁好奇為何是這樣的結果。當我們將焦點置於《治心免病法》的底本 Ideal Suggestion Through Mental Photography 時,便會發現作者 Henry Wood 及其作品是屬於美國新思想運動的脈絡;新思想運動盛行於十九世紀的美國,此一運動思想的內涵相當複雜,跟正統的基督宗教之間也有些距離。當我們再進一步對照底本與譯本時,也會發現傅蘭雅在當中做了許多改寫,有些敘述甚至是直接忽略,比如催眠術或精神醫學的討論。因此,這樣不禁會讓人思索,為何一名基督教的傳教士會接觸新思想運動的著作?傅蘭雅進行改寫的動機為何?更進一步來說,經過改寫後的譯作,是否為傅蘭雅試圖與某些領域進行對話,如傳統思想下的善書、靜坐;抑或是傅蘭雅在回應晚清中國的社會問題,如鴉片煙癮。種種問題所涉及的面向,其實涉及到兩個層面。其一,在翻譯的過程中,概念的流失或創新是譯本為了適應當地話語而有的反應。其二,譯本進入的時間點正巧是轉型時代,在一切價值被重估的時代下,這樣的譯本是否符合時代所需?最後,本文通過 1901 年的《衛生學問答》與《治心免病法》之間的聯繫,藉此思考轉型時代下的傳統思想是如何延續自身的生命。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