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莊雅婷"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研究(1980-2000)(2009) 莊雅婷; Chuang Ya-ting台灣城市地景繪畫雖然在美術或建築空間領域中偶爾被提及討論或研究,但是對於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的發展脈絡歷史,卻缺乏完整性、史論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建立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及畫家的發展史,以促使學術界對此主題之肯定與研究興趣,並探索其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意涵,以瞭解當時人們對城市的觀感,並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探討城市空間規劃與內涵意義,以提供未來城市規劃參考。 本研究主題是以「城市」及其給人的「城市意象」作為研究主體,其中包括實質看得見的「城市地景」與看不見的「城市空間」,並探討其對「人」的觀感與情感影響與關係。論述架構將先論戰後1945年至2000年的台灣城市地景畫畫家及其創作的城市地景畫發展脈絡,再深入研究城市地景繪畫最為豐富的1980年至2000年作品,先探討台灣北、南、中三大主要都會區的城市意象,再整體性的對畫面上看得見的元素進行符號指涉關係研究,最後則深入畫面上看不見的空間元素進行探討。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城市地景繪畫在台灣美術史上具有獨立性與重要性。 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發展與政治解嚴、城市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三、1980年至2000年之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在美術表現上欲以表達真實城市的樣貌、城市意象及其表達的元素大部份為負面影像與意涵,描繪的城市空間則轉向為已地方性流失、短暫的情感空間及失落的空間。 四、透過台灣城市地景繪畫之研究,反映出應以「人」為本進行城市規劃。 本研究希望能刺激台灣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生活環境進行觀照、城市規劃者進而創造利於人際情感與場所精神建立的人本城市、市民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創造自己的城市作品,讓「城市」、「人」、「自然」達到最大的和諧。Item 基於華語關聯詞語偏誤之教學設計:以中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2021) 莊雅婷; Chung, Cindy Y.華語的關聯詞語具有連接詞、分句、句子及語段的功能,是複句重要的連接手段之一,表達了抽象的邏輯--語義關係,由於關聯詞語的功能和用法複雜多樣。一直是中高級教學階段的重點與難點,複句教學的關鍵是關聯詞語,但學習者往往有遺漏 (omission)、誤加 (addition)、誤用 (misformation)、錯序 (misordering) 等偏誤現象。 學習者的偏誤反映了現有的教學、教材、練習等方面未能滿足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需求。本研究從學習者偏誤著手,從現有關聯詞語習得文獻、資深教師訪談、學習者訪談與關聯詞語測試等多方了解學習者偏誤之規律,並對海內外具代表性的華語綜合課教材進行分析,致力於建構減少關聯詞語偏誤之教學及練習模式。 為了了解教學試驗之可行性,本研究一共進行四輪之教學,比較學習者在教學前後之測試成果,可看出學習者在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度部分確有提升。本研究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各項教學試驗,提出幾項具針對性的教學對策,並介紹了各項策略的基本操作方法,說明練習設計如何有效的結合關聯詞語的偏誤特點,依序如下:1) 系統化的教學模式,重視近義關聯詞語的對比。2) 循序漸進,階段性的鞏固與提高。3) 以舊代新,由淺入深。4) 主次分明,適度複現。期能為關聯詞語的教材編寫、練習設計、測試及教學等方面提供教學者更多的思考。Item 基督徒的靈性掙扎與靈性因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陳秉華; 程玲玲; 范嵐欣; 莊雅婷; Ping-Hwa Chen; Lin-Lin Cheng; Lan-Hsin Fan; Ya-Ting Juang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基督徒在靈性掙扎中的靈性因應歷程及所帶出的結果。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個別訪談法,探討近五年內曾有過重大壓力事件、並有靈性掙扎經驗的17位基督徒之靈性因應經驗。17位研究參與者中有13位為女性,4位為男性;14位為基督徒,3位為天主教徒;年齡分佈於24-58歲,平均年齡為42.06歲。研究資料採用紮根理論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重大壓力事件下,研究參與者都出現對身心的衝擊及靈性的掙扎;他們也都經過一個靈性因應的動態過程,其中靈性與心理詮釋、經歷神的主觀經驗、資源的使用、靈性的因應行為都是在靈性因應中的要件,受訪者在靈性掙扎與因應後,都出現了與神、與人、與己關係的改變與成長。本文末也進一步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討論和結論。Item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對中年族群主觀睡眠品質之影響(2021) 莊雅婷; Juang, Linda Ya-Ting睡眠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物行為,諸多研究發現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決定個體身體健康、幸福以及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研究一致地指出健身運動或身體活動能夠有效的促進睡眠品質與改善睡眠問題的可行策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對於中年族群睡眠品質之影響,並根據結果提供初步的證據。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共招募24位年齡介於40至60歲的成年人參與實驗,並將其平均分配至實驗組 (每週一次90分鐘之多面向健身運動) 與控制組 (維持日常生活) 進行為期12周的實驗介入。實驗主要結果測量是在介入前 (前測) 與介入後 (後測) 所進行,睡眠品質則採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進行評估參與者整體睡眠品質與睡眠相關面向之變化;此外亦透過評估參與者之握力、肌耐力、平衡能力與柔軟度來檢驗多面向健身運動對於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經過12周實驗介入後,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多面向健身運動介入對睡眠品質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結果發現相較於控制組的參與者,實驗組參與者在後測時顯著改善了其整體睡眠品質、睡眠困擾與睡眠效率。此外在健康體適能方面,控制組在後測時握力顯著下降,而實驗組之柔軟度在後測時顯著高於控制組。總的來說,本研究結果指出多面向健身運動有助於改善中年族群之睡眠品質與健康體適能,這亦拓展了健身運動對於改善睡眠品質有效性的研究結果,指出健身運動可以作為一項管理睡眠品質的有效方法。然而,一些限制可能侷限了本研究結果的詮釋,還有待未來研究從更多面向來探討多面向健身運動對於睡眠品質之影響。Item 大學生情侶對「薩堤爾模式」溝通方案的改變知覺及改變影響來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6-03-??) 莊雅婷; 陳秉華; YA-TING JUANG; PING-HUA CHENItem 當「人本取向遊戲治療師」遇上行為取向「行為改變理論與技術」:跨領域學習經驗與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20-12-??) 莊雅婷; 王慧婷; Ya-Ting Juang, Hui-Ting Wang本文目的為探討人本取向遊戲治療師走入「行為改變理論與技術」的課堂進行跨領域的專業學習,課堂後兩位學者因著人本取向與行為取向激盪,持續地進行對話與反思。本文提出以下四點進行探討:一、孩子遇到困難時,人本取向傾向孩子從困難中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行為取向著重於給予孩子符合能力的支持、或是透過環境設計來幫助孩子學習;二、孩子學習新行為時,人本取向傾向孩子從錯誤中省思;行為取向則以累積孩子成功經驗為優先考量,訂定符合孩子能力的小目標,逐步累進,幫助孩子完成學習目標;三、破除人本取向對於行為取向增強制度(以代幣為例)執行時的迷思,重新學習增強的建立與撤除的步驟,同時對於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之間的關聯有更全面的理解;四、兩種取向都不傾向使用處罰,甚至行為取向對於處罰所產生的副作用有更深入的探討。文末,探討過去學派分野的思維,阻礙了對行為取向完全的理解,最終兩種取向雖然用辭不同,但對於助人的觀點卻是疏途同歸。Item 臺灣母親在新加坡的跨文化母職教養經驗之研究(2013) 莊雅婷; Juang,Ya -Ting廿一世紀的今天,國際性的移動/移民是形塑全球化社會的主要趨力之一,而移民家庭於國際間移動也取決於個人、家庭受到全球化的拉力與推力。而本研究關注全球化移動的趨勢下,臺灣母親在新加坡跨文化母職教養的議題,欲瞭解臺灣母親在新加坡所遭遇的教養困境、因應教養困境之內、外在因應策略與所運用的內、外在資源等。 本研究選擇六位在「跨文化適應量表」(Ryder, Alden& Paulhus, 2000)之得分表現為「整合型」(integration)的臺灣母親做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化的訪談大綱,蒐集深度訪談資料,並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取向來分析質化的資料,本研究發現:(一)臺灣母親遭受的教養困境為面對語言及學校的適應壓力、「教」重於「養」的母職角色、憂心孩子的華語程度等;(二)臺灣母親面對教養困境時,向內為檢視教養信念,以孩子學習成就為優先考量、以一體兩面的觀點來接納文化差異,放大優勢、善用當地資榞,以正向眼光擴展困境的新意義;向外則學習當地父母提供孩子補習資源、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積極擴展社交圈、增進親子關係的連結,並積極保留臺灣的好規範、傳承族群母語的華文優勢等;(三) 臺灣母親於跨文化母職教養之適應的歷程中,向內受到正向人格特質、過去相關經驗之影響,進而帶動其向外尋求學校資源、家庭系統、宗教信仰與社交網路的聯結,促成其邁向跨文化母職適應的整合之路。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進一步針對未來研究、臺灣移民新加坡家庭、諮商實務工作等層面,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融入基督信仰的靈性諮商課程暨成果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6-??) 陳秉華; 程玲玲; 范嵐欣; 莊雅婷; Ping-Hwa Chen; Lin-Lin Cheng; Lan-Hsin Fan; Ya-Ting luang此研究之目的為對基督徒諮商員設計一個融入靈性於諮商的課程,並暸解參與成員對此課程的反應。共有27名基督徒諮商員參與本課程,其中男性3人,女性24人。本研究所建構的課程目標包括:增加諮商員對靈性自我發展的覺察、增加諮商員對於靈性議題的知能、及增加諮商員在諮商中與案主探討靈性議題及介入處理的知能。根據課程目標共分為11個主題、39小時進行。成員反應的資料來源包括每次課程及全部課程結束後的回饋單,以及三階段共12個焦點團體的訪談。研究結果顯示成員在回饋單上對各主題的評定都是正向的。焦點團體的結果也發現成員有多樣性的收穫,包括開放對話、獲得新刺激與開眼界、經驗相互印證、問題帶出思考與澄清,形成共識、更加整合,將靈異融入實務工作。成員提出對於課程的建議,包括增加討論時間、增加具體的操作與技巧方法、案例討論與演練等。文末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相似課程設計與研究的參考。Item 跨文化適應力檢核單:中文版信效度之研究(2008) 莊雅婷; Ya-Ting ChuangWith the tread of globalization,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to have an instrument to evaluate whether expatriates possess the necessary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a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CCAI) by adopting back translation and examin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CAI on Taiwanese sample.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a purposive sample containing 372 valid responses from three major groups: participants in the trade center of Taiwan,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business master program in Taiwan, and trainees joining the Taiwan overseas volunteers orientation. A rigorous translation procedure with back translation, peer review, expert review, and pilot test as well a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we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1.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for the scale, Personal Autonomy, was .55, below the standard .70. Besides, its composite reliability, .39, didn’t pass the suggested value ,.60, as well, indicating high measurement error variance. 2. 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indicated mediocre fit of the four-factor structure: RMSEA (.08), SRMR (.08), GFI (.70), CFI (.67), and NNFI (.66). 3. Five items of which t values were smaller than 1.96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asured variable and its corresponding factor.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the low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for Personal Autonomy and the mediocre fit were discussed. Also, the recommend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were suggested.Item 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中文化應用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09-12-01) 張媁雯; 莊雅婷; 袁宇熙; 張庭芳臺灣對國際人才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相關評估工具缺乏,形成實務與研究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援引Kelley與Meyers所發展的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CCAI),進行中文化的編譯工作,透過文獻探討、返譯法及專家意見等方式提高翻譯品質。經立意取樣得372份臺灣地區樣本進行信效度考驗。中文版量表(α=.91)和原文版量表(α=.90)的信度係數值相近;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達到區辨效度標準,但收斂效度可再提升,模式適配度為可接受(CMIN/DF <3.00; RMSEA < .1; SRMR < .08達到標準;但CMIN p<.05及CFI<.95則否),與其他以美國樣本所進行之研究結果類似。推論不同語言文化,非造成模式適配指標不佳之主因。故建議發展跨文化適應力中文量表時應持續檢核與改善翻譯過程,而原始量表的構面亦需深入探討與調整。